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台北循環城市專題(終)]循環城市v.s.白皮書

    Image credit: The Sustainable City
    Image credit: The Sustainable City
    循環城市是新世界的潮流,各國政府都應該實施在生活中,但理想跟現實總是有所差距,台北的白皮書就是一個例子,應當將城市推向世界前端的計畫,充斥著看似高尚卻沒有太大價值的目標!它們不是在訂定計畫前就已經開始實施,就是實行效率和意願低落。
    如文章中介紹的垃圾減量為例,白皮書中提到的隨袋徵收從民國87年已開始實施,雖有效減少雙北的垃圾量也提高了人們的意識,但並不是新的想法;二手傢俱的部分看起來也只是一次性的拍賣,沒有傳承的效果,官方拍賣網更是公務員的垃圾處理所,沒有經過專業維修或評鑑純粹將用完的東西放網站上,太小看平民百姓的眼光了吧!只差那幾百塊要買那麼沒保障的東西根本荒謬。延慧書庫平台反倒不那麼制式化和沒用,可惜的是規模小,政府可以考慮跟更多民間組織合作推動這個書庫,如果能做電子記錄會更好,向圖書館那樣只是書可以拿走,筆者覺得可以用交換的,將家中不要的書拿去換別人不要的書。
    再來是食用地景,它的疑慮在文章中已提及。就是因為親自嘗試過,筆者深信在技術和知識進步之前,台北市很難達到想要的都市農耕計畫。況且人民的時間和精力照機會成本,可以在其他產業發揮更大效益,不用執著於自給食物的方面。
    八個方面中,最不顯官方客套就是水資源的部分。這是一個台北市政府可以改善且需要儘速達成的方向。有效率的一次性將道路換成所提到的高孔隙率的多孔隙瀝青混凝土是白皮書中最可行的方案,比起紙上談兵和各式各樣的數據,從人們看得到的地方下手將化解人們對循環城市的迷惘,是短期內能做到的循環城市目標。
    整個白皮書給人的感覺像一個有著華麗外表的晚宴,餐點卻比路邊攤差,四百多個外國專家在2017年底專程為台北想了一些計畫,也有市長和政府的同意和配合,寫出來的東西和實行上的成效都給人一種繞圈子的無限輪迴感。
    台北市的白皮書明顯不足,還有計劃缺乏後續追查的弊端,若真要推動循環城市,可以先從台北市的一個區域開始實施,再慢慢擴張到整個台北,比擬定一個若有若無的計畫還實用的多。也可以從現在起確保每個公共建設都有將永續利用放入考量,先確定沒有蓋出什麼新的問題再設法解決之前的疑慮。
    責任編輯:張安時 核稿編輯:吳宇翔
    閱讀更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們是一群對循環經濟抱有熱情的高中生,主要是透過社群媒體推廣循環經濟給學生族群,希望藉由文字的力量傳遞我們的理想,並希望台灣能在循環經濟這個未來趨勢中不落於人後! 每週一晚上19:30準時更新!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