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頭緒該怎麼辦?(開學前9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該從哪裡開始?

相信大部分剛開始接觸畢業設計的人都會有這個疑問,想當初大二看著大五學長姐們做的畢業設計(才剛改制為五年制所以到大二才見識到何謂畢業設計),著實令人眼花撩亂,儘管有著學長姐們熬夜趕製的圖面與精簡的解說,但當時懵懂的在下如同囫圇吞棗地接受龐大的資訊,對於畢業設計並沒有進行有深度的思考,理所當然也就沒有深刻的認識。
經過四下一整個學期的實習時間,從三年半的課程訓練、看展的心得、業界的實務經驗以及與好友、老師、同事的閒聊討論,並進行自我的內化後,開始整理為自己對於畢設的一套想法,在此記錄並希望能幫助到有相同煩惱的人(本篇篇幅稍長為涵蓋四年大學時期的心得)。
在空蕩蕩的辦公室裡思考人生?

我是怎麼樣的人?

人生最困難的事就是認識自己。 ── 泰利斯
在開始尋找畢業設計的主題前,筆者認為需要先好好的認識自己,綜觀歷年各學校的畢業設計,有的人天馬行空地做著夢,有的人有條理並嚴謹地做研究,有的人激烈的批判著社會,也有的人平平淡淡地做完一項作業,如此變化多端的原因都是由於每個人的性格、經歷、思想所塑造出獨一無二的成果,所以先認識自己或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或多或少都能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躊躇,舉例來說就像一個長年吃素的人不會在肉攤前猶豫著要買什麼肉當晚餐一樣。
而今年(2019)在逢甲大學建築系的畢展上看到了他們對於主題的分類,是以兩個問題來對設計者本身進行測驗的分類標準,對於初步認識自己給予了一些大方向,可以略為參考。

Q1.請問你對於建築設計的成果或呈現是以甚麼目標作為前提來思考的?

A.以假設或理想作為呈現的預想(想傳達的意念勝於建築能否在現實真正存在)
B.以實踐或真實作為成果的預想(建築的可存在性或可使用性應勝於想像)

Q2.請問在你做建築設計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思考主要是以甚麼作為參照?

C.回應個人主觀信仰的內在投射(視建築為自主的空間形式表述)
D.回應外部環境需求的集體整合(視建築為文化或自然乘載)

R研究家

以現實生活所遇到與建築相關的、歷史的、自然的、科技的、理論的等等,作為研究及申論方向,發展論文邏輯與脈絡。

AD哲學家

在現實世界中的種種現象下,以理性分析過程作為真理的追求,創造出新機制與提問。

BD實行家

在當代面臨的各種衝擊與問題下,以外在最直接的線索作為指引,回應這個大環境與時代。

AC夢想家

在具多重可能性假設及想像下,以濃厚的個人意識作為主軸,成就出內心理想烏托邦。

BC實踐家

在懷抱強烈的信仰和意念下,以內在主觀的人文思維作為依據,將意志體現於現實生活。
2019年6月逢甲大學建築系畢展導覽手冊

我要如何決定畢設題目?

不知道做什麼?那就旅行吧!
議題?基地?大部分人都是從找到一個議題或是一塊有趣的基地開始,僅有少部分是跳脫出這兩種的(像是探討自我之類的?),那要如何找到題目呢?最簡單的方式便是從生活周遭去尋找,當你知道自己對那些方面的事物感興趣後,題目的範圍也就縮小了,再大量且多方面的閱讀,諸如時事、論文、雜誌、生活觀察等等,當有喜歡的基地時更可以去實地走一遍,也許在那待上數小時或著數天,感受基地帶給你的一切,說走就走也是大學時期的一種浪漫吧。
旅行的意義?當你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便會發現流浪是多麼的奢侈
以筆者為例,原本是找到了一塊有趣的基地,歷史背景也都進行了初步的調查,最後卻在走上基地後,喪失了對那塊土地的興趣,於是便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整理過後,得出幾個可討論的議題,畢竟是有一整年的時間來做,要是找了個沒有熱情的東西,到中途就會非常的痛苦。前期盡量多找幾個題目為自己提供選擇,透過初步的蒐集資料,便可驗證題目是否具有其探討性。
簡而言之,找題目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感性地決定是可被接受的,但若是毫無頭緒想要避免大海撈針的情況,便需要有條理地去整理篩選,最後得出的便會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本週回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實習結束後,對於題目已有一點點的頭緒,也與老師進行了初步的討論,開始蒐集相關的論文研究、報章雜誌,也透過欣賞相關的電影,得以從不同觀點思考主題,並且整理了在畢業設計操作中必要的步驟如下:
  1. 目標→確立所要達成的目標,可能是對生活的改善,也可能是對社會的批判
  2. 策略→思考多項策略來達成目標或是解決問題
  3. 目的→每個策略都必定會有一個或數個目的,彼此可能衝突也可能互補
  4. 方法→以何種方法將各項策略整合,並回應目標

接下來呢?

列了幾項期望在暑假能夠達成的事,來看看是否能清單上打勾吧!
  • 再多找1-2個題目並決定好基地位置
  • 制定進度表
  • 蒐集相關論文研究、報章雜誌、案例,藉此了解整套知識,必要時透過管道與有關單位聯繫取得資料
  • 持續進行《台灣建築地圖 VOL.01台北市》的實地走訪,並記錄於Instagram
  • 每週看一本書,並整理心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9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暑假到下學期開學共有11週,開學後直到畢業總評則有上學期18週,寒假5週,以及下學期5月1、2、3前10週。總共畢業設計操作時間有33週。 最晚開始時間為7月28日當週(開學前6週),更新頻率為至少每二週一次。關鍵字欄位,除自己設計與該週週記內容相關的字詞外,亦必須加上「畢設週記」這個詞。
這個問題是編寫系刊第7期時,問108級畢業生「如果時間倒流,你的設計題目或議題會不會一樣?那會是?」這個問題時,第5筆回應(回覆時間為2019/3/31 下午 2:06:26)的內容。作為系刊畢設專題遺珠之一回應與此。
第七期系刊已經於5月3日評圖場上開始發售。畢展也會與其他文宣品繼續發售,請以厚實的硬幣支持系刊的持續發行。 一個不小心,五年級一年前的選擇與四年級一年後的選擇2篇專題寫了快1萬字。全篇總字數,含專欄文章則有2萬5千多字。樣稿排了15頁,成就大滿足,絕對是全國離島中編得最好最詳實最精彩的畢業設計專論。
暑假到下學期開學共有11週,開學後直到畢業總評則有上學期18週,寒假5週,以及下學期5月1、2、3前10週。總共畢業設計操作時間有33週。 最晚開始時間為7月28日當週(開學前6週),更新頻率為至少每二週一次。關鍵字欄位,除自己設計與該週週記內容相關的字詞外,亦必須加上「畢設週記」這個詞。
這個問題是編寫系刊第7期時,問108級畢業生「如果時間倒流,你的設計題目或議題會不會一樣?那會是?」這個問題時,第5筆回應(回覆時間為2019/3/31 下午 2:06:26)的內容。作為系刊畢設專題遺珠之一回應與此。
第七期系刊已經於5月3日評圖場上開始發售。畢展也會與其他文宣品繼續發售,請以厚實的硬幣支持系刊的持續發行。 一個不小心,五年級一年前的選擇與四年級一年後的選擇2篇專題寫了快1萬字。全篇總字數,含專欄文章則有2萬5千多字。樣稿排了15頁,成就大滿足,絕對是全國離島中編得最好最詳實最精彩的畢業設計專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Thumbnail
畢業兩年後,回顧相簿時,我深刻感到對自己未來的迷惘。曾是設計系畢業生的我,卻意外走上了室內裝潢工程的道路。如今的生活雖然不差,卻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迷茫不已。我仍在持續尋找和探索,不斷為自己做選擇。或許,再過幾年,當我再次回望這一切時,我能夠對自己說「現在的我很快樂」。
Thumbnail
3 年前,我剛大學畢業並幸運考上研究所,其實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知道因為大學四年過得跌跌撞撞、混一天是一天,自己必須在研究所做點什麼而投遞一堆實習履歷及團隊、社團招募,但幾乎都沒得到回應,直到開學前,我正覺得是自己什麼都不會而失落時,這個學生專案團隊聯絡上我,讓我在後來兩年取得極大的個人成長與探索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設計你的人生」這門課在台大已經即將開設滿六年了。在這六年之間,雖然我們經常藉著課程以及體驗的形式,帶著同學們了解設計人生到底在做些什麼。但我們似乎很少以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分享,我們心中的「設計人生」到底是什麼?學生們都帶著哪些疑問來到課堂中?又隨著時代不斷的改變,我們又調整了什麼,有哪些新的想法?
Thumbnail
經營頻道這麼久,最常遇到小貓們問: 我到底要怎麼找到我的目標 要畢業了,對於未來還一片茫然怎麼辦? 畢業季就在轉角倒數了!比起其他youtuber爭相恭喜學生族群失業,我更想告訴你們,畢業之後,該怎麼找到自己人生的下一站。
Thumbnail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透過提出了諸多工業設計的可能性,讓對於工業設計領域及範疇比較陌生的人,藉由認識、釐清等不同範疇的設計內容及目標,建立起對於廣義的工業設計學科方向有基本的認識。分辨何者為應該將投入心力的對象,並設定合理清晰的目標,避免被不必要的建議及期待干擾,相信設計的成果會是豐富而準確的。
Thumbnail
跨入2024年後陸續接到不少應屆畢業生提出的諮詢需求。從討論中我發現, 這些準職場新鮮人雖然展現了提前開始做就業準備的積極心態, 但卻不太清楚在履歷和自傳之外還需要哪些求職準備。在6月正式畢業之前, 我會建議利用接下來的幾個月進行這5個求職準備, 做一次市場、個人優勢、興趣、價值觀的全盤考量。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Thumbnail
畢業兩年後,回顧相簿時,我深刻感到對自己未來的迷惘。曾是設計系畢業生的我,卻意外走上了室內裝潢工程的道路。如今的生活雖然不差,卻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迷茫不已。我仍在持續尋找和探索,不斷為自己做選擇。或許,再過幾年,當我再次回望這一切時,我能夠對自己說「現在的我很快樂」。
Thumbnail
3 年前,我剛大學畢業並幸運考上研究所,其實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知道因為大學四年過得跌跌撞撞、混一天是一天,自己必須在研究所做點什麼而投遞一堆實習履歷及團隊、社團招募,但幾乎都沒得到回應,直到開學前,我正覺得是自己什麼都不會而失落時,這個學生專案團隊聯絡上我,讓我在後來兩年取得極大的個人成長與探索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設計你的人生」這門課在台大已經即將開設滿六年了。在這六年之間,雖然我們經常藉著課程以及體驗的形式,帶著同學們了解設計人生到底在做些什麼。但我們似乎很少以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分享,我們心中的「設計人生」到底是什麼?學生們都帶著哪些疑問來到課堂中?又隨著時代不斷的改變,我們又調整了什麼,有哪些新的想法?
Thumbnail
經營頻道這麼久,最常遇到小貓們問: 我到底要怎麼找到我的目標 要畢業了,對於未來還一片茫然怎麼辦? 畢業季就在轉角倒數了!比起其他youtuber爭相恭喜學生族群失業,我更想告訴你們,畢業之後,該怎麼找到自己人生的下一站。
Thumbnail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透過提出了諸多工業設計的可能性,讓對於工業設計領域及範疇比較陌生的人,藉由認識、釐清等不同範疇的設計內容及目標,建立起對於廣義的工業設計學科方向有基本的認識。分辨何者為應該將投入心力的對象,並設定合理清晰的目標,避免被不必要的建議及期待干擾,相信設計的成果會是豐富而準確的。
Thumbnail
跨入2024年後陸續接到不少應屆畢業生提出的諮詢需求。從討論中我發現, 這些準職場新鮮人雖然展現了提前開始做就業準備的積極心態, 但卻不太清楚在履歷和自傳之外還需要哪些求職準備。在6月正式畢業之前, 我會建議利用接下來的幾個月進行這5個求職準備, 做一次市場、個人優勢、興趣、價值觀的全盤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