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木偶奇遇記

雜記:木偶奇遇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因為年前一直找不到收入來源,年後拼命亂接Case跟稿件,只要是人家給我機會都答應,又一堆工讀面試,接果以前沒有接案的經驗,又一口氣接太多,最後開了兩個天窗,搞的自己身心俱疲。

昨天聽牧師大兒子分享過去自食其力的經驗之後,決定與其貪多嚼不爛,不如把手上能把握的先處理好,於是先堆掉了一個工讀機會,確定了一個長期工讀機會,然後決定擺爛一天,再把開天窗欠別人的稿趕出來。

照慣例,這時後會想到的甜蜜點就是宜蘭。

於是先打了電話給我媽,硬著頭皮借支了下個月的生活費,簽了張借據,然後直接上首都跑到礁溪去---我需要無限供應的熱水讓我放鬆。

邊泡溫泉我一邊想小說的橋段跟台詞,嘴裡不斷喃喃自語。一個約莫五十幾到六十歲的大哥好奇問我,你來旅行?我說,是。
學生,我說不是。
你為什麼一直碎碎念?因為我在模擬小說台詞。

於是我一路從我的溫泉經(分析全台灣的廉價溫泉),一直講到我這幾年職涯心路歷程的轉變。我跟上次一樣隨口胡謅,沒想到他越聽越感興趣。


他說,他兒子剛畢業一年,投了上百封履歷沒有面試機會,好不容易找到的又是半年續約一次的人資派遣,他這陣子完全灰心喪志,他有點擔憂,不知道該如何激勵他。
我說,這不是激勵的問題。他遭遇過的,我十年前就遭遇過了。問題是,他有沒有辦法接受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的現實。

我告訴他,台灣從上到下爛了幾十年,早就一灘死水了。

現在年輕人一畢業就有好機會只有三種可能:

1,有個富爸爸
2,去國外歷練一圈,而且學歷沒用,要有實戰經驗
3,從高中就開始作生涯規劃,而且不是紙上談兵,要實際進入職場

否則,就得認清現實:這是個僧多粥少的時代,好機會好位置都被五六年級卡死了,但這群人早就習慣了這個舒適圈,她們還可以在這個越來越艱難大環境中過好日子,為什麼要把位置讓給你?於是剩下的職缺都是沒有發展性跟未來性的,本來就很正常。

畢業生必須面對一個現實,這是一個競爭,戰亂的時代。沒有人願意帶兵,也沒有人願意練兵。你一個菜鳥,對這個環境來說,就是消耗品。除非你還沒上戰場就手握兵符,否則岳飛在世都一樣。

他微微點了頭,又皺了個眉頭。
那,我該怎麼辦呢?
等。我說。等他摔到鼻青臉腫,等他摔到認清現實。
然後,砍掉重練。
那萬一他沒辦法呢?
那你也只能認了,給他最後一筆錢,然後要他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大環境變化之快,他得自己去摸索體驗,已經不是任何人可以複製過去的經驗,或者下指導棋了。我看到的是,現在卡在位置上的人也都在擺爛,還在騙吃騙喝,靠過去成功經驗在唬人而已。她們其實在吃老本,只是她們還在樹中間,火還燒不到他們。
但這些人遲早還是要面對結構產生的問題。

恩...我估計第一批被衝擊的族群,是那些六七十歲的老人失能的時候,第二批被衝擊的則是四五十歲這個階層父母失能的時候。

但未來的大環境只會越來越艱難,
因為越慢進入職場的,位置會越難找。這是趨勢,逃不了。

我大概知道了,謝謝小兄弟你的分析。
哪裡,不過,我快四十,年紀不小了。

未來這個世代,搞不好三十歲就算老了。

只是很多人年紀都快五十了,
心智還像個幼稚園大班一樣,只不過靠外在的身份地位騙人而已。


raw-image


avatar-img
Yu-yang Chen的沙龍
17會員
63內容數
對於當代基督新教信仰的思辨及個人信仰經歷的紀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Yu-yang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憂鬱發作的時候,總會幹些蠢事。比如昨天半夜睡不著,跑出去買條美乃滋,居然忘了帶鑰匙把自己反鎖在門外,一直到現在都進不了門。 好不容易等到圖書館開了,才撐著惺忪的睡眼,躲在公用電腦前等鎖匠開門。 一邊等,我一邊翻著館藏中少數跟我的信仰有關的書籍,越過了深闢的解經書,我看到了一本前陣子很暢銷的基督徒暢銷
說句實話,當某位熱心公益熱心到我覺得不以為然的姊妹借給我這本書的時候,我有些意外:我不明白為什麼她會關注這個議題,關心這個族群。但我還是很認真把這本書讀完了,原因無他:因為這是一個我無法閃躲的議題,無家可歸這四個字像陰影一樣跟隨在我身邊,如影隨形。 我畢業開始正式工作是在2005年,畢業的第一份工
前一篇提過,庵野秀明藉著特殊的嗅覺,描繪出一個後現代的末日景象:表面上過著和平的日常,實際卻無比焦慮的第三東京市。這樣的現象不僅在日本也在類同社經情況的城市中發生(比如台灣),因此引起了廣大的動漫迷的共鳴。 無獨有偶的,引起筆者重新關注這的議題的,除了在成為成年大叔之後不順遂的社會化經歷,還有一篇
憂鬱發作的時候,總會幹些蠢事。比如昨天半夜睡不著,跑出去買條美乃滋,居然忘了帶鑰匙把自己反鎖在門外,一直到現在都進不了門。 好不容易等到圖書館開了,才撐著惺忪的睡眼,躲在公用電腦前等鎖匠開門。 一邊等,我一邊翻著館藏中少數跟我的信仰有關的書籍,越過了深闢的解經書,我看到了一本前陣子很暢銷的基督徒暢銷
說句實話,當某位熱心公益熱心到我覺得不以為然的姊妹借給我這本書的時候,我有些意外:我不明白為什麼她會關注這個議題,關心這個族群。但我還是很認真把這本書讀完了,原因無他:因為這是一個我無法閃躲的議題,無家可歸這四個字像陰影一樣跟隨在我身邊,如影隨形。 我畢業開始正式工作是在2005年,畢業的第一份工
前一篇提過,庵野秀明藉著特殊的嗅覺,描繪出一個後現代的末日景象:表面上過著和平的日常,實際卻無比焦慮的第三東京市。這樣的現象不僅在日本也在類同社經情況的城市中發生(比如台灣),因此引起了廣大的動漫迷的共鳴。 無獨有偶的,引起筆者重新關注這的議題的,除了在成為成年大叔之後不順遂的社會化經歷,還有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