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vs.人類:共存?共斥?—臺北數位藝術節專家導覽:洪韵婷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這是臺北數位藝術節最終場的專家導覽場次,時間一到,門口已經聚集各年齡層的聽眾,甚至吸引到不少身穿制服的年輕學生族群前來聆賞。最終場由洪韵婷老師導覽,用藝術家視野帶領大家逛「超機體」展。
專家導覽最終場吸引大批人潮。
學生族群加入專家導覽的行列,一探「超機體」究竟。
當機器人超越人類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邀請來台展出的國外作品中,德國媒體科技藝術中心(zkm)機器人實驗室利用機械手臂進行巨幅繪畫創作《The Big Picture》,透過機器人不間斷地用單一線條描繪出火星的景象。「拜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之賜, 這個作品想探討的是,對藝術創作的反思,以及對工具使用的思考。」洪韵婷老師解釋,從《The Big Picture》可以看到機器人挑戰了人類所不能做到的事,例如「精準度」與「體力」,超越人類的極限。
小小聽眾對機器人作畫有很大興趣,看得津津有用,率先回答導覽者提問,認為機器人在「精準度」上,可以超越人類。
一共展出12件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透過專家導覽,以藝術家觀點看作品。
機器人的演化,能做到什麼程度?在超機體展上,很多想像已經不只是想像。隨英國數位藝術家奧斯卡・夏普來台展出《sunspring》這部短篇電影,是劇作家「班傑明」的第一部作品,班傑明是誰?他是ai人工智慧的編劇機器人。在讀過上千本科幻小說,成為班傑明的資料庫,進而運算寫出科幻片劇情, 因此在《sunspring》中,一下看到愛情、一下悲傷、一下跳成黑洞場景,這類跳躍式的情節發生在一部9分鐘的電影作品中,這意味著,雖然機器人創作相較於真人編劇尚未完全成熟,但他卻是第一步,恐怕也是影響未來電影創作的一大步。
洪老師在導覽時同步邀請觀者思考:「連劇本都可以透過人工智慧撰寫,新媒體、新科技持續演進,未來還可以產生什麼可能?」
延伸閱讀:網上搜尋benjamin,就能看到班傑明的劇本作品,至今仍不斷創作。
當科幻不再只是想像
面對新媒體衝擊,不只西方藝術探討改變,中國藝術家陸揚在《震顫麻痺計畫》也有類似概念。它介紹了帕金森氏病患的治療法,透過電子樂合成,變成一件藝術作品。導覽者洪老師看見了科技紅潮的反思,「 在這個作品中,也揭露出生活無所不在的監控,當我們生活在監視器下,究竟是自我保護?還是身處沒有秘密的世界?」
除了《震顫麻痺計畫》,陸揚的另一件作品《經顫磁驅魔》也在同一空間展出,這是一件影像作品,影片裡的博士正用電磁波影響人類的腦,使人類漸漸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與意識。兩件作品在同一空間,擺放在彼此的正對面相互呼應,隱喻著現今人類用機器治療疾病,未來恐怕變成機器控制人體,喚起更深層的反思。
《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是藝術家受新媒材衝擊,進行創作的新時代作品。
當人類正踏在現代化、科技化、機械化的這條無法回頭的路上,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在超機體展上,藝術家正用創作發聲,或許也在提醒人類反思,與AI智慧共生共存,別一步步地走向被機器人取代的未來,還渾然不覺。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科技日新月異,也為創作上帶來了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思維。創作音樂不再只是將旋律譜成曲、再藉由樂器彈唱或是進行即興演奏,例如在20世紀加入機器協作的「電子音樂」、「自創樂器」和「噪音音樂」,除了透過一連串的電子訊號模擬我們熟悉的樂器音色外,也能藉由程式改變參數,並創造出新音色。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當天講座的主題「未來工藝的實踐」將焦點拉近於「工藝」,探討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所衍生的可能性。什麼是「工藝」?有人將它解釋為「做工的藝術」,由於不同工廠的生產條件不同(例如設備、工人能力及熟練程度等),即使是同樣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正符合了「藝術」的不確定性。
人工智慧始終還是「人工」,機器需要透過人類的訓練,像人類一樣經過學習才能夠進行反饋。但它與人不同的地方則是不會疲憊、可以不斷的進行學習,這也進而加快了應用的時間。而牽涉到聯想及整合的時候,它依舊無法取代人類;人類在聽音樂時產生的觀點,也是人工智慧無法想到的。
在現今社會,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超越人類時,人類可能要面臨「普羅米修斯的窘境」。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震撼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科技日新月異,也為創作上帶來了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思維。創作音樂不再只是將旋律譜成曲、再藉由樂器彈唱或是進行即興演奏,例如在20世紀加入機器協作的「電子音樂」、「自創樂器」和「噪音音樂」,除了透過一連串的電子訊號模擬我們熟悉的樂器音色外,也能藉由程式改變參數,並創造出新音色。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當天講座的主題「未來工藝的實踐」將焦點拉近於「工藝」,探討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所衍生的可能性。什麼是「工藝」?有人將它解釋為「做工的藝術」,由於不同工廠的生產條件不同(例如設備、工人能力及熟練程度等),即使是同樣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正符合了「藝術」的不確定性。
人工智慧始終還是「人工」,機器需要透過人類的訓練,像人類一樣經過學習才能夠進行反饋。但它與人不同的地方則是不會疲憊、可以不斷的進行學習,這也進而加快了應用的時間。而牽涉到聯想及整合的時候,它依舊無法取代人類;人類在聽音樂時產生的觀點,也是人工智慧無法想到的。
在現今社會,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超越人類時,人類可能要面臨「普羅米修斯的窘境」。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震撼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李彥緯的個展《渡假》中,觀眾被帶入一個科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探索人類與機械、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展覽透過奇幻的視覺語言,挑戰我們對於文明與自然的既有認知。
Thumbnail
AI的世界充滿了創新和潛力,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和機器人技術。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複雜而多層面的,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社會需要在技術發展和倫理規範之間找到平衡,確保AI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造福人類。
Thumbnail
人工智慧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由人類和AI助手組成的創作團隊,他們致力於通過人機協作模式激發更多原創思想,並探索人機協作的潛力。文章介紹了團隊成員以及他們的目標和期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沒有人是自願來到這個世界,也因此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會想要探討生命的意義,為的是讓自己適應當下的困境,也緩解對未來莫名的恐懼。 然而,在人工智慧日臻成熟的此時,很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迎來人工智慧的重大變革,在韓國小說家金英夏的長篇小說《告別》中便出現了超擬真機器人與複製人的角色,他們
Thumbnail
最近,迪士尼影片串流網站推出了一部關於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電影【A.I.創世者】(The Creator),描繪未來機器人被設計來對付人類的故事。 這篇文章主要在說明現今AI發展的技術主流,介紹學習AI的可能途徑,並做為後續AI技術文章的引導文。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其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自從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機模型和發表【計算機器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論文以來,人工智慧,一直是程式設計人員、電腦工作者心目中的聖杯,讓我們一起來探討AI的未來。
Thumbnail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我是不是機器人(詩歌詠唱) 我是不是機器人?(機器人是不是我?) 輸入程式 數學國文英文物理化學都要學 時間滴滴答答 上課下課放學回家寫作業 就像工廠生產線 我每天每個動作都一樣 人像機器人在排隊standby 人不像機器就怕會被社會淘汰 *製造機器人是人類的夢想
Thumbnail
在李彥緯的個展《渡假》中,觀眾被帶入一個科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探索人類與機械、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展覽透過奇幻的視覺語言,挑戰我們對於文明與自然的既有認知。
Thumbnail
AI的世界充滿了創新和潛力,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和機器人技術。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複雜而多層面的,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社會需要在技術發展和倫理規範之間找到平衡,確保AI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造福人類。
Thumbnail
人工智慧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由人類和AI助手組成的創作團隊,他們致力於通過人機協作模式激發更多原創思想,並探索人機協作的潛力。文章介紹了團隊成員以及他們的目標和期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沒有人是自願來到這個世界,也因此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會想要探討生命的意義,為的是讓自己適應當下的困境,也緩解對未來莫名的恐懼。 然而,在人工智慧日臻成熟的此時,很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迎來人工智慧的重大變革,在韓國小說家金英夏的長篇小說《告別》中便出現了超擬真機器人與複製人的角色,他們
Thumbnail
最近,迪士尼影片串流網站推出了一部關於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電影【A.I.創世者】(The Creator),描繪未來機器人被設計來對付人類的故事。 這篇文章主要在說明現今AI發展的技術主流,介紹學習AI的可能途徑,並做為後續AI技術文章的引導文。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其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自從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機模型和發表【計算機器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論文以來,人工智慧,一直是程式設計人員、電腦工作者心目中的聖杯,讓我們一起來探討AI的未來。
Thumbnail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我是不是機器人(詩歌詠唱) 我是不是機器人?(機器人是不是我?) 輸入程式 數學國文英文物理化學都要學 時間滴滴答答 上課下課放學回家寫作業 就像工廠生產線 我每天每個動作都一樣 人像機器人在排隊standby 人不像機器就怕會被社會淘汰 *製造機器人是人類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