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什麼我不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小孩常常最愛問的一句:
「為什麼XXX可以這樣,為什麼我不行?」
昨天坐火車從呂北克回家的時候,有三個4-6歲的孩子,在行進的車廂中,跑者過去,又跑著回來,接著跑到車廂的交界處,大聲地玩耍。
我們前座的五歲小妹,就問著媽媽說,「為什麼那幾個孩子可以跑來跑去?」
媽媽霸氣地回答道:
「我不管別人的爸媽怎麼管孩子,但是,你就該在這裡坐好,才不會影響到別人!
我非常欣賞這媽媽的回答。
常常會聽到教養專家說,要讓孩子自由學習發展,爸媽不應該干涉太多。但相信孩子可以自然而然瞭解「尊重」是什麼,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就像相信醫學系的大一新生,有足夠能力上手術台位病人動刀,一樣地不可思議。我相信,有些孩子的個性,是容易理解他人的情緒,容易培養同理心,但是,大多數的孩子,是需要長時間的教導。即便是解釋過幾千遍,孩子該有的規矩,有些時候,孩子就是會走鐘,就是會當機鬼打牆,卡在那些執著的情緒中。
當他們在三十分鐘之內,持續找各種方式唱反調時,常常會搞到媽媽自己開始懷疑人生。
為什麼自己要自虐生養小孩?
為什麼小孩的學習能力,這麼地讓人挫折?
難道教養只是,孩子不做危險的事就好,其他就任其「適性發展」(放牛吃草)?
這些問題、這些教養過程中的困難,幾乎沒有一個家長可以避免,沒有人能逃開這個艱辛的課程:學習成為一個理性的大人,學習幫助一個不理性的小人,走在一條符合社會價值規範中的路。
在德國,大多數的父母都不樂意,其他家人或是外人插手教養的工作;在學校,老師會記錄孩子的學習、特別是與其他同學的合作,但除了太誇張的踰矩行為,老師大多是口頭告誡,不會有所處罰。因此,在學校生活規範的那些界線,需要父母親花大量的時間,與孩子一起學習。
為什麼遵守人我之間的規範不容易?因為學校老師不會主動在孩子們有嚴重脫序行為之前制止,因為孩子「不一定」會犯錯,他們可能會在惹惱別人前停下來,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學習面對衝動和衝突。
但是,孩子仍是需要瞭解規範,瞭解人與人之前的情緒語言,認識自己的情緒和發展表達自我的能力。也因此,孩子表現得好,背後都是父母用諾大的精力,把每個可能脫韁的小野馬,拉在這個看似自由,但卻是隱藏著許多文化潛規則的社會中,而這些這個文化的潛規則之一:家長一定要有積極的學校參與,而孩子要有與人基本社交的能力。
然而,培養自主思考能力的過程中,往往會讓這些規範,更難執行。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就像是讓孩子慢慢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搜尋,什麼是合宜的決定,但往往他們不了解更新資料(他人的建議)的方法,因此會限於自以為是的泥沼裡。
有很多教養的方式,但每個孩子都需要自己的家長,實驗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讓這些規範,可以一點一滴地成為生活的原則和習慣,讓孩子在碰到衝突和困難的時候,不會失去努力的目標。
我們都為此辛苦,我們也都為此不斷地努力,因為,養育是一個無可取代的責任,因為養育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一份無可抹滅的情感。
avatar-img
7會員
25內容數
關於我們的學習與那些小小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孩子未能將活動依照大人想要的方式完成很可能是大腦執行功能發育未完全所致。執行功能被形容為大腦中的交通警察,負責調節專注力、決定事情優先順序和彈性思維。與其指責,不如先暫停,觀察及理解孩子的困難,給予適量的協助及支持。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孩子們為什麼問這麼多問題,以及幼教的教學方式。著重在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孩子未能將活動依照大人想要的方式完成很可能是大腦執行功能發育未完全所致。執行功能被形容為大腦中的交通警察,負責調節專注力、決定事情優先順序和彈性思維。與其指責,不如先暫停,觀察及理解孩子的困難,給予適量的協助及支持。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孩子們為什麼問這麼多問題,以及幼教的教學方式。著重在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