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為什麼我不行?

小孩常常最愛問的一句:
「為什麼XXX可以這樣,為什麼我不行?」
昨天坐火車從呂北克回家的時候,有三個4-6歲的孩子,在行進的車廂中,跑者過去,又跑著回來,接著跑到車廂的交界處,大聲地玩耍。
我們前座的五歲小妹,就問著媽媽說,「為什麼那幾個孩子可以跑來跑去?」
媽媽霸氣地回答道:
「我不管別人的爸媽怎麼管孩子,但是,你就該在這裡坐好,才不會影響到別人!
我非常欣賞這媽媽的回答。
常常會聽到教養專家說,要讓孩子自由學習發展,爸媽不應該干涉太多。但相信孩子可以自然而然瞭解「尊重」是什麼,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就像相信醫學系的大一新生,有足夠能力上手術台位病人動刀,一樣地不可思議。我相信,有些孩子的個性,是容易理解他人的情緒,容易培養同理心,但是,大多數的孩子,是需要長時間的教導。即便是解釋過幾千遍,孩子該有的規矩,有些時候,孩子就是會走鐘,就是會當機鬼打牆,卡在那些執著的情緒中。
當他們在三十分鐘之內,持續找各種方式唱反調時,常常會搞到媽媽自己開始懷疑人生。
為什麼自己要自虐生養小孩?
為什麼小孩的學習能力,這麼地讓人挫折?
難道教養只是,孩子不做危險的事就好,其他就任其「適性發展」(放牛吃草)?
這些問題、這些教養過程中的困難,幾乎沒有一個家長可以避免,沒有人能逃開這個艱辛的課程:學習成為一個理性的大人,學習幫助一個不理性的小人,走在一條符合社會價值規範中的路。
在德國,大多數的父母都不樂意,其他家人或是外人插手教養的工作;在學校,老師會記錄孩子的學習、特別是與其他同學的合作,但除了太誇張的踰矩行為,老師大多是口頭告誡,不會有所處罰。因此,在學校生活規範的那些界線,需要父母親花大量的時間,與孩子一起學習。
為什麼遵守人我之間的規範不容易?因為學校老師不會主動在孩子們有嚴重脫序行為之前制止,因為孩子「不一定」會犯錯,他們可能會在惹惱別人前停下來,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學習面對衝動和衝突。
但是,孩子仍是需要瞭解規範,瞭解人與人之前的情緒語言,認識自己的情緒和發展表達自我的能力。也因此,孩子表現得好,背後都是父母用諾大的精力,把每個可能脫韁的小野馬,拉在這個看似自由,但卻是隱藏著許多文化潛規則的社會中,而這些這個文化的潛規則之一:家長一定要有積極的學校參與,而孩子要有與人基本社交的能力。
然而,培養自主思考能力的過程中,往往會讓這些規範,更難執行。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就像是讓孩子慢慢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搜尋,什麼是合宜的決定,但往往他們不了解更新資料(他人的建議)的方法,因此會限於自以為是的泥沼裡。
有很多教養的方式,但每個孩子都需要自己的家長,實驗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讓這些規範,可以一點一滴地成為生活的原則和習慣,讓孩子在碰到衝突和困難的時候,不會失去努力的目標。
我們都為此辛苦,我們也都為此不斷地努力,因為,養育是一個無可取代的責任,因為養育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一份無可抹滅的情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