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諾斯費拉圖》《吸血鬼》| 德古拉的棺材板在天上飛(上)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文學和電影的交集內,有一條“准真理”:文學和由文學改編而成的電影,有一點類似于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一流的小說只能改編成二流的電影,一流的電影倒是往往改編自二流的小說。

本期電影(聽說不同時空的自己禁止見面?)

對早期電影而言,電影藝術還在探索著一條獨立化、自覺化的路線。上一期提到,電影構圖還是博物館裡的構圖,電影音樂還是指揮棒下的音樂,電影表演還是歌劇院內的表演。這一期則會從電影編劇還是小說家的改編開始。
上一期談論的《浮士德(1926)》的原著,由於涉及到魔法與宗教,進而涉及到神秘,會在第一批被改編成驚悚電影,絲毫不令人意外。但如果說有某個文學流派天然地適合改編成驚悚電影,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哥特小說的資歷。
我們現在提到哥特小說,會覺得那是一種檔次和騎士小說有點像的文學:曾經相當繁榮,但不生產巨匠,像一大片茂密但不開花的草叢。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可能忘記了這片草叢中隱藏著愛倫·坡、艾米莉·勃朗特和霍桑這樣的珍寶。其他一些不以哥特小說聞名的文豪,也或多或少寫過哥特式作品,比如王爾德和莫泊桑。這種印象與事實之間的脫節或許再次印證了,最好的作者(作品)是風格化(超越類型)的,而不是類型化(圖1)。
圖 1 六位通常不被作為哥特小說家介紹的文豪:(自左至右)愛倫·坡,艾米莉·勃朗特,霍桑,王爾德,莫泊桑,以及簡·奧斯丁。奧斯丁的《諾桑覺寺》是對哥特小說的戲擬之作,而這種情況下,它本身亦可算作哥特小說,正如《堂吉訶德》之為騎士文學(的終結者)。
在不可避免會接觸到恐怖文化的消費環境中長大的人,如果站在哥特小說的立場上,極有可能對艾米莉·勃朗特和霍桑做出“不過如此嘛”的結論。當年是我母親向我推薦《紅字》,她說“有種說不出來的陰森”,我讀了之後覺得一般。也是她向我推薦《呼嘯山莊》,她也說“有種說不出來的陰森”,我讀了之後同樣覺得還好——並且我還是在外婆剛剛過世數日的寂寥清晨、隻身坐在位於山上的大姨家院子裡讀的。如今,我認為當時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時隔多年,無數鬼片的尖叫煙消雲散,唯有希克厲在狂風暴雪中敲打呼嘯山莊窗戶的情景久久不能忘懷。那種所謂“說不出來的陰森”,可能恰恰是一部成功的驚悚藝術有別於其他凡庸作品的妙處。
在文學和電影的交集內,有一條“准真理”:文學和由文學改編而成的電影,有一點類似于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一流的小說只能改編成二流的電影,一流的電影倒是往往改編自二流的小說。而對驚悚電影惠澤甚深的,就是居於歌德、愛倫·坡、艾米莉·勃朗特、霍桑、王爾德、莫泊桑所有人之次的,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說《德古拉》。
圖 2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筆下的日內瓦湖風光。1816年,一群文學界人士,包括珀西·雪萊、瑪麗·雪萊、拜倫與約翰·威廉·波裡道利,在這個湖畔度過了一個多雨的夏季。三年後,波裡道利以拜倫為原型創作了短篇小說《吸血鬼》,奠定了吸血鬼文學的流派風格與類型要素。另一方面,瑪麗·雪萊在那段時日的文學沙龍上迸發的靈感,後來成為了科幻小說的先驅《弗蘭肯斯坦》,由這部小說改編的驚悚電影也將在未來幾期中討論。因此,假如驚悚藝術有朝聖地的話,日內瓦湖可以合理地列入其中。
德古拉伯爵可能是驚悚電影史上被使用次數最多的人物形象,他本人都快變成一個物種了,有著各不相同的性格、道德感、嚇人技巧和幽默程度(圖 2)。僅僅在那最早的十年之間,原著就被翻拍兩次,分別成了《諾斯費拉圖(1922)》和《吸血鬼(1931)》,也就是這一期要討論的兩部電影。短短一年後,與《德古拉》一雌一雄並列相稱的吸血鬼小說《卡蜜拉》也被改編,成為藝術性極強的《吸血鬼(1932)》。
《諾斯費拉圖》與《吸血鬼》(以下無特別說明,均指1931年版)最令人回味無窮的,就是它們的開頭。這一段在“造境”上的功力,和任何頂級文學作品比較起來都不遑多讓。一個年輕、樂觀的房地產經紀人來到喀爾巴阡山腳下的偏遠鄉村,當他在酒館裡說出此行的目的地是那個住著一位伯爵的城堡時,周圍熱烈、活潑的氣氛瞬間凝固了(圖 3)。
接下來,他不顧眾人的勸阻與暗示,雇了一輛馬車繼續深入蒼涼的山林。到達一個地方之後,馬車夫再也不願繼續前行,把他和他的行李粗魯地拋下之後,便絕塵而去。剩下的旅程,由伯爵派出一位神態陰森、沉默寡言、長相怪異的馬車夫前來接應。電影裡喀爾巴阡山脈荒涼險峻的景色,配著《三口棺材》裡對吸血鬼傳說的發源地特拉西瓦尼亞的描寫一起理解,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海倫被希臘人奪回時,荷馬是怎樣表現她的美貌的?他沒有描寫海倫的美貌,而是去描寫痛恨禍水的希臘聯軍士兵見到海倫之後的反應,這就是側面描寫。這兩部電影在表現德古拉伯爵的恐怖時,採用的正是這種方法。
圖 3 左:《諾斯費拉圖》劇照,背對鏡頭者為房地產經紀人。右:《吸血鬼》劇照,戴圓頂硬禮帽者為房地產經紀人。當他在喀爾巴阡山腳下的鄉村酒館裡說出此行的目的地是那個住著一位伯爵的城堡時,周圍熱烈、活潑的氣氛瞬間凝固了。
接下來就是德古拉城堡。在《諾斯費拉圖》中,為了規避版權問題,導演替換了所有角色的名字,伯爵的名字換成了奧洛克。古堡是哥特小說確立的最重要的氛圍元素,無論哪一個版本的《德古拉》,都不會忘記在房地產經紀人走完懸崖峭壁間的最後一段路程之前,向這座城堡投去令人毛髮倒豎的遙遙一瞥(圖 4)。在各個不同版本的城堡中,最具視覺失衡感的,莫過於《諾斯費拉圖》中聳立在鴕鳥頸一樣的山巔的那座。而1992年翻拍的《驚情四百年》,則把城堡想像成被腳手架似的構築物層層包裹、形成一整具骷髏坐像的樣子。
圖 4 不同電影中的吸血鬼城堡。左上,《吸血鬼生活》;右上,《諾斯費拉圖》;左下:《驚情四百年》;右下:《吸血鬼》。其中,左上圖為《吸血鬼生活》在旁白介紹吸血鬼歷史時給出的畫面,它實際上是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為鄧路斯城堡所作的版畫,該城堡的廢墟至今仍佇立在英國北愛爾蘭的海邊,並無吸血鬼傳聞,倒是C. S. 劉易斯創作《納尼亞傳奇》中凱爾帕拉維爾城堡的靈感來源。
古堡之所以適合上演驚悚戲份,原因之一就是它通常大到超過居住功能所需要的程度。如果讀者讀過小栗蟲太郎的《黑死館殺人事件》(下面將會談到這部小說和吸血鬼的內在聯繫),或者切斯特頓布朗神父的清白》中那篇《伯爵生死之謎》(或譯《老實人伊斯芮爾·高》,這也是一部充滿哥特風格的小說,與《黑死館》有著驚人相似的開棺驗屍情節,而從小栗蟲太郎的自序來看,他確實把這個情節當作是自己的神來之筆),就會明白城堡往往可以大到別人連堡主本人的生死都可以弄不清楚的地步。
任何城堡都有一些即使在裡面生活過多年的人也很少會去或者不允許去的禁地。說句題外話,本質上屬城堡建築的霍格沃茨學院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傳奇,就是因為它的禁地也忒多了些,一會兒禁林,一會兒密室,一會兒又禁書區的。
實際上,只要滿足“大到超過居住功能所需程度”這一要求的空間,都適合安排驚悚情節,戰慄空間》用強烈的戲劇衝突將這種多餘空間帶來的恐怖感推向了極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城堡不一定要是帶有軍事功能的“Castle”,很多時候只要是“Residence(府第)”就可以了。艾米莉·勃朗特筆下的呼嘯山莊,明顯就屬後者。關於這一點的辨析,讀者可以參考筆者畫冊《堡,所以保民也》的跋。
圖 5 上左:《弗蘭肯斯坦》裡的古堡;上右:《弗蘭肯斯坦的新娘》裡的古堡;中左:《蝴蝶夢》裡的莊園,在霧中。中右:《死亡之夜》中第四個鬼故事的發生地,雪中的高爾夫球俱樂部。下:《香水》中第十二個少女被送往其間避難的海邊城堡。
從此以後,驚悚電影在營造氛圍時有了建築和環境的標準配置:一個坐落在懸崖邊、海岬上或至少窮鄉僻壤的建築群(Complex),與世隔絕,荒廢沒落,人跡罕至,年代久遠,各個角度都被繁茂的植物或多或少地遮蔽(圖 5)。實際上,這也正是偵探小說常常用來營造緊張氣氛的經典模式之一,“暴風雪山莊”。有關懸崖這一選址給建築帶來的視覺心理學效果,讀者可參閱筆者專欄《觀奇不語》中的《奇幻電影建築圖鑒之懸崖建築:雜談篇(九)》一文。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擊拍掌、收藏或是贊助支持我!
網頁底部免費拍掌五次即可幫我獲得分潤喔~
也歡迎追蹤我或者我的出版專題:《驚悚電影的發汗藥理學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9會員
52內容數
這組隨筆追慕太史公《史記·列傳》與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的“對傳”結構,每篇將兩部驚悚電影對照講述,篇內以雙璧之間的互文和同異為緯,篇與篇之間大體以時序為經,編貝串珠,兼採“拉片”的風格,蠡測驚悚電影自一九二〇年至今剛好百年匯成的深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沉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觀賞電影古董的另一個樂趣,可能是尋找它們的穿幫鏡頭。這種樂趣並不怎樣高雅,它就像一個愛抖機靈的小鬼時不時打斷媽媽正在給他朗讀的睡前童話、指摘其中的邏輯漏洞一樣,純屬找茬。但這件事情可以技術性地來做。我們看早期電影的時候,和看歌仔戲有一些類似,重要的不是看它講了什麼,以及講得怎樣,而是看它是如何講的。
如果你真正去看一部默片的話,你會發現它可能會意想不到地喧囂,相比之下,一些有聲電影成熟之後的藝術片,像《紅圈》,反而寂靜到聾啞的地步。這是因為默片自己也知道沉默令人尷尬,所以把配樂鋪得很滿,像一個生怕冷場而不斷切換話題滔滔不絕的主人。
驚悚是“倒吸氣”,恐怖則是“叫出聲”,——顯然,人是沒有辦法在倒吸氣的同時叫出聲的,當然前者可以是後者的準備動作。用一個譬喻來概括驚悚電影:沒有驚悚意味的電影就像秋日暖陽下微風輕拂的樹林,驚悚電影則是你在這個樹林裡找到了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然後隔著相同的距離,又找到了第三片,你正往第四片的方向走去。
觀賞電影古董的另一個樂趣,可能是尋找它們的穿幫鏡頭。這種樂趣並不怎樣高雅,它就像一個愛抖機靈的小鬼時不時打斷媽媽正在給他朗讀的睡前童話、指摘其中的邏輯漏洞一樣,純屬找茬。但這件事情可以技術性地來做。我們看早期電影的時候,和看歌仔戲有一些類似,重要的不是看它講了什麼,以及講得怎樣,而是看它是如何講的。
如果你真正去看一部默片的話,你會發現它可能會意想不到地喧囂,相比之下,一些有聲電影成熟之後的藝術片,像《紅圈》,反而寂靜到聾啞的地步。這是因為默片自己也知道沉默令人尷尬,所以把配樂鋪得很滿,像一個生怕冷場而不斷切換話題滔滔不絕的主人。
驚悚是“倒吸氣”,恐怖則是“叫出聲”,——顯然,人是沒有辦法在倒吸氣的同時叫出聲的,當然前者可以是後者的準備動作。用一個譬喻來概括驚悚電影:沒有驚悚意味的電影就像秋日暖陽下微風輕拂的樹林,驚悚電影則是你在這個樹林裡找到了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然後隔著相同的距離,又找到了第三片,你正往第四片的方向走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想這個主題有一陣子了,但一直很懶,畢竟這算是個腦洞大開的題目,而且我對於克蘇魯的故事其實還沒熟悉到可以長篇大論,我只能回到最原始克蘇魯故事的內容(新的就不談,也不談後來一大票創作形成的譜系)做一點分享。 克蘇魯是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創
Thumbnail
這兩天在試著撰寫哥德式小說,內容元素參考【秀弘的哥德式復興文章】 我個人就是很難寫出那種黑暗陰鬱的感覺。對於自我道德限制與格局卡關中。
Thumbnail
《風之影》是一部描寫關於西班牙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的小說,描述了一個少年尋找作者以及作者其他作品的探祕過程。全書充滿著詩意的雋永語句,滿滿是哥德小說的傳奇氛圍。
Thumbnail
《血字的研究》是柯南道爾的一部短篇小說
Thumbnail
重新審視影史經典《驚魂記》(1960),筆者再次為希區考克精心雕琢的驚悚世界感到目眩神搖,也感嘆那橫亙於光影長河中,最為原始的影像魔力。煙霧瀰漫的偏僻汽車旅館,佇立山坡頂端的古老陰森宅邸,捲款後的畏罪潛逃,死狀淒慘的謀殺案,荒棄的淤泥下堆積著逃亡者的恐懼與不安,以及藏於伊底帕斯內心最污穢的祕密。
Thumbnail
前言   之所以說優雅是因為整本書洋溢著木心的藝文知識,他並不是將之強行塞入情節中,而是幻化成諸多意象,有時如滔滔江水,有時如涓涓細流般灌入讀者的眼中;之所以說縝密是因為木心很有意識地將想說的內容隱瞞在表象之下,使表象是一個故事,而暗地裡卻完全是另一個悲劇。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Thumbnail
依然是諾蘭會嘗試展演與詮釋的電影作品 一定要夠深、夠複雜、夠燒腦……一不留意或一個閃神,就會跟丟了線索,觀影的樂趣瞬間遞減或直接睡著。 我喜歡他用預言故事開場,直接定錨「這是一場悲劇」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來了火種,並將其帶給人們」
Thumbnail
不同於過往我們所習慣的諾蘭作品,沒有虛實交錯的世界、也沒有大場面的動作戲,《奧本海默》為一部歷史傳記片,改編自書籍《奧本海默》真實傳記,講述「原子彈之父」J·羅伯特·奧本海默於二戰時期與其之後約莫二十年的人生故事。
Thumbnail
想這個主題有一陣子了,但一直很懶,畢竟這算是個腦洞大開的題目,而且我對於克蘇魯的故事其實還沒熟悉到可以長篇大論,我只能回到最原始克蘇魯故事的內容(新的就不談,也不談後來一大票創作形成的譜系)做一點分享。 克蘇魯是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創
Thumbnail
這兩天在試著撰寫哥德式小說,內容元素參考【秀弘的哥德式復興文章】 我個人就是很難寫出那種黑暗陰鬱的感覺。對於自我道德限制與格局卡關中。
Thumbnail
《風之影》是一部描寫關於西班牙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的小說,描述了一個少年尋找作者以及作者其他作品的探祕過程。全書充滿著詩意的雋永語句,滿滿是哥德小說的傳奇氛圍。
Thumbnail
《血字的研究》是柯南道爾的一部短篇小說
Thumbnail
重新審視影史經典《驚魂記》(1960),筆者再次為希區考克精心雕琢的驚悚世界感到目眩神搖,也感嘆那橫亙於光影長河中,最為原始的影像魔力。煙霧瀰漫的偏僻汽車旅館,佇立山坡頂端的古老陰森宅邸,捲款後的畏罪潛逃,死狀淒慘的謀殺案,荒棄的淤泥下堆積著逃亡者的恐懼與不安,以及藏於伊底帕斯內心最污穢的祕密。
Thumbnail
前言   之所以說優雅是因為整本書洋溢著木心的藝文知識,他並不是將之強行塞入情節中,而是幻化成諸多意象,有時如滔滔江水,有時如涓涓細流般灌入讀者的眼中;之所以說縝密是因為木心很有意識地將想說的內容隱瞞在表象之下,使表象是一個故事,而暗地裡卻完全是另一個悲劇。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Thumbnail
依然是諾蘭會嘗試展演與詮釋的電影作品 一定要夠深、夠複雜、夠燒腦……一不留意或一個閃神,就會跟丟了線索,觀影的樂趣瞬間遞減或直接睡著。 我喜歡他用預言故事開場,直接定錨「這是一場悲劇」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來了火種,並將其帶給人們」
Thumbnail
不同於過往我們所習慣的諾蘭作品,沒有虛實交錯的世界、也沒有大場面的動作戲,《奧本海默》為一部歷史傳記片,改編自書籍《奧本海默》真實傳記,講述「原子彈之父」J·羅伯特·奧本海默於二戰時期與其之後約莫二十年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