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戰略中的劇本編篡

突然想到,好像目前很少看到有人講到戰略這一塊,也就是劇本的編篡這部分,多半的路徑都很奇怪,所以今天來稍微解釋一下。
簡單說,這篇是要教各位有興趣的,去理解戰略規畫者的腦袋瓜在想什麼,以及好的跟壞的戰略家,差異到底在哪。更重要的是,點出戰略跟戰術與戰鬥的最大差異在哪。
戰略的規劃,基本上是要先寫某套劇本,例如某生物公司在台北的實驗是爆炸,喪屍病毒感染了一群人,請問我們該怎麼應對?或是外星人的太空船墜機,砸到陸總部上,殘存外星人拿著雷射槍到處濫殺,請問該怎麼做?
你必須要有某一種想定,接著才是去想,我們要找什麼工具來達成這個想定。軍盲的問題不是找工具出錯,是想定有錯。戰略家的好壞,差別就在想定上,因為對狀況的掌握,是戰略的第一個要求,在台海的對峙中,台灣需要了解解放軍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國家領導人的意志,當我們的參謀對習近平與主要的軍事領導人有更深入的認識,面對解放軍主要攻台想定軍隊的作戰法有清晰的了解,根據這想定出的劇本才有可行性。
很多軍盲,打一開始就想定出問題,例如最常見的兩個版本,解放軍攻台瞬間,台灣的軍隊就士氣土崩瓦解,解放軍登陸不費吹灰之力,以及美國必定會放棄台灣,所以怎樣抵抗都沒有用等等。這問題出在哪?出在這種想定沒有任何的「後續討論價值」,你都說死定了,那接下來只是怎樣的死法,或是怎樣投降,那討論個鬼啊。
軍盲戰略家就不管,因為這種直接設定開戰就投降的智障劇本,可以肯定此人不是被統戰收買,就是腦袋有洞。
好的跟壞的戰略規劃,差別最大的在於「後續」,好比說我們設定解放軍登陸了三個師級部隊,也搶下了一兩個港口,隔天就會有重武裝上岸,那麼國軍現在有什麼辦法要處理此嚴苛的狀況?把已經完成武裝的後備旅部屬在交通要點防衛,裝甲部隊直撲登陸點,配合砲兵殲滅當前部隊?還是轟炸摧毀港口,佈雷使其後援無力,再慢慢料理已經登陸的部隊?
也就是,整理手中想定的資源,探討可行的方案,研究其成功率的高低,最後得到一個結論。例如,上段的狀況台灣要在兩天內反擊成功,不然就會失敗等等。很多之前流出的國防部演習規劃,所謂的台灣幾天後失敗,台北幾天會失守,基本上都是參謀根據某種狀況去做假設,最後推演出某個結論。這並不是國防部就認為結果必定如此,很多自稱參加過演習,說什麼台灣必敗所以不用打的,大概都這種狀況,有戰術腦沒戰略眼。
壞的戰略規劃,是想定了某種很嚴苛的狀況,但是不討論後續的細節太多,例如假定解放軍要趁台北發生6級地震,政經中樞癱瘓的情況下,發動渡海強襲佔領台灣。想定很不錯,後續呢?解放軍要派哪支部隊,集結需要多久,若為常態性的軍隊有可能嗎,發動此計畫到衝上台灣攤頭,或是強襲空降,會不會遇到海空軍的反制,假設真的成功登陸,會剩下多少人,目標在哪?
這些都要給,不給誰知道你想講什麼?之後才是討論,例如一個營級特戰部隊控制松山機場,台北市現在大混亂中,只能由最近的陸總部跟桃園市長做決定之類的,那麼部隊可以拉出去哪些,如何反制已經在台灣的解放軍,海空軍還有功能的要由誰指揮,怎樣對抗後續要登陸的解放軍第二波,以上等等。
這類似一種樹狀圖或是魚骨圖,你總是要有個主幹,然後根據這個想定的主幹去推演。如果你只給主幹,就是解放軍必定會成功登陸,然後台灣一定來不及反應,那也可以,至少登陸後的狀況要講吧?不講,一路退下去,就跟軍盲說的台灣一戰即潰,不如早早投降,跟沒講一樣。
結論就是,好的戰略規劃,基本上是某一套劇本,根據這個劇本去推演狀況,並找出雙方合適的工具,探討這些工具的使用,以及可能發生的情況。壞的劇本,就是劇本只給大綱,細節不予討論,或是簡單跳過,逼你「料敵從寬」,若你不願意陪他「料敵如神」,就指責你太過安逸、低估敵人等等。
料敵如神還不簡單,以台灣的立場來說,把解放軍當成抗日神劇中的表現就好了。
接下來討論,戰略跟戰術的差異在哪。戰術層面,很偏重某些類的武器運用,以兩岸戰爭的可能性來說,就是解放軍會用哪一種戰術對台發動攻勢,例如氣墊船送坦克,大批空降軍跳下來,集結多少部隊,船團的配置怎麼開等等。好比軍盲很愛講的無數火箭從天而降,這種也不是不行,但討論起來跟戰略性討論有很大的差異。
簡單說,就是路徑的不可逆性。當你選擇某一套戰略劇本,挑選合適的戰術執行方案,會得到一種回饋,例如解放軍參謀想定開戰後第二天,大批陸戰隊搶灘桃園,要攻下附近漁港。想定很OK,問題是怎樣殺上來?無數漁船協助快速登陸,這在現代武器的炮火下生存率低的可以,大批是幾個人,五千個跟五萬個差十萬八千里,如果你要假定五百人,那麼現有的船艦就夠用,五千個就面臨到武裝的取捨,五萬個?在開玩笑嗎,船根本不夠用,你要徵集多少民間船隻,還要考慮搶灘的攤頭深廣夠不夠。一個認真負責的解放軍軍官,會面臨到若人數太多,就會有後勤問題,後勤會導致前置作業太長,進而讓突襲台灣的戰略目標崩潰。
這就是一種正向回饋,一個好的戰略家會發現這套劇本行不通,應該要換別的辦法來想想。但是習慣從戰術面逆向回去的,總是會找到很神奇的辦法,說服別人尤其是自己,這套完全可行。舉個比較好懂但很爛的例子,發動萬船齊發,解放軍用大批舢舨渡海,喜歡從戰術推演戰略的人,會去想像數以千萬計的漁船,每艘都載滿數十名武器精良的解放軍,乘風破浪在平靜無波的海面,以美麗整齊的陣型前進,然後登陸就像是電影裡面的一樣,每一個戰士都在槍砲下勇往直前,直到攻下灘頭堡為止。
呃,為何很糟。正常人會問,你要保持船團陣型需要多久訓練?事前兩個月就可以,你看看過去有一個案例是這樣喔,十艘船訓練只要兩天,一百艘估計五天就好,當然沒問題…。正常人會問,台灣海峽平均風浪不小,你確定解放軍每個人都不會暈船開十幾小時?挑風浪小的時間就好了,不然你看看過去有一個案例喔,某人搭舢舨渡海成功,一定沒問題…。
如果你沒發現這種敘述有問題,那問題可大了。把個案當通例,想盡辦法要替某套戰術自圓其說,最終的目的就是這套辦法可行,那就是亂講一通。又好比之前聽過,解放軍可以用長程火箭轟濫台灣的軍事設施,狂轟濫炸片甲不留。筆者來看這也是跟沒講一樣,火箭的破壞力不夠,精準度在一百公里以上也不無疑問,結果遇到哪種回應?火箭可以攜帶智慧彈頭,把彈頭炸藥量加倍就沒問題等等。我的老天鵝,遇到這種「料敵從寬」,何需多言?放生吧。
戰術逆向推演戰略的最大問題是,在戰略上得不到有效的回饋。得不到回饋,缺點就是會讓政治人物,誤判局勢的演變,或是把民眾洗腦,使其偏向特定的結論。以台灣的狀況來說,想要統戰是一回事,拿錢來統戰又是一回事,自己嚇自己就是另一回事。
最後,戰鬥的狀況推演到戰略,是更加的不可信任。雖然我們要強調細節,但是推導這種戰鬥面的狀況到戰略面,需要更加小心。好比之前某立委說,單兵攜帶反坦克武器,就可以有效對抗解放軍的坦克,然後被一堆人狂轟沒常識。呃,他又沒說錯,重點是你怎麼用吧?
如果你攜帶反坦克火箭,正常人會在大馬路前方朝著坦克正面開火嗎?筆者還真看到某些討論區下面有一群神經病這樣認為,說坦克正面打不穿,買這武器被坑。如果是一個戰術小隊,躲在台灣沿岸的房屋跟樹叢中,朝著側面開火,基本上解放軍的坦克大概都會被打穿,剩下的是怎樣撤退的問題。結果看到有人怎麼解?說這種小隊會很容易找出,輕鬆地被消滅掉,或者是沿途所有的房屋都會被夷平,樹叢都會被炸平,根本沒機會側面突襲。看到這邊眼珠都快掉下來,沒想過斷垣殘壁更好嗎?
推演回去,解放軍要上來哪種坦克?輕型裝甲,正面開火都可以打穿,談都不用談。如果是重型坦克,那解放軍必定是搶下附近的港口,正常人也不會想帶著兩打反坦克火箭去打港口,那是另外的任務。如果只是用大型船隻搶灘個兩台,說真的這又不是打電動,你真的認為兩台重型坦克可以一路壓過去開到台北總統府?
戰鬥細節的東西去推導,別說戰略問題,連戰術面的執行,很快就會「撞牆」,腦袋正常的人去評估,都會知道「好像不是這樣」。結果你們看看,為了黑某些人,達成所謂「某些人沒有軍事常識」的印象,一些討論區蠢翻到天上。要知道會不會撞牆,多看一些戰術案例就知道了,如果有心更會了解,某些戰術的成功奠基在成功的戰略上。
有一些人更扯,會跟你說依照他當兵的經驗,開戰他就會拿槍打死連長,帶著其他弟兄去投降。
……好吧,請他到時候試試看。
綜合以上,筆者要說的是,為何探討台海防衛,很重視劇本,也就是某種說故事的概念?因為要有一套故事,你才能根據故事分配適合的腳色,讓每個腳色去做該做的事情,魔戒遠征隊也是精靈矮人都有,總不能叫九個哈比人組一個棒球隊殺去魔多吧?
劇本設定好不好可以討論,但沒人會把一套劇本當成固定的範本跑,理由實在太簡單,真實世界很複雜,不會像劇本演的那麼精準。但你我總要常常跑劇本,根據狀況的改變去想定,到時候真的狀況發生,才不會手足無措。為何要演習,為何發生天災,會說救災視同作戰?因為這都是檢驗軍隊某些能力的辦法,不然要用幻想的嗎?
但真的到戰略層面,很多人都不想去討論,因為太多政治性的細節要想。好比說中國直到今天,對美國下功夫的主要地方都不在兩議院,而是在國務院跟智庫上,這代表什麼?代表中國對台灣或是西太平洋,並不想正面跟美軍槓上。哪天開始對兩議院砸重本,那真的就該擔心中國是不是「內部意見一致」要去跟米軍對抗了。
看不懂為何?沒關係,可以慢慢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