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11/12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糟糕地評論番外】媒體該跟遊戲企業同一陣線嗎?

    ※本文章原本是附在「【如何「糟糕地」寫或製作一篇遊戲心得評論】二,與人爭論的騙徒」的其中一大段內容,因為在考慮和寫作過程中發現該段不太符合遊戲評論主題,故獨立出來作為另外的文章。 ※部落格版:https://wokholibasa.blogspot.com/2018/11/blog-post.html

    悲哀,爭議導致更多的觀看次數,悲哀

    更多的觀看次數代表著更多的錢,更高的廣告效益和費用,如果有人點擊廣告,那麼廣告的價值—無論是觀看千次的出價還是點擊本身的出價—都會跟著一起提高,每天(或甚至是每個小時)都有不同的競標價,這就是網路時代的廣告出價方式。
    電玩媒體的最終目標仍然是為自己的網站增加在某個時間點內的觀看次數,觀看次數越多越集中,廣告利潤就越高。
    同時,電玩主流媒體網站在報導某些大廠的遊戲新聞時,除了會缺乏廣泛綜合的觀點,還會刻意遮醜揚善。在本人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舉辦Blizzcon的同時,還宣佈了《暗黑破壞神》(Diablo)的手機版遊戲,有些人發現到中國網易先前做了很類似的遊戲、有換皮的嫌疑之外,好幾個預告影片還被巨量的支持者給予負評。
    不過,本篇文章重點不是在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我要提到這個?我想要提到的就是這些電玩媒體在做的事情,最終目標不是為了傳遞真實訊息,而是刻意地遮蔽或無視批評,幫電玩企業辯護,同時達到他們想要的目標:更多的廣告利益。
    然後,他們就搞錯了自己該做好什麼工作。
    消費者並不是無意味地貶低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前身為Activision,創立於1979年),整件事情並不是純粹「因為手機遊戲」或「遊戲好不好玩」這類粗淺的意見。 看到當時Q&A的部份,我知道工作人員對於提問的人至少要做一些控制說「至少要過濾掉來亂的人」,所以工作人員至少有做到這件事,雖然穿紅衣服的人還是抓到機會問說「請問這是過季的愚人節玩笑嗎?」我能理解這個問題是來自於消費者對於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前身為Blizzard Entertainment,前前身創立於1991年)決策的困惑。
    不過另一位的提問,是「這遊戲有沒有計劃要出PC版」,而台上的開發人員說「沒有計劃要出PC版」引來噓聲,我也能理解為什麼,因為從一開始這些遊戲都是在PC版上玩的到的遊戲,而觀眾的噓聲數量,很明顯地他們不是為了手機版《暗黑破壞神》而來。更何況有些人可能得付機票錢、飯店費和BlizzCon門票,期待的遊戲卻不是出在理想的平台上,理所當然地就是失望反應。
    但最糟糕的是開發人員在噓聲之後接著的吐嘈「你們這些人沒有手機嗎?」它錯的太離譜了,這句話根本不該在台上說出來!
    我不懂的有兩個點,第一,開發人員似乎早就已經決定好開發方向,卻誤以為玩家可以,或願意花費時間和金錢,不計成本代價來玩《暗黑破壞神》。雖然可能或可以是這樣,但不是飛了大老遠、預定旅館、購買BlizzCon門票後,卻只得到一個號稱新作的手機遊戲。而我不懂的是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一家在鬧出此等事件後股價從最高點跌到2018/11/12時,已經蒸發掉30%以上的股價)竟然沒有應對機制。
    第二就跟本次主題有關了,我不懂為什麼要有人寫這種文章:
    「粉絲在2018年BlizzCon的問答時對《暗黑破壞神 永生不朽》(Diablo Immortal)的反應就像是不敬的八嘎囧」
    「粉絲在2018年BlizzCon的問答時對《暗黑破壞神 永生不朽》(Diablo Immortal)的反應就像是不敬的八嘎囧」
    然後我也花了點時間看那文章,我要說它不值得給連結,因為該篇文章真的沒有太多意義,即便是Shacknews CEO發的文也沒有太多價值。但對我來說這就是危險所在。
    本人過去有段時間很常提到的「比較無知學」,它不只是會發生在有兩方意見對峙時,人們會選邊站之外,還有一種是刻意發表認同或贊同意見,說出「轉蛋是好文明」或「手機遊戲也算遊戲」之類的發言來混淆視聽。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_fut/2016/01/160120_vert_fut_spread-of-ignoranc
    另外一種可能是我最不喜歡的:媒體為了要維持跟電玩企業的關係,會幫他們說話之外,還有可能會隱惡揚善,忽視遊戲中的掠奪性做法(predatory practice),或甚至就像上面舉到的例子一樣,遊戲還沒出就先幫澆油,好幫自己的網站衝人氣。 更過份的是同一個網站會有正反兩方的意見,浪費你更多的時間在同一個議題上。嗨,富比士(Forbes),你以為你可以用這招來讓我點你的《陰屍路》第七季文章嗎?
    這種作法雖然短期會讓人去點文章,我的意思是......對,我有點開《陰屍路》第七季相關的文章。但長遠來說這種做法是弊大於利。我看電玩相關報導,是不會再去點富比士網站的了,Shacknews也是,Eurogamer也是。
    至於富比士,我已經好久沒有去看他們的網站了,我也覺得沒有那個價值。
    回到我這段一開頭所提到的,點擊率才不管你是有理性或充滿情緒,想要湊熱鬧或是深情紓發自己的理念,只要你一個手殘點到廣告(或甚至是做出被廣告商認為「你看了對吧!你看了廣告上的ㄋㄟㄋㄟ了對吧!」的行動),都會增加廣告欄位的競爭力,或換成更白話地說—廣告拍賣價格會變的更好,廣告費率和網站回饋費用就會越高。
    當企業以為自己「知道該怎麼商業」,就越容易掉入陷阱。而電玩企業不是第一個會掩蓋問題的企業,只要他們能夠逃避責任,他們就會逃避責任,同時剝削所有人。
    有些遊戲會在上市之前把遊戲內購頁面藏起來,所以搶先得到遊戲拷貝的媒體們就不會寫到這部份的內容(因為他們也無從寫起),但許多獨立電玩記者會趁著這個機會,在遊戲上市時說2K Sports的《NBA 2K18》遊戲內購的頁面看起來就像免費遊戲的代幣課金頁面,但遊戲本體的價格卻是60美元。
    我當然要順手貼這張圖,為什麼不呢?
    我之所以提到這遊戲,是因為大部份的遊戲媒體網站在評論這遊戲時,評論的標準和評分往往都在遊戲內購輕輕放過,即便虛擬貨幣會直接影響到玩家玩遊戲時的心理平衡。Gamespot是這樣,IGN是這樣,即便Polygon形容它是inexcuseable(不可原諒),但Polygon給它7分,就像明明是遊戲核心內容,卻還是在分數上不以予考慮,七分,不能再殺價了,對消費者來說這種評分方式真是超脫現實。
    那是從3A廠出廠的遊戲,也許它一直維持在可運作、品質OK、玩起來也OK,不出色卻也沒有太過份地差勁(不然分數就不會是七分或以上),也不需要大幅度的創新就可以勉強稱的上遊戲。但遊戲中會直接影響到玩家心情的要素,會造成玩家麻煩,而解除該麻煩的做法通常是付「真正的錢」了事的時候,這難道不會影響到消費者嗎?
    我要提另一個給分比較激烈的評論網站,The Six Axis評論2K Sports《NBA 2K18》給予這遊戲3分,而滿分是10分。評論: http://www.thesixthaxis.com/2017/09/21/nba-2k18-review/
    該評論出現後,2K Sports母公司2K Games聯絡了該網站並「建議」重新考慮其評分分數,同時質疑使用「抗議」一詞的合理性。如果那是以個人身份來質問,人們都會看到他質疑的點在哪裡、合不合理、符不符合大眾的聲音等等。可是當它是以公司的身份來質疑時,往往就得換上另一種邏輯,但很可惜的是人們普遍不會這麼做,或通常是轉換的很差勁。
    因為他們看見一個大企業的信件來往,不會同時想到那「可能」是法律顧問(律師)寄的信,而它很有可能是透過信件、接近於恫嚇的用詞「相互來往」。總而言之,絕對稱不上是「友善」,但也不會突然地做出法律動作。
    但還好這整件事最後是因為被許多不同的網路社群發現並討論,導致The Six Axis最後能夠保留對於2K Sports《NBA 2K18》3分的評分,以及針對遊戲內付的嚴重批評,2K Games最後也不敢做更進一步的行動。
    但另一個跟2K Games的故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遊戲新聞或評論不是你的精神安慰劑

      英國網站Trusted Review因為洩漏出《碧血狂殺2》的消息作為新聞,所以被2K Games要求付100萬英磅轉交給慈善。原本洩露的新聞被編輯修改成道歉啟示: https://www.trustedreviews.com/news/red-dead-redemption-2-leak-reveals-battle-royale-first-person-more-3388634
    「在2018年二月六日,我們發表了一個文章是源自於機密的公司文件。我們應該理解到這些訊息是機密而且不該發表它。我們毫無保留地向Take-Two Games道歉,且我們已向他們承諾永不再犯。我們也同意向Take-Two Games指定的慈善機構捐款超過一百萬英磅。」
    2K Games向Variety聲明:
    「Take-Two會認真對待保全問題,將對洩露機密信息的人或出版物採取法律行動,因為此次狀況涉及關於《碧血狂殺2》,Rockstar Games將其和解金轉向三個偉大的慈善機構:American Indian College Fund 、American Prairie Reserve 和First Nations Development Institute。」
    無論你有什麼意見都先等等,讓我說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機密文件洩露,Take-Two Interactive(2K Games的母公司)是要向洩漏者提告,而不是拿到該文件作報導的網路媒體,畢竟,網路媒體沒有跟2K Games或Take-Two,或任何一家遊戲廠商簽署NDA(Non-disclosure Aggrement,保密協議),你的NDA沒有資格像如意金箍棒一樣可以無限伸長,同樣地,除了Take-Two之外沒有一個局外人要為了Take-Two的保全問題負責
    而這些記者不會也不需要進Rockstar Games的工作室,身穿緊身衣從天花板倒吊偷文件,那太累又不值得這麼做。跟廣告收益相比起來,洩露出幾個連線模式和角色是值多少錢來冒這個險?
    更嚴重的是,如果電玩媒體報導錯誤,造成消費者有錯誤的期待,那麼Take-Two上法院告這家媒體,或是公開嘲諷說「哈哈你什麼都沒報對」都還說的過去。但問題就在於看過兩方說法後,這幾乎是被他們兩方承認說洩露出來的是完全正確的消息,那Take-Two有什麼理由告他們?
    五角大廈文件被洩漏出來(隨後被世人稱為水門案),報導這些事情的新聞記者和報社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要,他們要為自己報導的內容和真實性負責。
    不過記者不需要為尼克森總統和相關人等做了什麼事負責。
    雖然最後洩漏出來的只是登場角色和線上遊戲模式,但同樣的狀況也適用在Trusted Review記者和網路媒體,他們不必、也不應該為了Take-Two的保全問題負責。
    但現在最詭譎的卻是Trusted Review和其母公司TI Media已經負責,連賠償都付出去了。

      噁心!Take-Two!你真噁心!
    對遊戲企業立場來說,媒體從來都不是這些企業的朋友或夥伴。也許他們能夠好來好去說「我接受採訪然後大家都得到正面回報」,或「我給某家媒體搶先獲得遊戲機會,應該會幫我說些好話」,也許吧。 但當這些企業無邊無際地覺得「媒體應該要扮好他們的角色,幫忙宣傳遊戲和宣導正面資訊,而不是洩漏一些對遊戲企業有負面影響的新聞」時,你最好想想這些遊戲企業究竟在打什麼主意。
    Trusted Review會被Rockstar Games或Take-Two Interactive被用不明手段搶走一百多萬英磅絕對不是什麼「功德」。這點對所有媒體都一樣,對消費者也一樣。
    電玩媒體也不需要幫遊戲企業說話,你不需要用分化和攻訐的方式來對待消費者,不只因為那是錯的,激化自己的客群,最後不是引火焚身,不然就是流量很容易會流向其他同業,那些沒有這種分化客群的文章的網站。因為遊戲網站通常不需要花錢才能看文章,才不會有人為了一個電玩網站宣示忠誠。電玩媒體的記者該做的就只是拿到新聞時就把它分享出去,然後為了自己的報導負責,而不是幫你報導的那個企業負責,這兩件事不一樣!
    (但很悲哀的是,廣告商才分不出來觀眾的點擊究竟是因為憤怒而去瀏覽網站,還是想要消費才去點網站,有效的觀看仍然只是流量和利益)
    回到個人的觀點,消費者不應該覺得電玩媒體挖獨家新聞或內幕消息是一件錯誤的事。如果電玩媒體報導說某個遊戲要花上最多2100美元,或是要花上好幾年,才能收集到遊戲內所有等級最高的裝備卡片當做基礎遊戲門票。
    這類的報導若是會讓你就像是看到無業遊民一樣覺得不舒服,你該做的不是拿水柱沖走他。因為這樣做只是把問題掃進(或沖進)地毯底下,問題掩蓋住的確可以讓你感覺比較好一點,但你內心深處知道,掩蓋或沖走問題,不能、不是、也不會解決問題。所以如果你對於這類的文章或報導不舒服,都要記得去分辨究竟是什麼元素讓你不舒服。
    例如有人說了以下的話:
    「......我缺少某個角色,很不幸地它可能就代表著我缺少了某個遊戲中的解決方案,或是我得付錢在Gacha上,看看自己運氣好不好......」
    「《髒彈》需要眼藥水來玩,我不是開玩笑,我玩其他遊戲眼睛都不太會痛,但就這個遊戲!」
    「《碧血狂殺2》,或說《幹你和你騎進來的那匹馬模擬器》(Fuck You & The Horse You Rode In On Simulator)......」
    別急著生氣說「你怎麼可以批評我喜歡的遊戲」,請看進它內容,去理解它為什麼說遊戲連你騎進去的馬也要一起幹。
    無論是遊戲新聞,還是遊戲評論,它的存在不是為了要幫你的背後拍拍,安慰你一整天的辛勞,因為讓你感到安慰的角色是電玩或其他娛樂,不是我或任何其他在做評論或新聞報導者。如果你想讓自己好一點,或許玩些非競爭的遊戲比較好。
    也許會有輕鬆的故事或評論存在吧,但那終究不是每次都會發生,也不應該這麼要求自己或他人「不要罵髒話」或「亂批評一些我不同意的事」,我們也已經沒有活在「反對者就該死」的時代,那都過去了,不需要再往回走。
    至於Take-Two Interactive,藉由過去幾次的經歷和,本人非常地確定給這個評價是非常公平的:
    分數 3/10 抗議(Protest)

    其他想講的事

    我原先沒有要寫這幾件新聞,但因為這幾件看起來非常重要,我又寫到相關主題的時候,我就忍不住寫了這麼多。看來這個月原本想寫這個第二篇應該是來不及了。
    而我之所以不用那麼多情緒的發言來寫這篇,是因為人們很容易誤以為我的發言是長這樣:
    我沒有這麼憤怒。
    也因為我沒有這麼憤怒,我還是要宣傳我自己在做的事。如果你想看本系列文章或其他的,請考慮使用歐付寶贊助支持本人的寫作: https://payment.opay.tw/Broadcaster/Donate/8781085C718CEB7167B27CE50515C266
    追蹤本人的噗浪以獲得本人即時吐出來的訊息: http://www.plurk.com/OzaSiK
    或追蹤本人的Facebook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whohasfreetime
    追蹤Vocus方格子(元:SOSReader)的個人頁面,以讓他們決定讓我開更正式的募款計劃: https://vocus.cc/user/@immbasagmail-com?page=1&tab=new
    如果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記得留言,或分享文章,下次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