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政治與戰略中的摩擦因素

在戰略中使用摩擦這個名詞是很古老的,意指任何在軍事行動上,最簡單的事情往往會以最困難的方法達成。這種說法其實造成很多誤解,筆者以為這是翻譯上的意譯問題,更應該說是多半國內的戰略學者,沒有多少實務經驗所致,而且經驗大多來自軍旅,在軍旅中很難有現代教育中的各種分析方法應用。
簡單說就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很多領悟都是筆者進入社會後多年才想通,為何國外,尤其是美國的戰略理論特別像是管理學書刊。因為戰略的本質之一就是管理,不管是大到國際政治的範疇,或是小至一個班的帶領,全部都有。
那麼,摩擦指的是什麼?
這比較像是「無法預期到的結果」,而不是「無法預見的因素」,有點線上實務經驗的都知道,即使是生產很簡單的產品,往往會因為一些簡單但實在很靠杯的原因而停線,真的複雜或是重大的失誤還好處理,越簡單不行的障礙常常排除一整天都沒完沒了。
用生產線來舉例還算簡單,因為機器可能出現的故障大概就那一些,好比說使用某一組參數,可以生產出良率99.9%的產品,理論上應該這樣,但實際上只有90%,甚至全線廢品。這到底怎麼回事?
如果是複雜的原因,例如機器吊臂斷裂,這叫廠商來換就好,你打個電話問,至少可以預估未來多久時間要停線,或是臨時改手動線,我們人力可不可以頂上多少產能之類。但如果是良率95%,不上不下的程度,然後生產過程一切正常,你才會頭痛不已,因為每一個地方都要測試,而且是最簡單的測試,但很難查到原因,
原因可能很多,諸如這組參數是用在全新的產線,我們工廠買的是二手品,當然參數不能照用,或者是零組件、原物料供應商不同家,帳面上的原料含量沒有不同,實際上有極微量的差異。又或者是更簡單的因素,因為你的工廠不是全封閉式,當天氣溫太高或太低,所以這組在外國封閉式產線的數據就不能用。
所以經驗無比珍貴,很多年輕人就跟筆者當年剛進社會一樣,老以為自己很努力,怎麼都沒獲得應該有的報酬。其實做幾年就知道,很多細節調整真的是經驗,而且你絕對不會教人,連老闆都不會跟他說清楚,不然你就會被換掉,那些工廠的老領班或是組長,怎麼看來一副跩樣,老闆也拿他沒轍,這可不是因為老不死,而是他知道很多關鍵的生產要素。多給他幾萬薪水,就可以保你產線每月多賺幾百萬,老闆要不要開除這個跩老頭?
放到戰略上也是一樣,為何紙上規劃根本不準?因為實際上的部隊可能戰力不到,外交官的忠誠度有問題,政治家的盤算各有不同,沒人會乖乖照計畫走。這不管是民主還是專制國家都一樣,只是各自盤算的方向不同而已。
就以單純的軍隊戰力問題來講好了,武器裝備的問題還算小,人員訓練的問題才大。不只是武器的使用訓練,武器本身的設計,跟小隊戰術的配合能不能搭上,操作過才知道。每個班、排的戰術即使都能配合持有的武器,並使其發揮到最大功能,到了營級以上的部署也可能吃屎,產生重大傷亡。就算營團級的戰力都發揮好了,遇上豬師長亂規劃照樣倒楣。
簡單說,就是參與的人越多,每個人之間都會有小小的摩擦,小至班兵個性不合,大至將軍彼此是政敵,每一種摩擦累積起來都會讓整場戰爭走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參照兩次世界大戰,就會發現大大小小的地方,所謂的「不可預期」的因素,其實就是這種細節沒有調整好。
要怎麼把細節調整好?並把因素加到戰略規畫上呢?這比較像是管理上的「空白時間」,你知道A計畫要2天,接著的B計畫要3天,然後C計畫1天,理論上6天,實際上可能是7-14天。為啥差這麼大啊???
因為,A計畫的人力不足,熬夜加班才能拼2天,但成果可能一堆漏洞要修,所以B計畫的人員要回頭把睡死的A計畫人員叫起來,反覆修正,結果總共花7天,然後C計畫的人拿到一個修補過的東西,跟他原先預期也有差,結果又多2天…
總之,永遠有很多神奇的因素,你明知道這樣會發生,但也不能不這樣做,結果還是發生了。
怎麼解決?細節的調整就是對症下藥,缺人補人、缺錢給錢,如果你資源夠多的話。然後人力的訓練跟經驗,可以把每個流程的時間縮短,更可以把預留的時間減少,讓整個計畫的時程變更短。用在軍隊的講法就是,訓練要紮實、橫向聯繫要暢通、向上呈報要誠實、向下指示要確實。
各位有沒發現,好像根本做不到?或者說,要做到就得付出多少代價,然而我們能承受這個價碼嗎?
摩擦是個很有意義的名詞,因為代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物與物之間也會有,人跟物之間同樣也有。要理解並找出對策,紙上談兵毫無意義,必須要有實務經驗累積,以軍隊來說更需要實戰經驗來修正理論。在戰場上人會死,美軍之所以強大,但又看起來到處是破綻,就是因為人家不斷修正,而且制度所致,隱瞞的幅度算是全球軍隊中最小的。
結論其實很簡單,戰略不管用在哪一門上,都是適用的,摩擦這個因素更是這樣。因為人與人之間想法不會一致,別說是班兵了,連你隔壁的同事都可能會暗地挖洞給你跳,你怎麼可能會認為戰場或職場上,上面的命令一發出,就會層層交辦、保證辦好?
每個人都有心中的盤算,人都會為了自己著想,這是人性,拿這種觀念去看古今戰史,你會瞬間想通很多。若認為只要嚴刑峻罰,或是拿過去的大戰來比,認為只要投入夠多資源,用夠嚴格的法律就能讓事情推動,這種人是軍盲無誤,在其他方面就是那個方面的盲。
因為,過去的下層百姓是沒有多少權力的,要你上戰場就得上,朝機槍陣地衝鋒就得衝,會逃亡的就背後督戰對架機槍掃射,生命的價格何其廉價。今天走到民主化,一個小兵虐死就可以發動十萬人上街抗議,讓政府修法跟一堆軍官送辦,這已經是歷史上的高點了。
也就因為如此,現代政治跟軍事戰略,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網際網路讓資訊更為發達,你不能再說民眾是無知跟只在乎自己,他只是不想知道在乎你所在乎的,你們兩個都是一張票,你並沒有那麼了不起。
所以放到政治跟選舉上,再把這些摩擦因素考慮回來,你會發現每一門學科,只要是應用到現實上的,不是紙上談兵,有做過實務經驗的,為何大家講的都會趨近同一個標準。
因為不這樣做,事情就推不動,做不好。
你以為可以硬推?是可以,重點是犧牲誰、消耗誰的資源?
這篇雖是講戰略,但也可以在結論給各位讀者一點參考。
凡是跟你高談不計代價的,先問代價誰出?
凡是跟你倡議犧牲的偉大,先問犧牲哪位?
有個教授說得很好,凡事先問問這人以什麼為生,通常都可以讓人明白很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