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醫師說:瀕死前,你能怎麼好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終究一死,所以,你我一定會死,大部分平常都以為自己不會死?
死亡的,都是老人,都會是別人,大家好像瞬間忘了,自己的祖先也死了,不就是會輪到自己會死嗎?
我在臨床上,看太多了!也說太多了,大家都要凖備好,自己隨時會死,大部分都會聽聽而已。
臨床上,有一群,人一定知道,什至感受到,我所說的話,那就是瀕死前的病人,而且我發現,那些瀕死前的人,都會努力反覆調整,滿足自己的4大需求,至終才能安心死!

1.生命意義的需求

平常的人,你才不會追求什麼生命的意義!你只追求賺錢,工作,升遷而已。最多有認識的人忽死亡,你才會停頓一下,【腦袋飄過一下:人生幾何,然後又完全不見了!】
我看到瀕死前的人,他們都常常在尋找生命的意義,什至天天著反省自己人類存在的問題。
我問一位,我自己癌末的病人。如何幫助她為死亡做好準備?她竟然回答說,她不希望為她死亡做什麼準備,而是希望反省自己的生命意義,來渡過她的餘生。
我很多末期的病人,瀕死前都會花大量時間,安靜的回顧自己的今生,並評估衡量,自己生命的價值。
醫學研究發現這些瀕死前的人和他們有沒有宗教信仰,竟然沒有很大的關聯!

而是,每一個末期患者,本來的自己,就會有內省能力。

當瀕死愈靠近,其個人生命的意義,更清新,更明顯,更安心時,他們終將死得很安靜的⋯⋯
只因為瀕死前,在回顧了他們的生命意義之後,許多人意識到,所有一切:需要寬恕與諒解,才能好好離開。

2.寬愛的需求

有人際關係的經歷,就會有愛的關係。
我在臨床上,曾經遇過,越能夠有寬愛的人,其死亡過程愈平安。
當病人,或什至家人拒絕以寬恕的形式給予愛的需要時,家庭就會產生內疚和怨恨。
只要能夠通過言語和行動來表達的,可以糾正事情或修補破裂人際關係的行為,平常這些勾心鬥角的心機,在瀕死前消除,對於末期患者,是多麼幸福的事。
我一個瀕死前的病人,十年未與兒子說話 然而,這位父親最強烈的願望就是要見兒子,我以憐憫和同情心,觸動了兒子👦的心。當他們在床邊擁抱泛淚,重新建立了父子關係。
寬愛的需求,使得當天晚上,父親👨,在兒子陪伴下睡夢中寬心自在而走,這是這對父子,今生最幸福的事⋯⋯

3.接觸的需求

一個溫暖接觸,在瀕死前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一個女病人,曾經悲哀的表達:在瀕死快來臨,我就已感到,提早被社會隔離了她說:“我感到孤獨,因為家裡沒有人想再接觸我。他們擔心摸我,我就會疼痛, 他們難道不知道,親情接觸,是多渴望的嗎?”
我在臨床上,的確看到,許多在瀕死前,能夠大膽的,放心的去擁抱,溫柔的牽手,額頭的輕呼,握住任何人的肌膚接觸,會使我的末期患者,內心深處感到安穩,可以提前準備好迎接死亡的來臨呢!

4.希望的需求

從小到大,大家都希望千萬種,我瀕死前的病人,他們每個人的希望卻是一樣。
瀕死前的人,都不是希望治愈絕症,只希望第二天起床,他或她會感覺好些,具體表現就是,身體不會不舒服,情緒上不會低落。
每個人希望,可以找到內心的安寧之處,什至準備好了,要去慶祝即將到來的生日或紀念日呢。這,就是末期患者,簡單的希望需求,只是床邊的那些家人,醫護人員,常常想了很多不是瀕死前的希望,而寄於厚望。
我的病人早上對我說:「你們給我的不是希望,而是莫名的壓力,莫名的失望...」當天下午,就離開人世間了,她的手中,還握著死去老公的小照片呢!

這些你知道嗎

對於那些瀕死前的病人,都會【努力反覆調整,滿足自己的4大需求,至終才能安心死】!他們的希望,或許也只有一個,不惜一切代價減輕目前令人痛苦的身體症狀,心靈狀況,就可以了。
而這些,自己瀕死前,你又會知道多少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86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軒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一般民眾,瀕死經驗的發生率,約4-8%。在心跳停止的患者,可以增加到10-23%發生率。 瀕死經驗的發生率,約4-8% 平常我們的大腦🧠,幾乎所有腦葉是同步處理,所有輸入大腦內的資訊連結,例如意識、記憶、感知和分辨的處理。但是在危險⚠️情況下,大腦神經就一時得不到相互合作的作用。 嚴大壓力下的
‘瀕死經驗’的七種醫療假設 ‘瀕死經驗’,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現象。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醫療愈來愈先進,這樣的‘瀕死經驗’存活下來,就會愈來愈多了。目前先進的醫療,正在以【七種醫療假設,正在解讀這些‘ 瀕死經驗’的現象.】.. 1.心理的想像 為了逃避死亡的恐懼,有科學家認為‘瀕死經驗’,【根本只是想
如果我告訴你:在四個 不同國家的9項研究中,對於重症病人,有著"瀕死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發生率平均估計值為17%。你會相信嗎? "瀕死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發生率平均估計值為17% "瀕死經驗"(NDE),不是一個醫學
在一般民眾,瀕死經驗的發生率,約4-8%。在心跳停止的患者,可以增加到10-23%發生率。 瀕死經驗的發生率,約4-8% 平常我們的大腦🧠,幾乎所有腦葉是同步處理,所有輸入大腦內的資訊連結,例如意識、記憶、感知和分辨的處理。但是在危險⚠️情況下,大腦神經就一時得不到相互合作的作用。 嚴大壓力下的
‘瀕死經驗’的七種醫療假設 ‘瀕死經驗’,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現象。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醫療愈來愈先進,這樣的‘瀕死經驗’存活下來,就會愈來愈多了。目前先進的醫療,正在以【七種醫療假設,正在解讀這些‘ 瀕死經驗’的現象.】.. 1.心理的想像 為了逃避死亡的恐懼,有科學家認為‘瀕死經驗’,【根本只是想
如果我告訴你:在四個 不同國家的9項研究中,對於重症病人,有著"瀕死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發生率平均估計值為17%。你會相信嗎? "瀕死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發生率平均估計值為17% "瀕死經驗"(NDE),不是一個醫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我有個朋友在急診室當值班醫師,有一次我問他,當有海外遊客在急診病危時,病患的第一考量是什麼? 沒想到,他的答案令我感到心酸。 因為,大部分的海外患者,一旦意識到自己有生命危險時,第一個想法,就是: 想要回到家鄉就醫,就算要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故鄉。 當這個願望無法達成時,他們就會希望家屬可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文/晨光暖果醬   你曾想過死了會去哪嗎?有想過未來的某一天,終於老到困難去聽、困難去看,或許也困難去走了,那麼,還支撐自己的盼望是什麼?假如你突然生病,將要離開,你想過留在世上的有什麼嗎?   在以前的我,常常希望自己無聲無息的離開。或許一不小心出個意外,就離開了,那就好了。因為我不想面對,看
Thumbnail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最讓我感到害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疾病,因為生病影響的不只是我自己,還會影響到我愛的及愛我的家人,如果嚴重不能自理,我的家人就會很辛苦,不論經濟或是健康與精神.....亞健康族群逐年增加、重大疾病年輕化等問題都是不可輕忽的,我們老是說健康很重要,健康是唯一,但真正重視的人卻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我有個朋友在急診室當值班醫師,有一次我問他,當有海外遊客在急診病危時,病患的第一考量是什麼? 沒想到,他的答案令我感到心酸。 因為,大部分的海外患者,一旦意識到自己有生命危險時,第一個想法,就是: 想要回到家鄉就醫,就算要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故鄉。 當這個願望無法達成時,他們就會希望家屬可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文/晨光暖果醬   你曾想過死了會去哪嗎?有想過未來的某一天,終於老到困難去聽、困難去看,或許也困難去走了,那麼,還支撐自己的盼望是什麼?假如你突然生病,將要離開,你想過留在世上的有什麼嗎?   在以前的我,常常希望自己無聲無息的離開。或許一不小心出個意外,就離開了,那就好了。因為我不想面對,看
Thumbnail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最讓我感到害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疾病,因為生病影響的不只是我自己,還會影響到我愛的及愛我的家人,如果嚴重不能自理,我的家人就會很辛苦,不論經濟或是健康與精神.....亞健康族群逐年增加、重大疾病年輕化等問題都是不可輕忽的,我們老是說健康很重要,健康是唯一,但真正重視的人卻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