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歡迎光臨大遠距時代:這是我的三年遠距工作心得,下班比上班更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嗨,我是區塊勢作者許明恩,歡迎你來逛逛由我全職經營的說實話、說人話的訂閱制區塊鏈媒體。

raw-image

疫情的關係,最近有越來越多人進入遠距工作模式,但在家該如何進入工作狀態呢?

儀式感

昨天看到朋友的限時動態說開始遠距工作後,理想上既然是 9 點上班,那就可以賴到 8 點 50 分再起床就好。但實際上仍然得早點起床換衣服、擦口紅、噴香水,用關起房門的聲音來取代原本上班前的鎖門「儀式」,最後再掀開電腦螢幕才有上班的感覺。

每個人進入上班狀態前的「儀式」各不相同。我最早是從泡咖啡開始,就起床需要自製一杯拿鐵,後來還延伸出固定的工作桌高度(75.5 cm)、聽特定主題的音樂(The Piano Guys),直到現在只需要給我一個安靜的空間就好,所以要買 AirPods Pro 來隔音(不是)。之前還看過 @映昕 說自己需要的是一面牆壁,歡迎大家分享更獵奇的儀式感交流。

網路上討論如何「進入」工作狀態的文章越來越多,卻比較少人討論如何「離開」工作狀態。難道是不打算下班?

模糊的界線

這位朋友發現,遠距工作之後同事們不只準時上班,而且普遍都更提早上班了。這很有趣。看起來大家都很有自制力的 8 點 50 分起床,沒人不小心睡到 9 點 10 分?

未必。可能只是因為遠距工作讓「上班」變得容易了 — — 顯示上線 — — 而不用真的人坐到位置上才算數。這不只排除掉中間塞車、錯過公車的不確定因素,更可能是有人連著幾天根本就沒「下班」過?

雖然現在有不少人上班只是換個地方上網,但進入辦公室就算上班,離開辦公室就算下班,還是個心理層面的明確暗示。一旦大家透過儀式感建立在家上班的氛圍,該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把上班的氛圍還原回來,就越來越重要。

raw-image

我的方法是,那就讓他們混在一起吧 😄 並不是我刻意為之,而是三年前自己開始遠距工作的時候,也沒有特別留意要讓自己「下班」,而只注意「上班」。久而久之,我的工作和生活幾乎是混在一起的。

我曾經以為自己是個工作狂,因此當時也很滿意自己這種無時無刻馬力全開的狀態。這大概持續了半年到一年左右,有一天忽然就發現:「喔不,我的生活一團糟」。具體呈現在流理臺的碗盤、沙發上的衣服,以及很久沒去假掰咖啡廳打卡(咦)。

因此,我開始嘗試週末不要碰工作。

生活的節奏感

之前我為了維持穩定產出 —— 每週寫 3 篇文章 ——不惜犧牲生活。

但人的精力總是有限,連續衝刺半年到一年,很容易感受到內在被掏空的感覺。這時候,生活上的節奏感就是用來灌溉自己空虛的心靈 😂

具體方法是透過每天穩定的作息時間、上班日和放假日的明確區分,甚至是工作地點和放假地點的區分,讓自己知道不必無時無刻都得在全速運轉狀態。所以現在我比較少在家工作,畢竟這會讓我的身體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上班還是放假。

我腦中有一張工作地點的列表,這些地方都被我視為辦公室,例如大學圖書館、某些咖啡廳或是朋友公司的會客區。反過來說,也有一張放假地點的列表,這些地方只有(想)放假的時候會去,例如湖邊、海邊、健行、騎腳踏車。

raw-image

透過地點的區分,現在我喝咖啡越來越像是喝興趣,而不是喝儀式感的。在需要休息的時候,也知道只要去大安森林公園的湖邊坐一下,大概就可以有放鬆的效果。每個人的大腦操作手冊都不太一樣,而我也還在開發更多上班地點、下班地點。

就像同一家咖啡喝多了,提神效果會隨之遞減。同樣一個「上班地點」、「下班地點」去得太頻繁,也會越來越沒有那麼明確的心理暗示。自己也才累積了兩年半而已,暫時還跟不上唐鳳二十幾年功力練來的蕃茄鐘工作法相比。頻繁的切換需要明確的心理暗示,對剛開始進入遠距工作的人(包含我自己)來說,切太小段大概都會直接糊在一起。

我會建議大家不妨從顆粒比較粗的「大番茄」開始做起,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慢慢練習切換狀態,高度自制才能換來真正的靈活與彈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許明恩的沙龍
16會員
17內容數
許明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6/06
台灣人最愛的兩大金融行為:辦卡、買保險。 MCO Visa 金融卡在網路上小有名氣。多數文章著重介紹卡片消費回饋或
Thumbnail
2020/06/06
台灣人最愛的兩大金融行為:辦卡、買保險。 MCO Visa 金融卡在網路上小有名氣。多數文章著重介紹卡片消費回饋或
Thumbnail
2020/06/04
德國、澳洲、印度和新加坡政府在近幾個月,紛紛提出「國家級的區塊鏈戰略」。就我所知,台灣政府內部也正在積極討論是否該打造國家級的區塊鏈 — 台灣鏈 — 但暫時還沒定論。
Thumbnail
2020/06/04
德國、澳洲、印度和新加坡政府在近幾個月,紛紛提出「國家級的區塊鏈戰略」。就我所知,台灣政府內部也正在積極討論是否該打造國家級的區塊鏈 — 台灣鏈 — 但暫時還沒定論。
Thumbnail
2020/05/27
若你曾經接觸過加密貨幣,肯定聽過幣安(Binance)交易所的響亮名號。它從 2017 年創立至今短短 3 年,就已經穩坐全球交易所龍頭寶座,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幣安除了經營交易所之外也積極多方佈局。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成立幣安慈善基金會,運用區塊鏈與粉紅關懷幣(
Thumbnail
2020/05/27
若你曾經接觸過加密貨幣,肯定聽過幣安(Binance)交易所的響亮名號。它從 2017 年創立至今短短 3 年,就已經穩坐全球交易所龍頭寶座,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幣安除了經營交易所之外也積極多方佈局。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成立幣安慈善基金會,運用區塊鏈與粉紅關懷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遠距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效率」,因為在家裡工作,所以,「效率」更要自己掌握。
Thumbnail
「遠距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效率」,因為在家裡工作,所以,「效率」更要自己掌握。
Thumbnail
對於原本不常在家工作的人而言,疫情升級之後「被迫」學習的技能或許就是透過網路遠端工作、並且逐漸適應將住家和工作融合在一起的的生活方式與態度。這裡就以過去十年遠端工作的經驗,提供一些在態度、環境、以及技能上的建議。
Thumbnail
對於原本不常在家工作的人而言,疫情升級之後「被迫」學習的技能或許就是透過網路遠端工作、並且逐漸適應將住家和工作融合在一起的的生活方式與態度。這裡就以過去十年遠端工作的經驗,提供一些在態度、環境、以及技能上的建議。
Thumbnail
2個月的在家生活也已經進入「習慣模式」了! 從一開始不能去咖啡廳工作有點失落、工作完不能找一家店在店內享受美食、在家裡工作有點提不起勁,到現在已經可以在家享受各種生活了!在各種環境下都能享受生活,真的是這次疫情下最大的收穫了! 如果不是這次的疫情,我們也不知道這樣的生活也可以很享受!我們以為只有在氣
Thumbnail
2個月的在家生活也已經進入「習慣模式」了! 從一開始不能去咖啡廳工作有點失落、工作完不能找一家店在店內享受美食、在家裡工作有點提不起勁,到現在已經可以在家享受各種生活了!在各種環境下都能享受生活,真的是這次疫情下最大的收穫了! 如果不是這次的疫情,我們也不知道這樣的生活也可以很享受!我們以為只有在氣
Thumbnail
【未來實踐家】是我將過去 10 年來,從職場、生活以及身心靈互相整合後,淬煉出來的新實驗,把輸入的東西,重新演繹加上生活實踐方案,以電子報的方式呈現。
Thumbnail
【未來實踐家】是我將過去 10 年來,從職場、生活以及身心靈互相整合後,淬煉出來的新實驗,把輸入的東西,重新演繹加上生活實踐方案,以電子報的方式呈現。
Thumbnail
去年作為一個以文字為生的自由工作者,對遠距工作其實一點也不陌生,但是當「工作時」與「不工作時」都在家裡的時候,還是有些要適應的地方。我覺得在未來遠距工作會是個趨勢,這一個半月的時間我逐漸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也在學習平衡工作與生活。
Thumbnail
去年作為一個以文字為生的自由工作者,對遠距工作其實一點也不陌生,但是當「工作時」與「不工作時」都在家裡的時候,還是有些要適應的地方。我覺得在未來遠距工作會是個趨勢,這一個半月的時間我逐漸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也在學習平衡工作與生活。
Thumbnail
最近疫情又爆發一波,大家又接到遠距在家工作的指令了。而我已經在家工作一年多了,所以完全無感。 聊到在家工作這個心態轉變,我在幾年前就有認真想過,因為我是一個很不喜歡被限制工作地點、時間的人;但我也不喜歡像業務到處跑來跑去。 我就只是想在一個舒服的、可以專注的地方,符合自己生活作息的時間工作。
Thumbnail
最近疫情又爆發一波,大家又接到遠距在家工作的指令了。而我已經在家工作一年多了,所以完全無感。 聊到在家工作這個心態轉變,我在幾年前就有認真想過,因為我是一個很不喜歡被限制工作地點、時間的人;但我也不喜歡像業務到處跑來跑去。 我就只是想在一個舒服的、可以專注的地方,符合自己生活作息的時間工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