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空間物種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將房屋外牆以磷光材質粉刷,發出的亮光來照亮街道...」一本書讀到這裡,總算有點意思了。
跟普通的書籍不同,這本講空間的書,內容也很有「空間感」。
一個字、一個詞、一段話,或是形容空間的文字與敘述,空間感、空間的範圍、空間的描述、文字也能與空間搭上線,總之就是很有空間感的一本書。
牆,是空間的一堵事。距離,是空間的一個度量衡。對了,說到距離,我覺得我娘應該少生了「距離感」給我。開車在路上,導航姐姐說著「前方250公尺左轉」,然後我就懵了,什麼250公尺?那是多少?腦袋轉了一圈後,就過頭了。人與人的距離,說的是一個「度」,或是太過熱絡、或是太疏離、或是真的很受傷、或是假的很抽離,最後揮一揮衣袖,還是live alone最舒服。這也是一種空間感。

最近室友家發生一些大事,住的地方多了工作夥伴,每天有七個小時要與對方"共用空間";室友的妹妹要搬回家住,雖然住的是前面,但是畢竟還是有生活空間是共用的,因此總有一種領地被侵略的感覺。理智上東南西北可以區分的很清晰,情感上卻有說不出的不適感,but 這世界上沒有人會管你的感覺,理智邏輯說不過的東西,就是一朝被打槍,就是這麼實際。
螞蟻永遠體會不到世界是什麼?因為它的空間限制了它。
有人會說,秀才不出門,也能得知天下事;也有人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個人傾向一邊透過閱讀或與人交流,拓展思維空間;一邊去世界各地走走,拓展生活體驗空間。畢竟人是體驗的動物,即使在三維空間去想像世界之大,仍諸多受限。
圖|【空間物種】封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會員
37內容數
是你騎逞在高速公路上,還是高速公路承載了你? 是你運用時代新興科技,還是新興科技推動著你? 老話一句「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的選擇與創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貓科動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安利一間民宿,以及正常修行murmur。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就是鍛鍊「獨處」的能力唄~
能夠從原有人為定義的"正常"中看懂生命真諦的思惟,並跳出這些包袱,自在無憂的生活,是智慧;但是能夠在理解這一切都不會影響你的情緒之後,又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就是慈悲。
作夢真好,好的是,它不需要真實。
即使我不是你的命運,都想守護你...
安利一間民宿,以及正常修行murmur。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就是鍛鍊「獨處」的能力唄~
能夠從原有人為定義的"正常"中看懂生命真諦的思惟,並跳出這些包袱,自在無憂的生活,是智慧;但是能夠在理解這一切都不會影響你的情緒之後,又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就是慈悲。
作夢真好,好的是,它不需要真實。
即使我不是你的命運,都想守護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這個真.實.的世界中,妳與我住的地方相隔了一小段距離。雖然不能說是到很遠的程度,但也不說是到衝動之下就能立刻前往的短短的距離。必須換成兩次電車,約花費一個半小時才能抵達妳所居住的城市。而且我們所居住的城市,不論是哪一邊,都沒有被高牆圍繞著,因此我們當然可以自由地往返。   我居住在海邊附近安
Thumbnail
它不僅是靜態地誌,更是動態的立體空間,我特別喜歡作者收尾時,以某種尾韻圈起故事的範圍,如同圖畫有框。正因他框出世界邊緣,世界從中跳脫出來。雖然紀錄結束了,但在圖文留白、我們眼睛沒看見的地方 (或許正是此時此刻)那國度依然存在,在那裡時間持續前進…
人,總是需要一點空間,做自己的事,和自己對話。那置一切於腦後,無拘的小空間,對許多人來說,是很大的紓解。 而過近的距離,過小的空間,常常令人感到厭煩。 猶如這位男孩...
起初他帶我去他家的時候,讓我大開了眼界,說那是個家嗎?倒不如說是一個空間。 黑漆漆的公寓頂加,打開外面鐵門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個長陽台,把已經合不太起來的木門用力推進去後是一片狼藉的客廳,沒有廚房,所有東西堆滿了整個空間,暗沉的頂燈之下只有一條小小走道能通往廁所跟男友房間
當上次看了一堆資料後,我發現感受周遭事物的體會似乎有所改變。 當我有意識地區分開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時,五官的感受突然變得強烈起來,我能感受到、觀察到平日中毫不起眼的細微細節。火車移動時帶來的微風讓髮絲觸摸到臉頰,幼鳥的吱吱叫聲,甚至是建築物外牆和地面的紋路都變得格外清晰,彷彿立體般浮現在眼前。
Thumbnail
雜物充斥的生活空間會給人的生活添加更多的壓力和沉重感,舒適自在的空間才會讓人覺得安心、安全。「家」應該是讓人感到放鬆的地方,而不是一直想往外「逃」。
Thumbnail
我本來就超級戀家,也很喜歡看家居設計的節目,所以看這本圖文書《戀家的人》簡直有種相逢恨晚的感覺。 此書其實沒有任何故事內容,就是畫五個獨居女子的小窩,畫她們在自己的家時會做什麼,每一幅圖都充滿著細節,每一幅圖都可以讓我看很久很久,想看這個家的每一個細節。 看著看著,我就會想,哎呀,我完全沒有試過
Thumbnail
Liminal Space ,又譯作「閾限空間」。我稱這個空間也為「過渡通道」──這裡,「存在」即是通過。只有完全存在裡面,你才「正在通過某處」。Liminal Space全然建立在感受的維度上,拒絕任何思考:你無法估算樑柱的數量,不能確定任何材料。只有水泥的冰冷是真實的,鋼筋的灰色調才可以被傳達。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一邊前行,一邊思考著牆外的清水模,突然,我的視野從牆體的縫隙中開闊了。 來到這裡的人都會被帶到一個平靜的世界。四方被一面巨大的L形牆隔開,周圍環繞著獨特的氛圍。 走上樓梯到達大廳時,自己身處在一個四面玻璃包圍的空間,前方矗立在水中的十字架與倒映在水面的光影,導引著心靈如此寧和,閉上雙眼,雙手合十,
  在這個真.實.的世界中,妳與我住的地方相隔了一小段距離。雖然不能說是到很遠的程度,但也不說是到衝動之下就能立刻前往的短短的距離。必須換成兩次電車,約花費一個半小時才能抵達妳所居住的城市。而且我們所居住的城市,不論是哪一邊,都沒有被高牆圍繞著,因此我們當然可以自由地往返。   我居住在海邊附近安
Thumbnail
它不僅是靜態地誌,更是動態的立體空間,我特別喜歡作者收尾時,以某種尾韻圈起故事的範圍,如同圖畫有框。正因他框出世界邊緣,世界從中跳脫出來。雖然紀錄結束了,但在圖文留白、我們眼睛沒看見的地方 (或許正是此時此刻)那國度依然存在,在那裡時間持續前進…
人,總是需要一點空間,做自己的事,和自己對話。那置一切於腦後,無拘的小空間,對許多人來說,是很大的紓解。 而過近的距離,過小的空間,常常令人感到厭煩。 猶如這位男孩...
起初他帶我去他家的時候,讓我大開了眼界,說那是個家嗎?倒不如說是一個空間。 黑漆漆的公寓頂加,打開外面鐵門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個長陽台,把已經合不太起來的木門用力推進去後是一片狼藉的客廳,沒有廚房,所有東西堆滿了整個空間,暗沉的頂燈之下只有一條小小走道能通往廁所跟男友房間
當上次看了一堆資料後,我發現感受周遭事物的體會似乎有所改變。 當我有意識地區分開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時,五官的感受突然變得強烈起來,我能感受到、觀察到平日中毫不起眼的細微細節。火車移動時帶來的微風讓髮絲觸摸到臉頰,幼鳥的吱吱叫聲,甚至是建築物外牆和地面的紋路都變得格外清晰,彷彿立體般浮現在眼前。
Thumbnail
雜物充斥的生活空間會給人的生活添加更多的壓力和沉重感,舒適自在的空間才會讓人覺得安心、安全。「家」應該是讓人感到放鬆的地方,而不是一直想往外「逃」。
Thumbnail
我本來就超級戀家,也很喜歡看家居設計的節目,所以看這本圖文書《戀家的人》簡直有種相逢恨晚的感覺。 此書其實沒有任何故事內容,就是畫五個獨居女子的小窩,畫她們在自己的家時會做什麼,每一幅圖都充滿著細節,每一幅圖都可以讓我看很久很久,想看這個家的每一個細節。 看著看著,我就會想,哎呀,我完全沒有試過
Thumbnail
Liminal Space ,又譯作「閾限空間」。我稱這個空間也為「過渡通道」──這裡,「存在」即是通過。只有完全存在裡面,你才「正在通過某處」。Liminal Space全然建立在感受的維度上,拒絕任何思考:你無法估算樑柱的數量,不能確定任何材料。只有水泥的冰冷是真實的,鋼筋的灰色調才可以被傳達。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一邊前行,一邊思考著牆外的清水模,突然,我的視野從牆體的縫隙中開闊了。 來到這裡的人都會被帶到一個平靜的世界。四方被一面巨大的L形牆隔開,周圍環繞著獨特的氛圍。 走上樓梯到達大廳時,自己身處在一個四面玻璃包圍的空間,前方矗立在水中的十字架與倒映在水面的光影,導引著心靈如此寧和,閉上雙眼,雙手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