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歡迎光臨大遠距時代:這是我的三年遠距工作心得,下班比上班更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嗨,我是區塊勢作者許明恩,歡迎你來逛逛由我全職經營的說實話、說人話的訂閱制區塊鏈媒體。
疫情的關係,最近有越來越多人進入遠距工作模式,但在家該如何進入工作狀態呢?

儀式感

昨天看到朋友的限時動態說開始遠距工作後,理想上既然是 9 點上班,那就可以賴到 8 點 50 分再起床就好。但實際上仍然得早點起床換衣服、擦口紅、噴香水,用關起房門的聲音來取代原本上班前的鎖門「儀式」,最後再掀開電腦螢幕才有上班的感覺。
每個人進入上班狀態前的「儀式」各不相同。我最早是從泡咖啡開始,就起床需要自製一杯拿鐵,後來還延伸出固定的工作桌高度(75.5 cm)、聽特定主題的音樂(The Piano Guys),直到現在只需要給我一個安靜的空間就好,所以要買 AirPods Pro 來隔音(不是)。之前還看過 @映昕 說自己需要的是一面牆壁,歡迎大家分享更獵奇的儀式感交流。
網路上討論如何「進入」工作狀態的文章越來越多,卻比較少人討論如何「離開」工作狀態。難道是不打算下班?

模糊的界線

這位朋友發現,遠距工作之後同事們不只準時上班,而且普遍都更提早上班了。這很有趣。看起來大家都很有自制力的 8 點 50 分起床,沒人不小心睡到 9 點 10 分?
未必。可能只是因為遠距工作讓「上班」變得容易了 — — 顯示上線 — — 而不用真的人坐到位置上才算數。這不只排除掉中間塞車、錯過公車的不確定因素,更可能是有人連著幾天根本就沒「下班」過?
雖然現在有不少人上班只是換個地方上網,但進入辦公室就算上班,離開辦公室就算下班,還是個心理層面的明確暗示。一旦大家透過儀式感建立在家上班的氛圍,該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把上班的氛圍還原回來,就越來越重要。
我的方法是,那就讓他們混在一起吧 😄 並不是我刻意為之,而是三年前自己開始遠距工作的時候,也沒有特別留意要讓自己「下班」,而只注意「上班」。久而久之,我的工作和生活幾乎是混在一起的。
我曾經以為自己是個工作狂,因此當時也很滿意自己這種無時無刻馬力全開的狀態。這大概持續了半年到一年左右,有一天忽然就發現:「喔不,我的生活一團糟」。具體呈現在流理臺的碗盤、沙發上的衣服,以及很久沒去假掰咖啡廳打卡(咦)。
因此,我開始嘗試週末不要碰工作。

生活的節奏感

之前我為了維持穩定產出 —— 每週寫 3 篇文章 ——不惜犧牲生活。
但人的精力總是有限,連續衝刺半年到一年,很容易感受到內在被掏空的感覺。這時候,生活上的節奏感就是用來灌溉自己空虛的心靈 😂
具體方法是透過每天穩定的作息時間、上班日和放假日的明確區分,甚至是工作地點和放假地點的區分,讓自己知道不必無時無刻都得在全速運轉狀態。所以現在我比較少在家工作,畢竟這會讓我的身體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上班還是放假。
我腦中有一張工作地點的列表,這些地方都被我視為辦公室,例如大學圖書館、某些咖啡廳或是朋友公司的會客區。反過來說,也有一張放假地點的列表,這些地方只有(想)放假的時候會去,例如湖邊、海邊、健行、騎腳踏車。
透過地點的區分,現在我喝咖啡越來越像是喝興趣,而不是喝儀式感的。在需要休息的時候,也知道只要去大安森林公園的湖邊坐一下,大概就可以有放鬆的效果。每個人的大腦操作手冊都不太一樣,而我也還在開發更多上班地點、下班地點。
就像同一家咖啡喝多了,提神效果會隨之遞減。同樣一個「上班地點」、「下班地點」去得太頻繁,也會越來越沒有那麼明確的心理暗示。自己也才累積了兩年半而已,暫時還跟不上唐鳳二十幾年功力練來的蕃茄鐘工作法相比。頻繁的切換需要明確的心理暗示,對剛開始進入遠距工作的人(包含我自己)來說,切太小段大概都會直接糊在一起。
我會建議大家不妨從顆粒比較粗的「大番茄」開始做起,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慢慢練習切換狀態,高度自制才能換來真正的靈活與彈性。
avatar-img
16會員
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許明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台灣虛擬貨幣主管機關 — 金管會 — 在上週正式提出證券型代幣發行(STO)的管理規範,這可說是亞洲第一。
這幾天我受邀到高雄 hTC 演講,結束後順便去逛了六合夜市,並實際使用「高雄幣」。 我大膽的猜測,高雄幣根本沒有使用區塊鏈技術,將區塊鏈與「高雄幣」放在一起講,很可能是混淆視聽的作法。
約工作清單
約吃飯清單
知名科學期刊《Nature》在去年 11 月刊登過一篇文章,標題是〈量子電腦將威脅區塊鏈安全〉。恰好,科技大廠 IBM 在上個月宣布推出全球第一台商用量子電腦。
比特幣價格上漲,台積電受惠。 這是前一陣子常見的新聞標題。許多人心中的疑惑是:台積電有買比特幣嗎?還是台積電也有在挖礦呢? 其實台積電確實是有「投資」比特幣。
台灣虛擬貨幣主管機關 — 金管會 — 在上週正式提出證券型代幣發行(STO)的管理規範,這可說是亞洲第一。
這幾天我受邀到高雄 hTC 演講,結束後順便去逛了六合夜市,並實際使用「高雄幣」。 我大膽的猜測,高雄幣根本沒有使用區塊鏈技術,將區塊鏈與「高雄幣」放在一起講,很可能是混淆視聽的作法。
約工作清單
約吃飯清單
知名科學期刊《Nature》在去年 11 月刊登過一篇文章,標題是〈量子電腦將威脅區塊鏈安全〉。恰好,科技大廠 IBM 在上個月宣布推出全球第一台商用量子電腦。
比特幣價格上漲,台積電受惠。 這是前一陣子常見的新聞標題。許多人心中的疑惑是:台積電有買比特幣嗎?還是台積電也有在挖礦呢? 其實台積電確實是有「投資」比特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算算從公職F.I.R.E.之後也一個月了,代表從此之後月初再也沒有固定的薪水入帳,也不用天天盯LINE看有沒有災情,也不用再接長官跟記者電話,人生也從無意識的星期一到五上班六日休息,變成每天要有意識的去安排要做哪些事。
Thumbnail
結束了一段全遠端上班的工作時光,八月正式回鍋上班族,而其實居家上班已經是現代職場的常態,但在家工作的環境中,如何保持高效率與專注是許多人剛開始居家上班時的挑戰!
Thumbnail
1.傳統工作型態: 固定辦公地點 每天通勤上下班 以台北為例,平均每天通勤時間約一小時 2.遠距工作: 定義:不需在固定辦公地點工作,可在家、咖啡廳等地透過網路完成工作 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但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後才流行 COVID-19疫情加速了遠距工作的普及
這幾年因為疫情緣故,讓我更堅信WFH(Work From Home)是未來工作職業趨勢。最近還有流行一個新名詞「數位遊牧」。 在家工作的好處,不外乎就是時間彈性,環境自在,光是想到不用趕上班打卡這件鳥事就是一個爽字形容! 想到以前那段趕打卡的歲月,從一起床開始就是一個競爭形容。趕出門、趕捷運、趕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為什麼明明很不想回去上班,卻又寫了關於工作的規劃?
Thumbnail
兩年前剛換到遠端工作時,因為轉換初期的不適應,還沒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導致第一個月都在焦慮中度過,不知道何時該休息。是讀了室友推薦的《遠距工作這樣做》後開始好轉。 這次重讀後,整理了書中以及自己實測經驗後對我很受用的3個觀點。如果你也是剛轉到遠端工作者,希望這篇能幫助到你。 顛覆工作習慣
Thumbnail
但當存款持續減少,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自由必須伴隨著責任。於是,我開始在網上尋找待業期間的生活規劃。那麼待業的儀式感是什麼,就讓我用我的安排方式來分享吧!
早上為了趕上工作進度8:00就按鬧鐘起床。這或許對一般上班族來說或許是很正常或偏晚的起床時間,但因為我通常是8:30以後起床,甚至在家上班的時候乾脆賴到9:00,8:00對我來說真的是挑戰。(奢侈發言)禮拜一的早晨有個厭世的開始,聽起來是再合理不過的事。 工作進度還算可以,早上和下午各開了一次會,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算算從公職F.I.R.E.之後也一個月了,代表從此之後月初再也沒有固定的薪水入帳,也不用天天盯LINE看有沒有災情,也不用再接長官跟記者電話,人生也從無意識的星期一到五上班六日休息,變成每天要有意識的去安排要做哪些事。
Thumbnail
結束了一段全遠端上班的工作時光,八月正式回鍋上班族,而其實居家上班已經是現代職場的常態,但在家工作的環境中,如何保持高效率與專注是許多人剛開始居家上班時的挑戰!
Thumbnail
1.傳統工作型態: 固定辦公地點 每天通勤上下班 以台北為例,平均每天通勤時間約一小時 2.遠距工作: 定義:不需在固定辦公地點工作,可在家、咖啡廳等地透過網路完成工作 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但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後才流行 COVID-19疫情加速了遠距工作的普及
這幾年因為疫情緣故,讓我更堅信WFH(Work From Home)是未來工作職業趨勢。最近還有流行一個新名詞「數位遊牧」。 在家工作的好處,不外乎就是時間彈性,環境自在,光是想到不用趕上班打卡這件鳥事就是一個爽字形容! 想到以前那段趕打卡的歲月,從一起床開始就是一個競爭形容。趕出門、趕捷運、趕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為什麼明明很不想回去上班,卻又寫了關於工作的規劃?
Thumbnail
兩年前剛換到遠端工作時,因為轉換初期的不適應,還沒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導致第一個月都在焦慮中度過,不知道何時該休息。是讀了室友推薦的《遠距工作這樣做》後開始好轉。 這次重讀後,整理了書中以及自己實測經驗後對我很受用的3個觀點。如果你也是剛轉到遠端工作者,希望這篇能幫助到你。 顛覆工作習慣
Thumbnail
但當存款持續減少,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自由必須伴隨著責任。於是,我開始在網上尋找待業期間的生活規劃。那麼待業的儀式感是什麼,就讓我用我的安排方式來分享吧!
早上為了趕上工作進度8:00就按鬧鐘起床。這或許對一般上班族來說或許是很正常或偏晚的起床時間,但因為我通常是8:30以後起床,甚至在家上班的時候乾脆賴到9:00,8:00對我來說真的是挑戰。(奢侈發言)禮拜一的早晨有個厭世的開始,聽起來是再合理不過的事。 工作進度還算可以,早上和下午各開了一次會,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