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資訊吸收,因為文章讀不完而激發的潛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在我還是大一的時候,我接觸了第一個知識性文章寫作平台 Medium,記得那時候在同溫層內挺熱門的,我也被平台上的文章品質深深的吸引,開啟了我閱讀網路文章的興趣。

最一開始是從我的每日通勤時間開始改變,以單程 25 分鐘的火車來說,大約能轉換成 3 ~ 4 篇文章的閱讀。考慮來回的話,我一週平日的總閱讀量大約是 30 ~ 40 篇文章,數量看似不少,但若你同樣是時常閱讀網路文章的人,應該稍做統計就會發現這不過是個平凡的數字。

不過隨著我的技能及興趣發展,除了純技術以外也開始關注心理學、經濟學和產品管理的領域,閱讀區域也不再受限於寫作平台,Facebook 社團、Youtube Channel、獨立評論網站也都有許多讓我覺得漏看了就血虧的優質內容。

這導致了我的閱讀量翻倍成長,而我的解決方式就是把睡前的一個小時也拿來用。這一小時本來是在寫 Code 的,換成閱讀或看影片後貌似有效改善了我晚睡的問題,也讓我發現砸大量時間卯起來寫 Code 實在不適合我。

無奈的是即使如此時間仍然略為緊繃,除了不斷移除掉我不想再看的內容節省時間之外,我仍嘗試著找尋一個方式更有效率的吸收資訊。


Getting Started

大概是前幾個月上課時的突發奇想,由於已經習慣一邊使用電腦一邊聽取講師授課的模式,也許能把這用在吸收知識上。當時我直覺想到的是把視覺和聽覺分離,理論上如果能成功隔絕這這兩種 input 的話,剩下就是大腦有沒有本事處理資料的問題了,實在是一個很工程師的做法。

raw-image

我很快地在當晚做了個嘗試,我一邊看著某篇 Go 語言相關的文章,同時又聽著 youtube 上一個評論國際關係的脫口秀。可惜的是事情並不完全如我想的那麼順利,我幾乎無法吸收或思考任何一種,即使是我相對熟悉的程式也一樣。

理解的負荷

雖說有點心灰意冷,我隔天又重新試了一次,不過這次是在火車上。同時讀著吐納商業評論的新文章、但同樣聽著那個國際關係評論的新影片,沒錯這就是個 A/B Test。由於前一日挫折性的結果,讓我意識到無法僅靠著提升專注度來解決,因此我選擇先從調整吸收的內容進行嘗試。

幸運的是這次能稍加思考吸收閱讀的文章和聽到的聲音了,我開始思考為何會造成這麼大的落差,大概一個月後,我經過大量的 A/B Test 發現了微妙的關係,進而把內容分為兩大類:

  1. 經驗分享、評論觀點類
    吸收這類型的內容期望的是提昇知識廣度以及思考靈活度,或是偶爾瞬間令人茅塞頓開的觀點。其共通點就是不需要太高度的動腦思考,幾乎都是純閱讀或是聆聽吸收即可。
  2. 技術鑽研、策略分析類
    這類型內容高度集中在我的核心競爭力上,包含軟體工程技術及商業策略,我期望這些內容能精進技術深度及思考格局。不過想當然的,深度思考會佔用掉太多腦容量,進而造成無法多工吸收資訊。
raw-image

用這種方式去歸納是建立在一個假設之上,那就是「人的思考能力是有限的」。我發現這類似我在談判上時常使用的「思緒熵」,原理類似於不斷提問開放性問題,甚至頻繁在不同領域間跳躍提問開展戰線。這能讓對方疲於思考如何應答,如同溫水煮青蛙般的緩慢提升對方思考混亂程度,鈍化攻擊力道甚至進一步導致情緒混亂。

反過來說,我第一次嘗試閱讀一個技術鑽研的文章,又搭配評論觀點的影片聲音,成功的引爆了我自己的「思緒熵」,然後讓我自己崩潰 XD

不過即時同時取用兩種第一類的內容來吸收,仍然有些力不從心,因此需要更進一步的改善方法。

切換的負荷

當我意識到我是被「思緒熵」這個東西絆住之後,我便嘗試著逆向操作自己常用的談判手法,也許能進一步的降低我腦子的負擔。上面有提到的一個技巧是跳躍性提問,劍指人的腦袋在切換 Mindset 時的巨大成本,比如討論怎麼規劃 Facebook 廣告投放到一半,突然被叫去面試一個網管幾道技術問題一樣,即使是跨領域長才也難逃幾秒鐘的 Mindset 切換。


raw-image

而那個短短的切換時間則可能在我同時閱讀和聆聽不同領域內容的十分鐘之間,發生了數十次,而造成我思考上的重大負擔。從作業系統的角度來看,就是 Context switch 在雷你的效能,所以要想點辦法處理掉他。

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兩種內容的領域高度重疊就行了,讀產品經理的心得分享時,就聽產品經理的國外求職經驗分享,讀資產配置討論文時,就聽 Ray Dalio 的採訪直播。這做法雖說無法在多工的理解程度上帶來顯著的突破 (原本約有七成五的理解力,能提升到八成五),但能讓我省力許多,甚至可以視為休息狀態。


近況

除了閱讀之外,我也嘗試著在生活中的其他情境使用這項技巧,畢竟花了不少時間,只用在閱讀上不太划算。策略之類的東西多數時刻和資訊是脫不了勾的,決策者需要倚賴資訊來進行決策,因此若一個人能夠多工的接收資訊,在一對一的對局上理論上是能佔有優勢的。

以面對面的談判作為例子,視覺和聽覺分離的好處正是,在一邊聆聽對方的言論時,還能觀察他的肢體動作。每一次眼神游移、每一次觸摸臉部、每一次調整坐姿,都可能透露著她不想透露的訊息,一個頂尖的談判這絕不會想漏掉這些致命的資訊。惟談判是個需要高度專注的情境,至少對我來說是,因此我僅能於聆聽間的空檔來觀察肢體動作,但這絕對是個值得一練的技能。

從我開始嘗試多工資訊吸收的方法以來,已經經過了四個月,大腦的接受度也隨著時間逐漸適應。但實際上仍是能明顯感覺到比只讀、或是只聽更費神,但我尚未想到值得一試的新方法,若讀者讀完文章有所啟發也請不吝分享 X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Ofa Hsueh-avatar-img
2020/05/16
思緒熵的概念很有趣,我今天也發現我在認真進入思考規劃狀態的時候會沒辦法聽懂別人講了什麼,類似 CPU 或是 memory 滿載的狀態在高速運轉
Rain Wu-avatar-img
發文者
2020/05/17
沒錯~ 希望哪天能有外接式的 RAM 能接上 XD
西城-avatar-img
2020/05/16
思緒熵,第一次聽見,挺有趣的XD 感謝分享~ ⭐️【方格子留言按讚運動】⭐️ 我每天都會挑出一篇我覺得打到我心坎裡的文章,按愛心、按拍手、留言,並邀請該作者也加入此運動。 目的是為了帶起大家互動的氛圍,讓寫文不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大家一起的創作 :)
Rain Wu-avatar-img
發文者
2020/05/17
好的~ 希望文章有幫助到你 owo
avatar-img
Rain Wu的沙龍
4會員
8內容數
一個初入 Golang 世界的菜鳥,希望能透過筆記的方式幫助自己釐清問題。
Rain W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6/12
為何掌握了關鍵市場關鍵需求,也就是擁有開發及設計能力的學生們,在談判上會這麼的弱勢呢?照理來說,壟斷關鍵因素應該就能緊扼賽局脈搏,這讓我不禁開始思考這情況下的談判力悖論,以及該如何解開不利的局面。
Thumbnail
2020/06/12
為何掌握了關鍵市場關鍵需求,也就是擁有開發及設計能力的學生們,在談判上會這麼的弱勢呢?照理來說,壟斷關鍵因素應該就能緊扼賽局脈搏,這讓我不禁開始思考這情況下的談判力悖論,以及該如何解開不利的局面。
Thumbnail
2020/04/06
N 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手裡執著電量不足的手機,不斷輕點著方向盤,約莫已到了黃昏時分。
Thumbnail
2020/04/06
N 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手裡執著電量不足的手機,不斷輕點著方向盤,約莫已到了黃昏時分。
Thumbnail
2020/03/11
大約從一年前開始,就和朋友聊過技能樹的話題不下數十次,其中最深刻,也讓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技能轉換,甚至是轉職的話題。筆者很幸運有些相似的經驗可以分享,期望能幫助到有類似苦惱的讀者。
Thumbnail
2020/03/11
大約從一年前開始,就和朋友聊過技能樹的話題不下數十次,其中最深刻,也讓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技能轉換,甚至是轉職的話題。筆者很幸運有些相似的經驗可以分享,期望能幫助到有類似苦惱的讀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是我 2018 年的閱讀計畫開始的第一篇文章 來看看這些年腦袋的變化 最近看了不少書和文章,發現缺少了好好整理消化,縱然自己有好好思考閱讀的內容 但寫作更適合整理產出觀點,所以就趁開學初還不忙,打點文字。 上學期 期末考前,看了別人分享一篇文章 普通人如何做到30分钟读一本书并做完笔记?
Thumbnail
這是我 2018 年的閱讀計畫開始的第一篇文章 來看看這些年腦袋的變化 最近看了不少書和文章,發現缺少了好好整理消化,縱然自己有好好思考閱讀的內容 但寫作更適合整理產出觀點,所以就趁開學初還不忙,打點文字。 上學期 期末考前,看了別人分享一篇文章 普通人如何做到30分钟读一本书并做完笔记?
Thumbnail
隨著網路、社群媒體的便利,到AI機器人的興起,讓我們正陷入了一場龐大且多角力的爭奪戰。 這場戰役各方在爭奪的資源,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寶貴卻稀缺的資源-注意力。這篇從意識、個人醒悟、重新反思、執行經驗分享,希望讓身為知識工作者的我們可一起交流分享如何在注意力爭奪戰中持續勝出…
Thumbnail
隨著網路、社群媒體的便利,到AI機器人的興起,讓我們正陷入了一場龐大且多角力的爭奪戰。 這場戰役各方在爭奪的資源,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寶貴卻稀缺的資源-注意力。這篇從意識、個人醒悟、重新反思、執行經驗分享,希望讓身為知識工作者的我們可一起交流分享如何在注意力爭奪戰中持續勝出…
Thumbnail
吸收知識的方式有很多,用看的是第一大宗。然而在資訊轟炸眼球資訊的同時,有過多資訊的刺激實在讓我心慌,特別是最近ai的風潮使然,我的社群、信件談論到的話題都跟ai脫離不了關係,種種過量的資訊讓我最近有點吃不消,甚至多了幾分焦慮,越想趕快把資訊吸收進去,就越無法好好理解資訊背後所要表達的意義。 暫停之際
Thumbnail
吸收知識的方式有很多,用看的是第一大宗。然而在資訊轟炸眼球資訊的同時,有過多資訊的刺激實在讓我心慌,特別是最近ai的風潮使然,我的社群、信件談論到的話題都跟ai脫離不了關係,種種過量的資訊讓我最近有點吃不消,甚至多了幾分焦慮,越想趕快把資訊吸收進去,就越無法好好理解資訊背後所要表達的意義。 暫停之際
Thumbnail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資訊的流通變得極其容易,同時每天所接收到的資訊也是爆炸式的,不過卻有一個很大的好處,當目標明確的時候,很快就能找到合適的資料,甚至經過他人整理的資訊,當然不能照單全收,必須經過思考和驗證,從裡面撿擇所需要學習的部分。
Thumbnail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資訊的流通變得極其容易,同時每天所接收到的資訊也是爆炸式的,不過卻有一個很大的好處,當目標明確的時候,很快就能找到合適的資料,甚至經過他人整理的資訊,當然不能照單全收,必須經過思考和驗證,從裡面撿擇所需要學習的部分。
Thumbnail
您有想過,自己為什麼要寫作嗎?嘗試日更的那些天數,讓我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到底想要什麼?又為什麼而做?
Thumbnail
您有想過,自己為什麼要寫作嗎?嘗試日更的那些天數,讓我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到底想要什麼?又為什麼而做?
Thumbnail
你覺得看完一本書或學一項技能之後,這四個階段(記住、分享、應用、賺錢),應該怎麼排序能夠達到高效學習(能夠實踐跟使用)的目的呢?​
Thumbnail
你覺得看完一本書或學一項技能之後,這四個階段(記住、分享、應用、賺錢),應該怎麼排序能夠達到高效學習(能夠實踐跟使用)的目的呢?​
Thumbnail
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取得的學習資源非常非常多,跟以前相比可說是唾手可得!不管是實體課或是線上課,許多人因為焦慮而去學了很多東西、上了很多課程,卻好像沒有明顯的進步。為什麼呢?關鍵其實是因為,只有「輸入」,沒有「消化」和「吸收」。雖然一直拼命上課,但卻沒有真的消化與吸收進去這些你所學的東西。
Thumbnail
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取得的學習資源非常非常多,跟以前相比可說是唾手可得!不管是實體課或是線上課,許多人因為焦慮而去學了很多東西、上了很多課程,卻好像沒有明顯的進步。為什麼呢?關鍵其實是因為,只有「輸入」,沒有「消化」和「吸收」。雖然一直拼命上課,但卻沒有真的消化與吸收進去這些你所學的東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