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死亡,我能做什麼 : 和瀕死的最後溝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個人一生中的最後幾天,可以稱為末期時期或瀕死階段。
每個人的死亡經歷都不盡相同,可能很難知道一個人何時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但仍有一些常見的跡象,可以幫助您跟瀕死者,好好的説話...


最後的溝通

即使一個人患有絕症,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即使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時,他們也會恐懼和焦慮。與對方,以及對他們重要的人,談論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也很重要。
我在臨床工作中,看到很多的家屬,在病患生命最後時刻,都會失去了和病人說話,真的太可惜了。
[小孩子不懂,等下見到阿嬤,不要亂說話...],這是我聽到一位單親母親交待她的孩子,當時她的孩子大學二年級。5年後,我遇到一個年輕銷售員,燒㛶自殺,一氧化碳中毒在我的加護病房接受治療,我後來才知道原來是之前大二的學生。自從媽媽禁止他向阿嬤說話,他說他就眼睜睜地,默默地,看著一手撫養長大的阿嬤往生。從此以後懇懇於懷,鬱鬱不樂,沒有能力在阿嬤的生命的最後説愛她,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卻無能為力,憂鬱症加重,而選擇了自殺,想要去找阿嬤說抱歉。
平常大家都愛說話,對於一個人生命的最後說話,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說了,什至還期待,最好不要面對末期病人,説什麼道別、道謝、道歉、道愛的,卻又期待末期患者,對家人去説道別、道謝、道歉、道愛的!我稱之為家屬在在生命最後的自私,只單分面接受來自末期病人的別、道謝、道歉、道愛,而自己呢?
其實,家屬在在生命最後,也當為末期自己至愛病人 道別、道謝、道歉、道愛才對啊!刻意阻撓其他任何家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當可視為相當不仁道。年輕人選擇了急烈的手段,只因失去了至愛的阿嬤,連最後一句話也不能說呢!

[ 我還能活多久? ]

幾乎在瀕死邊緣的人,心裡或常常問:[ 我還能活多久? ]
我當醫生也不會有具體的日期答案,你也不會有吧?
醫生,不能預測末期病人,會什麼時候,會在何時往生。也許說幾週,幾天或幾小時,例如,當某人每週不斷惡化時,我們預測可能還剩幾個星期。當病情一天比一天惡化時,病人生命可能還剩幾天。但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我有個末期病人,我們預估他的生命只剩下三個月,他半年後還活著呢!
面對靠近死亡,我們幾乎很難做出任何具體的預測一個人將繼續可以活多久,有時候預測失靈,可能還會給病人人帶來極大的痛苦。
我那位活超過六個月的病人,和家屬,當末期疾病被拉長,超過了6月,他們沒有一個人都對我諒解,因為大家都在認為我在延長病人的痛苦呢!
我後來發現,對於死亡將近的人,我們不一定是要回答你活多久 ? 其實身體狀況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最知道自己消失的體力剩餘多少,
發現我在我的末期病人,在他們人生的最後幾天前,協助病人和家屬去探索他們內心的擔憂,什至死前的願望,這些可以鼓勵這些末期病人,跟自己重要的人共度好時光的分享。有些病人和家屬,會悲喜情緒反反覆覆,而有一些人還會一直想去那裡玩呢。鼓勵大家為臨終者做最好的安排。其實我也充分利用這些日子,可以在病人死後,家屬仍有滿滿的祝福和安慰,只因為生命最後一哩路,大家都有真情流露的陪伴病人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86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軒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什麼是末期者的煩燥💢? 煩燥💢,是一個描述焦慮,躁動和偶爾什至會出現攻擊性行為的術語。末期患者的煩燥💢,是指在生命的最後幾天,發生的煩燥不安,緊張氣氛的情況。 末期煩燥💢,其實有很多類似的名字。可以稱為 : [末期躁動],[末期憤怒]、[末期困惑] 或[末期譫妄],這些術語都有不同的含義
腦子細胞死亡基本知識已經很清楚了。  當心臟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腦袋內部便沒有氧氣了。  氧氣是細胞產生維持功能所需的能量所必需的。 如果腦袋細胞忽然,被剝奪了這種能量,他們會死亡。 在這項研究中,停止生命支持後,大腦中的氧氣水平下降,心臟也停止了運動。 但是,《當一個人的【血壓驟降】時,他們
台灣已經好久沒有分屍案了,近日台灣高雄市的愛河,發現了分屍且又放了20kg啞鈴,這種的分屍犯罪動機,早已有學者研究發表過,這是殘酷,又怪的犯罪行為...不外乎,依其犯罪行為模式,歸納成五大特性  :  “防禦性”(Defensive) 這是分屍者,常見的犯罪行為模式。 其動機 : 就是幫助隱藏或
人終究一死,所以,你我一定會死,大部分平常都以為自己不會死? 死亡的,都是老人,都會是別人,大家好像瞬間忘了,自己的祖先也死了,不就是會輪到自己會死嗎? 我在臨床上,看太多了!也說太多了,大家都要凖備好,自己隨時會死,大部分都會聽聽而已。 臨床上,有一群,人一定知道,什至感受到,我所說的話,那就
在一般民眾,瀕死經驗的發生率,約4-8%。在心跳停止的患者,可以增加到10-23%發生率。 瀕死經驗的發生率,約4-8% 平常我們的大腦🧠,幾乎所有腦葉是同步處理,所有輸入大腦內的資訊連結,例如意識、記憶、感知和分辨的處理。但是在危險⚠️情況下,大腦神經就一時得不到相互合作的作用。 嚴大壓力下的
‘瀕死經驗’的七種醫療假設 ‘瀕死經驗’,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現象。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醫療愈來愈先進,這樣的‘瀕死經驗’存活下來,就會愈來愈多了。目前先進的醫療,正在以【七種醫療假設,正在解讀這些‘ 瀕死經驗’的現象.】.. 1.心理的想像 為了逃避死亡的恐懼,有科學家認為‘瀕死經驗’,【根本只是想
什麼是末期者的煩燥💢? 煩燥💢,是一個描述焦慮,躁動和偶爾什至會出現攻擊性行為的術語。末期患者的煩燥💢,是指在生命的最後幾天,發生的煩燥不安,緊張氣氛的情況。 末期煩燥💢,其實有很多類似的名字。可以稱為 : [末期躁動],[末期憤怒]、[末期困惑] 或[末期譫妄],這些術語都有不同的含義
腦子細胞死亡基本知識已經很清楚了。  當心臟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腦袋內部便沒有氧氣了。  氧氣是細胞產生維持功能所需的能量所必需的。 如果腦袋細胞忽然,被剝奪了這種能量,他們會死亡。 在這項研究中,停止生命支持後,大腦中的氧氣水平下降,心臟也停止了運動。 但是,《當一個人的【血壓驟降】時,他們
台灣已經好久沒有分屍案了,近日台灣高雄市的愛河,發現了分屍且又放了20kg啞鈴,這種的分屍犯罪動機,早已有學者研究發表過,這是殘酷,又怪的犯罪行為...不外乎,依其犯罪行為模式,歸納成五大特性  :  “防禦性”(Defensive) 這是分屍者,常見的犯罪行為模式。 其動機 : 就是幫助隱藏或
人終究一死,所以,你我一定會死,大部分平常都以為自己不會死? 死亡的,都是老人,都會是別人,大家好像瞬間忘了,自己的祖先也死了,不就是會輪到自己會死嗎? 我在臨床上,看太多了!也說太多了,大家都要凖備好,自己隨時會死,大部分都會聽聽而已。 臨床上,有一群,人一定知道,什至感受到,我所說的話,那就
在一般民眾,瀕死經驗的發生率,約4-8%。在心跳停止的患者,可以增加到10-23%發生率。 瀕死經驗的發生率,約4-8% 平常我們的大腦🧠,幾乎所有腦葉是同步處理,所有輸入大腦內的資訊連結,例如意識、記憶、感知和分辨的處理。但是在危險⚠️情況下,大腦神經就一時得不到相互合作的作用。 嚴大壓力下的
‘瀕死經驗’的七種醫療假設 ‘瀕死經驗’,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現象。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醫療愈來愈先進,這樣的‘瀕死經驗’存活下來,就會愈來愈多了。目前先進的醫療,正在以【七種醫療假設,正在解讀這些‘ 瀕死經驗’的現象.】.. 1.心理的想像 為了逃避死亡的恐懼,有科學家認為‘瀕死經驗’,【根本只是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在想,當時外婆離世時,是否也是這樣?她會知道我們都在嗎?她是否也聽到我們在喚她,知道我們在哭泣? 如果她知道,那她會有什麼感想,她會否有些話會想跟我們說? 她是否很想留下來陪伴我們?每當想到這些,我便會忍不住哭。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我想我阿嬤她無法面對她自己將要死掉這件事,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跟這世界跟子女親友好好告別;而我們活著的這些人,也不知道該怎麼和她告別,不知道往後沒有她的日子,我們會怎麼活下去? 這晚,母親陪阿嬤好長一段時間。雖然我們對將逝者悲傷,但我也期待家族的人往後活出新氣象。
Thumbnail
過去半年多來,有三位朋友的父母診斷出癌症。 在一年前他們還行動自如,能吃能睡。他們應該都沒想到,幾個月後人生就要結束了。 所有的人,不論今天年輕年老、健康傷病,明天,只有死亡和未死亡兩種。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我曾以為,摯親的死別會有時間準備。 我曾以為,生老病死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邁長的蘊釀,好讓我們接受,準備好進入下個階段。 我從沒想到,摯親會突然撒手而去,即使是病逝,一切來得令我不知所措。 突如其來的人生噩耗,我知道,我需要整理好我的悲痛,才能坦然重回正常軌道。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在想,當時外婆離世時,是否也是這樣?她會知道我們都在嗎?她是否也聽到我們在喚她,知道我們在哭泣? 如果她知道,那她會有什麼感想,她會否有些話會想跟我們說? 她是否很想留下來陪伴我們?每當想到這些,我便會忍不住哭。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我想我阿嬤她無法面對她自己將要死掉這件事,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跟這世界跟子女親友好好告別;而我們活著的這些人,也不知道該怎麼和她告別,不知道往後沒有她的日子,我們會怎麼活下去? 這晚,母親陪阿嬤好長一段時間。雖然我們對將逝者悲傷,但我也期待家族的人往後活出新氣象。
Thumbnail
過去半年多來,有三位朋友的父母診斷出癌症。 在一年前他們還行動自如,能吃能睡。他們應該都沒想到,幾個月後人生就要結束了。 所有的人,不論今天年輕年老、健康傷病,明天,只有死亡和未死亡兩種。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我曾以為,摯親的死別會有時間準備。 我曾以為,生老病死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邁長的蘊釀,好讓我們接受,準備好進入下個階段。 我從沒想到,摯親會突然撒手而去,即使是病逝,一切來得令我不知所措。 突如其來的人生噩耗,我知道,我需要整理好我的悲痛,才能坦然重回正常軌道。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