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測測親子關係的驚嚇指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製作人 巫知諭
親子關係和教育議題,一直是公視長期關注的主題。然而要把這兩個議題結合,變成戲劇,又要讓觀眾覺得好看,卻非常不容易。畢竟,誰會想看一個天天在自家家裡或教室上演的煩悶日常呢!
小說改編,讓議題變成好聽故事的起點
吳曉樂的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提供了我們一個把議題轉化成好聽故事的可能。這本書是吳曉樂在當家教期間,對不少家庭深入觀察後重新編纂而成的小說。原著的九個故事,經戲劇改編後,變成了五個故事,分別是〈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前三篇探討了家庭中,因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係。〈孔雀〉則將近幾年家長們瘋狂擠私校的狀況做了嘲諷而揪心的刻劃。最後一篇〈必須過動〉則是從國家體制的層次,檢視單一的成功價值觀、忽略個體差異性的高壓社會,可能面臨的駭人問題!
 
類型包裝,讓生活日常成為奇幻寓言
只是光聽這幾個單元所欲探討的主題,可能就嚴肅得把觀眾都嚇跑了!編劇和導演在改編的過程中,又何嘗不煩惱。幸好在更多編劇的加入與腦力激盪下,大家拋開了原有的束縛,天馬行空的讓想像力揮灑,最後,五個故事都有了微科幻,甚至魔幻寫實的元素。例如,當日常生活中,媽媽的叮嚀與碎念,變成彈指可觸及的遙控器,身為孩子的你,要如何逃脫這樣的遙控?又例如,為了讓孩子能夠唸上理想的大學,身為家長的你,會願意跟一隻動物,哦?譬如說,一隻有著魔鬼心思的孔雀,交換身份嗎?這些假設與前提,讓故事變得有趣,想跟著主角知道到底最後怎麼了的懸疑性也增加了。故事中原本寫實的生活日常,因為這畫龍點睛的設定,立刻成了含有警世智慧的奇幻寓言。
 
劇本完成了,導演陳慧翎躍躍欲試,這也是她首度挑戰特殊類型的影片拍攝。為了呈現劇本內各種奇幻的場景和道具,她還特地邀請電影美術指導吳若昀跨刀,也構思了不少以電腦特效表現的鏡頭。然而在經費的限制下,導演最後是以她原本唯美的視覺風格和特別巧思補不足。無論如何,這齣戲都讓台灣戲劇美學與類型的製作跨出了一大步!
以看奇幻懸疑推理片的心情,體驗一場人生交叉點的選擇遊戲!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以兩集為一個單元故事的一套劇集,形式接近英美劇的結構,為台灣少見之集錦劇,又名詩選劇(Anthology Series),亦即每一集裡有不同故事和角色的電視節目系列。最近頗為知名的英國第四台戲劇《黑鏡》即屬此類。《黑鏡》的內容挑戰了科技帶給現代人的愉悅與不安。不可諱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會以《黑鏡》為例,除了突顯了公視製作這齣戲的企圖,也暗示了這套劇集在心理層面的闇黑。《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揭露了親子關係裡親密卻也幽微的一面。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除了情感上的依賴,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利害衝突。當孩子成熟獨立到一定程度,親子關係就轉變成搭檔關係。搭檔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目標想拆夥單飛,父母是否願意傾聽和放手?又該在何時放手?在這套劇集裡,父母是否放手嚴重影響了戲的結局,也就是孩子的結局。
 
然而與其帶著看嚴肅主題的心情看這套劇集,不如帶著看奇幻懸疑推理片的心情,體驗一場人生交叉點的選擇遊戲,測測自己的驚嚇指數,相信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7月7日起,每週六晚間九點,鎖定公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孩子問,如果我有那支《媽媽的遙控器》裡頭那支遙控器的話會怎麼用?.....
Thumbnail
這個觀點可在陸劇《玫瑰的故事》中窺知一二。   方協文的媽媽含辛茹苦地撫養孩子長大,從戲裡的呈現以及與兒子的互動來看,可以觀察到「錢」在媽媽的觀念裡無比重要,甚至是衡量一切的根本。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電視劇出來的時候很紅,但我沒看 最近我們家旁圖書館的書展把這本書拿出來放時,我就打算要再結束後借回來看 十個跟爸媽之間的愛恨糾葛故事 讓我一篇接著一篇欲罷不能 有的好難過 有的好心痛 今天我在接小孩時問他,到底小孩想要的是什麼呢? 我跟他分享了我看的前兩篇故事後,自言自語的
Thumbnail
你知道最近新聞的「補習班魔鬼行程表嗎?」同時身兼父母,孩子身份的你,有什麼感觸和想法嗎?請務必分享讓我知道。
Thumbnail
真實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我們家老大。他有時候有在睡夢中醒來,沒看到我在旁邊,會哭得非常的淒慘,會一直在那邊喊著「我想爸爸」、「爸爸你在哪裡」。 這個問題我後來反思過,因為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我曾經使用「你再不聽我的話、再不怎麼樣…我就離開」,造成他因為還想繼續玩玩具,轉頭發現我離開……
Thumbnail
開始閱讀吳曉樂的《那些少年沒有抵達》。這是一本沉重的書,其實不適合在過年期間閱讀,不過借了回來總得看嘛。 我暫時只是看了不足20%,女主角是一個教師,除了面對學生突如其來跳樓身亡外,還被迫回顧自己悲傷的童年往事。 她的母親是一個控制狂,即使在女主角長大結婚依然受到母親控制,連婚姻對象也是母親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孩子問,如果我有那支《媽媽的遙控器》裡頭那支遙控器的話會怎麼用?.....
Thumbnail
這個觀點可在陸劇《玫瑰的故事》中窺知一二。   方協文的媽媽含辛茹苦地撫養孩子長大,從戲裡的呈現以及與兒子的互動來看,可以觀察到「錢」在媽媽的觀念裡無比重要,甚至是衡量一切的根本。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電視劇出來的時候很紅,但我沒看 最近我們家旁圖書館的書展把這本書拿出來放時,我就打算要再結束後借回來看 十個跟爸媽之間的愛恨糾葛故事 讓我一篇接著一篇欲罷不能 有的好難過 有的好心痛 今天我在接小孩時問他,到底小孩想要的是什麼呢? 我跟他分享了我看的前兩篇故事後,自言自語的
Thumbnail
你知道最近新聞的「補習班魔鬼行程表嗎?」同時身兼父母,孩子身份的你,有什麼感觸和想法嗎?請務必分享讓我知道。
Thumbnail
真實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我們家老大。他有時候有在睡夢中醒來,沒看到我在旁邊,會哭得非常的淒慘,會一直在那邊喊著「我想爸爸」、「爸爸你在哪裡」。 這個問題我後來反思過,因為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我曾經使用「你再不聽我的話、再不怎麼樣…我就離開」,造成他因為還想繼續玩玩具,轉頭發現我離開……
Thumbnail
開始閱讀吳曉樂的《那些少年沒有抵達》。這是一本沉重的書,其實不適合在過年期間閱讀,不過借了回來總得看嘛。 我暫時只是看了不足20%,女主角是一個教師,除了面對學生突如其來跳樓身亡外,還被迫回顧自己悲傷的童年往事。 她的母親是一個控制狂,即使在女主角長大結婚依然受到母親控制,連婚姻對象也是母親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