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Day30> 12/17(二) 天氣雨

    1.今天讓我很有收穫的是什麼書/畫/音樂/視頻?
    白天去參加Intel舉辦的邊緣運算解決方案高峰論壇,現場有一些廠商展示產品與服務方案,沒想到大部分都與圖像辨識有關,許多是經由蒐集大量的圖像辨識資料後進行商業決策,例如這個路段早中晚何時的車流量最大,仍停留在數據分析上,比較少看到辨識到某樣物體後產生相對應的行動,更不用說AR應用了,或許跟這次的主軸有關係,內容大部分是Intel新的影像識別技術OpenVINO,它提供了許多已經訓練好的模型,開發者需要提供足夠多的樣本給OpenVINO並優化運算模型,接著把該運算模型及辨識出物體後作出行動(例如回傳蒐集的資料)放置在攝像感測器上,基本上就可以了,對Intel來說發展OpenVINO讓很多人來使用可以幫助Intel的業績,因為若要讓散落在各地的感測器具備運算能力,就需要安裝CPU (,FPGA ,GPU ,VPU),所以未來絕對需要矽晶圓的存在,只要人類需要會運算的電子裝置。

    在終點遇見更好的自己‬!
    對於2020,中國經濟成長的隱憂、中美霸權競爭的影響、製造工廠投資遷移成了越來越熱的議題,或許在中美達成初步協議之後會沖淡一些,然而達成協議後是否意味著經濟轉好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原來如此。
    QR Code發展與歷史介紹:運作原理、特色、編碼結構分析 - 癮科技 Cool3c
    隨著智慧型手機興起,QR Code(QR碼)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只要拿出手機開啟App,無論是電子海報、個人名片、還是電子 支付 ,「掃」一下就能獲得圖像裡蘊含的訊息。QR Code是種二維條碼的類型,在一維條碼能夠承載的資訊量不足以應付需求之後,二維條碼順勢而生,本篇介紹QR Code的運作原理、特色、編碼結構分析,讓讀者更瞭解這項隨處可見的科技小工具。 QR Code是Quick Response Code的縮寫,因為發明者希望QR Code可以快速解碼內容,故以「Quick Response(快速反應)」命名。QR Code的發明可追溯至1994年的日本,由汽車零件業者Denso Wave公司發明,用來追蹤生產線上的貨物,並且讓條碼能容納日文漢字、假名訊息。 與一維條碼最大的差異在於,二維條碼能夠承載更多資料,而QR Code能 儲存 的資訊種類囊括了數字、字母、二進制(位元組)、以及日文、漢字。可以這麼說,一維條碼代表的資訊以「數字編號」為多,號碼用來識別商品,但QR Code可以讓日文、漢字資料直接記錄在條碼裡,也就是讓條碼代表一句話、或是一串網址。 ▲4種不同的二維條碼。因為一維條碼,也就是由線條組成的條碼能承載的資訊量太少,因此最初將2個一維條碼疊加在一起,最後讓X軸、Y軸都帶有訊息,進化成二維條碼。二維條碼又稱為矩陣條碼,種類有很多,其中屬QR Code最為常見。(圖片來源: Wiki) ▲一維條碼的運作原理介紹。 日本的QR Code標準在1999年公佈,而其對應的ISO國際標準(ISO/IEC 18004)則在2000年獲得。ISO(國際標準化組織)認定QR Code為國際規格,其規格公開,雖由Denso Wave公司持有專利,但不會被執行。 而除了能記錄日文與漢字之外,QR Code的辨識速度快、360度全方位都能被識別、容錯能力高、佔位面積更小,讓它被廣泛運用在產品跟蹤、物品識別、文件管理等方面。除此之外個人名片、網站登錄等地方也常常見到QR Code的蹤跡。 ▲行政院農委會的產銷履歷也應用了QR Code,右下則是傳統一維條碼。(圖片來源: 產銷履歷資訊網 ) ▲台鐵的車票也應用了QR Code, 乘客只要將車票上的QR Code對準驗票閘門的掃描區,即能掃描通過。現在台鐵也有QR Code電子化車票,詳情可見 2019台鐵網路購票App教學懶人包 。 不過,QR Code並非任何情況下都能夠辨識,比如說QR Code過度擠壓變形、印刷不夠清晰、或是外框沒有足夠的白邊的話,就會造成識讀困難。雖然如此,和傳統一維條碼相較,QR Code可以360度掃描辨識,容錯能力更是讓它在視覺造型上有了更多的變化。 先不論微型QR Code等特殊變形,一般常見的QR Code共有40種不同的尺寸版本,版本依據儲存密度與結構區分,每一種QR Code的組成結構、能夠儲存的資訊量多寡都不完全相同。QR Code的尺寸版本以「 Version」標示,如版本1,也就是 Version 1,QR Code尺寸為21x21位元, Version 2的尺寸為25x25位元,Version 40則為177x177位元,Version越高,QR Code的尺寸越大,能夠承載的資訊量也就越多。 是否有看過融入標誌的QR Code呢?「容錯」又稱「糾錯」,是指當某部分資訊缺失的時候,其它部分會自動填補,讓整體資訊依然可以完整辨識,容忍錯誤發生。簡單來說,就是當QR Code條碼缺了一角,或是沒有辨識完全,資訊依然可以被掃瞄出來,這就是QR Code容錯能力的表現,是一維條碼辦不到的。 QR Code的4個容錯等級: ▲傳統一維條碼只要組成有損傷,就難以辨識,不過QR Code可以容許一定程度範圍內的資訊流失,因此就算缺角(圖左)、或是在條碼中放入Logo(圖右),都不會影響資訊讀取。這也讓QR Code在設計上有非常多的變化。(圖片來源: Wiki) ▲QR Code共有40種不同的尺寸版本,前後版本尺寸之間都相差4個單位。(圖片來源: 萬能的Wiki) 容錯能力越高,同等級的QR Code能夠容量的資訊量就越少,這是因為將原本能夠儲存資料的地方,拿去做容錯 備份 ,於是一般儲存資料的空間被壓縮,能夠儲存的資料也就變少。由以上訊息可以得知,資訊容量最大的QR Code版本為Version 40、容錯能力為L等級,此版本最多可以容納7089個數字,或是4296個字母,或1800個漢字。一般的一維條碼最多只能輸入20個資訊量。 ▲QR Code由無數個黑白小格子組成,每一個格子就是一個位元(bits)。由上圖可知,組成一個純數字(Numeric only)需要3又1/3個位元,也就是3又1/3個小格子,至於要組成一個ISO ...

    2.今天讓我幸福/感動/痛苦/恐懼的人/事/物是什麼?

    三十天回答三個問題的體驗
    這段時間以來,每天都會想今天有沒有上課、沒上課是不是要學點東西,要不然晚上會沒內容可寫,發現要讓自己每天持續進步其實滿難的,更常見的狀況是某幾天學到特別多東西、其他幾天可能看些網路文章或沒有任何學習,藉此看到自己是如何學習的,覺得興趣跟鞭策是兩回事,有時候興趣是種任性,對喜歡的事情很快的下決心投入進去,過一陣子若覺得無感或不怎麼喜歡,就容易放棄然後轉移陣地,反正是個興趣不會怎樣,這陣子我也想了許多寫日記與每天的時間運用,對於接下來要做些什麼也有許多想嘗試的,每天回答三個問題的日記法我會保留繼續寫但會轉移到其他平台上,原因是我希望是完全私密的,我也會換成另外三個問題,目前考慮: 1. 今天我做了什麼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2. 今天我為日/週/月/年目標做了什麼努力? 3. 從更廣的層面來看,什麼事情並非真的那麼重要? ,一樣是三十天。

    關於方格子的使用經驗
    總體來說,不論是寫作或閱讀,感覺是舒服的,簡單、乾淨,未來會考慮持續在這裡耕耘其他的寫作主題,比如讀書心得、攝影的個人淺見、AVR開發的心路歷程。我列了幾個自己使用上的經驗:

    如果有,可以更好
    • 手機App,對於我這種天天在外奔波的人來說,很常會有可以利用的交通時間,雖然可用手機網頁瀏覽器編寫,但總是希望有個App可以更直覺的使用。
    • 從檔案夾中拖曳圖片至文章中需要的位置。
    • 文章內部連結、點選文章開頭的目錄可直接到該文章位置,當然,這也可以拆成好幾篇來寫,如果有可以更好但不急迫的需求。

    關於方格子的使用經驗,需要改善的體驗
    • Backspace會一直跳閃動,尤其圖片特別多時,有時連Enter都會跳動,很惱人

    3.如果用一個句子描述今天的我會是什麼?
    走在成長的道路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