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上剪接和鏡頭一樣,是電影特有的元素,而前者類似於戲劇中的換場,而切換的方式便決定了氣氛是延續還是轉換;但由於在一場戲中往往不只有一個鏡頭,因此剪接有相較於戲劇的換場更多的功能。以下列出一些筆者腦中印象深刻的剪接:
1. Jean-Luc Godard(高達):À bout de souffle(斷了氣,1960)
講到剪接不可能不提到這部片,因為跳接(jump cut)的手法就是從這片開始的;這樣在意外中誕生的手法或許也說明了一件事情:在影劇中真正重要的並非連不連戲這種對表面上的合理性的講究,而是在於劇情上劇情或理路發展是否合情合理。(現在youtube上已經有這部已經上映滿50年的電影的全片了,因此想要了解片中的跳接段落的讀者,可自行收看片中開車行駛等段落,或是直接在youtube搜尋"jump cut"便可找到該段落。)
2. Nicolas Winding Refn(尼可拉溫迪黑芬):Drive(落日車神,2011)
這部片儘管劇情簡單到有點老套,但還是靠著非常出色的剪接得到該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在片中的飛車場景以及殺人場景都是筆者看過最好的之一,筆者永遠無法忘記片中主角殺完人後,導演立刻以淡出的方式轉換到下一個場景,好讓上一景的情緒張力依然能延續到下一幕,而絕佳的畫面其色調也使得這些剪接更為出色。可惜的是由於這是去年的電影,筆者在網路上找不到那些傑出的段落的影片,因此有興趣的影迷可以自行找來收看,導演傑出的手法應該不會讓人失望。
3. Christopher Nolan(克里斯多福諾蘭):Batman Begins(蝙蝠俠:開戰時刻,2005)
對於這部暑假即將上映的三部曲終曲,影迷們一直有很多討論,其中的熱門話題之一是:這部片和《黑暗騎士》究竟何者比較吸引人,而少數人會覺得前者比較好看。當然不可諱言地,《黑暗騎士》的劇情實在是太吸引人了,但前者對筆者而言,在剪接上處處都在加強蝙蝠俠的形象。例如下面所附的蝙蝠俠第一次出現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發現導演把蝙蝠俠出現的鏡頭剪得愈短愈好,甚至讓一個動作還沒完全結束就到下一個鏡頭;這樣的剪法無疑地會讓前一個鏡頭看起來感覺更迅速。當然這種剪法在一般的武打戲並不是那麼罕見,但Nolan的驚人之處在於他把這種剪法沿用到Bruce穿上蝙蝠俠裝備的畫面,並且在拍攝時畫面不捕捉全身以及頭部以營造神秘感,並且在最後接上蝙蝠車飛越出水濂洞(?)的畫面成功地完結該橋段。不得不承認筆者一開始對美漫改編的電影並不感興趣,但在看完這部片以後不得不承認Nolan的天分實在太驚人了!也希望暑假他能再度帶給我們更多不一樣的手法和畫面思考處理!(可惜的是一般觀眾大概都沒注意到蝙蝠俠著裝段落的精采之處,因此找不到連結,有興趣的影迷可能得麻煩自行找影片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