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從來就不是一件尋常的事情——讀金李璟《活著的圖書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活著的圖書館》是一本令人讚嘆的「小書」。說是「小書」,不是因為這本書薄薄的,而是比起書中表現出來的世界,這本書真的算「小」了。透過裡面的十二篇作品,讀者將會對書的歷史,以及書所能承載的事物(不論是內容還是種類)有無比巨大的認識和想像。

《活著的圖書館》既可以被視為一部短篇小說集,也可以當作一本歷史類的書籍來閱讀。在其中的十篇小說裡,金李璟在背後附上每篇小說寫作時參考的歷史背景,除了介紹於小說中登場的歷史事物,如江戶時代出租書籍的貸本屋流變,或是人皮書籍裝幀的歷史……等等外。作者也常常援引不同的作家(如葡萄牙的作家費爾南多・佩索亞)或哲學思想,來談談他個人對書的想法。箇中描述、分析不但幫人們梳理過往的社會脈絡,甚至讓我們得以深入書在不同時代對人的不同意義。

可是好吧,如果真的是要介紹書籍的歷史,何不乾脆書寫一本關於書籍的歷史書就好了呢?

這是因為作者對「書」的想法和我們有極大的不同,而這極大的不同,反映在書的標題:活著的圖書館。

書並非死物,而是一本本血淋淋的肉。他記載著人的故事,也包覆著作者的心血。只要沈浸在閱讀的體驗裡,冰冷的文字便會在心眼裡開始長出血液跟肉體的幻影。也因此作者不想將之寫成沉悶悶的歷史。而是希望能夠在穿插的歷史描述間,以小說的方式,帶領我們深入閱讀的體驗,進入不同時代的人物中。

人,即是會說話的書。

這句話出自第七篇小說——〈活著的圖書館〉。這篇作品的寫作緣起,是來自丹麥的一個社會運動家羅尼.艾伯格(Ronni Abergel)所發起的社會運動,使2008年英國倫敦的一間飯店創立了「真人圖書館」,裡面租借十五「本」真人(包含男同性戀、伊斯蘭信徒等)「圖書」。引發後續各國的響應。

但我想,正如作者所說,人即是書的想法其實淵源流長。且這觀點具有不同的面向可以去闡述。首先最基本的,就是人其實就是一個文本(text)的想法。其全身上下、行為舉止無不充滿明顯或隱晦的特徵、細節,可讓人「閱讀」,並解讀此人的個性、心思、過往。再來,「人即是書」意味人常常是表達和理解書的媒介。因為以前印刷不發達,書的傳播多半透過抄寫,且也沒多少人懂得文字。所以一般人獲取知識、資訊的來源多半是聽人講述,所以四處周遊的說書人在當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第三,人們常常認為閱讀書籍,其實就像和作者對話、交流一樣,所以才有人即是書的想法。最後,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人即是書,說的即是馬奎斯在他的自傳裡寫的:

「我們活著正是為了講述自己的故事。」

這樣的想法,最直接的體現是在金李璟書中第二篇小說——〈陰間是一座巨大的圖書館〉,在這裡人死後就是在陰間寫自己的自傳,寫好後便得道升天,他的自傳則被擺到架上,供那些還沒寫成自傳,無法升天的人觀看、學習。在此,書和寫作成了一種超渡死者的方式,同時也供那些還沒升天的人去參拜,並在參拜和追思亡魂的情感、閱讀中,試著超渡自己。

把書寫、閱讀視為一種超渡,意味著人常常想從有限的生命中去活出一種不朽的精神。這些被視為不朽的事物,常常被以「意義」、「真理」等詞彙給替代。為了賦予其形體,人為自己的話語製作自己的書籍,就像古代埃及的法老為自己打造的金字塔一樣。接續在〈陰間是一座巨大的圖書館〉之後的第三篇作品——〈愛書狂的紅色圖書館〉中,主角的叔叔在死後把自己做成一部人皮書籍,便有這樣的意味。

叔叔的面容看起來很安詳。剩下的是封面。褪下皮之後,用浮石搓揉,再以木板包覆,最後用象牙版裝飾的漫長工程,穆爾會親自處理……取出的紙張上寫著「書本將賦予你無盡的榮光」。

真是令人戰憟呀。在金李璟的《活著的圖書館》裡,「書」脫離了我們日常的印象,從知識教育的媒介轉變成宛如人們心中潛藏的魔物一樣。或者有些時候,他們像一座座的墓,或是祠堂一樣,讓人在「參拜」(閱讀或逛書店)時給予安定心靈的作用,並在死後,安頓人想像自己死後無處可歸的「幽魂」。

與其說作者想談「書」,不如說作者更想談的,其實是「人」。特別指的是「書」被發明以後所深深影響的「人」。「書」並不只是知識庫,更多的時候,他們就像一個勾引和產生慾望的裝置,去填補了內心中的某種空缺,並從這些空缺中激發強烈的情緒。表現出各種渴望崇高或是見不得人的慾望。

從第四篇作品〈尚洞夜話〉開始,「書」的主題轉向慾望的探索。且是從各種「見不得人」的慾望談起。這些慾望主要包含:性愛、亂倫、暴力、虐待等等。我們可以發現,人其實有共通的本性,不論是現今還是遙遠的過去,小黃書的存在總是不停被政治打壓,但也總是不停繞過檢禁,私底下不停流傳。〈尚洞夜話〉的故事相當精彩,這不只是因為他的故事極其離奇、驚異,更是因為它讓人明白越是離奇、詭異、異類的書寫,背後往往越有一種巨大的掙扎力量,在對抗主宰社會的品味。而被視為禁忌的事物,乍看好像很骯髒、窩囊,其實反映的是政治當權對底層的迫害。

被視為禁忌的事物,除了是這些「見不得人」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包含不為政權所認可的思想。除了〈尚洞夜話〉,金李璟也寫下〈焚書〉和〈一名抄寫修道士的告白〉。後一篇小說其實比前一篇還複雜,在這裡面作者提到標點符號等各種標記方式的革新,如何刺激抄寫經書的思維造就默讀的風氣。進而讓默讀的風氣帶來了比起公眾朗讀的方式,更多自我解讀的自由,因此動搖宗教的權威。

焚書的歷史,展現出想獨佔書本的慾望如何毀損、控制書籍。為了合理化自己的慾望,有時焚燒書本的人會將假想的威脅加以渲染,並將他人的慾望加以扭曲,為的就是守護自己的書,壓制他人的書。書的歷史,便展現了書在慾望的兩個極端來回的過程。——〈焚書〉

書的歷史是思想和慾望的歷史,也是思想和慾望被壓抑的歷史。但在強調「書」具備顛覆政權力量的同時,作者卻又同時提醒我們這不代表「書」是智慧、正義、真理的象徵,事實上這只能代表「書——原本就是不安分而危險的東西」。

〈紀錄片——尋找書之敵人〉是讓人印象很深的作品。作者想告訴我們書的敵人雖然常常是焚書的人,但焚書的人其實常常正是熱愛藏書的人。焚燒與蒐藏書籍,兩者看似相反的心態,就像恨與愛一樣,其實是同根生。因為熱愛書籍,焚書的人才打從心底明白書的魅力,下令焚燒不投靠自己的書籍。

書,之所以是不安分甚至危險的事物,正是因為人渴望在閱讀或寫作的虛構中,找到迷失中的自己。如果無法找到,那就想辦法創造。創造完以後便想辦法鞏固。而為了避免再次迷失,很多人可能會做出瘋狂的舉止。

書,常常被人視為指引。然而,它也常常是迷失。閱讀——作為一種體驗,從來就不是一件尋常的事情。它不但私人,甚至極為神秘。我們以為看書是在和作者對談,孰不知那個「作者」常常就是自己的幻影。而「幻影重重,無窮無盡。」(引自法國詩人韓波〈地獄之夜〉)。在閱讀裡所看見的「人」與「人們」,或許並非單純的想像,而更像本來就躲藏在自己心中的「幽魂」、「鬼魅」。書,幫我們引出這些「事物」,並讓我們能夠「看見」,但不代表就能好好省視。

(附註:未經詢問,本文不得轉載。)

FB粉專:https://pse.is/TCBRA

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bungousteins/

延伸閱讀:

《活著的圖書館》,截自暖暖書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1K會員
122內容數
「我只知道掌握不住自己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落伍者。」 — — 坂口安吾〈何去何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藍玉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在《金閣寺》描寫了『個人』,這部《鏡子之家》想描寫的是『時代』。《鏡子之家》裡的主人翁,不是人物,而是一個時代。這部小說,並非所謂的戰後文學,而是『戰後結束』的文學。」——三島由紀夫
《秘密》,截自博客來。 谷崎潤一郎的《秘密》,是2020年新雨出版社新譯出版的短篇小說集。不知是不是因為推理文學的熱潮,所以近年來很多作家的書只要和犯罪有關,在宣傳上就容易和「推理」這一詞產生連結。讓筆者在觀覽封面時意外了一下,想不到谷崎竟然也有寫「推理小說」,而興奮地拿來翻閱。
《我是貓》,截自博客來。 《我是貓》或許是夏目漱石在現今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吧?同時,也是當初使他一舉成名的大作。然而,或許最諷刺的是,我認為《我是貓》同時也會是夏目漱石的作品中被誤解最深的。或者至少,他是最容易被誤會的作品。 想寫這篇文章的契機有兩個,第一個源自前一年,某天在書店裡看到某一家的出版社把
《過於喧囂的孤獨》是捷克的作家——赫拉巴爾,在1976年完稿的作品。然而由於當時政府禁書制度的問題,這本小說直到1989年才正式出版,並造成不小的轟動。這一方面是因為作品中觸及到的政治議題,另一方面則是其充滿詩意、優美又博學的語言讓人們感到印象深刻。進而對書名產生更深刻的記憶。即便沒有讀完,或是無
我們總把過往當成一面鏡子,並試圖在其中投射未來的目光,找尋屬於自己的真實。但人們往往會遇到寺山修司提到的困境:「從前存在的自己;現在存在的自己;未來存在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在哪裡?」
「我在《金閣寺》描寫了『個人』,這部《鏡子之家》想描寫的是『時代』。《鏡子之家》裡的主人翁,不是人物,而是一個時代。這部小說,並非所謂的戰後文學,而是『戰後結束』的文學。」——三島由紀夫
《秘密》,截自博客來。 谷崎潤一郎的《秘密》,是2020年新雨出版社新譯出版的短篇小說集。不知是不是因為推理文學的熱潮,所以近年來很多作家的書只要和犯罪有關,在宣傳上就容易和「推理」這一詞產生連結。讓筆者在觀覽封面時意外了一下,想不到谷崎竟然也有寫「推理小說」,而興奮地拿來翻閱。
《我是貓》,截自博客來。 《我是貓》或許是夏目漱石在現今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吧?同時,也是當初使他一舉成名的大作。然而,或許最諷刺的是,我認為《我是貓》同時也會是夏目漱石的作品中被誤解最深的。或者至少,他是最容易被誤會的作品。 想寫這篇文章的契機有兩個,第一個源自前一年,某天在書店裡看到某一家的出版社把
《過於喧囂的孤獨》是捷克的作家——赫拉巴爾,在1976年完稿的作品。然而由於當時政府禁書制度的問題,這本小說直到1989年才正式出版,並造成不小的轟動。這一方面是因為作品中觸及到的政治議題,另一方面則是其充滿詩意、優美又博學的語言讓人們感到印象深刻。進而對書名產生更深刻的記憶。即便沒有讀完,或是無
我們總把過往當成一面鏡子,並試圖在其中投射未來的目光,找尋屬於自己的真實。但人們往往會遇到寺山修司提到的困境:「從前存在的自己;現在存在的自己;未來存在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在哪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現代社會中,閱讀書籍已成為一種便捷且深具價值的方式來拓展我們的人生視野。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世界,記錄了作者的經歷、思考和情感。透過閱讀,我們可以輕鬆地進入這些世界,汲取智慧和經驗,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一、閱讀的價值 書籍不僅僅是紙張和文字的組合,更是知識和思想的載體。無論是小說、傳記、歷史書還
返璞歸真,專注閱讀,發掘書本原始的力量。一位年輕人的冒險旅程,解救書本也解救自己,懷念祖父的啟示,找到閱讀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一本書,可能出身自不同的地方。 【前情】一本活了六七十年的老書,名為《老夫》,即將被人類從倉庫抽出來。而《老夫》兩年前曾聽聞一本繪本「小繪」的偉大冒險。小繪曾經待在門市藝術區,進入以「網路」為名的神秘地穴,即將見到她的「主人」......
Thumbnail
一本書,可能出身自不同的地方。 【前情】一本活了六七十年的老書,名為《老夫》,即將被人類從倉庫抽出來。而《老夫》兩年前曾聽聞一本繪本「小繪」的偉大冒險。小繪曾經待在門市藝術區,更被人類所「需求」了。
Thumbnail
文學在每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影子,每當人生中有困惑時,總是會有那一本書在架上等你去發掘,像個朋友一樣等待著你。它會說出它的故事甚至是你經歷的種種,而閱讀後像是被脫去一層層的保護網般赤裸,有時候卻又平易近人到你幾乎認為他是世俗流行的書籍般普通卻輕鬆。
Thumbnail
對於創作的核心理念,作者深入探討並分享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並分享了在誠品書店尋找靈感的過程。
Thumbnail
說到愛書,我也像大家一樣愛讀書,而先生則愛「做書」更多⋯ 退休前他居然很認真的去學 Bookbinding 這門歷史悠久的藝術⋯⋯除了手工製作書籍之外,他還學會修理舊書 手工製作書本,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書本⋯ 說到愛書,我也像大家一樣愛讀書,而先生則愛「做書」更多,此話何解?請看以下幾張圖片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
Thumbnail
於我而言無庸置疑的是,《送書人》即是一位作者向書本表達敬意的模範,亦是贈予所有愛書人的一份至寶。作者卡斯騰.赫恩運用滿溢的文字力量,歌頌出愛書人們的濃情蜜意,不只是對於書本,亦是愛書人與愛書人間的情分。而我很幸運能接收到這份禮物,再次點燃了我心底永不熄滅的聲音:「成為一輩子的愛書人✿」
Thumbnail
萊瑟姆深知:那個鼓勵人們去「閱讀」的理由(或者講得更廣泛一點,那個讓人們願意去瞭解的理由),往往不是因為這些內容是「重要」的、是影響力巨大的等等,而是這本書喚起了閱讀者切身的經歷,在書與人之間建立了一種深深的「個人關係」。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現代社會中,閱讀書籍已成為一種便捷且深具價值的方式來拓展我們的人生視野。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世界,記錄了作者的經歷、思考和情感。透過閱讀,我們可以輕鬆地進入這些世界,汲取智慧和經驗,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一、閱讀的價值 書籍不僅僅是紙張和文字的組合,更是知識和思想的載體。無論是小說、傳記、歷史書還
返璞歸真,專注閱讀,發掘書本原始的力量。一位年輕人的冒險旅程,解救書本也解救自己,懷念祖父的啟示,找到閱讀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一本書,可能出身自不同的地方。 【前情】一本活了六七十年的老書,名為《老夫》,即將被人類從倉庫抽出來。而《老夫》兩年前曾聽聞一本繪本「小繪」的偉大冒險。小繪曾經待在門市藝術區,進入以「網路」為名的神秘地穴,即將見到她的「主人」......
Thumbnail
一本書,可能出身自不同的地方。 【前情】一本活了六七十年的老書,名為《老夫》,即將被人類從倉庫抽出來。而《老夫》兩年前曾聽聞一本繪本「小繪」的偉大冒險。小繪曾經待在門市藝術區,更被人類所「需求」了。
Thumbnail
文學在每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影子,每當人生中有困惑時,總是會有那一本書在架上等你去發掘,像個朋友一樣等待著你。它會說出它的故事甚至是你經歷的種種,而閱讀後像是被脫去一層層的保護網般赤裸,有時候卻又平易近人到你幾乎認為他是世俗流行的書籍般普通卻輕鬆。
Thumbnail
對於創作的核心理念,作者深入探討並分享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並分享了在誠品書店尋找靈感的過程。
Thumbnail
說到愛書,我也像大家一樣愛讀書,而先生則愛「做書」更多⋯ 退休前他居然很認真的去學 Bookbinding 這門歷史悠久的藝術⋯⋯除了手工製作書籍之外,他還學會修理舊書 手工製作書本,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書本⋯ 說到愛書,我也像大家一樣愛讀書,而先生則愛「做書」更多,此話何解?請看以下幾張圖片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
Thumbnail
於我而言無庸置疑的是,《送書人》即是一位作者向書本表達敬意的模範,亦是贈予所有愛書人的一份至寶。作者卡斯騰.赫恩運用滿溢的文字力量,歌頌出愛書人們的濃情蜜意,不只是對於書本,亦是愛書人與愛書人間的情分。而我很幸運能接收到這份禮物,再次點燃了我心底永不熄滅的聲音:「成為一輩子的愛書人✿」
Thumbnail
萊瑟姆深知:那個鼓勵人們去「閱讀」的理由(或者講得更廣泛一點,那個讓人們願意去瞭解的理由),往往不是因為這些內容是「重要」的、是影響力巨大的等等,而是這本書喚起了閱讀者切身的經歷,在書與人之間建立了一種深深的「個人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