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第二十七則大哉問 批判思考的重要性?》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昨天書報討論老師激動地說什麼樣的論文沒水準,還有鸚鵡學舌對於學習毫無意義等,對年輕時的他來說,書報討論課讓他知道什麼叫「讀書」,不是書上講什麼、老師講什麼就都是對的,反而很多是錯的。我們的教育讓我們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很多沒邏輯的事情正在每日上演,但卻沒人發現,甚至跟著拍手叫好,很多新聞會找某專家背書,有時不知道是哪來的專家,講的東西錯得離譜也有人信,我們勢必要找回批判思考,勇於發問的能力。

批判思考的重要性?

為什麼我要問這個問題?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01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大哉問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6K會員
182內容數
寶可夢可能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但它不僅是一部卡通,裡面其實蘊含相當多的生物知識,讓我們一起從演化生物學、生態學、發育學、比較解剖學……,一起從頭到腳認識寶可夢,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政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中秋節到了,來一篇應景的貼文,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廣告帶動的風氣,也有人說這個習俗起源於一戶人家開始烤肉,結果全國一起跟風,甚至連BBC 中文也刊登了這項屬於臺灣的特別活動。不過,不管起源是什麼,雖然烤肉這項習俗長期以來帶給臺灣人樂趣,但伴隨而來的塑膠垃圾跟碳排放量卻給環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換位思考」我覺得是蠻重要的,很多人會說換了位置換了腦袋,但大家或許忘記長了年紀也會換了腦袋,有些家長覺得小孩怎麼那麼愛頂嘴,都講不聽,忘記自己小時候最討厭爸媽單方面管教,所以總想唱反調。
我一直覺得夢想是人活著最重要的生命泉源,有些老生常談的話會說「人因夢想而偉大、難以實現的夢想最美」,就算夢想可能不切實際,但有夢想的人會努力地爭取機會,朝自己想努力的方向前進,追尋的過程中總會獲得什麼,這些就足夠我感到滿足,也是我覺得活著最大的意義。
一直到有一天,我開始想為什麼要養動物?雖然最後仍是以人類觀點為中心思考,但我覺得養東西必須要在欲研究、觀察的前提下,不然沒理由把自由活動的生命關起來,現在的我聽到有人興沖沖討論想養什麼,就偶爾會不自覺皺個眉。
前兩天黃氏兄弟的影片《關於報導,我想跟家人說》,有關這起事件的討論很多,其中尤其是被出櫃。 性向只是個人特質的其中一項,沒有人能決定自己的性向,任何性向都沒有錯,如果你能接受他們的固執,接受他們的開朗,接受他們的各種特質,也請接受他們的性向。 願幾年後沒有人需要出櫃,因為躲藏的櫃子早已不需存在。
這幾年聽聞不少公益活動,結束後會把獲利全數捐給社福機構,這當然毫無疑問是件好事,但我總覺得哪邊怪怪的。當這些人願意把錢捐給其他機構,而不是變成自己的收入,那是不是代表在沒有那筆錢的情況下,這些人仍能好好過生活,因此做公益的人其實多侷限在行有餘力,還能提供協助的那些人。
中秋節到了,來一篇應景的貼文,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廣告帶動的風氣,也有人說這個習俗起源於一戶人家開始烤肉,結果全國一起跟風,甚至連BBC 中文也刊登了這項屬於臺灣的特別活動。不過,不管起源是什麼,雖然烤肉這項習俗長期以來帶給臺灣人樂趣,但伴隨而來的塑膠垃圾跟碳排放量卻給環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換位思考」我覺得是蠻重要的,很多人會說換了位置換了腦袋,但大家或許忘記長了年紀也會換了腦袋,有些家長覺得小孩怎麼那麼愛頂嘴,都講不聽,忘記自己小時候最討厭爸媽單方面管教,所以總想唱反調。
我一直覺得夢想是人活著最重要的生命泉源,有些老生常談的話會說「人因夢想而偉大、難以實現的夢想最美」,就算夢想可能不切實際,但有夢想的人會努力地爭取機會,朝自己想努力的方向前進,追尋的過程中總會獲得什麼,這些就足夠我感到滿足,也是我覺得活著最大的意義。
一直到有一天,我開始想為什麼要養動物?雖然最後仍是以人類觀點為中心思考,但我覺得養東西必須要在欲研究、觀察的前提下,不然沒理由把自由活動的生命關起來,現在的我聽到有人興沖沖討論想養什麼,就偶爾會不自覺皺個眉。
前兩天黃氏兄弟的影片《關於報導,我想跟家人說》,有關這起事件的討論很多,其中尤其是被出櫃。 性向只是個人特質的其中一項,沒有人能決定自己的性向,任何性向都沒有錯,如果你能接受他們的固執,接受他們的開朗,接受他們的各種特質,也請接受他們的性向。 願幾年後沒有人需要出櫃,因為躲藏的櫃子早已不需存在。
這幾年聽聞不少公益活動,結束後會把獲利全數捐給社福機構,這當然毫無疑問是件好事,但我總覺得哪邊怪怪的。當這些人願意把錢捐給其他機構,而不是變成自己的收入,那是不是代表在沒有那筆錢的情況下,這些人仍能好好過生活,因此做公益的人其實多侷限在行有餘力,還能提供協助的那些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聽話什麼時候變成了貶義詞?從開始教改以後嗎? 如果長輩、老師講的是對的道理,我為什麼不該聽話?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到底可以為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利益?而這些利益沒有任何後遺症嗎?所以為了同儕讚揚的眼神,吸毒是應該可以接受的?每天找不同的人上床才是解放自我?而我又是有很奇怪潔癖的人,不懂一位女生的心,我
什麼是「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十個人可能會有十一種答案。 古希臘詩人阿爾基羅庫斯(Archilochus)曾講過一則寓言:「狐狸懂很多事,刺猬則只知道一件大事。」當這兩種動物面臨威脅時,狐狸會據他所知,找出最合適的解決辦法;但刺蝟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只會把自己捲成一顆球。
本書介紹了逆思維的四種思考模式,提出了科學家模式的優勢以及多人之下的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科學家的態度面對凡事,以及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Thumbnail
八、「你說呢?」 人類像貓,充滿好奇是天性。 人類還有個特點,就是面對某個問題拋出,總是喜歡去尋找答案。 學生們的考試卷就是這麼設計的,所以整張紙上不是問號就是空格,期待有人把它填滿,或是給個「答」。可惜太多年積累的測驗卷,讓學生們漸趨疲乏,所以,看到白紙黑字的各種問題,抗拒心理油然而生;但口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聽話什麼時候變成了貶義詞?從開始教改以後嗎? 如果長輩、老師講的是對的道理,我為什麼不該聽話?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到底可以為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利益?而這些利益沒有任何後遺症嗎?所以為了同儕讚揚的眼神,吸毒是應該可以接受的?每天找不同的人上床才是解放自我?而我又是有很奇怪潔癖的人,不懂一位女生的心,我
什麼是「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十個人可能會有十一種答案。 古希臘詩人阿爾基羅庫斯(Archilochus)曾講過一則寓言:「狐狸懂很多事,刺猬則只知道一件大事。」當這兩種動物面臨威脅時,狐狸會據他所知,找出最合適的解決辦法;但刺蝟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只會把自己捲成一顆球。
本書介紹了逆思維的四種思考模式,提出了科學家模式的優勢以及多人之下的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科學家的態度面對凡事,以及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Thumbnail
八、「你說呢?」 人類像貓,充滿好奇是天性。 人類還有個特點,就是面對某個問題拋出,總是喜歡去尋找答案。 學生們的考試卷就是這麼設計的,所以整張紙上不是問號就是空格,期待有人把它填滿,或是給個「答」。可惜太多年積累的測驗卷,讓學生們漸趨疲乏,所以,看到白紙黑字的各種問題,抗拒心理油然而生;但口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