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失.逃
該怎麼形容
像一個球 又像一個洞
它越大越滿卻越空 ── 岑寧兒《空隙》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於《液態之愛》提及現代愛情的特質,隨着科技產物將人際關係加以數據化和介入公共領域,愛情的形態逐步突破過往的認知。鮑曼指出,愛情是「安全」和「刺激」之間的拉扯,愛情所帶來的痛苦不僅來自失戀或離異,亦在於捉得太緊所造成的瘀青,同時鬆開手後可能面臨失去的兩難。戀愛中我們不僅害怕失去彼此,也是恐懼失去自我。固此,這關係的不只是單純的得失,而是慾求「安全」與「刺激」的深層矛盾。正如包曼形容愛情的獨立性比擬於「死亡」,是不可重覆的經驗。
至死不渝的愛情實在動人,即使滿身傷痛,又何況?可是,人們都害怕在現實的關係裏受傷,讓人卻步又渴求。久而久之,理性摧毀掉宗教的權威性後,愛情成為了虛無的現代人的新興宗教,雖然它貌似提供了人生意義,但當中的不確定性仍然讓人折騰。
回顧《綠光》(Le Reyon Vert , 1986),它呈現的不僅是一名女子尋索失戀解藥的過程,而是從法國天主教倫理以降,直至當代兩性關係的群像中,試圖以電影尋找(還是創造?)某種精神解藥。透過女性主義思潮和公共與私密領域的模糊化,近代愛情哲學已不僅限於感性經驗,而是上至消費社會的窺視,下至實現自我甚至創造人生意義的新型宗教。由此作為前設,即使《綠光》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電影仍然從若隱若現的日落斜光中,窺見愛情甚至人生的虛幻與真義。
侯麥(Êric Rohmer)的電影總是蕩漾於道德戒律與真實慾望的一線天。滿腹經論的男孩單戀上宛如天使的女孩,卻因自慚形穢而猶豫不決。接着他遇上一位不論慾望投射、興趣和價值觀均與之相襯的女子,卻又畏於違反大眾期望,甚或一些不明文教條而不願意發展成情侶關係。最後,風情萬種的女子揚長而去,男孩亦跟天使成為男女朋友,卻赫然發現天使不如天使般美麗,也沒辦法找回女子,唯有承受這雙重失落。以上的故事結構不斷於侯麥的作品中再現、變奏,看似強烈的道德教訓傾向,導致侯麥與天主教倫理常常扯上關係。
事實上,正如早期的侯麥作品被譽為「六個道德故事」(Six Moral Tales),在此沒有所謂對錯的意思,而是思考生活者的日常,還有人們的各種選擇。歷經多年的創作歷程,作為經典作品,《綠光》反而是最不像侯麥的侯麥電影。
《綠光》的創作時期已是侯麥的末端,劇本是由飾演黛芬(Delphine)的 Marie Rivière 撰寫,電影以日記結構組合,戲中表演泰半是即興演出的。這對於恪守編劇一職的侯麥來說,實屬罕見。鏡頭下的女主角是一位悲劇人物,一方面她力拒庸俗的生活方式,希望脫離俗世規律的束縛,另一方面,她卻屢屢無法實現對於愛情的期許。到頭來,她只能活出另一種庸俗罷了。
如此一來,觀眾被迫跟著黛芬墮入兩難之間的困局──一方面,黛芬的愁緒總是揮之不去,並且追求合群的社交活動:分手兩年卻一直死纏前男友不放,甚至假裝還在一起;看見朋友們出雙入對、結群外遊,就為自己孤苦零丁而傷春悲秋。另一方面,她卻渴求擺脫這種庸裕的生活模式。在葷食的場合上硬要吃素,甚至大咧咧道出食肉的敗德,人家跟她討論,她卻顯得未經深思熟慮;友人勸她放開懷抱,結識社交圈外的男人,她卻堅信真愛不可能就此來臨,甚至一言不發,轉身走人。由此可見,即使《綠光》的日記體敘事形式是(侯麥的電影中)前所未見的零碎,可是其談討的命題卻更為深刻。
《綠光》一方面不再局限於選擇過後的結果,繼而形成人生的荒誕,而是歸返到「選擇」本身。另一方面,相較過往的書呆子角色,黛芬更為在地,(實現)自我與群體的矛盾亦是現代人的深層焦慮。從整片下來,黛芬一直處於自怨自艾的狀態裏,她無法甚至不願為自己的人生作定位,而是一頭栽進(人際關係/愛情)某種想像和情感。因此,她既抗拒外間的勸告,又自知自身問題而苦惱。走到最後,她終於找到如意郎君,擁有一個貌似快樂的收結。
電影走到結尾,日落綠光乍現,二人驚呼愛情的偉大,彷似督到一絲希望。侯麥供給的答案看似是善良的,在這段漫無目的的旅程中,黛芬總算覓到有心人,繼而找到餘生的道路指向。可是,乍隱乍現的綠光更像是某種信仰形式中的感召儀式,從宗教虛幻的本質上呈現救贖。它不會賜予永生,沒有善果惡報,沒有處事指引。唯一肯定的是,它彷彿告訴信徒,只要二人相戀,日子總會好過一點,然後信徒們自會安然接受。侯麥讓角色及觀眾看到了綠光,對角色而言,這是徹底感性經驗底下的異象,是主觀意願產生的奇蹟;對觀眾而言,這反而是通過整個故事和人物理解,對於「愛情」作為信仰的質疑。
「寂寞也揮發著餘香」,在侯麥眼中,愛情的虛幻(角色的理解)和真實(觀眾的理解)是不可缺的。寂寞不會衍生真正的情動,而是慢慢從內心長成焦慮,可是我們必須靠因着愛情的陪伴才能抵受世間苦難和孤獨,方可有力走下去。如此一來,這麽矛盾的人性慾求,才是侯麥透過一道幻光,照出似是甜蜜,實則赤裸的人性殘像。
全文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釀投稿|《天能》:銀幕內外的雙軌競合,鉗形攻勢的自我遞迴 | 釀電影 - vocus
《天能》便是科幻版的《千年女優》──「生生世世,我追尋的是我自己」,你終於發現那個經手、修翦你命運的一直都是你自己,一個未來的、全知的、神般的理想自我,從敘事的上空凝視著你,而你只是多重過去裡一則開放的索引,未來還會一直來,而你只能、也終將成為你自己。 - 關鍵字:影評,釀專題,釀電影,釀電影,電影音樂,釀投稿,天能,TENET,TENET天能,天能襲來,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