從事編輯工作十多年,深深記得當自己還是一枚出版新鮮人時,一位前輩對我說的話:「你不知道很多編輯是不讀書的嗎?」
現在回憶起來,前輩說話時的背景已經記不得了,但我猜想對方應該是警惕加上鼓勵後進的用意,不過當時聽到「編輯」「不讀書」這兩個關鍵字擺在一起,套用現今流行用語還真是「嚇到吃手手」。
那時的我在一間編輯部樓下就是自營書局的古老出版社工作,印象最深刻的是報到第一天,主管抱了一疊四千頁、上頭充滿紅紅藍藍校紅筆跡的校稿,「砰」的一聲放在我桌上,一面向我投以同情眼神的說:「那就麻煩妳了。」到了下班時間,還特地走過來關心的問:「你明天......還會來吧」。
熱血編輯魂:天底下怎麼會有這麼好的工作啊!?
雖然如此,菜鳥編輯每天除了認命的處理手上搞走兩任編輯的龐大書稿,最幸福的事就是中午十二點半吃飽飯,就開始在儼然如圖書館般的大書店四處探索。剛開始,我是四處隨喜、毫無揀擇的看,後來覺得這樣太雜沒章法,還給自己設定每週探索計畫,週一暢銷榜區、週二文學歷史、週三社會科學、週四自由彈性、週五藝術美學……每天就像乘著太空船在小宇宙中探險一樣。
當時的我心裡總想著:「天底下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事啊!當編輯可以看這麼多書,還有人每個月固定給薪水,太幸福了啊……」編輯,不讀書,怎麼可能嘛?
很多事情還真是「後來才知道」,作編輯愈久,愈有百種不讀書的理由,舉凡:書稿已經看不完了,假日都在趕稿子,哪有時間讀書?先趕書再說……沒時間讀書,看個大概就好(「目光如炬」的瀏覽網路書店上的書籍資料);閱讀載體那麼多,書只是其中一種,我把時間留給更多、更新的閱讀載體,書,淺讀即可……總而言之,編輯不讀書,非不願,實為情勢所逼哪!
編輯的角色:到底什麼是編輯?
不過,這幾年跟身邊一些編輯好朋友深交,發現我心目中的厲害編輯都是愛書、能挑好書讀、且能沉靜下來讀好書之人。為什麼?或許回到一個最基礎的問題:編輯的角色。
到底什麼是編輯?有太多前輩下過精闢的定義:精準的知識策展者、打磨所有細節的工匠、掌握圖文合奏的指揮家、具有敏銳且細微感受力的調音師、串聯者,串聯起與未來的連結與出版端、文化中介者,處在時代的洪流,具有深刻的空間感與未來感……。
我從這些愛書人身上觀察到的是,以編輯的角色進行閱讀一本書,編輯或許是最理解作者的人,有時甚至可以理解的比作者本人還要好。
這讓我獲得一個發現,從工作上而論,編輯像是八爪章魚,為呈現一本書竭盡心力。但一個真正成功的編輯,不僅僅是食字的做書人,更具有真誠與人交往與對話的謙和特質與識人能力。他要能夠善用各種方式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透過文字的琢磨開啟作者的生命視窗;他要能夠珍視作者最原始的美,能「通作者之意 」,運用編輯的邏輯 「開覽者之心 」;但同時他仍要謹守編輯的分寸、「成作者之美」……
如何達成上述境界?我的看法是,閱讀一本書,是最節省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又不讓你從慘痛的編輯實戰經驗傷人又傷己的最好方式。
編輯,該讀書。而且不得不讀。
我用這篇文字開啟SOSreader的初體驗。【誰說編輯不讀書】未來會朝向〔出版與編輯實務〕的所思所想、以及〔童書〕(繪本、文字書)與〔一般中文書〕的書評兩大面向進行寫作主軸。
請放心,這裡不會太文青,只會有真心。但正如村上龍在小說《老人恐怖分子》的文字:
人們說是出版不景氣,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被淘汰。
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讓自己保持持續挖掘新事物的狀態,希望修練、拓展自己許多 「看見 」的視野。期許自己時常用食指指著、或用手端著下巴地問:「嘟伊達?」(見文首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