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輝煌的尾巴—維也納會議(二)

第一幕-僵局

從1814年的九月到1815年的六月,維也納會議分為五個階段:一、大會的程序問題。二、調解波蘭和薩克遜的問題。三、真正解決波蘭與薩克遜問題。四、反法聯盟的瓦解。五、最後的談判。
法國是這次的戰敗國,需要比較高的地位,這一點毫無疑問。否則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什麼都做不了。上次說到外相塔列杭的本事,也正在於此。原本英國判斷情勢,認為沙皇的野心仍然知道節制,但是實際上,六十萬軍隊正駐紮歐陸,其實連談判的必要也沒有。而且英國希望的應對方式,也就是由法國支持其立場,做為沙皇西進的緩衝,也錯估了法國的自尊。
所以塔列杭一開始就提出正統主義,希望可以讓法國躋身列強的會議桌上,但是回應並不如他的預期。說到底,眾人認為,今年五月時與其簽署的《1814巴黎條約》就已經非常寬大,不需要她參與決定。最後只不過是加入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三國,和五國一起,成為大會的批准者,真正的討論,仍然由四強每天早上在梅特涅的公寓中進行,以及數不清的大小宴會時,完成談判。
然後就是波蘭的問題。波蘭占地甚廣,一直是必爭之地。拿破崙在1806年,曾經在這裡建立一個「華沙大公國」(Grand Duchy of Warsaw),原本想要當作發攏俄國的禮物,但沙皇不吃這一套。而拿破崙手下,來自波蘭的士兵此時請願,希望建立波蘭人自己的國家,作為拿破崙自由主義的實現。很可惜,最後並未如願。
沙皇此時就有這個想法了。以自由主義為名,讓不成氣候的波蘭獨立,再和俄羅斯形成一個「共主邦聯」,同尊沙皇為元首,將波蘭納入其勢力範圍之中。這時候又牽涉到薩克遜的問題,因為這時這個地區需要普魯士部分的領地,也就需要薩克遜作為補償。沙皇心想,這太完美了,這樣大家都開心,目的都達成,不是嗎?
「大家」,只包括他和普魯士。
實際上,這樣會導致兩國的勢力都顯著的增強。薩克遜是中小國,但是在日耳曼三十多邦中,已經有相當的規模了。對於奧地利來說,這樣危及日耳曼地區的平衡,會讓奧地利居於相對弱勢;而對英國來說,大陸上有人試圖爭取更大的勢力,則危及她的安全,就和當時的拿破崙一樣;對法國來說,以上的爭議很明顯,簡直是個見縫插針的好機會,不可錯失。
於是大會逐漸分成了兩邊──普俄陣營和英奧陣營,雙方都不願意讓步。談判桌上就尷尬了,因為完全沒有什麼共識。梅特涅心想:首先絕對不可能讓俄國勢力進入中歐,但是這樣就需要普魯士願意。普魯士願意,就需要割讓薩克遜,但那又影響奧國安全。如果找英法協助,日耳曼又不關她們的事,怎麼辦?完全沒有辦法啊!
所以梅特涅拼了老命,使出這一招殺手鐧,這一招來勢洶洶,看來不可化解。
那就是不出招。
什麼?有這種事?沒錯!梅特涅在維也納會議時人稱「粉蝶梅特涅」,最喜歡用的花招就是拖。會開一開跑去開舞會、會開一開來辦個酒會,諸如此類的手段,就在於讓其他國的代表耐心瓦解,率先出招!無怪奧國人說:「大會在跳舞,但是不前進。」這樣一招固然不太乾淨,但是絕對有效。
於是英國的卡斯利首先中招,提出了兩個辦法,來解決這場衝突:第一是......

續集:

  1. 輝煌的尾巴-維也納會議(一)
  2. 輝煌的尾巴-維也納會議(三)
  3. 輝煌的尾巴-維也納會議(四)
責任編輯:游沛駿 核稿編輯:黃琬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