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電影|星際救援 Ad Astra|未知,才是人類的終極邊疆

結論在前,我很喜歡這部。類似的提醒很多人講過了,但我還是要再說一次:本片不是消遣取向的電影。如果你不是一個平常有事沒事會思考人生哲理的人,你有很大機率不會愛它,建議你把錢省下來,免得期待錯誤又要發文傷別人眼睛(跟看片時讓手機亮光干擾別人一樣討厭)。一來本片雖然有描寫未來科技,但不是那種很張揚的形式,反而比較像是作為背景,整部片的中心還是在探討「人」的問題;二來這部的步調並不快,習慣爽片節奏的人可能會受不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下面的預告,以呈現方式和配樂來說是本片所有預告中最貼近片中氛圍的。我不是一個節奏再慢的片都吃得下去的人,但這部對我而言還不到慢,比較像是沉穩、不疾不徐,而且片中的主軸很明確、不會讓人在觀影時失去方向(很多人吃文藝片會消化不良跟這點有關),探討的主題也是我有興趣的,這些大概就是我會喜歡本片的原因。
好,那這部到底在講「人」的什麼問題?我覺得至少有大小兩個層面。
先講小的。本片一開始就呈現 Brad Pitt 飾演的主角 Roy 和妻子的疏離關係,接著我們從劇情主軸得知,他「冷靜」的心理狀態和多年前父親執行太空任務而從此失去音訊有關。Roy 在每次執行任務前都會做心理評估,這除了是在表達太空任務的嚴謹性和太空人可能受到的身心影響,也替後續 Roy 的內心波動做鋪陳。因此以微觀的層面而言,片中在探討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稍微回顧這幾年的影視作品,就會發現其中觸及心理健康的越來越多。我們真的忽略這塊太久了。
Roy 每次的心理評估都很「正常」,直到父親的消息破壞他內心的「平靜」,這種「表面沒事不代表內心無恙」的現象,顯示出心理疾患的棘手之處。有個讓我特別有印象的橋段,是 Roy 在黑暗中「摸索」前進,這段頗有暗示他內心狀態的意味。而我們知道某些疾病有潛伏期,心理的問題也是如此,只是那個 trigger 可能是某個事件或情境。Roy 那種與他人疏離的模樣,和片中實驗動物攻擊人,都是一種生存策略。但這種原始的心理防衛,往往對現代的問題無效。他終究得去面對問題的根源,才能讓人生繼續前進。另外,有人覺得本片對於 Roy 在劇情中遇見的其他角色都欠缺描繪,但聚焦的呈現方式、捨棄全知觀點,反倒符合他和別人保持疏離的狀態。
圖片來源:IMP Awards
圖片來源:IMP Awards
再講大的。如果你看過本片導演 James Gray 上一部作品《失落之城》(The Lost City of Z),你在看本片時可能會有既視感,因為這兩部都對於「探索未知」這件事有所著墨,也描寫了人類文明進程中不那麼光彩的面向,這是本片比較巨觀的層面。
我也喜歡《失落之城》,請見觀後文
本片有許多對於近未來的想像。Roy 提到自己曾參與在北極圈的戰爭,我想這大概是指隨著冰帽融化,各國爭奪北極海的資源所引發的衝突(北極理事會表示……)。當人類能持續殖民其他星球,可能就會有像片中那些對地球很陌生、在火星上土生土長的人類世代出現,而長期在外(星)的人還得靠地球的自然生態影像來休養生息。現在我們覺得太空旅行很酷炫,一旦它真的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像片中一般,搭太空梭到月球只是日常通勤或商務行程,月球上的光景也只是無聊的地球生活的延續,一樣充斥著各種商業行為,工時一樣很長(甚至更長)。這些情節固然超越目前的科技,但並未過度樂觀或悲觀,是很現實、很可能發生的未來。
《失落之城》中多了一份對未知的敬畏,《星際救援》更著力在問,我們無止盡地向外探索到底為了什麼?本片並不是在貶抑求知與科學的價值,而是藉由 Roy 的經歷提醒觀眾,在不斷求取未知的同時,我們也要關心身邊的已知;人類向外探索、追尋進步的同時,也要妥善照顧自己的內心(更何況大腦和意識也還有許多未知)。我們的心靈以及和身邊人事物的連結,才是我們的生命之所以有意義的根本原因。
圖片來源:IMP Awards
整體而言,《星際救援》雖然不是非常大眾的作品,但也不到難以親近,關鍵是不要有錯誤期待。如果你喜歡思考生命意義,或者像 Roy 一樣有個受困的心靈,我推薦你去看這部電影,相信你會有所收穫,甚至從中得到救贖。當然,如果你是 Brad Pitt 的粉絲,這部可以讓你好好欣賞他的演技,光看他也很值得!
-
補充:Roy 踏上火星之後的接待人員(說了一句「地球人,歡迎來到火星」之類的話),是美劇《勁爆女子監獄》、《俄羅斯娃娃》的演員 Natasha Lyonne,我一看到她就笑出來,她怎麼在每部作品裡面都在演她自己卻又不違和啦!然後本篇之所以取這副標題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只是結尾某一段讓我想到 2009 的 Star Trek 有類似的橋段而已XD 該橋段請見以下影片。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