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
自古以來,文體大概就是詩言志,重視思想內容、倫理和道德方面的價值;文以載道,你寫文章總要闡述道理;但是詞呢?就沒有特別的規範,因為詞,就是歌詞,會搭配音樂演唱,注意「演」喔,是載歌載舞的。平常我們聽流行音樂,主要內容不出抒發情感、用譬喻的方式諷刺時事或是表達日常生活的感覺,現在如此,以前也是如此。
而隋唐以來,中原就有一種新興的音樂,舊有的音樂融合了外來的音樂。而為什麼會融合外來的音樂呢?簡單來說,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以東亞區域的角度來看,是各民族為了逃避戰亂的大遷徙。胡人統治為主的北朝,融合了各區域民族的文化,當然也就有音樂。而北魏孝文帝強勢推行漢化的結果,也埋下了北魏盛極而衰的命運,沒多久就讓隋文帝統一中國了。
除了地方的歌曲,史上有記載的大都是雅樂,就是宮廷裡演奏的音樂,例如祭祀、慶典等等,有非常嚴格的規定。
這種歌詞,早期是在民間流行的,曲調優美,但是一般民間的歌詞是比較俗的,所以文人墨客就開始自己填詞了。順帶一提平常我們聽到的成語如雅俗共賞就是由此衍生而來的。而第一本有記載文人士大夫寫的歌詞就是花間集。作品的年代在晚唐五代十國,而裡面的作品,就是在筵席中交給歌女去演唱的歌詞,所以寫的多是傷春悲秋或相思的情懷,不太可能有正經八百或是勸世文,不然宴會的好氣氛就冷掉了。
詞
再來看看兩位有名詞學家評論詞的特性,清朝詞學家張惠言,他說詞這種文體可以表現「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意思是那些有理想、有抱負、有品德的賢人君子,他們內心深處不願讓人碰觸的小宇宙,可能是一種感動,可能是一種追求,或是求而不得等等的情感,可以透過詞來表現。
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清末民初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裡面說明詞的特性,「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要眇宜修[註1],是屈原九歌的一句話,要眇是指美好的樣子,宜修是修飾得恰到好處。整句話是指詞作為一種文體,就像女子一樣曼妙美麗,且裝扮得恰到好處。詞可以表現出詩所不能表達的,但卻也無法完全展現詩所要表達的內容。詩的意境比較開闊,而詞的情感是綿延流長的,會讓你回味無窮。例如我們朗朗上口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等等。
由於詞寫的多是傷春或是相思的情感,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種婉約溫柔的女性化的特質。 也因為作者在寫詞的時候,不用擺起架子,一定要寫出心中的志向,或是要讓人感覺是有積極的一面,無意之中,就表達了作者內心最真的情誼。
江西詩派,有一祖三宗之說,一祖為杜甫,三宗為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而葉嘉瑩先生提倡詞的一祖三宗,一祖為李煜(李後主),三宗為馮延巳、晏殊、歐陽修。
大家可以靜下心來想想,有沒有哪些歌曲,當你再度聽到的時候,讓你會回憶起你生命過程中的某些片段。
註1:《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