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從哪裡開始?
相信大部分剛開始接觸畢業設計的人都會有這個疑問,想當初大二看著大五學長姐們做的畢業設計(才剛改制為五年制所以到大二才見識到何謂畢業設計),著實令人眼花撩亂,儘管有著學長姐們熬夜趕製的圖面與精簡的解說,但當時懵懂的在下如同囫圇吞棗地接受龐大的資訊,對於畢業設計並沒有進行有深度的思考,理所當然也就沒有深刻的認識。
經過四下一整個學期的實習時間,從三年半的課程訓練、看展的心得、業界的實務經驗以及與好友、老師、同事的閒聊討論,並進行自我的內化後,開始整理為自己對於畢設的一套想法,在此記錄並希望能幫助到有相同煩惱的人(本篇篇幅稍長為涵蓋四年大學時期的心得)。
我是怎麼樣的人?
人生最困難的事就是認識自己。 ── 泰利斯
在開始尋找畢業設計的主題前,筆者認為需要先好好的認識自己,綜觀歷年各學校的畢業設計,有的人天馬行空地做著夢,有的人有條理並嚴謹地做研究,有的人激烈的批判著社會,也有的人平平淡淡地做完一項作業,如此變化多端的原因都是由於每個人的性格、經歷、思想所塑造出獨一無二的成果,所以先認識自己或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或多或少都能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躊躇,舉例來說就像一個長年吃素的人不會在肉攤前猶豫著要買什麼肉當晚餐一樣。
而今年(2019)在逢甲大學建築系的畢展上看到了他們對於主題的分類,是以兩個問題來對設計者本身進行測驗的分類標準,對於初步認識自己給予了一些大方向,可以略為參考。
Q1.請問你對於建築設計的成果或呈現是以甚麼目標作為前提來思考的?
A.以假設或理想作為呈現的預想(想傳達的意念勝於建築能否在現實真正存在)
B.以實踐或真實作為成果的預想(建築的可存在性或可使用性應勝於想像)
Q2.請問在你做建築設計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思考主要是以甚麼作為參照?
C.回應個人主觀信仰的內在投射(視建築為自主的空間形式表述)
D.回應外部環境需求的集體整合(視建築為文化或自然乘載)
R研究家
以現實生活所遇到與建築相關的、歷史的、自然的、科技的、理論的等等,作為研究及申論方向,發展論文邏輯與脈絡。
AD哲學家
在現實世界中的種種現象下,以理性分析過程作為真理的追求,創造出新機制與提問。
BD實行家
在當代面臨的各種衝擊與問題下,以外在最直接的線索作為指引,回應這個大環境與時代。
AC夢想家
在具多重可能性假設及想像下,以濃厚的個人意識作為主軸,成就出內心理想烏托邦。
BC實踐家
在懷抱強烈的信仰和意念下,以內在主觀的人文思維作為依據,將意志體現於現實生活。
我要如何決定畢設題目?
不知道做什麼?那就旅行吧!
議題?基地?大部分人都是從找到一個議題或是一塊有趣的基地開始,僅有少部分是跳脫出這兩種的(像是探討自我之類的?),那要如何找到題目呢?最簡單的方式便是從生活周遭去尋找,當你知道自己對那些方面的事物感興趣後,題目的範圍也就縮小了,再大量且多方面的閱讀,諸如時事、論文、雜誌、生活觀察等等,當有喜歡的基地時更可以去實地走一遍,也許在那待上數小時或著數天,感受基地帶給你的一切,說走就走也是大學時期的一種浪漫吧。
以筆者為例,原本是找到了一塊有趣的基地,歷史背景也都進行了初步的調查,最後卻在走上基地後,喪失了對那塊土地的興趣,於是便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整理過後,得出幾個可討論的議題,畢竟是有一整年的時間來做,要是找了個沒有熱情的東西,到中途就會非常的痛苦。前期盡量多找幾個題目為自己提供選擇,透過初步的蒐集資料,便可驗證題目是否具有其探討性。
簡而言之,找題目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感性地決定是可被接受的,但若是毫無頭緒想要避免大海撈針的情況,便需要有條理地去整理篩選,最後得出的便會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本週回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實習結束後,對於題目已有一點點的頭緒,也與老師進行了初步的討論,開始蒐集相關的論文研究、報章雜誌,也透過欣賞相關的電影,得以從不同觀點思考主題,並且整理了在畢業設計操作中必要的步驟如下:
- 目標→確立所要達成的目標,可能是對生活的改善,也可能是對社會的批判
- 策略→思考多項策略來達成目標或是解決問題
- 目的→每個策略都必定會有一個或數個目的,彼此可能衝突也可能互補
- 方法→以何種方法將各項策略整合,並回應目標
接下來呢?
列了幾項期望在暑假能夠達成的事,來看看是否能清單上打勾吧!
- 再多找1-2個題目並決定好基地位置
- 制定進度表
- 蒐集相關論文研究、報章雜誌、案例,藉此了解整套知識,必要時透過管道與有關單位聯繫取得資料
- 持續進行《台灣建築地圖 VOL.01台北市》的實地走訪,並記錄於Instagram
- 每週看一本書,並整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