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就知道教科書有很多謬誤,但沒想到原來自己也深受其害,前幾天在臉書兩棲爬蟲研究社團被眾前輩點明,才知道原來以前慣用的冰河孓遺跟活化石原來是有問題的詞彙,想想大學前的教科書跟很多科普書都會提到,突然開始好奇到底我還有多少東西是不知道的?如果說我腦中的世界由過去的經驗組合,那這樣我不就有好多錯誤的世界觀嗎?想到就覺得可怕,現在就來分享冰河孑遺跟活化石到底錯在哪裡。
冰河孓遺、活化石有問題?
為什麼我要問這個問題?
冰河孑遺跟活化石是什麼?
大家應該對冰河孑遺跟活化石這兩個名詞不太陌生,兩者應該都有出現在各位高中前的課本、一些科普書上,冰河孑遺被用來指稱冰河時期從原生地移動過來,但冰河退卻後因為地理隔離存留下來的生物,接著在當地落地生根,像是櫻花鉤吻鮭、山椒魚,而活化石則是那些跟化石物種長得很像的現生物種,例如腔棘魚跟鱟,課本上也會說可能是因為生活環境變動不大,所以才沒有什麼改變,這些我以前深信不疑的課本內容,原來是不精確的用詞!
這兩個詞哪裡有問題?
冰河孓遺、活化石的問題在於定義不夠精確,前者如果說的是冰河退卻後留下的生物,這樣的生物就非常多,而若說的是經過冰河時代存活下來的物種,那又更多了,甚至連人類都包含其中,所以按照林思民老師的說法,用間斷分布(disjunctive distribution)這個詞會好一些,意思就是跟其他親緣關係近的類群分布地相距甚遠的物種,而活化石這個詞依照前輩們提醒,並無法反應該物種的演化歷程,依照時間軸詳細敘述,像是經歷什麼樣的滅絕事件等才是比較好的做法。
永遠保持懷疑的心
這麼久的讀書生涯裡,我對這兩個專有名詞深信不疑,直到看到臉書社團裡各位前輩的說明才終於知道,所以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現在學的東西可能在未來發現是錯的,現在用得非常習慣的專有名詞,或許並不精確,對於知識的汲取果然需要與時俱進,教科書的更新速度固然快不起來,但我們目前身處於數位時代,可以用很多管道獲取新的知識,不過還是要謹慎確認為真啦!
我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