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詩人影評|《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我以有思想的作品慶祝,而不是派對。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Peter Handke: In the Woods, Might Be Late) / 2016 / 德國
《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電影海報。
(以下有雷)

《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電影劇照。
當人談起彼得漢德克,你可能會感到些許陌生,可能會認為不曾觀賞過他的著作,可能會認為對他的認識,只在得知些許爭議,知曉他是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但在觀看文字的你,有沒有這麼剛好正是文溫德斯導演的影迷,又這麼剛好地,將《守門員的焦慮》、《歧路》、《慾望之翼》、《戀夏絮語》給消化完畢,而這麼剛好地,你已經瞭解了漢德克的劇本作品,瞭解到這位大師的部分細膩。
《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電影劇照。
談回紀錄片本身,說實話有點難,而問題不在電影內容的艱鉅或者晦澀(因為它不具備以上特質),之所以難談,是因為電影足夠流暢簡單,反倒大大凸顯了漢德克,所說話語的力量和廣闊之感。電影前段,漢德克這麼說:「我必須扮演一個角色時,我不知道我的角色是什麼。我會堅持扮演我的角色,堅持由我來扮演。但我不知道這要怎麼做到,我不知道。」
而在漢德克改變劇場歷史的作品《冒犯觀眾》,則藉由舞台上的「說話者」,這麼說:「我們不會越出自我的角色。我們不是在演任何角色。我們是我們自己。我們是作者的代言人。你們無法在我們身上看出什麼名堂。你們不必這樣白費工夫。我們代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意見和作者的意見未必相同。」
《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電影劇照。
看似饒口,但光是這兩段關於定義自我和演員的話語,其實就足以使數萬字進行論述。但簡單一點,我們或者能用《冒犯觀眾》的另句話語,進行解釋:「我們無法同時扮演兩個人。我們無法同時扮演很多人。我們不是跳樑小丑。」
《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電影劇照。
你可能已經發覺,先前所說之難,是什麼玩意了。於是乎,就其所言,在今日這差勁、算計,科技的世界之中,《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這部作品,像是世外桃源,它是溫文儒雅的,是發人省思的,它點醒了寫作、真實、自我,與生命的流動。像是《冒犯觀眾》化解了劇場台上和台下的界線,紀錄片似乎也化解,寫作和日常的分界。
人家常說,作家靠寫作逃離生活,這簡直荒謬。就是作家,才能體驗生活,那種不受保護、殘酷無比,與最強烈形式的生活。
《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電影劇照。
電影評價:B+
台灣上映日期:2020.06.19
台灣代理片商:佳映娛樂 JointMovies

成立的心得分享帳號,第一手文章、資訊都會搶先在這裡釋出,喜歡的歡迎垵下追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一篇文章,了解一位創作者的內心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確實有點緩,有點靜,有點虛。但在《影裏》,看不見摸不著的,才最深刻。上半年不可錯過的日本電影,原以為只有《火口的二人》,現在多了一部,甚至能相互對照那些,末日下、與末日後的故事。
也許我們少接觸,少看見,也不曾遭遇,但願你我能使上自己的能力、影響力,與同理心,從身旁的各式人種職業開始理解,讓世界再往前一步,讓每個獨立生命,都有懷抱平等和自由的權利。
看似是奇幻愛情故事,但多了友誼和音樂,好不一樣。像是常見的公路電影,個性對比的兩人相互學習,相互滋長,但本片卻碰見了愛情,於是邁向另一條難以捉摸的道路。
那原先盼望夢想的女孩,在得知失去的苦痛後才得知,原來父母期望的,只是她健康、平安;那原先盼望傳承的父親,在感觸女兒的奮力後才醒悟,原來她已經長大了,有著自己的人生和未來。
從歌唱組合轉身至主持人的薛仕凌,今日再以演員身份驚豔群眾,不僅給予了台灣演藝新氣象,也證明自己的才華橫溢。而他的果實,正在《做工的人》綻放光彩,顯得刺眼。
不存在主角光環的角色,總令人有額外的共鳴和感愁,這在真實性之下獲得的同理心,讓故事中的配角容易獲得支持與喜愛,有時更想令人提醒主角「有他在,小心被搶走觀眾眼球!」
確實有點緩,有點靜,有點虛。但在《影裏》,看不見摸不著的,才最深刻。上半年不可錯過的日本電影,原以為只有《火口的二人》,現在多了一部,甚至能相互對照那些,末日下、與末日後的故事。
也許我們少接觸,少看見,也不曾遭遇,但願你我能使上自己的能力、影響力,與同理心,從身旁的各式人種職業開始理解,讓世界再往前一步,讓每個獨立生命,都有懷抱平等和自由的權利。
看似是奇幻愛情故事,但多了友誼和音樂,好不一樣。像是常見的公路電影,個性對比的兩人相互學習,相互滋長,但本片卻碰見了愛情,於是邁向另一條難以捉摸的道路。
那原先盼望夢想的女孩,在得知失去的苦痛後才得知,原來父母期望的,只是她健康、平安;那原先盼望傳承的父親,在感觸女兒的奮力後才醒悟,原來她已經長大了,有著自己的人生和未來。
從歌唱組合轉身至主持人的薛仕凌,今日再以演員身份驚豔群眾,不僅給予了台灣演藝新氣象,也證明自己的才華橫溢。而他的果實,正在《做工的人》綻放光彩,顯得刺眼。
不存在主角光環的角色,總令人有額外的共鳴和感愁,這在真實性之下獲得的同理心,讓故事中的配角容易獲得支持與喜愛,有時更想令人提醒主角「有他在,小心被搶走觀眾眼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想延伸出對文溫德斯企圖通過一段看似美好的生活剪影,隱藏角色內心的真實感受,以浪漫化的眼光,描寫僅存於導演虛幻夢境、現實中從未存在過的生活看法。 當導演以浪漫的眼光看待平山,並將自我的觀察傳達與觀眾,平山真正的想法最終無人聞問。電影所呈現的「完美日常」,終究只是導演意志,與藝術選擇的展演。
Thumbnail
《海鷗》是一部很不「主流」敍事的電影,主角「演員」何一唱和「作家」周迅生更像從小說中走出來講故事,不過電影抽走了小說中讓我們可以理解角色心路歷程的第一身敍述。而換言之,在整個觀影過程中,作為「第三者」、扮演觀眾的我們可以變成「演員」也可以變成「作家」,思考角色的動機。
Thumbnail
《邪惡根本不存在》電影開場,以長鏡頭仰拍林中樹木的枝葉,宛如一幅專屬於大自然的河流圖,也是女孩小花抬頭所見的視角,這一幕讓我想起了《我的完美日常》這部作品,文溫德斯巧妙運用了「木漏」的日文之意,解釋了主角平山的奇異怪夢,這個詞的概念是隨風搖曳的樹葉,在縫隙間透出陽光而閃爍。平山喜歡透過底片紀錄下這些
Thumbnail
許鞍華導演引領觀眾走入她理解詩的想像世界,因此片中才以蒙太奇手法呈現特定詩的情境,詩人不得不成為演員參與其中,這是電影與詩兩種媒材融合出的美妙體驗。觀看《詩》好似在與老友對談,他們談吐間的輕鬆愜意令人無比暢快,這是一種抒情,見證「活生生的玫瑰萬歲!」當普照萬物的陽光成為影像裡詩人生活的處所。
Thumbnail
觀看《我的完美日常》,更多的是體認到生命本真的存在,役所廣司飾演的平山,其肉身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無明所繫,愛緣不斷。單單只用「詩意」一詞並不足以呈現平山生命中的靜謐與哲思,隨著日日循環的生活,以及細密牽引於心底與人的連結,文溫德斯是在低限度的表現方式中,展現生命更為強大的有機性和精神力。
Thumbnail
我想起斯特拉・阿德勒在《表演的藝術》一書中說:「只有當你拒絕把自己當作角色的時候,才是表演。在整個表演的歷史中,沒有人表演他自己。」長久以來,我把角色放在自己的前面,現在,我第一次產生了「演員為什麼不能演自己」的疑問,我甚至對什麼叫作「自己」充滿了問號。
朋友相約我去看電影 配合我的時間限制 所以最終商量結果 選了這部〈天一亮,就想見到你〉 片名及海報 讓人以為只是一部青春愛情文藝片 我想這樣的框架總是難免 女主角是一位無法脫下口罩好好說話的資優生 甚至是所謂的工具人 無法拒絕他人的請託 總是把別人賦予的工作當作是自己的任務
Thumbnail
我想延伸出對文溫德斯企圖通過一段看似美好的生活剪影,隱藏角色內心的真實感受,以浪漫化的眼光,描寫僅存於導演虛幻夢境、現實中從未存在過的生活看法。 當導演以浪漫的眼光看待平山,並將自我的觀察傳達與觀眾,平山真正的想法最終無人聞問。電影所呈現的「完美日常」,終究只是導演意志,與藝術選擇的展演。
Thumbnail
《海鷗》是一部很不「主流」敍事的電影,主角「演員」何一唱和「作家」周迅生更像從小說中走出來講故事,不過電影抽走了小說中讓我們可以理解角色心路歷程的第一身敍述。而換言之,在整個觀影過程中,作為「第三者」、扮演觀眾的我們可以變成「演員」也可以變成「作家」,思考角色的動機。
Thumbnail
《邪惡根本不存在》電影開場,以長鏡頭仰拍林中樹木的枝葉,宛如一幅專屬於大自然的河流圖,也是女孩小花抬頭所見的視角,這一幕讓我想起了《我的完美日常》這部作品,文溫德斯巧妙運用了「木漏」的日文之意,解釋了主角平山的奇異怪夢,這個詞的概念是隨風搖曳的樹葉,在縫隙間透出陽光而閃爍。平山喜歡透過底片紀錄下這些
Thumbnail
許鞍華導演引領觀眾走入她理解詩的想像世界,因此片中才以蒙太奇手法呈現特定詩的情境,詩人不得不成為演員參與其中,這是電影與詩兩種媒材融合出的美妙體驗。觀看《詩》好似在與老友對談,他們談吐間的輕鬆愜意令人無比暢快,這是一種抒情,見證「活生生的玫瑰萬歲!」當普照萬物的陽光成為影像裡詩人生活的處所。
Thumbnail
觀看《我的完美日常》,更多的是體認到生命本真的存在,役所廣司飾演的平山,其肉身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無明所繫,愛緣不斷。單單只用「詩意」一詞並不足以呈現平山生命中的靜謐與哲思,隨著日日循環的生活,以及細密牽引於心底與人的連結,文溫德斯是在低限度的表現方式中,展現生命更為強大的有機性和精神力。
Thumbnail
我想起斯特拉・阿德勒在《表演的藝術》一書中說:「只有當你拒絕把自己當作角色的時候,才是表演。在整個表演的歷史中,沒有人表演他自己。」長久以來,我把角色放在自己的前面,現在,我第一次產生了「演員為什麼不能演自己」的疑問,我甚至對什麼叫作「自己」充滿了問號。
朋友相約我去看電影 配合我的時間限制 所以最終商量結果 選了這部〈天一亮,就想見到你〉 片名及海報 讓人以為只是一部青春愛情文藝片 我想這樣的框架總是難免 女主角是一位無法脫下口罩好好說話的資優生 甚至是所謂的工具人 無法拒絕他人的請託 總是把別人賦予的工作當作是自己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