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定慧品第四〉淺釋0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定慧品第四〉
原文: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其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淺譯:
「師示眾云:善知識」:六祖大師,又開示大眾說,各位善知識。
「一行三昧者」:一行的定,什麼叫一行三昧呢?
「於一切處」:在所有的地方。
「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行也是直心,住也是直心,坐也是直心,臥也是直心;行住坐臥,這就是言行動作。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時時行直心,不要用彎曲心。
「如淨名經云」:就像《維摩經》上說。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直心就是極樂世界的淨土。
「其心行諂曲,口但說直」:你口裏說是直,但是行為卻是諂媚於人。
怎麼叫諂媚人呢?就是看見人有錢,對人家講話,就仰起頭來望著,笑笑的臉:「啊!你來了,我真歡迎你。」根本他心裏不是歡迎這個人,是歡迎這個人的錢,歡迎這個人的勢力,這就叫諂媚。曲,就心不直,彎彎的。
「口說一行三昧」:口裏說要直心,要一行三昧。
「不行直心」:他行為偏偏不正直。
「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直心就是道場,你用直心來處理一切事,對一切法,勿有執著,你不要生出執著來。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愚癡的人著住到法相上,生出法執,執一行三昧。
「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妄不起,就是不打妄想。他就說,我坐著不動彈,也不打妄想,這就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你若是這樣解釋的話,是什麼呢?
這「即同無情」:就是沒有知覺性。你這種的解法,完全錯了。不是說:坐著不動,坐著妄想不起,這是一行三昧,這就是定。你如果這樣想,就變成草木一樣。
「卻是障道因緣」:這是障道的因緣。
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定慧品第四〉
原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其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浅译:
「师示众云:善知识」:六祖大师,又开示大众说,各位善知识。
「一行三昧者」:一行的定,什么叫一行三昧呢?
「于一切处」:在所有的地方。
「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行也是直心,住也是直心,坐也是直心,卧也是直心;行住坐卧,这就是言行动作。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时时行直心,不要用弯曲心。
「如净名经云」:就像《维摩经》上说。
「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直心就是极乐世界的净土。
「其心行谄曲,口但说直」:你口里说是直,但是行为却是谄媚于人。
怎么叫谄媚人呢?就是看见人有钱,对人家讲话,就仰起头来望着,笑笑的脸:「啊!你来了,我真欢迎你。」根本他心里不是欢迎这个人,是欢迎这个人的钱,欢迎这个人的势力,这就叫谄媚。曲,就心不直,弯弯的。
「口说一行三昧」:口里说要直心,要一行三昧。
「不行直心」:他行为偏偏不正直。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直心就是道场,你用直心来处理一切事,对一切法,勿有执着,你不要生出执着来。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愚痴的人着住到法相上,生出法执,执一行三昧。
「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妄不起,就是不打妄想。他就说,我坐着不动弹,也不打妄想,这就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你若是这样解释的话,是什么呢?
这「即同无情」:就是没有知觉性。你这种的解法,完全错了。不是说:坐着不动,坐着妄想不起,这是一行三昧,这就是定。你如果这样想,就变成草木一样。
「却是障道因缘」:这是障道的因缘。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後的重逢,而重逢是悲歡或離合,取決於當初造下的善惡因緣。故,事情本身對或錯,都要圓滿;莫結來世怨纏,不再惡性循環,善緣歡喜隨緣,惡緣彌補懺還。」 -108.01.27現場開示阿伯的話精華語錄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在認識精舍前,膀胱炎反覆發作長達五、六年,復發次數越來越頻繁,後來更是惡化到幾乎每個月都在吃抗生素,心裡感到很害怕,擔心吃到最後會造成身體其他的傷害,或是因為抗藥性而最後變得無藥可醫。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大約在民國94年初認識一位朋友,當初她是慕我的名而來,她認為我幫忙照顧二嫂留下的四個小孩,令她很敬佩,但主要的目的是來渡我去○○道修行。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後的重逢,而重逢是悲歡或離合,取決於當初造下的善惡因緣。故,事情本身對或錯,都要圓滿;莫結來世怨纏,不再惡性循環,善緣歡喜隨緣,惡緣彌補懺還。」 -108.01.27現場開示阿伯的話精華語錄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在認識精舍前,膀胱炎反覆發作長達五、六年,復發次數越來越頻繁,後來更是惡化到幾乎每個月都在吃抗生素,心裡感到很害怕,擔心吃到最後會造成身體其他的傷害,或是因為抗藥性而最後變得無藥可醫。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大約在民國94年初認識一位朋友,當初她是慕我的名而來,她認為我幫忙照顧二嫂留下的四個小孩,令她很敬佩,但主要的目的是來渡我去○○道修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