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策展實務】你的展需要巡迴嗎?那些「移展」容易被忽略的事!

2019/11/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移展可不是把東西搬一搬就行,前期規劃沒做好,後期可會人仰馬翻!
無論是品牌快閃店、期間限定店,或是短期巡迴的主題售票展,都可歸類「臨(時)展」的一種,也跟展館內所謂的「常設展」有所區別。
剛好最近經手個移展專案,而移展經驗一般人不太容易有,要是遇上了,的確會忽略其中需要注意的眉角。
魔鬼藏在細節中,我用實務經驗分享幾個「移展」容易被忽略的基本觀念!

不要死高度,要活的。

如果很幸運,你的移展地點在一開始就訂好了,也都場勘過了,確定所有展品/展櫃/展架都進的去,那麼,恭喜你可以直接跳到第二點。
不然,場地其實往往沒那麼好搞定...(菸)
關於場勘技巧請參考之前這篇就省略不談,但需先提醒的永遠都會是「高度」:無論是進貨路線或展場高度,才不會發生現場卡住的窘境。
也因此,「活的」高度指的是:在設計階段盡量將展示硬體做成「可拆卸/組合」或是「可堆疊/架構」。比如近年很流行的施工鷹架。
而木作展牆若是想跟著移動(通常會拆掉重做),那高度也最好別超過2米5;尤其是設計呈現壯觀效果:約3-5米的高大物件,至少都要能拆成一半尺寸以便搬運。
沒錯,這是一隻霸王龍的右腳。

不要只顧進來,也要顧出去。

這部分跟第一點其實有點接近,但不同點在於「順序」。
進場順序應該活動企劃都有所涉獵,大抵是:大電>水電>木工>金工>展品...等,然後撤場時把重要東西整理打包搬走,剩下的,就交拆除/清運公司去處理了。
但移展可就不行了。
你得先規劃好,除了展品之外有哪些東西要留:比較複雜的金工/木工製作物?比較特殊的手工佈置道具?比較昂貴的玻璃/壓克力甚至地毯?
因為這些通常是在第一個場地「現場製作完成」,所以很容易被遺忘「搬運移動」的需求;要嘛做得太大太重、要嘛不小心牢牢釘死,要嘛沒做好保護被弄髒甚至損壞。
亦或最常見的:忘了將他們計入貨車搬運、倉儲存放的估價之中。
所以,移展的「順序」就會是「打包裝箱的順序」、「誰先上貨車的順序」,比較偏向展品>現場佈置物>現場製作物>燈具設備線材...等。
撤場時間通常會比進場少很多,記得先把流程規劃清楚,才能減少當下問題發生。
進場、撤場和移展都各有需求細節。

不要用原有展品清單,要新的。

這邊特別要提一下「展品清單」。
因為策展人或主設計師在前期規劃時,展品的徵集和造冊歸檔,通常是另由 PM或助理處理,也不會在規劃後期特別交代什麼。
於是移展時就容易浮現一個狀況:展品清單跟現場展示對不上。
因為原有的展品(徵集)清單,往往是跟創作者/蒐藏家徵集而來,前期的列表內容也都是以「創作年份、風格類型、材質主題」等大類區分,或依個別的入倉時間陸續造冊。
而到了佈展現場呢?物件的最終展示位置可能是新的故事線,展品都擺設在不同於原有清單的順序和位置。
這就會徒增執行面的困難,進而讓展品上架花費較長時間;更糟的是,假設展品數量很多、樣子太雷同,當下又無法正確對應清單,最後連移展階段都容易產生問題。
所以記得,當展場設計都擬定了,請依據單元分區再做一份「新的」展品清單囉!
越多陳列形式的佈展,就越需要彙整展品。

不要做太滿,而是要留餘地。

這個觀念主要是指「展場配置」,且更需放大格局來看。
因應每個移展地點的面積、形狀、樓高、動線都會有所不同,在前期進行單元規劃和展場設計時,個人建議要避免「塞太滿」。
除了讓牆櫃的間隔尺寸、空間觀展尺度比一般更大、更有彈性之外,也必須讓日後的平面配置更有增減調整的可能性。
現場的氛圍若感覺不足,東西可以再做也可以再買;但如果一開始多做了,下一場卻用不上,那就得拆掉或另租倉儲存放,其實是相當可惜且麻煩的。
或能多設計一些可靈活使用的樣式,如公制規格的箱子/層櫃,或是可拿來當作桌椅/櫃檯,因應空間條件的變化,絕對有助於未來移展的多元使用。
可移動櫃體和壁面無框畫,都算不錯的移展方式。

展覽巡迴是很難得的經驗,能把移展內容做好,勢必更提升策展企劃的實務能力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0會員
113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