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WFH = How to balance Work and Lif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上次發文已經是兩個月前的事情了,那時候台灣對疫情還很樂觀,轉眼間三級警戒確定至少要實施兩個月了,民生與商業活動大大改變,政治上的口水戰也少不了,身為媒體圈的一份子——尤其關注了不少國外的新創在疫情底下的轉型——我想台灣還有許多的成長空間。
久久未發文,當然不敢隨隨便便就來個犀利的時事評論,只不過想分享一下已經在家遠距工作一個半月的一些心得和方法。
順帶一提,自己的另一個專題梘懷旅攝因為旅遊業受到最大幅度的衝擊而久久未更,把自己卡在家不出門也當然是個因素。畢竟五月底時養了隻小貓,也不敢不盡奶爸鏟屎官的責任。好吧,以上都是些藉口,其實如果按照自己的讀書計畫也是有許多可以產出的內容,但這陣子在家工作後實在是太偷懶了——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會寫下這篇文章的起因之一。總而言之,工作也好,興趣也好,我也在看著旅遊業會在這波疫情底下產生什麼轉變,等有個明確的想法後我再來分享吧。
去年作為一個以文字為生的自由工作者,對於遠距工作其實一點也不陌生,但是去年還可以到處跑,今年則是完全關在家裡,當「工作時」與「不工作時」都在家裡的時候,還是有些要適應的地方。這一個半月的時間我逐漸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也許不是每個人都適用,但我覺得在未來遠距工作會是個趨勢,早晚都需要適應的,所以大家不妨也找出個屬於自己的遠距工作,或者說平衡工作與生活之間的新型態生活的方法吧

如何開始一天的工作:儀式感、待辦清單與行事曆

遠距工作對我來說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起床的時候可以悠閒一點。雖然起床時間與過去相差無幾(被固定的生理時鐘⋯⋯),但是少了通勤時間,至少在吃早餐、盥洗還有換貓砂的時候可以不用匆匆忙忙的。
不過反過來說,少了通勤時間同時是個最大的壞處,因為在轉換「悠閒」與「上工」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了。
以前通勤時塞在基隆路上懷疑自己、懷疑人生的半小時,就是一個轉換心態的重要過程;如今都關在家裡,少了這段時間很容易讓自己在剛開始上工時模模糊糊的,那可會浪費不少時間,更容易讓一整天的工作顯得心不在焉而效率低落。

所以,創造一個「儀式感」是很重要的。

以前是通(塞)勤(車),現在的我則是利用以下幾個動作幫助自己轉換心態:喝杯晨間咖啡、清洗餐具杯盤與穿襪子
Photo by Livi Po on Unsplash
每天起床我總是先安頓好小貓後,才會開始做自己的事情。小貓可是很療癒的。接著我才會去刷牙洗臉、換掉睡衣,然後開始享用早餐,到目前為止都還在很放鬆的狀態。早餐用完後,我會泡杯即溶咖啡,然後想一下今天該完成的任務,無論是工作還是繳費、買貓糧等這種生活瑣事,都先在腦袋過一遍。咖啡喝完後我才會將剛剛吃早餐的餐具與咖啡杯一起洗淨,洗滌的過程則是讓自己思考這些任務的重要性、先後順續,還有該怎麼完成。
最後我會回房穿上襪子——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最關鍵的動作,代表我準備好開始工作了。也許你們會納悶這是什麼白癡的動作,但我的想法是:因為過去前往辦公室一定要穿包鞋,但在家工作幾乎沒有出門的需求,所以「穿襪子」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是個「去上班」的明確界線。
好的,現在的我已經坐在電腦前準備工作,而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剛剛在腦海裡的想的待辦事項一一記在筆記與行事曆上。不少人都認為早晨一天中最重要、也是腦袋最清楚的時刻,所以應該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早上完成,而我也是這條規則的重度信仰者;對我來說,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釐清今天該做些什麼。另一個小小的習慣是,我總會在早上花個兩小時完成編輯台的工作,無論是產出文章、編輯文章或閱讀新聞,這是我最主要的工作內容,所以我也不想馬虎;完成編輯台的工作後,我會開始回覆訊息與信箱,把一切行政小事都先完成掉,因為到了下午根本沒力處理這些不做不行卻又瑣碎的事情。

如何更有效率:空間分配、擺上一大壺水與自動化的工作流程

就算嚴格遵守「一日之計在於晨」的規劃,在家工作仍會有許多誘惑促使自己不安於工作崗位上:零食、電視、沙發、社群聊天軟體⋯⋯我想這有時候無關乎定力,畢竟家裡就是平常自己放鬆的空間,這是根本的問題。

所以我再度畫出一個明確的界線:臥房、客廳與書房。

臥房就是完全的休息空間,甚至我會在房間使用任何 3C 產品,就是很單純的睡覺的地方;書房則是完全專屬於工作的空間,沒有音樂、沒有手機、沒有食物;客廳則是處在中介處,大部分時間我會在客廳吃飯、看電影追劇或打電動,偶爾加班的時後也會選擇在客廳完成,如果不是太緊急重大的工作的話。
空間的界定也有助於轉換自己的身心狀態,當我到了臥房就是只會想睡覺休息——真正的休息,睡眠品質也提升——而書房就只會讓自己保持在專注且高效的工作狀態,客廳則是個娛樂與放鬆的空間。
還有一個細節是準備一個大水壺。為了減少自己往返客廳與廚房的頻率,我總會在開始工作時先準備好一大壺水壺放在書房,讓自己保持在時刻辦公的狀態,這確實有助於讓我保持工作的效率;當然這也會更加珍惜去上廁所或去補水的休息時光,也就是用 100% 的力工作,也用 100% 的力在休息。
最後一個避免自己受到干擾的小技巧是建立自動化的工作流程。上述提到我會在開始工作時先完成編輯台的工作回覆訊息,讓自己一天的工作分配固定,就可以減少計畫的時間;另外我也會使用 Trello 等工具建立明確的待辦事項與進度,一目瞭然的介面可以很好得確保自己的工作是在進度上的。

記得:設定下班時間的提醒

這大概是最重要也最不重要的了,但就像上班要有個儀式與界定的界線,下班也應該比照辦理。我在行事曆上總會設定一個下班的提醒,無論有沒有嚴格執行,無論有沒有要加班,這個提醒還是個必要的存在,因為我們不是機器人,「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是半分不假的,每當我被行事曆提醒該下班時,至少心態上不再處於緊繃,有時候反而能更從容、也更快速地完成加班的工作內容。
Photo by Firmbee.com on Unsplash

WFH = How to balance Work and Life

雖然說在家工作我總是強調要有明確的區隔界線,但那僅限於空間和時間上,我認為 Work From Home 不是為了讓生活與工作更加疏離,反而是學習怎麼在生活中融入工作
我一直覺得工作是生活的一部份,也就是說,工作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不是在為誰工作,而是透過自己的價值為別人帶來利益,所以工作就是一個不斷為自己創造價值的過程,而這些連帶也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視野、目標與未來的其他可能性,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
當遠距工作真的成為未來的常態,代表的是其實我們有更多的自主權決定工作的方法,還有更多的休閒時間;如果真的切割二者,恐怕身心靈都會生病——現在恐怕已經有不少工作者出現這樣的症狀,大概也是愈來愈多人強調身為斜槓的自由工作者的原因之一吧——但在學習平衡之前,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價值以及找到可以發揮自己價值的工作。
Photo by Jon Tyson on Unsplash
當然,我也還在學習平衡中。現在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下班後與休假日完全不想碰 3C 產品,連帶的與家人篷有之間的聯繫少很多,雖然有許多線上社群軟體或遊戲提供人際連結的新方法,但我總覺得自己不想再「數位超載」了。不過呢,至少我身邊的朋友都是久久聯絡一次也無損友誼的,所以應該還可以在調適一陣子吧。
過去的休假日都是騎車往外跑,去拍照或去遊山玩水,但三級警戒完全限制了我的行動,尤其因為在家工作後自覺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所以這幾週的週末有更多休閒時間,索性卯起來追劇耍廢,但我決定要恢復讀書計畫了,不然實在太浪費這些難得多出來的自我時間了。
希望這篇分享有助於你找到自己遠距工作的方法,以及思考自己在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價值。
avatar-img
131會員
146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懷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好久沒回到格子上了。 自從二月發布重回不自由工作者後,還真的是沒有太多時間來這裡寫寫字,實在慚愧;不過也因為作息變得規律了,這兩個多月來跑了好多地方,有野溪營地、也有莫名其妙的一日來回,這幾次旅途又讓我認識到旅行對我的意義。 而此刻,我正在山間的一座小咖啡廳抽著菸敲著電腦,把這幾趟旅程寫下。
《反榖》一書在討論人們為什麼放棄遊牧狩獵生活,改為定居農耕,集中化、集權式的生活是否讓我們「窄化」;而最近爆紅的 Clubhouse,許多人已經開始討論它的特點與隱憂。這次的人類學讀書會很有趣地將兩者拉在了一起——現在的都市跟社群生活,為什麼離烏托邦仍然那麼遙遠?
嗯,再過幾天就要重回辦公室的懷抱了,心情上有些五味雜陳。 過去一年以自由工作者的身份活著,身邊朋友大都嘖嘖稱奇,說我很有勇氣芸芸;「自由工作者」似乎是個很夢幻的職稱,比在辦公室聽命於老闆還要好,不過我反倒是不斷思考「工作」這件事情,到底該不該與「生活」切開。
文化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的,可不只是服飾、料理、建築等等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長時間的適應所產生的生活應對知道,那才是文化的核心。當文化成為一段描述而非一件物品時,才能開啟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才能從別的文化學習與借鏡,讓子己的生活可以更舒適。
人類學影響了我的許多觀點與論述,正好最近與方格子上的幾位夥伴組了個人類學讀書會,從最基本的《歡迎光臨人類學》開始讀起,雖然我已經讀過數次,但再回味後又有不同體悟,我們就先來講講幾個入門的名詞與概念: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論。
《星雲谷》是一款取得有限資源建立房子的桌遊,不過不同於現實世界,如果你佔有了某項資源,就等於擁有相當資本與底氣(權力),但是在遊戲裡則是「共有」關係,這也讓我想起社會學著名的「囚犯的困境」。
好久沒回到格子上了。 自從二月發布重回不自由工作者後,還真的是沒有太多時間來這裡寫寫字,實在慚愧;不過也因為作息變得規律了,這兩個多月來跑了好多地方,有野溪營地、也有莫名其妙的一日來回,這幾次旅途又讓我認識到旅行對我的意義。 而此刻,我正在山間的一座小咖啡廳抽著菸敲著電腦,把這幾趟旅程寫下。
《反榖》一書在討論人們為什麼放棄遊牧狩獵生活,改為定居農耕,集中化、集權式的生活是否讓我們「窄化」;而最近爆紅的 Clubhouse,許多人已經開始討論它的特點與隱憂。這次的人類學讀書會很有趣地將兩者拉在了一起——現在的都市跟社群生活,為什麼離烏托邦仍然那麼遙遠?
嗯,再過幾天就要重回辦公室的懷抱了,心情上有些五味雜陳。 過去一年以自由工作者的身份活著,身邊朋友大都嘖嘖稱奇,說我很有勇氣芸芸;「自由工作者」似乎是個很夢幻的職稱,比在辦公室聽命於老闆還要好,不過我反倒是不斷思考「工作」這件事情,到底該不該與「生活」切開。
文化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的,可不只是服飾、料理、建築等等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長時間的適應所產生的生活應對知道,那才是文化的核心。當文化成為一段描述而非一件物品時,才能開啟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才能從別的文化學習與借鏡,讓子己的生活可以更舒適。
人類學影響了我的許多觀點與論述,正好最近與方格子上的幾位夥伴組了個人類學讀書會,從最基本的《歡迎光臨人類學》開始讀起,雖然我已經讀過數次,但再回味後又有不同體悟,我們就先來講講幾個入門的名詞與概念: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論。
《星雲谷》是一款取得有限資源建立房子的桌遊,不過不同於現實世界,如果你佔有了某項資源,就等於擁有相當資本與底氣(權力),但是在遊戲裡則是「共有」關係,這也讓我想起社會學著名的「囚犯的困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算算從公職F.I.R.E.之後也一個月了,代表從此之後月初再也沒有固定的薪水入帳,也不用天天盯LINE看有沒有災情,也不用再接長官跟記者電話,人生也從無意識的星期一到五上班六日休息,變成每天要有意識的去安排要做哪些事。
Thumbnail
二十三點上床六點半設鬧鐘叫醒 澆完花抬腿伏地挺身八段錦運動 三餐八點十二點半五點五十左右 老婆建議的起居作息家務般嚴整
Thumbnail
結束了一段全遠端上班的工作時光,八月正式回鍋上班族,而其實居家上班已經是現代職場的常態,但在家工作的環境中,如何保持高效率與專注是許多人剛開始居家上班時的挑戰!
Thumbnail
美好的生活不是昂貴的。 月底放了颱風假,忙碌的日常突然被按下了暫停鍵。 颱風的第一天,風雨未來,爸媽擔心我不懂得好好吃飯,特地來我租屋處送了一鍋補湯,我和他們叮嚀要小心頂樓淹水,在雨還沒變大之前揮手道別互祝平安,被記在心裡的感覺真的很溫暖。 我和伴侶就這麼一起宅在家,把日子過得很慢
Thumbnail
『居家工作者』需要的自律,與強力的時間管理 這一套方法,適合所有居家工作的人使用,尤其適合『運用零碎時間累積工作的人』,例如:家庭主婦、作家、藝術家、自由接案SOHO族……等等。 你只需要兩本記事本:一本使用你習慣的格式就好,另外一本請選把一天可使用時間都列出來的工作日誌。 我建議使用紙本筆記,
Thumbnail
生活中,工作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我們更應該好好地休息,專注於自己的需求和慾望。這篇文章描述著作者在工作與休息間的掙扎,最終放下工作,專注於休息,並給予自己一年的時間去體驗、玩樂、休息。作者鼓勵大家好好地休息、愛自己,並專注於自己。
這幾年因為疫情緣故,讓我更堅信WFH(Work From Home)是未來工作職業趨勢。最近還有流行一個新名詞「數位遊牧」。 在家工作的好處,不外乎就是時間彈性,環境自在,光是想到不用趕上班打卡這件鳥事就是一個爽字形容! 想到以前那段趕打卡的歲月,從一起床開始就是一個競爭形容。趕出門、趕捷運、趕上
Thumbnail
兩年前剛換到遠端工作時,因為轉換初期的不適應,還沒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導致第一個月都在焦慮中度過,不知道何時該休息。是讀了室友推薦的《遠距工作這樣做》後開始好轉。 這次重讀後,整理了書中以及自己實測經驗後對我很受用的3個觀點。如果你也是剛轉到遠端工作者,希望這篇能幫助到你。 顛覆工作習慣
Thumbnail
這兩天放完了將近兩週的長假回到工作崗位,在休息期間對於工作有許多思考。 新的一年,回到工作崗位上的我,做了以下三個決定:1. 將精力用於真正重要的事,2. 開始實踐想做很久的事,3. 持續學習。
Thumbnail
算算從公職F.I.R.E.之後也一個月了,代表從此之後月初再也沒有固定的薪水入帳,也不用天天盯LINE看有沒有災情,也不用再接長官跟記者電話,人生也從無意識的星期一到五上班六日休息,變成每天要有意識的去安排要做哪些事。
Thumbnail
二十三點上床六點半設鬧鐘叫醒 澆完花抬腿伏地挺身八段錦運動 三餐八點十二點半五點五十左右 老婆建議的起居作息家務般嚴整
Thumbnail
結束了一段全遠端上班的工作時光,八月正式回鍋上班族,而其實居家上班已經是現代職場的常態,但在家工作的環境中,如何保持高效率與專注是許多人剛開始居家上班時的挑戰!
Thumbnail
美好的生活不是昂貴的。 月底放了颱風假,忙碌的日常突然被按下了暫停鍵。 颱風的第一天,風雨未來,爸媽擔心我不懂得好好吃飯,特地來我租屋處送了一鍋補湯,我和他們叮嚀要小心頂樓淹水,在雨還沒變大之前揮手道別互祝平安,被記在心裡的感覺真的很溫暖。 我和伴侶就這麼一起宅在家,把日子過得很慢
Thumbnail
『居家工作者』需要的自律,與強力的時間管理 這一套方法,適合所有居家工作的人使用,尤其適合『運用零碎時間累積工作的人』,例如:家庭主婦、作家、藝術家、自由接案SOHO族……等等。 你只需要兩本記事本:一本使用你習慣的格式就好,另外一本請選把一天可使用時間都列出來的工作日誌。 我建議使用紙本筆記,
Thumbnail
生活中,工作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我們更應該好好地休息,專注於自己的需求和慾望。這篇文章描述著作者在工作與休息間的掙扎,最終放下工作,專注於休息,並給予自己一年的時間去體驗、玩樂、休息。作者鼓勵大家好好地休息、愛自己,並專注於自己。
這幾年因為疫情緣故,讓我更堅信WFH(Work From Home)是未來工作職業趨勢。最近還有流行一個新名詞「數位遊牧」。 在家工作的好處,不外乎就是時間彈性,環境自在,光是想到不用趕上班打卡這件鳥事就是一個爽字形容! 想到以前那段趕打卡的歲月,從一起床開始就是一個競爭形容。趕出門、趕捷運、趕上
Thumbnail
兩年前剛換到遠端工作時,因為轉換初期的不適應,還沒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導致第一個月都在焦慮中度過,不知道何時該休息。是讀了室友推薦的《遠距工作這樣做》後開始好轉。 這次重讀後,整理了書中以及自己實測經驗後對我很受用的3個觀點。如果你也是剛轉到遠端工作者,希望這篇能幫助到你。 顛覆工作習慣
Thumbnail
這兩天放完了將近兩週的長假回到工作崗位,在休息期間對於工作有許多思考。 新的一年,回到工作崗位上的我,做了以下三個決定:1. 將精力用於真正重要的事,2. 開始實踐想做很久的事,3. 持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