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很美卻傷痕累累-【礦業法】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知道我們的山林正要遭遇什麼傷害嗎?
齊柏林導演於2013年上映的「看見台灣」,用空拍的視角帶領民眾重新認識台灣,理解台灣的美麗與哀愁,這是台灣第一部高空紀錄片。2017年,藉由齊柏林導演的空拍影片,讓我看見太魯閣山的樣貌。 2017年政府以非常快速「3.5個月」的時間,讓亞泥取得20年的礦權展限,礦業權效期核准從民國62年至126年,亞泥不需要環境評估就可以炸山挖礦,未經過族人同意就開發族人的土地,住在礦山下的族人,已經抗爭四十幾年了,卻未能得到重視。 抗議亞泥的自救會長,他從19歲開始抗議,現在他已經60多歲了,政府卻未做出任何的改善與重視。 2017年超過21萬人連署撤銷亞泥展延,及萬人上街抗議,都無法阻止亞泥展延。
  • 環評不是阻擾經濟發展,而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然而,亞泥礦權展延卻不需要經過環境評估,造成現在看到部分的山消失以及無止盡的炸山。在山底下就能感受到炸山的威力及看見山頭的消失了。
This is a photo from 2017 「Asia Cement Corporation」 blast the Taiwan’s Taroko mountains
2017年的亞泥將太魯閣山挖成這種樣貌
(照片來自齊柏林)

2017年開發的程度,你可以看見距離礦山底下有族人居住
You can see have indigenous people living here under the Taroko mountains
(照片來自華視)
2019年,我在花蓮的礦山底下,親眼所見的震撼,看見被炸光的山,被剷掉相當於一棟101的高度 ,而距離炸山幾公尺底下有許多原住民族人居住,當我看見被炸成傷痕累累的山,有可能在颱風來時,造成土石流,整個山頭垮下來讓山下的村莊被淹沒。難道要等天災來時,人命沒了,政府才要開始檢討嗎?
2019年6月在亞泥的股東會上,族人問「 山已經從七百多公尺挖到兩百多公尺,何時才會停止?」,亞泥董事長回復「挖到不能再挖為止」,而亞泥董事長表示取得族人祖先的同意,事實上,這是非常詭異及充滿爭議的事情,當時的原住民族人不識字,許多原住民族人表示他們的祖先們根本未同意此事,儘管整件事情及程序上都疑點種種,政府還是讓亞泥繼續開挖。
2019年7月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後認為,「經濟部」在核准亞泥在花蓮縣秀林鄉礦權展延時,未踐行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規定的諮商同意權,於是,判決居民勝訴。但是!亞泥還是依舊可以開挖,意思是即使族人勝訴,還是無法阻止亞泥開挖!
為什麼?因為「礦業法!」
根據謝律師表示:「我們的礦業法比我們的憲法還要早施行,礦業法是民國19年(西元1930年)過的,中華民國憲法是民國36年(西元1947年)通過的,環境影響評估法是1994年才通過」。現行的礦業法有太多不合理的條文且偏袒礦業者,然而經過多年的爭取「礦業法修改」,好不容易在2019年看到一點曙光,歷經三年的過程,只差臨門一腳就能通過法案,但隨著選舉的逼近,礦業法修改就這樣停擺了。
2020年,新的立委選舉與總統大選,這次依然是民進黨執政,希望在新任期,「礦業法」修法能夠儘快完成。我認為這不只是原住民族人的事情,更是全台灣人民的事情,蘇院長說「開放山林,向山致敬,鼓勵人民親近山林、愛護山林 」, 卻連爭議好幾十年的亞泥在太魯閣山挖礦事件,都未重視及改善,放任「霸王礦業法」不修,讓這些人繼續破壞台灣的山林。台灣很美卻傷痕累累!希望我們一起來重視和保護,屬於我們的山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xiaoagnes817@gmail.com / Klook「XIAOAGNESBAB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去西藏拉薩容易,闖蕩阿里則需要信仰,不管是對宗教的信仰,或是對人生的信仰。沒有信仰,無法支撐你克服高山的氣候、艱困的物質生活,並願意承擔生命的風險」
薩米族來自北歐,橫跨四個國家,挪威、瑞典、芬蘭、俄羅斯,薩米人有自己的國旗與國歌,並且有專屬的教學薩米語言及傳統文化的學校。 (縮圖來自網路)
This year I am participating in an event about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 world. I met with Indigenous people in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such as th。
東京,生活節奏好快,繁忙的交通,步伐快到還沒看清前面的事物就改變,每個人像是不起眼的存在卻支撐整個社會的運轉。夜晚,這座城市才開始活躍起來,街道處處可見醉漢,列車中瀰漫著酒精,白天沈重的靈魂都得到了釋放,人們掛著笑容,沉醉在不夜城。
每次有人問你「台灣的特色是什麼」,你只會介紹美食、友善的人而已嗎?讓我來教你深入介紹台灣的文化! #台灣原住民 #泰雅族 #台灣原住民文化 #泰雅族文化 #台灣文化介紹 #原住民介紹
一直以來我都是個很不會說「再見」的人,應該說,我害怕誰離開我的生命,害怕此時此刻的美好會被時間沖淡。我的恐懼來自兩種,一種是童年創傷、一種是害怕改變現狀,因為不知道失去後的人生會變成怎麼樣。
「去西藏拉薩容易,闖蕩阿里則需要信仰,不管是對宗教的信仰,或是對人生的信仰。沒有信仰,無法支撐你克服高山的氣候、艱困的物質生活,並願意承擔生命的風險」
薩米族來自北歐,橫跨四個國家,挪威、瑞典、芬蘭、俄羅斯,薩米人有自己的國旗與國歌,並且有專屬的教學薩米語言及傳統文化的學校。 (縮圖來自網路)
This year I am participating in an event about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 world. I met with Indigenous people in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such as th。
東京,生活節奏好快,繁忙的交通,步伐快到還沒看清前面的事物就改變,每個人像是不起眼的存在卻支撐整個社會的運轉。夜晚,這座城市才開始活躍起來,街道處處可見醉漢,列車中瀰漫著酒精,白天沈重的靈魂都得到了釋放,人們掛著笑容,沉醉在不夜城。
每次有人問你「台灣的特色是什麼」,你只會介紹美食、友善的人而已嗎?讓我來教你深入介紹台灣的文化! #台灣原住民 #泰雅族 #台灣原住民文化 #泰雅族文化 #台灣文化介紹 #原住民介紹
一直以來我都是個很不會說「再見」的人,應該說,我害怕誰離開我的生命,害怕此時此刻的美好會被時間沖淡。我的恐懼來自兩種,一種是童年創傷、一種是害怕改變現狀,因為不知道失去後的人生會變成怎麼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路沿著新竹縣芎林鄉和橫山鄉交界上行,終於來到海拔350公尺的南何山自然谷。   這裡是台灣第一件環境信託成功的案例。   四年前,一個竹科工程師和兩個家庭主婦,憑著對森林的熱愛,合資600萬買下這片50年來未受人為干預的土地,為了保障土地未來不會被買回開發,於是捐給荒野基金會管理。
Thumbnail
許律師將從礦工工傷事件,討論職業災害與礦工的勞動權益,探討1984年臺灣發生三大礦災事件,以及中國礦災問題。除此之外,也提到了國家安全監管部門在中國的角色,並闡述中國頻頻發生礦災的原因以及礦工們的爭取權益的過程。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Thumbnail
日治時期台灣有三大官營林場: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其中太平山林場是比較晚開發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即為日治時期羅東出張所及貯木池舊址。這裡是木材出口轉運站、日治時期台灣經濟出口這裡是個重要位置。
Thumbnail
第一條橫斷臺灣的車行公路:中部橫貫公路自1960年以來時常面對天災的考驗。2024年4月3日花蓮發生臺灣在1999年集集地震後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橫貫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中橫公路也柔腸寸斷,短時間恐怕難以再次走完。這篇文章希望趁此機會整理中橫公路的歷史與舊線跡,謹此記下太魯閣道路的美麗與哀愁。
Thumbnail
太魯閣山川的絕美,無可否認地,是我從台中搬到花蓮定居的重要因素。 買房子時,心中憧憬的是隨時可以投身進入的這個國家公園獨有的山光水色。 不過,住在花蓮前後12年期間,我和老伴可以說是很少去太魯閣走動。就算忍不住被吸引前往, 最遠也只到遊客中心,以及布洛灣的山月吊橋欣賞山與水的崇偉融合。
Thumbnail
你知道台灣也產過石油嗎?當時甚至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口油井。苗栗公館小山區中的出磺坑,就寫下了這一段黑金歷史故事與地景風貌,當時的油井架、地軌纜車、宿舍、辦公室等都還存在,來這裡走訪一趟,能認識是更多台灣有趣的故事。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花蓮新城】 403地震,太魯閣國家公園各地發生嚴重山崩,大大小小的落石滾落谷底,好多好多的美景都被掩埋於落石塵土之下,幾條遊客的生命也因此被帶走了... 看著一張張年初才在太魯閣拍下的照片,如今記憶中的景象不復存在,不禁泛起一股淡淡的哀傷。 Violet想透過文章讓大家看見曾經美麗的太魯閣!
Thumbnail
 我住在台北盆地南側的丘陵上,清晨與黃昏經常坐在陽台望著群山圍繞的城市,想起數百萬年前,地球板塊撞擊形成所謂造山運動,台灣隨著歲月一吋一吋浮出海面,創造出世界少有的高山島嶼。     在群山圍繞與狹小的沖積平原上,聚集了超高密度的人口,在為生活奔波中,不管是來自工廠排放的固定汙染源,車輛的移動汙染
Thumbnail
 一路沿著新竹縣芎林鄉和橫山鄉交界上行,終於來到海拔350公尺的南何山自然谷。   這裡是台灣第一件環境信託成功的案例。   四年前,一個竹科工程師和兩個家庭主婦,憑著對森林的熱愛,合資600萬買下這片50年來未受人為干預的土地,為了保障土地未來不會被買回開發,於是捐給荒野基金會管理。
Thumbnail
許律師將從礦工工傷事件,討論職業災害與礦工的勞動權益,探討1984年臺灣發生三大礦災事件,以及中國礦災問題。除此之外,也提到了國家安全監管部門在中國的角色,並闡述中國頻頻發生礦災的原因以及礦工們的爭取權益的過程。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Thumbnail
日治時期台灣有三大官營林場: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其中太平山林場是比較晚開發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即為日治時期羅東出張所及貯木池舊址。這裡是木材出口轉運站、日治時期台灣經濟出口這裡是個重要位置。
Thumbnail
第一條橫斷臺灣的車行公路:中部橫貫公路自1960年以來時常面對天災的考驗。2024年4月3日花蓮發生臺灣在1999年集集地震後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橫貫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中橫公路也柔腸寸斷,短時間恐怕難以再次走完。這篇文章希望趁此機會整理中橫公路的歷史與舊線跡,謹此記下太魯閣道路的美麗與哀愁。
Thumbnail
太魯閣山川的絕美,無可否認地,是我從台中搬到花蓮定居的重要因素。 買房子時,心中憧憬的是隨時可以投身進入的這個國家公園獨有的山光水色。 不過,住在花蓮前後12年期間,我和老伴可以說是很少去太魯閣走動。就算忍不住被吸引前往, 最遠也只到遊客中心,以及布洛灣的山月吊橋欣賞山與水的崇偉融合。
Thumbnail
你知道台灣也產過石油嗎?當時甚至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口油井。苗栗公館小山區中的出磺坑,就寫下了這一段黑金歷史故事與地景風貌,當時的油井架、地軌纜車、宿舍、辦公室等都還存在,來這裡走訪一趟,能認識是更多台灣有趣的故事。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花蓮新城】 403地震,太魯閣國家公園各地發生嚴重山崩,大大小小的落石滾落谷底,好多好多的美景都被掩埋於落石塵土之下,幾條遊客的生命也因此被帶走了... 看著一張張年初才在太魯閣拍下的照片,如今記憶中的景象不復存在,不禁泛起一股淡淡的哀傷。 Violet想透過文章讓大家看見曾經美麗的太魯閣!
Thumbnail
 我住在台北盆地南側的丘陵上,清晨與黃昏經常坐在陽台望著群山圍繞的城市,想起數百萬年前,地球板塊撞擊形成所謂造山運動,台灣隨著歲月一吋一吋浮出海面,創造出世界少有的高山島嶼。     在群山圍繞與狹小的沖積平原上,聚集了超高密度的人口,在為生活奔波中,不管是來自工廠排放的固定汙染源,車輛的移動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