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死亡,我能做什麼 : 和瀕死的最後溝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一個人一生中的最後幾天,可以稱為末期時期或瀕死階段。

每個人的死亡經歷都不盡相同,可能很難知道一個人何時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但仍有一些常見的跡象,可以幫助您跟瀕死者,好好的説話...


最後的溝通

raw-image

即使一個人患有絕症,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即使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時,他們也會恐懼和焦慮。與對方,以及對他們重要的人,談論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也很重要。

我在臨床工作中,看到很多的家屬,在病患生命最後時刻,都會失去了和病人說話,真的太可惜了。

[小孩子不懂,等下見到阿嬤,不要亂說話...],這是我聽到一位單親母親交待她的孩子,當時她的孩子大學二年級。5年後,我遇到一個年輕銷售員,燒㛶自殺,一氧化碳中毒在我的加護病房接受治療,我後來才知道原來是之前大二的學生。自從媽媽禁止他向阿嬤說話,他說他就眼睜睜地,默默地,看著一手撫養長大的阿嬤往生。從此以後懇懇於懷,鬱鬱不樂,沒有能力在阿嬤的生命的最後説愛她,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卻無能為力,憂鬱症加重,而選擇了自殺,想要去找阿嬤說抱歉。

raw-image

平常大家都愛說話,對於一個人生命的最後說話,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說了,什至還期待,最好不要面對末期病人,説什麼道別、道謝、道歉、道愛的,卻又期待末期患者,對家人去説道別、道謝、道歉、道愛的!我稱之為家屬在在生命最後的自私,只單分面接受來自末期病人的別、道謝、道歉、道愛,而自己呢?

其實,家屬在在生命最後,也當為末期自己至愛病人 道別、道謝、道歉、道愛才對啊!刻意阻撓其他任何家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當可視為相當不仁道。年輕人選擇了急烈的手段,只因失去了至愛的阿嬤,連最後一句話也不能說呢!

[ 我還能活多久? ]

raw-image

幾乎在瀕死邊緣的人,心裡或常常問:[ 我還能活多久? ]

我當醫生也不會有具體的日期答案,你也不會有吧?

醫生,不能預測末期病人,會什麼時候,會在何時往生。也許說幾週,幾天或幾小時,例如,當某人每週不斷惡化時,我們預測可能還剩幾個星期。當病情一天比一天惡化時,病人生命可能還剩幾天。但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我有個末期病人,我們預估他的生命只剩下三個月,他半年後還活著呢!

面對靠近死亡,我們幾乎很難做出任何具體的預測一個人將繼續可以活多久,有時候預測失靈,可能還會給病人人帶來極大的痛苦。

我那位活超過六個月的病人,和家屬,當末期疾病被拉長,超過了6月,他們沒有一個人都對我諒解,因為大家都在認為我在延長病人的痛苦呢!

我後來發現,對於死亡將近的人,我們不一定是要回答你活多久 ? 其實身體狀況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最知道自己消失的體力剩餘多少,

發現我在我的末期病人,在他們人生的最後幾天前,協助病人和家屬去探索他們內心的擔憂,什至死前的願望,這些可以鼓勵這些末期病人,跟自己重要的人共度好時光的分享。有些病人和家屬,會悲喜情緒反反覆覆,而有一些人還會一直想去那裡玩呢。鼓勵大家為臨終者做最好的安排。其實我也充分利用這些日子,可以在病人死後,家屬仍有滿滿的祝福和安慰,只因為生命最後一哩路,大家都有真情流露的陪伴病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88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黃軒醫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08
英國Bristol大學(University Hospitals Bristol)的一個新研究小組宣布,“每天看電視超過 4 小時的人患血栓的風險比看電視少於 2.5 小時的人高 出35%。” 分析的調查結果是美國2個研發及日本1個研發綜合分析。 結果發現:
Thumbnail
2022/02/08
英國Bristol大學(University Hospitals Bristol)的一個新研究小組宣布,“每天看電視超過 4 小時的人患血栓的風險比看電視少於 2.5 小時的人高 出35%。” 分析的調查結果是美國2個研發及日本1個研發綜合分析。 結果發現:
Thumbnail
2021/03/29
身為醫者,我也很難預測一個人生命的最後幾天或幾小時內發生的變化。 每次病人問我,死亡前會有什麼變化?我通常都會先問問他們,你用你的想法,你預期會有什麼變化呢?大部分的病人,都會覺得像是: 死亡之前,會先告別了至愛的家人和朋友。然後自己會輕輕地閉上眼睛,死亡去了⋯⋯進一步我會問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
Thumbnail
2021/03/29
身為醫者,我也很難預測一個人生命的最後幾天或幾小時內發生的變化。 每次病人問我,死亡前會有什麼變化?我通常都會先問問他們,你用你的想法,你預期會有什麼變化呢?大部分的病人,都會覺得像是: 死亡之前,會先告別了至愛的家人和朋友。然後自己會輕輕地閉上眼睛,死亡去了⋯⋯進一步我會問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
Thumbnail
2020/11/20
19世紀以前,我們的祖先 個個都在家『壽終正寢』 19世紀以後,我們的家人 無法能在家『壽終正寢』 也許因為醫院多了,交通多了,安養中心多了,藥物多了,科技多了,工作多了,唯一的, 『在家裡死亡』的就不多了⋯⋯ 所以, 不能在家『壽終正寢』, 就變多了 最重要的,現在人類更不會 【親眼目睹親人死亡
Thumbnail
2020/11/20
19世紀以前,我們的祖先 個個都在家『壽終正寢』 19世紀以後,我們的家人 無法能在家『壽終正寢』 也許因為醫院多了,交通多了,安養中心多了,藥物多了,科技多了,工作多了,唯一的, 『在家裡死亡』的就不多了⋯⋯ 所以, 不能在家『壽終正寢』, 就變多了 最重要的,現在人類更不會 【親眼目睹親人死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生離死別果真是人生必然卻又禁忌萬分的話題,說的都是別人的經驗,但也明知有一天自己或成主角。漸漸不再年輕,也不太好意思使用青年之類的詞,知老死將至,但卻又不知從何準備起,甚至有點手足無措,而這些真實而平凡的反應,恐怕是多數讀者的寫照。 透過24位名人分享身邊至親死亡的經驗,甚至自己罹患疾病進而對死亡產
Thumbnail
生離死別果真是人生必然卻又禁忌萬分的話題,說的都是別人的經驗,但也明知有一天自己或成主角。漸漸不再年輕,也不太好意思使用青年之類的詞,知老死將至,但卻又不知從何準備起,甚至有點手足無措,而這些真實而平凡的反應,恐怕是多數讀者的寫照。 透過24位名人分享身邊至親死亡的經驗,甚至自己罹患疾病進而對死亡產
Thumbnail
『緬懷死亡是為了離開的人,但最終仍是安慰送別者的場合』在得知阿公罹癌以後,我常想那一天什麼時候會來臨,我準備好了嗎?是什麼樣的天氣、時間和處境,我不知道他想要怎麼告別,也無從得知起了。我只希望親人可以謝謝宇宙賜予的福份,不要哭天搶地、不要悲嘆惋惜,因為我們和他已經如此幸運,我想歡送他的一生。
Thumbnail
『緬懷死亡是為了離開的人,但最終仍是安慰送別者的場合』在得知阿公罹癌以後,我常想那一天什麼時候會來臨,我準備好了嗎?是什麼樣的天氣、時間和處境,我不知道他想要怎麼告別,也無從得知起了。我只希望親人可以謝謝宇宙賜予的福份,不要哭天搶地、不要悲嘆惋惜,因為我們和他已經如此幸運,我想歡送他的一生。
Thumbnail
「媽媽,我能為妳做甚麼?」之後的我很常說這句話。 陪伴一個乳癌末期的病人,家屬究竟能做甚麼,我想就是一起面對死亡,並且提前做好準備。討論後事、討論死亡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很多家庭(包含我家)都避諱討論死亡的議題,當下覺得不必要或不吉利,然而死亡往往是無預警的。因此提前做好準備,了解病人的想法
Thumbnail
「媽媽,我能為妳做甚麼?」之後的我很常說這句話。 陪伴一個乳癌末期的病人,家屬究竟能做甚麼,我想就是一起面對死亡,並且提前做好準備。討論後事、討論死亡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很多家庭(包含我家)都避諱討論死亡的議題,當下覺得不必要或不吉利,然而死亡往往是無預警的。因此提前做好準備,了解病人的想法
Thumbnail
某日協助處理著小事情時,跟母親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天,說著說著講到了「死亡」的話題。 這是一個打從我們來到這世界就繞不開的話題。生老病死都是如此。當我們迎接著新生命的喜悅、討論著勞退保險制度、爭論著健康保險費率之時,這都是生老病死的一個部分,而死亡的話題傳統中較為避諱,卻也逐漸在近年來慢慢成為大家願
Thumbnail
某日協助處理著小事情時,跟母親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天,說著說著講到了「死亡」的話題。 這是一個打從我們來到這世界就繞不開的話題。生老病死都是如此。當我們迎接著新生命的喜悅、討論著勞退保險制度、爭論著健康保險費率之時,這都是生老病死的一個部分,而死亡的話題傳統中較為避諱,卻也逐漸在近年來慢慢成為大家願
Thumbnail
一個人一生中的最後幾天,可以稱為末期時期或瀕死階段。 每個人的死亡經歷都不盡相同,可能很難知道一個人何時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但仍有一些常見的跡象,可以幫助您跟瀕死者,好好的説話... 最後的溝通 即使一個人患有絕症,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即使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時,他們也會恐懼和焦慮。與對方,以及對
Thumbnail
一個人一生中的最後幾天,可以稱為末期時期或瀕死階段。 每個人的死亡經歷都不盡相同,可能很難知道一個人何時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但仍有一些常見的跡象,可以幫助您跟瀕死者,好好的説話... 最後的溝通 即使一個人患有絕症,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即使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時,他們也會恐懼和焦慮。與對方,以及對
Thumbnail
人終究一死,所以,你我一定會死,大部分平常都以為自己不會死? 死亡的,都是老人,都會是別人,大家好像瞬間忘了,自己的祖先也死了,不就是會輪到自己會死嗎? 我在臨床上,看太多了!也說太多了,大家都要凖備好,自己隨時會死,大部分都會聽聽而已。 臨床上,有一群,人一定知道,什至感受到,我所說的話,那就
Thumbnail
人終究一死,所以,你我一定會死,大部分平常都以為自己不會死? 死亡的,都是老人,都會是別人,大家好像瞬間忘了,自己的祖先也死了,不就是會輪到自己會死嗎? 我在臨床上,看太多了!也說太多了,大家都要凖備好,自己隨時會死,大部分都會聽聽而已。 臨床上,有一群,人一定知道,什至感受到,我所說的話,那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