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從母湯到真香的台灣織品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M.I.T.」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從代工物件到慢慢成立自己的品牌,一直是許多人努力的目標。但是不只在製造業發達的現代,兩百年多前的台灣社會也有這樣的一段摸索喔!
〈番社采風圖-織布〉
  清領初期的台灣是個移民社會,瀰漫著崇尚奢侈的風氣,民眾愛好鮮艷高檔的服飾,因此服裝的相關產業也非常發達,女子甚至可以靠著替人繡補,負擔日常支出甚至還能有盈餘。
精緻的「緄邊」工藝,就是靠繡娘的巧手喔
  然而台灣的天氣溼熱,不產蠶絲和一些織品原料,因此布匹大多需要依靠中國進口。唯一能夠算上M.I.T.的布料,只有原住民的織造品,比如水沙連(邵族)的「達戈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邵族達戈紋  當時原住民的織造品被統稱為「番布」,主要由獸毛、苧麻、樹皮等等材質織成,再用茜草染色並織出花紋。然而不管是紋樣與質料,都與當時漢人的喜好大不相同,因此大多數漢人不會將它使用在服裝上,而是利用它兼任的質地,作為舖墊東西、包裹使用。
  像是之前提到的「達戈紋」,便成了可以代替粗葛布的布料,做為包裹衣服、事物的衣包;而另外一種名為「卓戈紋」,被稱為「番氈」,則是作為舖墊使用,雖然也有結合原漢的「番錦」,但是相較於中國進口的布料,還是更為乏人問津。
  然而「番錦」,在道光年間有了大幅的技術改良,不只價格從二十圓變成三十圓仍持續上漲,評價也跟著好起來:「撚如線,方就經緯,彷彿滇之通海緞,止郡城一戶能織,價極貴。」
臺灣古人a示意圖
  雖然絲線還是從中國運過去,但是製造出來的成品,已經被認為可與雲南出名的「通海緞」織品相比。
  「番錦」,不只被裁做衣服,還會作為家具褥面裝飾,甚至被一些一些來台官員視為伴手禮,送給在中國的親友,像是當時台灣的最高管轄「臺灣道」徐宗幹,返京都拜謁老師時,都「呈番錦兩端,臺洋產也」作為特產。
  除了番錦,還有在咸豐同治年間頗負盛名的「雲錦號」。
  「雲錦號」成立於台南,是台灣第一間擁有機械紡織技術的廠商,據說創辦人來自南京織造局,由於正逢太平天國造成動亂,才來台灣避居。
南京雲錦
  這間「雲錦號」引入了中國當時的機械紡織技術,從撚絲染色到織造都擁有高度的技藝,品質柔韌、花樣新穎,而且顏色歷久不退,因此在臺灣受到極大的歡迎。
  這間「雲錦號」傳了好幾代,甚至日本時代初期的《安平縣雜記》,都可看見它的位於上橫街的紀錄。然而現今回顧文獻,它在昭和八年(1933)的文獻中杳無蹤跡,終究是消失在時光洪流裡了。
  不管是番布、番錦、雲錦號,都是當時台灣人在物料缺乏的年代,創造屬於自己產業的方式。雖然因為篇幅問題,無法逐一細講,我們之後會在提到原住民的織品與服飾時會有更多補充。
  如果喜歡,不妨幫我們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看台灣這繽紛的一面吧!
資料參考:吳奇浩〈清代臺灣漢人服飾之消費與生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會員
    77內容數
    台灣歷代服飾誌與繪師合作,重現各年代的官員、名人、士農工商服飾,搭配細部分解與介紹。   我們會在初期每個年代各發布四到八張,結束後再逐漸依年代資料不同增加補充,期望能讓大家在找尋資料時更為方便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服飾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日本時代的「長衫」,也就是我們現在稱的「旗袍」。臺灣早期慣稱為長衫,意即長及腳踝的連身衣著。日本時代台灣的旗袍流行怎麼樣呢?
      「傻傻的姑娘戴一朵花,等著他回來啊……」女孩子打理自己的髮型,是從古自今都有的事,但古早台灣的婦女是戴什麼花呢?
      想到台灣的清領前期你會想到什麼?羅漢腳?械鬥?民變?那你想過,在清領初期。台灣漢人穿衣服的畫風,其實超級土豪的嗎?
      在中式服裝裡,「領子」,一直是服飾中很重要的一環。旗袍、藍衫、大祹衫,甚至是現在的一些復古風服飾,總是有各種不同的領子,那麼你知道這些領子的演變和名稱嗎?
      西歐的荷蘭人踏上台灣這個島嶼,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又是什麼樣的光景、當年的官員又是是穿著什麼樣的服飾呢?
      在你印象中,有沒有那麼一種衣服是遍及全台灣,年輕人也穿,老年人也穿的呢?在清朝到日本時代,有一種名為「大襟衫」的服飾,只要是漢人,幾乎人手都有一件,可以說是那年代的潮衣呢!
      日本時代的「長衫」,也就是我們現在稱的「旗袍」。臺灣早期慣稱為長衫,意即長及腳踝的連身衣著。日本時代台灣的旗袍流行怎麼樣呢?
      「傻傻的姑娘戴一朵花,等著他回來啊……」女孩子打理自己的髮型,是從古自今都有的事,但古早台灣的婦女是戴什麼花呢?
      想到台灣的清領前期你會想到什麼?羅漢腳?械鬥?民變?那你想過,在清領初期。台灣漢人穿衣服的畫風,其實超級土豪的嗎?
      在中式服裝裡,「領子」,一直是服飾中很重要的一環。旗袍、藍衫、大祹衫,甚至是現在的一些復古風服飾,總是有各種不同的領子,那麼你知道這些領子的演變和名稱嗎?
      西歐的荷蘭人踏上台灣這個島嶼,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又是什麼樣的光景、當年的官員又是是穿著什麼樣的服飾呢?
      在你印象中,有沒有那麼一種衣服是遍及全台灣,年輕人也穿,老年人也穿的呢?在清朝到日本時代,有一種名為「大襟衫」的服飾,只要是漢人,幾乎人手都有一件,可以說是那年代的潮衣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扎染(tie-dye)是一種染布工藝。染色時,將部分織物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屬防染工藝,也是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所以古時又稱之為扎纈、絞纈、絞染和紮染等等。 由於扎染有着悠久歷史,起源已無從追逆。不過據一些記載,原來早在公元408年東晉時期,這種利用紮結防染的工藝大行其道
    Thumbnail
    2024/07/23 撰於苗栗縣通霄鎮   前幾篇文章介紹了關於藺草編織的起源和種植過程等,也提到了我記錄的動機為何。很高興你們能夠撥空閱讀,與我一起分享這份獨屬於小鎮的文化和氣味,珍重感謝。此篇將記錄從曬乾藺草後開始編織的作業步驟及細節等。由我的外婆實操演練,並由我拍攝撰寫紀錄………
    Thumbnail
    被譽為「台灣LV包」的編織「茄芷袋」,但你知道在苗栗海線的苑裡,還有一項傳承三百餘年的「藺草編織技藝」嗎?由「苑裡三角藺草」編織出的每一頂草帽,不只獨一無二,更有著清新的藺草香,這次傑森就帶大家造訪台灣藺草學會的「臺灣手藺」品牌,認識藺草、體驗藺編文化,串連周邊景點還能輕鬆規劃苑裡景點一日遊
    Thumbnail
    前陣子在電視上看到有人用構樹皮製作燈罩,天然的纖維透出光的樣子看起來非常漂亮。後來查網路,發現這似乎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工藝文化。在紡織技術還沒被發明之前,熱帶地區將樹皮當作布料使用,而樹皮布文化也是南島語族相當重要的文化特質。(資料來源:原住民族文獻)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Thumbnail
    典故: 千門麻衣局的故事源自於中國古代,隋唐時期一位胡姓商人發現蓖麻可以用於紡織業,由蓖麻纖維製成的布料輕薄、透氣、耐用且價廉,這在當時的紡織業中是一項革命性的創新。然而,當胡姓商人準備將這一創新產品推向市場時,卻遭到了當時紡織業巨頭的強烈阻撓。   這些紡織業巨頭為了維護自己的壟斷地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太魯閣族永續生活體驗的文章,瞭解原住民在飾品選擇與製作上的歷史,以及當代服飾中失傳的傳統製作工法。嘗試用不同的材質傳承此工藝,彌補生態復育期間的文化斷層。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布料是現代人生活必需品,但隨著成衣業發達,現在很少人買布縫衣,都是買大量便宜成衣。所以傳統布莊逐漸式微,但是不代表傳統布莊沒有市場利基存在。從台灣各地還是有不少傳統布莊、這篇來介紹見證台曾經是成衣王國歷史年代的一個地方;那就是新北市三重區碧華街。 新北市三重區碧華街相關資訊:: ​地址: 新
    Thumbnail
    手作是我工作之餘的興趣,最初從台灣開始流行手作市集時,看到許多手做愛好者所展示出的作品,令人感到療癒和喜愛,總想動手試試看,從羊毛氈,刺繡,到現在的毛線編織等,後來有些基礎後,就自己去購買材料,看書或網路教學來製作,過程中,常常會經過錯誤,或耐心不足等,但完成後,會非常有成就感哦
    Thumbnail
    扎染(tie-dye)是一種染布工藝。染色時,將部分織物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屬防染工藝,也是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所以古時又稱之為扎纈、絞纈、絞染和紮染等等。 由於扎染有着悠久歷史,起源已無從追逆。不過據一些記載,原來早在公元408年東晉時期,這種利用紮結防染的工藝大行其道
    Thumbnail
    2024/07/23 撰於苗栗縣通霄鎮   前幾篇文章介紹了關於藺草編織的起源和種植過程等,也提到了我記錄的動機為何。很高興你們能夠撥空閱讀,與我一起分享這份獨屬於小鎮的文化和氣味,珍重感謝。此篇將記錄從曬乾藺草後開始編織的作業步驟及細節等。由我的外婆實操演練,並由我拍攝撰寫紀錄………
    Thumbnail
    被譽為「台灣LV包」的編織「茄芷袋」,但你知道在苗栗海線的苑裡,還有一項傳承三百餘年的「藺草編織技藝」嗎?由「苑裡三角藺草」編織出的每一頂草帽,不只獨一無二,更有著清新的藺草香,這次傑森就帶大家造訪台灣藺草學會的「臺灣手藺」品牌,認識藺草、體驗藺編文化,串連周邊景點還能輕鬆規劃苑裡景點一日遊
    Thumbnail
    前陣子在電視上看到有人用構樹皮製作燈罩,天然的纖維透出光的樣子看起來非常漂亮。後來查網路,發現這似乎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工藝文化。在紡織技術還沒被發明之前,熱帶地區將樹皮當作布料使用,而樹皮布文化也是南島語族相當重要的文化特質。(資料來源:原住民族文獻)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Thumbnail
    典故: 千門麻衣局的故事源自於中國古代,隋唐時期一位胡姓商人發現蓖麻可以用於紡織業,由蓖麻纖維製成的布料輕薄、透氣、耐用且價廉,這在當時的紡織業中是一項革命性的創新。然而,當胡姓商人準備將這一創新產品推向市場時,卻遭到了當時紡織業巨頭的強烈阻撓。   這些紡織業巨頭為了維護自己的壟斷地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太魯閣族永續生活體驗的文章,瞭解原住民在飾品選擇與製作上的歷史,以及當代服飾中失傳的傳統製作工法。嘗試用不同的材質傳承此工藝,彌補生態復育期間的文化斷層。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布料是現代人生活必需品,但隨著成衣業發達,現在很少人買布縫衣,都是買大量便宜成衣。所以傳統布莊逐漸式微,但是不代表傳統布莊沒有市場利基存在。從台灣各地還是有不少傳統布莊、這篇來介紹見證台曾經是成衣王國歷史年代的一個地方;那就是新北市三重區碧華街。 新北市三重區碧華街相關資訊:: ​地址: 新
    Thumbnail
    手作是我工作之餘的興趣,最初從台灣開始流行手作市集時,看到許多手做愛好者所展示出的作品,令人感到療癒和喜愛,總想動手試試看,從羊毛氈,刺繡,到現在的毛線編織等,後來有些基礎後,就自己去購買材料,看書或網路教學來製作,過程中,常常會經過錯誤,或耐心不足等,但完成後,會非常有成就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