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眷戀〈記承天夜遊〉,在蘇軾的《東坡志林》中,還有更多思辨性及智慧能量更勝於它的文章;與其被動地等出版社選進課本才去讀,不如主動出擊,自行發掘。以下試選3篇文章介紹給各位。 其二,〈張儀欺楚商於地〉。蘇軾拿張儀和後世的臣子比較,高下立判,我們可以從此文中看到現代的政治亂象。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張儀,為了實現秦惠王的鴻圖,逞其三寸不爛之舌在各國之間奔走遊說。為了離間楚國與齊國,他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賄賂楚懷王,要求他與齊國斷交。但張儀返國後,卻不認帳,只願意以自己的俸邑六里送給懷王。
張儀的行徑跟詐騙集團沒兩樣,令人不齒。不過,蘇軾卻出面為張儀緩頰,並認為,比張儀更惡劣的人大有人在,我們來看看他的說法:
張儀欺楚商於地
張儀欺楚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既而曰:「臣有奉邑六里」。此與兒戲無異。天下無不疾張子之詐,而笑楚王之愚也。夫六百里豈足道哉?而張又非楚之臣,為秦謀耳,何足深過。若後世之臣欺其君者,曰:「行吾言,天下舉安,四夷畢服,禮樂興而刑罰措。」其君之所欲得者,非特六百里也,而卒無絲毫之獲。豈特無所獲,喪已不勝言矣。則其所以事君者,乃不如張儀之事楚。
語譯:
張儀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作為交換條件,欺騙楚王和齊國斷交,但之後卻改口說:「我把我的俸邑六里給你。」這簡直跟兒戲沒差別。全天下沒有人不抨擊張儀的狡詐,而嘲笑楚王的愚昧。不過,我認為,這六百里哪有什麼好批評的?再說,張儀並不是楚國的臣子,只是為秦國謀劃而已,何必如此嚴厲地責備他?後世那些欺騙君王的臣子總是誇口說:「實行我的建言,天下就會一舉安頓,四方的蠻夷全都會來臣服,禮樂制度興盛而刑罰嚴明。」聽信建言的君王,所想要得到的,已經不只六百里的土地,但到最後卻什麼都沒得到;別說什麼都沒得到,他所損失的東西已經數不清了。那麼,這些侍奉君主的臣子,反而還不如侍奉楚王的張儀。
蘇軾拿後世之臣和張儀相比,認為他們遠遠比不上他,但到底二者差別在哪裡?這是一個值得好好探討的問題,可惜蘇軾沒有說清楚。舉一個例子吧,以下是甲、乙兩班的班長候選人在競選時的政見:
甲班候選人:「我當選之後,會打造班上的讀書風氣,到這學期結束前,保證讓本班的學業平均成績進步10分。」
乙班候選人:「我當選之後,會好好整頓班上的秩序、學生的品格以及讀書風氣。如此一來,班上同學的學業成績會突飛猛進,品德操守更上一層樓,讓老師讚不絕口。」
假如兩班的候選人都順利當選的話,你覺得哪一班的班長會做得吃力不討好,還容易招來批評?應該不難判斷,一定是甲班班長,為什麼呢?
先不論甲班班長在競選時是否和張儀一樣存心欺騙,即使他是真心不騙,發自內心想好好拯救班上的讀書風氣,但壞就壞在他把政見內容說得太過具體,讓對手有明確的標準可以好好檢視他的表現。到學期末,就算讀書風氣真的被他帶了起來,全班平均成績進步了9.6分,他仍然會因為這飲恨的0.4分招致抨擊,說他騙選票、選他的人是笨蛋。
至於乙班班長,競選時說得天花亂墜,竟可以同時兼顧秩序、品格與成績?!不過,他聰明的是沒有給一個明確的標準--什麼時候達成?進步幾分?品格如何評量?--由於他的政見缺乏評判標準,對手沒有攻擊的著力點,剛好可以迴避責任。更過分的是,他還可以把別人的功勞攬到身上,像是某一位同學期中考進步了一個名次,他可以說全班學業成績在他帶領下,大幅成長;某一位同學撿拾地上的垃圾被老師讚美,他可以說是全班的品德在他的陶冶下,越來越高尚……。政見沒有設立標準,就會像這樣既罵不到他,還要眼睜睜看他搶功勞,這對全體選民而言,是福是禍?
再回到蘇軾的文章。蘇軾當然不是認同欺詐的行為,但他認為,至少張儀拿出來的是明確的利益來和楚王交換,也因為最後拿出來的和當初許諾的不符,才引來批判。然而,後世的臣子比張儀更差勁,為君王畫了一個更大的餅,令人垂涎,卻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餅,連六里地都沒有。兩者相比,誰比較過分呢?
現今社會上,充斥著這類「後世之臣」的政客或名嘴,說起話來讓人心花怒放、飄飄欲仙,可是仔細檢視,卻完全禁不起考驗。
《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的作者魯爾夫.杜伯里就提醒我們要當心這種
司機的知識(The Chauffeur Knowledge,指業餘人士故作專業的言論)。至於如何判斷某個人是否在「唬爛」,他認為有一個明顯的信號:
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明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當這類人遇上了超出他能力範圍的情況時,他不是保持沉默,就是會老實招認……
甲班班長雖然政見不吸引人,卻不會把不擅長的領域也拿來當政見講,而是說自己做得到的事;這樣務實的候選人,才是我們需要的人才。
再過幾年,你的學生也即將成為選民,如果你不希望我們國家的未來是由淨說空話的「後世之臣」來治理的話,就好好帶孩子研讀並分析〈張儀欺楚商於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