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文化快遞 07|城市裡,台灣茶味道發現!】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的生活隨著逐步解封而日漸回歸正軌,最值得開心的莫過於我們再度回到有文化陪伴的生活。
〈Tea Wave 茶香流動〉入口
位在大稻埕的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裡,年度展覽〈Tea Wave 茶香流動〉展也開始展開。我約了展覽策展人之一的顧瑋陪同看展,顧瑋長期以來就一直專注於食材的研究,特別是屬於台灣在地的風味食物,並用她擅長的理科研究精神拆解分析。這回她與兩位好友:展覽設計的劉真容與食物編輯馮忠恬擔任共通策展人,用流動的茶香帶領我們發現台灣茶,原來,這是關於「味道」的展覽,展場分為八區,一步步建構起我們對於台灣茶的味道知覺。
進入展場第一個區塊可看到懸掛的滴漏滴在地上發熱的鐵板,蒸發出新鮮茶葉剛採下時的香氣,這帶著新鮮刺激的氣味,意味著採收後的茶葉正將展開一段失水氧化與發酵而生的風味旅程。透過製茶程序的差異,造就出茶多酚氧化程度而有的不同香氣、茶湯顏色及茶種。桌面一字排開八杯由淺綠至深紅的漸層茶湯,從未發酵的碧螺春、輕發酵的高山茶到全發酵的紅玉紅茶,排列出味譜也是色譜。
桌面一字排開八杯由淺綠至深紅的漸層茶湯。
旁邊的螺旋花房,是第二個滴漏裝置,滴下的液體蒸散後,可以聞到淡淡花香,正是透過製茶程序在產生花香時中止發酵而保留這樣的風味,是不用薰上花香就有的包種茶香,在這個展間中看到的是茶人製程大公開。
包種茶的製程大公開!
我覺得製茶人的嗅覺之所以重要,就像是選品人的眼光要好一樣,他們可以精準地藉由萎凋、靜置與攪拌過程,感受到雜味去除了、花香出來了,以及果香生成了等,來決定以炒菁來中止發酵而成為定調的茶香。在這個彩虹展間裡讓大家去嗅聞不同階段散發出的六種香氣。
下個區域懸掛著好比「台茶風味輪」的「台茶感官圖譜」,這除了羅列好比風味輪的「風味」外(風味輪常作為飲品杯測時溝通味道的圖表,以視覺、字詞、顏色來幫助人們更易於形容、記憶與溝通),更多了「口感」與「滋味」。這裡告訴我們,茶香是來自氧化與褐化反應所造就不同的「風味」,圖譜還大膽加入由味蕾能感受到酸甜苦鹹鮮的「滋味」,及包含醇厚與澀味的口腔內「口感」,這樣的圖譜正助於我們理解與討論有關台灣茶的味道及形成,甚至對應到自身所喜歡的茶種。
台茶感官圖譜
我問顧瑋,台灣茶與其他地方茶的最大差別為何?她說因為台灣茶的生產規模較小,多是家庭式或個人式製茶,不似印度多以大茶產大量製作,規格味道都相當一致,台灣製茶每家的手路都不盡相同,各家都有自己喜歡的味道選擇與做法,因此變數多也複雜,也造就台灣茶在香氣類型上相對豐富。
這也呼應到前方展區最後一個區塊呈現出茶農將乾燥完的「毛茶」給茶行,再透過茶行以揀枝、焙火、風選與陳年等精製茶的過程來調整氣味以產生自己的香氣風味,而這也正是〈新芳春茶行〉在80多年前的現址進行的作業。相信看完這個展覽後,下回喝茶,就不只喝茶止渴,更多是細細品味了。
顧瑋導覽的過程,最後也收錄在廣播〈遇見設計〉的節目中,歡迎透過「網頁版」或是「Podcasts」收聽。(還可以邊看展邊聽哈!)展覽至11/15,週一休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20-2021針對城市為《文化快遞》撰寫的觀察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被我稱為南哥的書店主人蔡南昇,最早被我理解的身份是視覺設計師,某種程度來說算是同業,〈薄霧書店〉其實是原本南哥工作室空間的延伸,因為面積不小,所以他將自己多年的雜誌收藏分門別類,加上持續收集的新雜誌,成為一個收費制的閱讀空間......
「當我一覺醒來,會不會闖進百年前市聲鼎沸的大加蚋堡,在熙來攘往中的人群中感受著大稻埕的前世今生。」 隨著全球疫情升溫而無法出國,去哪遊蕩似乎都有些不妥之際,想想若能在日常裡創造些「非日常」的體驗,例如:下班後不回家,而是一個人到能啟發靈感的設計旅館過夜,是否能創造都會生活裡的再發現?
被我稱為南哥的書店主人蔡南昇,最早被我理解的身份是視覺設計師,某種程度來說算是同業,〈薄霧書店〉其實是原本南哥工作室空間的延伸,因為面積不小,所以他將自己多年的雜誌收藏分門別類,加上持續收集的新雜誌,成為一個收費制的閱讀空間......
「當我一覺醒來,會不會闖進百年前市聲鼎沸的大加蚋堡,在熙來攘往中的人群中感受著大稻埕的前世今生。」 隨著全球疫情升溫而無法出國,去哪遊蕩似乎都有些不妥之際,想想若能在日常裡創造些「非日常」的體驗,例如:下班後不回家,而是一個人到能啟發靈感的設計旅館過夜,是否能創造都會生活裡的再發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位於南投魚池鄉,海拔700公尺的山區,孕育了一款獨特的台灣原生茶。這款茶屬於紅茶種,由當地的原生山茶樹精心培育而成,夏季是其採集的黃金時期。透過傳統的工法,這些茶葉被細心揉製成黑色帶褐色的細長條索狀,每一片茶葉都承載著山林的精粹。
Thumbnail
除了之前的港口茶, 接下來可以選擇搭配台灣各個高山的風味, 把山林間的鮮甜茶高湯淋上去, 鹹香甘甜,絕妙滋味,只有薈福茶屋這裡才吃得到 加上兩道,我們自家的手路配菜, 我愛台味,台味愛我~ 店址位於台北流行中心附近, 美食配好茶,可IG私訊詢問預約。
Thumbnail
日式綠茶跟台灣綠茶,在品種上完全不同,雖然都屬於不發酵茶,但台灣的綠茶大多使用「青心柑仔種」,將茶葉萎凋後,使用「炒菁」的工藝加以後製。 而日本綠茶的品種以「藪北種」やぶきた 為主,也就是日本境內,茶佔比 70% 以上的主要品種,而且是用「蒸菁」的方式,做以後製。
Thumbnail
茶,除了可以喝、可以看,還可以玩。以往喝茶時,最多就是沖、泡,然後再慢慢品茗。而在建甌的成龍茶葉,除了認識了北苑貢茶,還欣賞到茶藝。溪谷留香茶書院裡頭有很多茶,而在溪谷留香茶書院裡,還有難得的母樹大紅袍的茶葉。
Thumbnail
喝茶,要有「杯」,或是「盞」,以前只知道釉彩,但如何製作一個釉製的器皿,沒什麼概念。這次進到慈心園,在孝笑陶坊實際體驗製作的過程,還有感受遇林龍窯的開窯儀式。
Thumbnail
喝茶並不單純地品茶,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內觀的境界。除了能促進身體健康,喝茶還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內心的寧靜,讓我們更專注當下的生活。所以,喝茶不僅僅是一個喝飲料的過程,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
Thumbnail
【本文摘要】 在台灣的茶葉世界中,南投名間的不知春茶顯得尤為獨特。這款茶以其精緻的製作過程和豐富的口感而著稱,特別是採集於冬茶與隔年春茶之間的時期,氣候變化為其添加了獨特風味。採用團揉技術製成,不僅保留了茶葉的完整性,還增強了茶湯的圓潤和飽滿感。
Thumbnail
位於南港的薈福村茶,是間以台灣茶為主題的小茶屋。 說是小茶屋,但沒在走侘寂、茶道這一派的啦,輕鬆自在,比較像是以茶為主題的療癒小咖啡店。
Thumbnail
改編自謝里法原著小說的電視劇《紫色大稻埕》就在這裡取景,戲中可見茶行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以及婦女就著竹篩揀茶梗的忙碌身影。
Thumbnail
台灣有句俗諺說:「文章、風水、茶,懂的沒幾個。」 茶葉自古以來往往視為家傳之學,除了傳統產業父子相傳的經濟層面因素,在學科的研究上沒有精細到足以劃分為專門領域的知識系統,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身為茶產業的第四代,先祖的經驗並沒有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市場與消費型態隨著時代有相當大的改變,過往的經驗未必
Thumbnail
位於南投魚池鄉,海拔700公尺的山區,孕育了一款獨特的台灣原生茶。這款茶屬於紅茶種,由當地的原生山茶樹精心培育而成,夏季是其採集的黃金時期。透過傳統的工法,這些茶葉被細心揉製成黑色帶褐色的細長條索狀,每一片茶葉都承載著山林的精粹。
Thumbnail
除了之前的港口茶, 接下來可以選擇搭配台灣各個高山的風味, 把山林間的鮮甜茶高湯淋上去, 鹹香甘甜,絕妙滋味,只有薈福茶屋這裡才吃得到 加上兩道,我們自家的手路配菜, 我愛台味,台味愛我~ 店址位於台北流行中心附近, 美食配好茶,可IG私訊詢問預約。
Thumbnail
日式綠茶跟台灣綠茶,在品種上完全不同,雖然都屬於不發酵茶,但台灣的綠茶大多使用「青心柑仔種」,將茶葉萎凋後,使用「炒菁」的工藝加以後製。 而日本綠茶的品種以「藪北種」やぶきた 為主,也就是日本境內,茶佔比 70% 以上的主要品種,而且是用「蒸菁」的方式,做以後製。
Thumbnail
茶,除了可以喝、可以看,還可以玩。以往喝茶時,最多就是沖、泡,然後再慢慢品茗。而在建甌的成龍茶葉,除了認識了北苑貢茶,還欣賞到茶藝。溪谷留香茶書院裡頭有很多茶,而在溪谷留香茶書院裡,還有難得的母樹大紅袍的茶葉。
Thumbnail
喝茶,要有「杯」,或是「盞」,以前只知道釉彩,但如何製作一個釉製的器皿,沒什麼概念。這次進到慈心園,在孝笑陶坊實際體驗製作的過程,還有感受遇林龍窯的開窯儀式。
Thumbnail
喝茶並不單純地品茶,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內觀的境界。除了能促進身體健康,喝茶還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內心的寧靜,讓我們更專注當下的生活。所以,喝茶不僅僅是一個喝飲料的過程,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
Thumbnail
【本文摘要】 在台灣的茶葉世界中,南投名間的不知春茶顯得尤為獨特。這款茶以其精緻的製作過程和豐富的口感而著稱,特別是採集於冬茶與隔年春茶之間的時期,氣候變化為其添加了獨特風味。採用團揉技術製成,不僅保留了茶葉的完整性,還增強了茶湯的圓潤和飽滿感。
Thumbnail
位於南港的薈福村茶,是間以台灣茶為主題的小茶屋。 說是小茶屋,但沒在走侘寂、茶道這一派的啦,輕鬆自在,比較像是以茶為主題的療癒小咖啡店。
Thumbnail
改編自謝里法原著小說的電視劇《紫色大稻埕》就在這裡取景,戲中可見茶行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以及婦女就著竹篩揀茶梗的忙碌身影。
Thumbnail
台灣有句俗諺說:「文章、風水、茶,懂的沒幾個。」 茶葉自古以來往往視為家傳之學,除了傳統產業父子相傳的經濟層面因素,在學科的研究上沒有精細到足以劃分為專門領域的知識系統,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身為茶產業的第四代,先祖的經驗並沒有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市場與消費型態隨著時代有相當大的改變,過往的經驗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