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打造你的一套知識體系(一)上篇

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取得的學習資源非常非常多,跟以前相比可說是唾手可得!不管是實體課或是線上課,許多人因為焦慮而去學了很多東西、上了很多課程,卻好像沒有明顯的進步。
為什麼呢?關鍵其實是因為,只有「輸入」,沒有「消化」和「吸收」。雖然一直拼命上課,但卻沒有真的消化與吸收進去這些你所學的東西。
就是透過我們的架構去重新組織,把它內化變成自己的東西,隨時都可以取用。
我們在社群網站上所接受到的資訊,都是碎片化、零碎的,要怎麼把這些「碎片化的資訊」內化進我們的大腦,成為有架構、有脈絡的「系統化知識」呢?這個消化、吸收的過程,就是透過我們的架構去重新組織,把它內化變成自己的東西,隨時都可以取用。
因為人腦的記憶容量是有限的,我們要做的,不是把所有的知識死記硬背下來,而是知道該到哪裡,怎麼去找到、輸入我們需要的東西,懂得怎麼取得別處的智慧,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
艾兒莎的「打造知識體系」這個系列主題會有連續幾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從知識的「輸入」、「統整」到「輸出」!不只是「輸入 → 輸出」,還包含了「統整」這個過程,因為「統整」是我們在把資訊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時,最重要的一個步驟!

(一)知識的「輸入」

從被動轉為「主動」的資訊挖掘

前面有提到,現在的時代,資訊的取得輕而易舉甚至氾濫,隨便打開手機的社群媒體就有滑不完的資訊了,我們要怎麼為我們的資訊品質把關呢?
凡是可以輸入進我們腦袋的東西,我們所看到、聽到、摸到、聞到的,都可以算是一種資訊。訊息量比較大的有包含文字、影片、語音中所傳遞的資訊,像是社群網站、報紙、雜誌、書、論文、podcast、線上課程,或是我們去上實體課、參加講座或活動等等。
許多人的資訊獲取以及學習方式,都是處於比較被動的角度,接受到什麼就吸收進去。從學校的填鴨式教育,到出社會後,小到生活中的每個小選擇,大到職涯的選擇,可能也都是聽旁人或社群媒體上的建議,受到社群媒體或廣告的推送影響而不自知。
想要掌握自主選擇的能力,可以嘗試把你原本處於比較被動的角度轉為主動,在許多資訊、觀念、價值觀的接收上,有意識地去注意與觀察。
我們的注意力成為了被販賣給廣告商的資源,被過度的分配給對自己來說其實沒那麼重要的事情。若我們沒有更主動地去意識這件事,很容易就在不知不覺被操縱了,被塞入我們沒有意識到的資訊,進而影響我們的認知系統。」
也在這篇心流 — 隨時幫自己找到獎賞的能力提過「注意力塑造自我,自我受注意力塑造」
「一開始我們的自我認知還沒定型前,可能會任憑注意力四處飄散,有一樣事情也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力,意外發現自己感興趣,漸漸地它就成為自我的一部分。變成自己想做的事之後,我們就可以更有意識地往這邊去更集中注意力。」
如果現在對自己想要什麼、想了解什麼、想學什麼,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的話,建議大家可以參考設計思考(這是矽谷很多設計師在用的一種思考方式 - Design Thinking)中的一個概念,就是「先發散、再收斂」。
「發散」跟聚焦相反,就是大範圍地吸收、搜集。先搜集許多不同領域或類型,你可能感興趣的東西。等到你開始慢慢摸索出一條你想要前往的方向的時候,再開始「收斂」,也就是聚焦,往更更深的地方,甚至專家的方向去挖掘。
建議大家可以先從「書」下手,因為書是一個系統化、脈絡化的整理。每一本書都有它精闢的切入點,帶著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去看作者在他的整個架構下,系統、脈絡化的去探討某個主題。它的因果關係會用一個大架構,在整本書裡串連起來。比起碎片化零散的資訊,你的吸收會相對比較有效率。
如果它說服得了你,代表它的邏輯是成立的,可以把這些邏輯輸入進我們的腦袋裡,建構起自己的知識脈絡。

如何選書?十種選書的方式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15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世界菁英教我的事:艾兒莎的私藏成功學筆記
艾兒莎
艾兒莎
我很努力很努力的,想要用盡一切方式,請年輕人,一起出走。 出走到那個前所未見的世界,體驗前所未聞的故事,實現前所未有的視野。 這些出走後的世界,絕對是殘忍的、絕對會有不堪的、更不會有純粹的正面或喜悅,但這段闖蕩,終將帶給我們的,是無價又無可取代的資產。 而生命到最後,比的就是資產不是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