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升學考試,不僅題幹越來越長,圖表還越來越多,圖表解讀力不佳的學生,幾乎各個科目都會吃虧。不過,圖解力不只關係到考試,就連出了社會之後,也必須具備「看圖說話」的能力。
其實,只要掌握好這4個步驟,並多加演練,不僅解題沒煩惱,連解說起來也會達到吸睛度破表的功效唷!
108課綱已正式上路,國小評量及試卷中的素養題的比例明顯上升,尤其是圖表題,在許多科目中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看到圖表題來勢洶洶紛紛攻戰每一個科目的考卷,有時候還配上動輒數百字的長文考題,想必讓不少老師及家長頭痛不已。
但現在頭痛還太早,後面還有會讓你頭痛到幾乎炸裂的難關,那就是--現在國寫的作文測驗,也很喜歡出圖表題。考生不但得看懂圖表,還得會解讀圖表,然後寫出他的觀察與分析。本來閱讀力不佳的學生,看到長文就已經望「文」興歎了,如果碰巧圖解力也不好,又要望「圖」興歎囉。
與其等學生升上國、高中再來為他們煩惱圖表題寫作,還不如趁現階段他們還在唸小學時,幫孩子打造紮實的圖解力。
不過呢,打造圖解力可不只是多作一些圖表練習題,回答個幾題選擇題就足夠了;這樣的話,很容易被題目牽著鼻子走,反而看不到全貌。況且,將來出了社會,向上司或顧客進行簡報,碰到圖表時,難道孩子要站在那裡發呆,等聽講者提出問題之後再回答嗎?所以囉,只有評量及考卷會貼心地為學生列出題目,進入職場後,不僅要會「圖解」,還要會「圖說」,這也是職場競爭力的其中一環。
其實,大腦對於圖表的接受度,比文字還要高,因此,經由簡單的解說,大多數學生很快就能理解圖表的涵義。但理解是一回事,能不能說出一個所以然來就需要經過特別的練習了。以下提供幾個方法,各位可以帶領小朋友從這幾個角度切入,來解析圖表。
敘述時間趨勢圖表的步驟
時間趨勢圖表是較常見的圖表,一般來說,X軸是時間維。我在課堂上,帶學生分析這一張「各級學校學生視力不良比率」,並且以「高中生」(褐色線)為例,示範解說圖表的步驟。
1.從起始數據談起
這一張圖表顯示,民國79學年度,高中生視力不良比率只有64%。
2.留意數據大幅波動的地方
一張圖表的數據,可能會有數次攀升或下降,如果每一次都報告出來,會相當冗長且瑣碎,聽講者也會覺得你把他們當笨蛋。其實,只要在數據急遽攀升或下降的部分,加以強調即可。因為,數據在這個階段之所以大幅變化,一定是發生了某些事,值得探究背後的原因,須提醒聽講者注意。
民國79年到83學年度之間,高中生視力不良的比例急遽成長,從64%攀升到86%,創下新高。
3.留意數據長期微幅波動的地方
相較於數據大幅波動的地方,我們比較容易忽略數據長期微幅波動的地方。這個現象的出現,可能代表某些原因的作用,最好加以留意。
90學年度以後,高中生近視比率呈現平穩的走勢,始終維持在86%左右,不再出現大幅度波動。
4.總結
好的總結最好包含以下兩點,才能夠給聽者留下深刻印象。
(1)透過今昔對比來進行總結,說明整體趨勢。
(2)這一張圖表和自己的關係。
至民國107學年度為止,高中生近視比率雖然比79學年度高出12%,但近20年來,不再明顯攀升,甚至微幅下降,表現不算差。
表哥今年高三,近視已經600度,戴眼鏡造成許多生活上的不便,舅媽也非常擔心。看表哥這個樣子,我意識到視力保健的重要性。據說,視力在18歲以後會逐漸定型,我現在近視50度,要好好維持,至少在18歲以前,近視度數不要再加深了。
按照這四個步驟來敘述(第2及第3點可視情形對調),便具備了基礎的圖表解讀力。在我示範過後,請學生各自抽一張圖表,給他們10分鐘時間擬稿,接著上台報告。第一次口頭解說圖表對很多學生來說頗有難度,但只要根據上述四個步驟,並適時給予提醒,多半都講解得十分完整。
發掘圖表背後原因的意義
高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地運用以上四個步驟來進行圖表解說,已經踏出成功的一大步。然而,圖表的效用畢竟有限,無法幫助我們釐清現象背後的原因。因此,接下來,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帶孩子上網搜尋相關資訊,試圖發掘這些導致圖表走勢的因素。
不過,一張圖表的時間軸可能橫跨數十年,要從哪裡著手搜尋呢?很簡單,就從上述的第2及第3點開始。只要聚焦於這兩個期間,盡可能搜尋在這當中所發生的事情,在圖表背後運作的原因便會水落石出。這個階段的訓練,不但可以為孩子鍛鍊資料搜索及統整的能力,也可以為他們建立兩個重要觀念:
所有現象的成因,都不可能只有一個
人類在思考上有一個很大的盲點:當我們在解釋某一個現象或評估他人行為時,總是容易忽略外在情境方面的各種客觀事實,而不自覺將人物對事情所造成的影響過度放大,這就是所謂的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比方說:談到台灣的教改失敗,很多人直覺將矛頭指向李遠哲一人,指責他是教改罪人。不過,教育改革之成敗,即便當年身為教改召集人的李遠哲是關鍵人物,但還有許多客觀因素在其中角力,像是執行層面、社會風氣、政治氛圍、人民智識水準……等在幕後發揮影響力。把一個特定人物推上絞刑台受死很容易,但如果不把所有藏在細節中的魔鬼揪出來,根本問題依舊存在。
帶領學生搜尋表象之下的各種原因,可以避免基本歸因謬誤的產生。以這一張「校園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件數」折線圖為例: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自2009年之後,校園暴力及偏差行為驟增。「看吧,現代的小孩真的很不受教,哪像我們以前……」面對這個現象,如果不經思考的話,相信多數人會產生類似這樣的直覺反應。然而,只要上網搜尋一下,便會發現,在2010年4月19日,教育部修正通過「各級學校校園災害管理要點」,大幅改善校園內的通報系統,讓原本藏在校園角落裡的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無所遁形,可能因此讓過去一年以來至今「潛水」的案件浮出水面,並不一定是現代的小孩有多麼差勁。
可能,圖表不是萬能,甚至可能誤導人,還是得多方蒐集資訊,才能歸納出接近真相的因素。
長期的微幅波動當中,可能隱藏問題的關鍵
數據的劇烈變動易引起我們的注意,以為當中必然隱藏了什麼關鍵性的因素。但就如同上一節所舉的例子,2009年之後,校園暴力及偏差行為驟增,極可能只是樣本數量爆增所致。相對於此,人們較容易忽視長期的微幅波動。
談到學生的近視問題,絕大多數人的印象肯定是「現在的孩子整天滑手機打電動,視力是越來越差呀!」不過,根據「各級學校學生視力不良比率」圖顯示,截至107學年度為止,無論是國小、國中還是高中,近視比率都不是歷年最高的。但由於下降的幅度小,光憑感覺臆測,無法覺察到這個趨勢,只有在圖表上才看得出來。
知名公共教育家,同時也是數據學家的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在他的暢銷著作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一書中,列出人類常見的十大思考謬誤。其中的「負面型直覺偏誤」,指的正是這個盲點--
人們總是容易接收負面訊息,因而覺得今不如昔,事情越變越糟,反而看不到緩慢改善的趨勢。
因此,長期的微幅波動代表的也許是:問題由於某些因素的作用,已經被控制住,甚至出現改善的徵兆。我們當然要把這些因素給找出來,加以維持或強化,增加改善的幅度。
至此,學生在基礎圖解能力之上,如果又培養出挖掘出原因的能力,已經具備出眾的圖解力,解說起圖表自然有深度又有說服力。
這個單元,談的是時間趨勢圖表的解說技巧,有機會再來談非時間趨勢圖表的解說要領。
延伸閱讀
- 《臺灣數據百閱:100個重要議題,從圖表開啟對話、培養公民思辨力》(https://is.gd/Rtp7oU)。
-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https://is.gd/sEyd7f)。
- 《思辨式寫作12招全破解~~知性題&情意題12招全破解》(https://is.gd/GMK8LQ)
練習題
下面這一段影片是世界各國的新型肺炎確診人數比較的柱狀統計圖變化趨勢(1/22-4/6)。由於採用動態的方式呈現,學生可以清楚看到各國之間確診人數的消長,輕易掌握變化趨勢,適合給剛接觸圖表解說訓練的學生進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