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卡夫卡經典傑作選“裏頭收錄了卡夫卡的三篇小說,分別是“變形記“、“審判“、“飢餓藝術家“。但這本書的編排卻是有點怪怪的,因為變形記算短篇、飢餓藝術家算極短篇、而審判則可算是中篇小說,所以在翻閱的時候,我在看完變形記後,便跳過審判這篇,直接把飢餓藝術家,而後再把篇幅比較長的審判看完。
====================簡遙書寫棧分隔線=========================
所以先說說“飢餓藝術家“這篇好了,很明顯的是藉由這位飢餓藝術家,說明他如何地由受到眾人觀迎,逐漸地被市場所熟悉、捨棄。這裏頭的轉變並不是因為這位飢餓藝術家的表演不再精采了,而是這種表演不再為人們所喜好,觀眾始終是喜新厭舊的。
飢餓藝術家的表演依舊在水準之上,甚至是超乎人像所想像的。直到飢餓藝術家淪落到了馬戲團裏,變成了馬戲團裏頭常態演出,但幾乎已經沒有人有興趣再看了,以致於他的表演只能轉移到收票口後,觀眾們在進入其他表演區、展示區路上的一項可有可無的表演罷了。
然而可有可無的下場便是被人們所遺忘。馬戲團的人逐漸地忘了幫他計算天數,讓他幾乎是無止盡地就這樣飢餓下去。直到最後馬戲團裏管理人在巡迴的表演要結束之際,發現了這個沒人管的飢餓藝術家。
想不到飢餓藝術家最後竟然表示,他並非真的想要這麼飢餓的,而是因為他找不到合他胃口的食物,所以只得如此地一直挨餓下去…
====================簡遙書寫棧分隔線=========================
在“變形記“裏頭,主角格里高在某一天醒來時,便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
於是格里高一開始還在擔心自己上班會遲到,只得不斷地和這個甲蟲的新身體搏鬥著,因為甲蟲外形的緣故,他實在是翻不了身、下不了床。
事情發生後,格里高的家人、傭人、他公司的主管,發現他已經不再是人類後,所產的驚訝及恐懼,其中所發生的不管是物質上、心態上的轉變,都讓格里高感到自己已經不能像從前那般一肩扛起家中的重擔,現在的他只是家中的負擔、累贅罷了。
變成了甲蟲的格里高,還是原來那個人類模樣的格里高嗎?故事用許多格里高和家人的互動傳達出,一開始大家都還記得格里高對這個家的付出,但現在格里高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眼看是沒有機會再變回人類,於是家人面對這個重大的轉變時,不管是心裏上、生理上當然是承受了極大的痛苦,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再回到工儘崗位上了,空房間也只能出租給別人,不然大家都得沒飯吃、維持不了既有的生活品質。
於是格里高不再成為家人關注的對象,而格里高也因為甲蟲的外形,讓他的生活也一步步地離人類愈來愈遠,卻離真正的甲蟲愈來愈近。有時格里高連自己也開始認為自己是隻不折不扣的甲蟲。他的家人也因為開始習慣各自獨立工作的生活,對於格里高這隻蟲子,也不再關心他的生活空間。
他的房間開始變成堆積廢物的儲藏室,格里高不再享有人類應得的尊重及生活,因為他已經完全變成了一隻甲蟲!
就在最後,格里高妹妹為其他房客演奏的小提琴聲喚起了格里高的注意。這個在他內心如同天籟般的琴聲,讓他拖著已經受傷的身體也要出來看看,想不到其他房客看到格里高這幅可怕的模樣,便依此為由要退租,而且不肯付任何一毛錢!
格里高只能在家人極度厭惡的目光下,拖著極為緩慢的腳步回到他的房間。然而他身上的傷(被他爸用蘋果打傷的)已經無力再承受他內心被家人完全排斥的下場,便在無人關心、照顧的情形下,獨自地死去。
====================簡遙書寫棧分隔線=========================
審判算是中篇小說,頁數占了全書的四分之三左右,所以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在看這篇。
K是一位銀行的襄理,故事一開始是他三十歲生日那天,他在自己租的房子內“被捕“了!
而這個被捕的原因連法院派去抓他的人也不知道。於是故事就在K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去法院出庭、四處去找人幫助中,展開了一段連K也覺得莫名其妙的過程。
故事本身是很冗長且奇異的。K面對了搞不清楚狀況的看守人、不明事理的監察察、舉止奇怪的法官、無能的律師、對法院有影響力的畫家、迷信的商人、大教堂裏的獄中神父…等,這些人都是經由很無厘頭的情節鋪陳後出現,讓K在抓不著頭腦之際,發現他的案情只是不斷地步入令人更為迷糊的程序之中。
可想而知K所要對抗的是一個龎大的法律體系,然而這個體系並不是那麼地公開,且令人可以容易掌握的。透過K和迷信律師能力的穀物商勃洛克的交談,可以得知案情委託給律師之後,其進展的牛步,可是會讓人失去了正常的判斷能力。
K和獄中神父的對話,又再再說明了,其案情的發展,已經不是K所能掌控的,神父後來所說的“一個犯案的鄉下人和看守人“的故事,便足以表達整部小說所想傳遞的,面對這個無能又無理的法律,一般的市井小民只能被任其鉗制、不能動彈。
最後故事跳到K三十一歲的生日那天。K面對二個接收命令的“行刑人“,同樣是感到莫名其妙,卻又不得不接受他們的追捕。
三個人同著極為詭異又奇特的方式,一步步地走向K的行刑處,可笑的是,K被他們二個人一前一後地包夾著,而二個行刑人只是靜靜地抓住他,K卻順從地不想再反抗。
儘管一路上遇到了熟識的女子、帶著武器的警官,K卻無法再開口請求他人協助,還要求二位行刑人不要停下腳步…
====================簡遙書寫棧分隔線=========================
三篇故事的最後,主角都是面對了無法抵抗的死亡。
卡夫卡的作品,令人不得不去好好思考,關於“存在“這個既重要,卻又無人關心的事情。
故事中透露著許多無法改變的轉變,抱括形體上、內心上、行為上的諸多改變,而人們在面對這些轉變的時候,往往思想上、行為上都只能無力地隨著事件的發生而一起產生變化。
這時人類存在於這個社會上時,難道真的還有“自由“可言?
所謂的自由在生活發生了變化的時候,是不是還有我們平常所認知的自由呢?然而這個經由改變所產生的不自由,是不是只是由原來的不自由,轉化到另一個我們所不習慣不自由呢?
一篇好的故事、小說,往往能觸發讀者內心的省思,也就是激發出更多的為什麼及問號。
當我們生存在這個我們自認為理所當然的社會中時,那這個社會的本質我們是不是也更加地看不清楚了?卡夫卡的文章帶給世人們的震撼,雖然在他死後才逐漸發酵,但其影響力卻與日俱增,令人不得不再去思索自身關於“存在“這個人類一生都得面對的議題。
想看卡夫卡的文章,若是沒有心理準備的朋友不要輕易嘗試,看完後要是發生了什麼不可預知的嚴重後果,我可擔當不起啊!
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