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個紀錄片時讓我想到前幾天跟一個Z世代的人聊天,他說不懂為什麼美國要對TikTok下禁令,我說為了保護美國人民個資被中國竊取吧……他表示不懂其中的關聯,我回答在App輸入的基本資料、短片裡露出的臉、使用者習慣都是公司可取得的資料,如果不清楚公司會怎麼使用那就蠻危險的。他對此表示很驚訝,他以為這資訊只有私人看得到而已。
對我來說上述的內容都算基本常識,所以我也蠻意外這位經常直播的Z世代不曉得。同時這次對話讓我思考或許很多人還是沒有這個意識的。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根據谷歌、臉書、 推特、 Instagram等公司前主管跟員工的訪問,探討智能科技便利背後的隱憂,以及社群、網路媒體怎麼操控言論跟我們的思想。紀錄片進一步說明網路如何導致政治兩極化、社會信任度下降、青少女自殺率上升等社會問題。
如何竊取最昂貴的資源:我們的時間
工具的設計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智慧型手機跟社群的立意也都是良善的,但不知不覺社群已經轉型成以商業跟新聞為主的平台。越發成熟的商業模式,是讓一切逐漸失控的起頭。當商業模式凌駕在人性上,「從你身上賺錢」成為演算法的主要考量,社群的運作就不在是為了滿足使用者。演算法也無所不用其極,滿足社群的客戶—那些花錢投資者,想辦法讓我們花更多時間在這些平台上,並讓他們有機會賣更多廣告。
如果你沒有花錢買產品,你自己就是產品。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揭開演算法的運作模式,並穿插一個家庭的生活,模擬演算法如何根據我們在什麼內容、花多少時間,來判斷我們的興趣,並利用這個在首頁推薦更多符合我們喜好的貼文。乍聽之下很符合人性,但造成的結果是推薦的資訊很片面化。而當我們使用時間越長,等於餵更多資料給演算法,人工智慧就會推薦更吸引我們的內容。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就會產生周圍跟自己想法很類似的錯覺,甚至覺得不同意自己觀點的人是笨蛋。
真正的產品是讓你的行為和觀點,開始慢慢有無法察覺得細微變化。
這也導致現在政治傾向更加兩極化。除此之外,2016年劍橋分析事件(Cambridge Analytica)爆出劍橋分析公司運用臉書用戶資訊,精準投放符合不同用戶理念的競選廣告,藉此影響美國總統大選。這個結果顯示只要有資金,有心都可以操弄社群上的想法。
新聞掌控在懂規則的玩家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也提到假新聞的傳播速度是真新聞的6倍,這個影響力更不能小看。這代表只要掌握什麼性質的消息,容易被大眾關注,就可以操控民眾的想法。這個現象其實在傳統媒體早就有了,只是社群加速跟擴張這樣的模式。雖然紀錄片沒有說明,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導致現在假新聞的亂象。
- 媒體追求速度、流量(為了賺錢)
- 不審核資料來源的惡習
- 民眾容易被誇張的標題、故事吸引
萊恩•霍利得在《被新聞出賣的世界》一書提到,媒體有截稿期限的壓力,加上需要供應24小時的新聞,在部落格或論壇上具有話題性、討論度的故事,容易被抄下來當新聞,也因時間限制,許多記者不會審核「消息的可靠度」。
當然除了假新聞的傳播速度,操控跟掩蓋新聞也是媒體界長期存在的問題。雖然紀錄片中裡提到「真相很無聊」,所以大家才喜歡關注勁爆的假新聞,但我不完全同意這種說法。
許多值得我們關注的新聞,其實早就悄悄得被掩蓋住了。例如:美國體操界庇護一個長期性侵犯選手的醫生長達三十年(
閱讀全文);《驚爆焦點》裡爆料教會有系統的掩蓋神父性侵教會裡的孩子約二十幾年;知名好萊塢製片人哈維·溫斯特的性侵事件也藏了三十年(剛好最近都在讀這些案子)。從上述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
「只要有錢或權力,想要埋掉一個消息,都辦得到。」
而「掩蓋真相」和「創造假新聞」兩者交互影響,造成的結果就是讓我們對真相的理解更扭曲。現今社群媒體逐漸變成主要新聞來源之一,也使得操縱消息更加容易。
紀錄片最後以一個比較樂觀的方式收尾,沒有明確的說解決方法是什麼,也很方便的把Netflix排除在外。雖然有些小缺點,我還是很推薦《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紀錄片對智能社會的分析很犀利,在智慧型手機跟應用程式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中,了解這些的軟體怎麼運作、影響我們,以及有意識地去接收消息,更顯得重要。我認為是一部每一個人都需要看的電影。
- 電影名稱:The Social Dilemma(美國)/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台灣)
- 上映日期:2020年9月9日
- 片長:1小時34分
- 導演:傑夫奧羅奇(Jeff Orlowski)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拍手5下支持我的創作~只要花30秒用FB或Google登入就可以支持我了。LikeCoin基金會會把Like數轉換成虛擬硬幣回饋給作者,讀者是不用付費的。你的拍手也是鼓勵我持續創作的動力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