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親職教育 是什麼?

  其實每個爸爸媽媽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家長,如同我們第一次當學生、第一次進入職場,父母的角色也是需要學習的。
   許多的父母親在生小孩之前,都有著各式各樣的幻想:認為生小孩之後可以和一個可愛的小人兒一起生活,平日早上一起共進早餐、假日一起出門遊玩,與可靠的伴侶共築一個愛的小窩、共養愛的結晶。光是想著想著,就有著更加美妙的粉紅色泡泡浮現出來。但現實卻不如預期:無數個半夜起床換的尿布、無法及時提供援助的豬隊友,更不用說下列的負面話語在大家的生活裡隨處可見:
「你再不乖乖聽話,回家你就完蛋了!」
「為什麽別人家的小孩都考第一名,你卻每次都吊車尾?」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小孩?」
  人們經常在負面情緒中,衝動的說出父母對自己說過的負面話語,在事後感到後悔不已卻又不知該如何是好。又或者,在小孩不斷哭鬧、出現說謊等行為時,除了生氣責罵以及自責無助的情緒之外,也曾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父母的角色?其實每個爸爸媽媽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家長,如同我們第一次當學生、第一次進入職場,父母的角色也是需要學習的,因而有親職教育的出現。
   最早期的親職教育可以追溯至可追溯到希臘時代,普魯塔克的著作《兒童的教育》一書中提到:兒童教育若要成功,最好由父母本身做起;柯門鈕斯《幼兒學校》中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並以「不辭辛勞充滿愛心的園丁」來比喻父母親的角色。美國親職教育從18世紀開始,由教會和家庭結合,以聖經中的標準教育小孩。在19世紀時出現了第一本怎麼教養小孩的書;在20世紀末,出現了「媽媽和小孩」等有關親職教育的團體。然而台灣最早在1945年—二戰結束、光復的那一年—便發佈了《推行家庭教育辦法》(於2005年廢止)其法目的在於「建立現代化家庭」,其中由「 兒童教育指導」、「育嬰指導」二詞可見,親職教育一直被視為家庭教育的一環。1990 年以後,親職教育則由各縣市文化中心附設之 「家庭教育服務中心」負責,除了提供父母親教養上的指導、孩子發展等主題課程之外,數位時代下的親職因應與學習也是家庭教育服務中心的推廣主題之一。舉例而言,聯絡簿、親師會...等都有給予父母在親職及育兒上的指導,這樣的類型也屬於在廣義的親職教育之中唷。
充滿愛與支持的陪伴是小孩健康成長的養分:)
愛不能沒有方法,就像孩子要學習,父母親更要同步成長。
  然而親職教育的功用不僅僅是提供家長改善親子關係、教育小孩的方法,也是為了提供孩子一個適當的環境生長,正確且適當的親職教育能夠減少兒童虐待與疏忽、青少年濫用藥物、青少年犯罪、心理問題的產生、學習上感到挫敗等社會問題的發生。透過親職教育的引導及幫助之下,爸爸媽媽將更了解自己,並能夠更加善用自己的優勢能力。藉由溫柔、穩定的情緒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接納自己和孩子們遇到挑戰時的不足,進而創造更和諧更充滿愛的支持及陪伴。就如同屏東大學邱珍婉教授曾言:「父母親的角色勝任與否,光靠愛心是不夠的,也需要學習親職的知識與技能。」愛不能沒有方法,就像孩子要學習,父母親更要同步成長,親職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我們「大手拉小手」的團隊,曾經透過問卷調查142位的父母親及準父母想了解的親職教育主題,在未來我們將會分成:幼兒教育、特殊幼兒、親職教育的三大領域來逐步構築理念。與讀者一起自學、互學、共學,互為夥伴讓我們可以更加地靠近自己及和小孩更加貼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