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1/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展場如戰場!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動線規劃的好壞?

不是每個企劃人都是設計背景,所以略懂這門功夫也算一種優勢。
Photo by on
算是幸運吧?當我逐步踏入策展領域時,終於發現當年建築系的認真熬夜有了回報...(泣)。
因為展覽到頭來總得進場製作,因此對於平面配置/人流動線的優劣,一旦施工下去就會立馬見真章:通道過窄、展區太空、動線堵塞、拍照阻擋、排隊方向錯誤等等。
動線的好壞不容小覷,這跟參加婚禮大家只記得菜色好不好吃很像。(咦)
況且,因為展場平配往往是由設計單位負責,所以不熟悉這塊也是很正常的。
不過在邁向策展人的路上,能分辨動線的優劣差異是重要關鍵之一,也才更能與設計團隊溝通、甚至給予建議以精益求精。
以下我會用"完全沒設計背景"的職能角度,提供幾個能增進”動線規劃”的基礎方法!

● 第一步:『看懂平面圖』
我知道很多人會排斥這個,尤其是習慣且偏好執行端的活動企劃;但預防勝於治療,與其現場再來修改調整、或加裝應變措施,不如在規劃期就發現問題加以改善。
所以只希望”至少”要看懂平面圖。(因為進階還有立/剖面圖)
如果已跟設計師配合,或許對方會出張3D示意圖讓大家理解一致,但那往往要接近中後期才會提供。
所以在前期討論規劃時,從手繪稿到基本的平面圖,一定是團隊最常見的溝通形式。
看不懂,一直問就對了!
千萬不要害羞或覺得尷尬,因為看不懂平面圖的人多的是,而且設計師多半人都很Nice很願意解釋說明(吧),像是一些圖示符號、高度斜坡、樓梯方向、開門窗口、櫃體形式...等。
甚至你也可以手繪照描一遍,強化自己對於圖面呈現的感受,不再害怕看圖,讓自己獲得”理解展區配置”的首先要領。
《冰原奇跡》長毛象特展 平面圖 (台北場)
中國《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廳前段單元 平面圖
香港《火山探知館》立體模型區 平面圖

● 強化空間感:『用你的身體記憶與紀錄』
上週在活動家的分享講座也提到了這點;因為,除非你是天生對空間感就十分敏銳的人,不然包括我也是,得隨時提醒與強迫自己不斷練習。
要訣就是,把身體當作一把尺!
當你知悉平面圖標註的尺寸之後,其實你還是沒有感覺,所以你必須拿著圖、親身走進展場內,用你的身體去感受、去記憶..。
「三公尺有多高?」「原來1.2公尺的通道有點窄!」「60*60公分可以轉身嗎?」「140公分對小朋友來說太高?」「45公分展台夠深嗎?」
只有用你的身體體驗,才能真正認知圖面尺寸上的意義。
然後再運用你的手掌寬、身高、手臂長、肩膀腰高等等,去感受那些空間比例;這樣以後你在其他展覽看到不錯的規劃時,只要比對一下,就能大約知道它的尺寸應用了。
中國《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廳前段單元 平立面圖
中國《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廳前段單元 平立面圖

● 動線小技巧:『移動、駐足、視線引導』
遊客參觀展覽無非就是一直移動。因此如何配置移動的順暢度、觀賞重點展品的停駐區域,以及不同亮點區域的主線引導(或刻意分流),絕對是動線規劃的核心。
另個重點則是,你得決定要不要讓遊客”一眼看穿”。
一眼就能看完整個展區並不是壞事,因為有時候夠大的空間尺度才能創造夠大的主題氛圍,同時能讓行進目標更為明確,使遊客可以自行掌握觀展方向。
反之亦然。
如果你想要隱藏某些亮點手法、創意空間,那得針對動線上好好規劃。
如應用一些轉角彎處、高度壓縮,亦或是燈光的明暗控制,引導遊客先看左再看右、先往下再仰望、先變暗再打亮...等,透過動線過程中的驚喜,打造出讓人為之驚艷的視覺印象。
《創造霸王龍威爾遜》單元展示效果
《冰原奇跡》長毛象特展 單元展示效果
《冰原奇跡》長毛象特展 單元展示效果

● 不要忘了:『展區以外的行政空間』
事實上,一個完整展區的規劃,不只有”觀展者”的面向,還有”顧展者”的需求。
也就是開展後,現場工作人員的相關需求。
像是提供休憩用餐、放置個人物品或臨時開會的員工休息室;收藏零件備品、維護工具的倉儲間;以及維護影音設備、管理開關管線的控制間。
行政空間的條件通常要因地制宜,或利用展區邊角的畸零空間;但注意行政動線需與遊客動線有所區隔,或是設計成暗門,才不致於干擾整體視覺。
動線規劃需要豐富經驗與練習,無論你是從設計或企劃著手。 遇到好的作品多揣摩,經歷壞的動線多研究,親身感受就是最直接的方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