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搜尋電影下載一時錯手失誤,將英文姓名 Donald Barthelme
貼進另個視窗「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文關鍵字查詢,
結果單獨出現一筆顏元叔寫的<介紹巴莎姆>,刊在1972 年
的《純文學》雜誌。至圖書館借出,始發現系統收錄早期文
獻著錄不甚詳實,該刊其實連著兩期籌畫巴莎姆專號盛大介
紹,文章總數達 25 篇……
118 據《白雪公主》第 2.5 個中文譯本的譯者虞建華轉引,1956 年
Barthelme 閱讀貝克特剛發表的革命性劇本<等待果陀>,感受強烈
認同,啟發他逐步發展此時仍在朦朧想像中之新形式小說來呈現自己
對世界的觀感,四年後完成第一篇作品<我與曼蒂博小姐>……(加
粗的黑體字為 Barthelme 寫作經常使用玩弄版面的手法之一,利用格
式或突破格式進行個人化的表達,本文摹仿襲之。本網站排版設計雖
可以將個別字詞單獨以黑體字標示出來,但無法對另些 Barthelme 與
後來解構派作家也會使用的格式,例如將個別單字進行放大、縮小、
變換字體等進行操作,亦無法使用兩欄或三欄併排式書寫。)
117 Barthelme 1964 年結集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 Come Back Dr. Caligari
,1967 年又以斷片拼貼方式寫成解構《格林童話》的中長篇《白
雪公主》引起討論。〔但其實他針就的對象嚴格說應是華德狄斯
奈據刪節後純淨之童話版本進行繪事的卡通影片。格林兄弟原始
著作在文學史上屬於別成一門的色情童話,內容涉及不少殘忍血
腥,及諸如近親相姦等異端交媾行為……〕此外,包括 1968 年
Unspeakable Practices, Unnatural Acts、1970 年 City Life、1979 年 Great Days 在內,累積出版8 本短篇小說集,共一百餘篇;81 年和 87 年則推出自選集,《短篇小說六十篇》和《短篇小說四十
篇》。1972 年 Slightly Irregular Fire Engine 據說是本兒童版的諷刺
書,1975 年的《亡父》被某些評論家解讀為以圖文故事表達文論
思想的長篇;1986 出版長篇 Paradise;1989 年去世之後,被認為
與《白雪公主》性質可以相互參照,解構亞瑟王與圓桌武士傳說
之《國王》於 1990 年以遺作形式出版,評價稍次。
很久以前某天醒來
發現自己失去寫出完整句子的能力
魔鏡盜走母后藏起蘋果摔碎美髪分岔
限量一本永恆不曾存在的巴莎姆之書
116 Barthelme 成名不久,台灣曾趕在他仍被視為前衛的節骨眼上
盛大介紹過,譯名是巴莎姆,(本文因為可以自由心証無須
贅言說明的原因,有時以巴莎姆、有時以 Barthelme、或巴撤
美、或巴賽爾姆、甚致故意寫錯成巴撒美、巴塞姆爾、或巴
莎美來標示這位作家的名字。)始作俑者應該是王文興對
〈玻璃山〉的評閱演講,之後並撰為文章。由這篇被分割成 100 小段,各以序號標示的作品開始,顏元叔策畫了以「超
現實小說」為名的巴莎姆文學專題,(當時還未有後現代主
義之名,所謂超現實,指的其實是以貝克特、尤湼斯柯所代
表的實驗風格。)發動研究生翻譯短篇小說, 兩期共刊出 19 短篇, 自己撰寫作為專題總論的<介紹巴莎姆>,也著手試
譯《白雪公主》,兩期刊譯超過全篇1/3……
115 《純文學》雜誌連續兩期以「超現實小說之頁」的名義刊出「巴 莎姆專號」,計翻譯 19 短篇,連載《白雪公主》已刊出部份超 過全文 1/3,<編後>聲明下期將續行刊譯,待全數完畢再撰文 通盤討論,匯輯相關篇章以書籍形式出版。不料聲明之後事況丕
變,編者顯然已將完稿送出,又再緊急趕至印刷廠,於底頁空白
另行補上<痛苦的宣布>:因財務無法支撐,不得已決定休刊。
巴莎姆自此也從台灣文學出版與評論園地消失。在1988 年光復
書局「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巴撤美》出版以前,未曾再有譯
介或研究論文;亦不詳翻譯進行已至半途的《白雪公主》身世後
果如何,查索不到其他刊物接手續登,也未發現單行版本。《純
文學》雜誌之停刊,使得編寫翻譯朝向完稿可能只差幾步的《巴
莎姆作品集》,就此成為一本於現實中不曾存在之書。
因為傅柯《監獄的誕生》,就去核對卡謬《瘟疫》中是否意識到權力 / 知識對
身體的控制。以前沒讀過這書,曾經幾次注意到它出現在招募讀書會成員的清
單也都錯過。閱畢留下的最深印象卻與瘟疫主題無關:一名拙於語言文辭的配
角,在情人將離去時無能吐露真情話語加以挽留,自此受困於語言魔障,他欲
將心中的情話化為文學寫作,但終身卻一直糾纏於起首第一個句子應如何修改
、校正始能臻於完善。『五月天裡的一個美好早晨,人們可能看到一位優雅的
女騎士,跨著一匹俊俏的栗赭雌駒,馳過博意斯波隆那些花團錦簇的大道。』
直到他染患瘟疫,將畢生未能寫定的文稿交給醫生……『太久了!拖延得太久
了!一個人總是想要把它講出來!』總共大約五十來張稿紙,醫生一覽之下,
發現大部份都是同一個句子的重複,其中僅有稍許不同,或為簡化,或為增飾
。五月份、馬背上的淑女、博意斯大道等字眼,以各種不同的組織型式不屈不
撓地反覆出現著……甚致整理出所有替換詞句的表解另為附錄……只有在最末
一張手稿的最下一角,用端正的書法寫上:『我最親愛的珍妮,今天是聖誕節
,而且……』終其一生書寫不輟,成績僅此數字而已。他臨終將死,強令醫生
將他手稿燒毀後竟奇蹟獲得痊癒……
114 略晚於繁體中文,1979 年上海譯文出版社《當代美國短篇小
說集》收錄<教堂之城>,是我手頭上所見簡體文獻中最早
介紹巴塞爾姆的文章;1992 年王偉慶譯出《白雪公主》,花
城出版並收錄<道歉>、<論天使>、<玻璃山>、<歌劇
院幽靈之友>、<歐也妮葛朗台>等其它著名短篇;2005 年
虞建華又再新譯,改以後現代的流行概念「後傳」為書名。
2000 年以來後現代小說在文學研究中漸為重點旗幟,一時間
研討會與期刊發表不輟;兩岸外語學院以中、英文寫成的學
位論文累積亦達十餘篇,2015 年南海出版社出版《巴塞爾姆
的 60 個故事》及《巴塞爾姆的 40 個故事》中文譯本……
113 《純文學雜誌》策畫的這一本胎死腹中、從來不曾存在的巴莎美之書雖
未出版,但 Barthelme 當時進行書寫實驗所操作的主題,如碎片、拼貼
、對話,寓言、改竄、非線性敘述、主題離散、插入非文字表達等等,
對今日的研究者或一般讀者來說,都已是耳熟能詳的文學閱讀與寫作常
識,成為能夠僅用一、二套語代入便可達於相當程度之精準陳述的概念
。一時間我說不清楚自己感覺到此處存在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或肇因於
根本沒有問題存在?似乎學者研究、選擇撰寫論文主題與一般讀者的閱
讀之間有塊落差地帶長年受迷霧籠罩,顯得神秘,那兒彷彿棲住著尚未
廓清的思惟,或其它某種精神性的幽微之物;又或許迷霧驅散之後朗朗
晴天之下的景觀確如學者所料,委實並不值得關注……但我受那迷霧吸 引……
112 將自行在圖書館排隊擁擠不停吞吐
的影印室並列數十台配製 HP 碳粉
匣之雷射機種高速送出的巴莎姆專
題共 186 張單頁攤在桌上閱讀。
在一齣討論影史經典的記錄片裡看到「A 字
短裙」指的是電影畫報裡常見 60 年代時髦
女生穿的連身短洋裝,怎麼會這樣?不知是
導演弄錯?還是我一直對這辭彙存有誤解。
111 顏元叔的文章可能是中文世界對 Barthelme 最早的介紹文,除了
詳盡摘述當時國外文評界的看法,也公佈了幾點屬於自己的閱讀
感受提供讀者平衡參考。雖然這篇文章多數人或將認為早已經被
學術研究的腳步抛到後頭老遠去了,但念及它是在後現代狂潮出
現、襲捲、泛濫,最終至於所有相關概念都成為爛熟的套語之前
提筆撰作,以非讀者習見的後現代語言重現原始的閱讀經驗,其
新鮮反而像是一篇掙脫時代總體視野壟罩之幾乎逸失的異文,未
嘗不是有心從學術的文評家與 pro 的閱讀指導家所規畫好之閱讀
與思惟的前視野脫逃,恢復自身作為一個「只管自己讀」之個人
讀者絕佳的機會。
110 試著摘述顏元叔文章中所引用的國外評論半途而廢,殘稿如下:Jack
Kroll:『 Barthelme 面對敵人毫無畏色——此敵人即哲學家所謂的「
「人類世界」——他精明地將精神的窘境化為邏輯,將邏輯化為喜劇
,而這種喜劇即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有目共賭的真相。』布羅牙特也
說:巴莎姆的文章正是反映時代瞬息的「鬼臉」……Conard Knickerbocker 認為 Barthelme 的短篇故事是『現代生命缺乏邏輯關
連的見証 』。拉斯克說:『閱讀Barthelme 的短篇故事,好像在一個
二十人的餐會上,聽見五組談話正在進行,不同主題的片片段段,同
時進入我們的耳鼓……』顏元叔他自己的看法則是:(1)卡通式的
手法;(2)小說化的論文;(3)新聞式的主題;(4)超現實手法
對現實常態的歪曲表達。
下載網友以電腦程式翻譯的說明書完全無法
讀通,只好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不懂
的還是不懂,有疑問的依舊無法解答。
109 <玻璃山>原是北歐民間故事改編的童話,公主被擄囚於陡峭
難登的玻璃山上,一名青年攀頂營救,成功後國王贈送一半財
富,並招為駙馬與公主婚配。Barthelme 以 100 個編有序號的
超短段落加以謔仿改竄,譯成中文全部篇幅約僅 2,000 字。他
把故事場景搬至紐約鬧市現代玻璃帷幕大樓,不動聲色地將童
話在傳佈過程逐步暗中收斂的意識型態紛紛瓦解於喜劇搞笑的
氛圍,例如主人翁左右各持一具塑膠吸盤式的通馬桶器為勇闖
峰頂之工具,沿途所見儘是人性辛酸,卻也同時令觀者為之噴
飯的橋段;青年攻頂以後手起刀落,竟將公主頭顱斬割扔下山
來……
108 Barthelme 的輕鬆短句對看慣大部頭長河寫
實小說的讀者來說頗覺得新穎,不僅其形
式與內容緊密結合一體,充滿荒謬感的節
奏與豐富凝練的象徵,讀者無須借助任何
文學批評之訓練,字字句句皆能心領神會
,臉上不自覺浮現與觀看伍迪艾倫、史蒂
芬周電影相同之微笑。
107 王文興指出,100 個編上序號由獨立碎句組合的段落,除了逼真
傳達攀爬過程步步為營之艱困,也表現登高者身懸天際的孤矜感
。他很肯定地判斷巴莎姆此篇應當劃入超現實小說範疇,並為讀
者簡介布列東宣言以來運動之始末,與自己拈出兩個最易辨認的
風格特徵:夢幻式的氣氛與步步為營的象徵。他接著釋疑:『當
然從學術的觀點來看以上斷言未免覺得淺薄可笑,可是假如你要
人們認出某人,所需要的其實只是一句簡單的描寫,例如說他穿
紅衣服,戴白帽子,如此辨識要遠比說他性格如何,學識如何,
操行如何,要好認得多。』
106 也許會有不少人注意到王文興以上點評的發言
位置,乃是出以作家立場之借鏡觀察,與文學
評論家的評析剖分有別,但亦相信其中僅有絕
少之少數會將此一發言位置認真當一回事鄭重
考慮。
名流對嗆,晦義得以顯露。大師投稿學報期
刊,寄來一袋鏡子碎片,或經重覆使用再予
消磁之二手空白錄音帶替代論文發表。每一
篇形式與內容共同指涉斷片化效果。
105 王文興分析巴莎姆短碎句組合之節奏與象徵層次,篇幅
簡易,不過三、四百字,雖曾認真詳閱然而迅即不復記
憶。印象最深、感覺份量最沉的一句只在他最後離開文
本自承撰文重心:『一篇小說給人的快樂不屬於作者,
而在於讀者。我這篇分析著重傳達我閱讀時的快樂,但
卻不知這樣的傳達是否能同樣讓我的讀者也感到快樂。』
104 王文興點評當時華文世界尚無人注意的 Barthelme,相隔 40 餘
年仍可生動鮮活感覺他在閱讀中汲取之快樂,並期盼文字能將
自己在閱讀與思惟之現場,第一手的快樂傳達予讀者……巴莎
姆這篇譯成中文篇幅約僅 2,000 字的<玻璃山>不日果成後現
代小說之短篇經典,簡體中文近十年間光是專力剖釋此篇的學
院論文至少可以檢出十篇以上。透過理論架構深入解析文學內
在堂奧,雖然見識學術進展,然而閤書便忘,遂敢自信學問鑽
研再深,怕也不如王文興此篇學術不合格之讀後心得式的雜文
所能給予深刻的啟發。
103 印象裡沒人對<玻璃山>對應艱困登高步步為營之序號,同時
存在著結構與反結構兩種不同解讀觀點之可能提出再議。「序
號」指涉某種相關的接續性,足以間接作為整體之表徵。將<
玻璃山>視為由 100 個片段組合構成,或是 Barthelme 將原
來的整體分割成 100 個碎片,其實是「結構」與「解構」兩種
不同的閱讀進路。由 1 數到100 之依序相接的進程中,雖然也
暗示了並置、移轉、變奏各種可能……但它永遠不能免除某種
未說出的排列組合「規則」,一言以蔽之,它不是無章法的。
至於反過來從最後一個數字開始倒數……
再也寫不出完整的句子……無論我怎麼運思,試著
表白,都儘是些零碎、缺乏想像力的單詞,貧脊的
動詞、夾雜一些其實也不怎麼確定的主詞、或形容
詞,再加上錯誤的連接詞,胡亂攪和一起,根本無
法表達那些長年盤桓在我心上的念頭。
102 除了王文興對<玻璃山>的解析,朱立民也循著破譯作者書寫
手法的進路,確定指出巴莎美名篇<歌劇院幽靈的朋友>所指
「就是我」;胡耀恆則虐仿巴莎美風格,以對話格式寫了討論
<都市狂想曲>的文章……學者分享自己的心得,順便也充做
讀者討論的起點……我發覺他們在分別嚐試確定 Barthelme 該
篇作品的主題之餘,竟不約而同感到其中委實存在許多不能被
確定的成份……
101 Barthelme的短篇小說,有些篇幅較一般短篇更為精短,只在
2﹣數頁之間(最短者通篇僅有一句,接上表示語意未盡長達
10 頁的刪節號。)如此短的文章,自難容納須佔文字空間之
佈局、線索、情境、人物個性、情節轉折、行為與心理動機
之刻畫等傳統書寫內容。乍看 Barthelme 的創作比較像是安
插在綜合雜誌中,讓讀者眼睛和智力都能略事休息的都市剪
影一類,與純文學有別的短筆,給人一種非常強烈之「充數」
的初印象。然後跟著一陣興奮地警覺起來,了悟「充數」乃
是一塊哲學與文論未及插手涉足之書寫與閱讀的處女聖地。
100 在那些只如專欄文章一樣短之不像故事的故事裡,充斥著從
某個脈絡跳躍出來的弧立斷片、或不合文法以致無法讀通的
的句子、突然放大的黑體字、跳接題外敘述、插入圖表、繪
畫等非文字表達、大量使用刪節號與破折號、甚致頻頻出現
錯別字、自造字……多文體的拼合與各種故意干擾讀者閱讀
的手段,使得個別單字的意義彷彿全都被撕碎……目的顯然
不在說故事的 Barthelme 到底想幹些什麼?
夢中的懸念比擬諜報戰場
我聲嘶力竭易容偽裝密搜敵情
140.32.46.59 發送邀請給苦兒@xx.com
99 刪節號書寫。Barthelme 是因為書寫未竟而以符
號表示,或者刪節號本身實為其目的?書寫為了 能在稍後引出刪節號乃奮力進行,於是我們可以
說,刪節號本身即其目的,為了寫出刪寫號而進
行書寫……至於黑體字……
98 以黑體字表示特出概念與重要術語的做法司空見慣,Barthelme
選擇狀似豐滿其實根本無謂的詞彙放大凸顯,沒料到竟騙過一
整票粗心的讀者與學術評論員。小詩格式的不連貫囈語組成標題
,從這裡出發,必須經過多組符號,遵循箭頭指示,適時轉換層
級聯結,始能抵達作品內容。醒目的黑體字不只是一種解釋性的
注腳,它其實有著一種墓誌銘的效果,詭異底以一種宛若照相存
真的方式,見証(保全)了適才就在你我周圍不時上演之這個時
代歡樂的葬禮。
97 ……並常取材新聞、藝文與時事評論中的流行語、廣告文
案或歌詞。如果在今天,相信巴莎姆一定會把聲音和影像
也加入文章之中,包括網路即時通訊之截取畫面、自行以
每秒連拍 40 次的傻瓜相機攝取到的高清畫面,手機錄下
街頭藝人與小酒館現場演出的音樂、download 來的 mp3,
網友自行翻譯,字幕配合稍有落差的電影;甚致指示讀者
閱讀至此,可去 cable 、MOD 觀看某某隨選節目,預定播
映的時間表……居住在其他地區的讀者亦可於某處網址下
載相同插曲……最顯目的將是 FB 和 IG 的發文,及作為網
紅 you tuber 的自拍與直播畫面。
傻眼 全力進行一種有組織底盡情瘋狂
那難以擺脫之對確定性的偏愛追求
96 確定之物:(a)我們為之執著,相信在事物背後有個
「確定之物」,即使「無物」,也是一種確定之無物;
總之不能不確定,不能掀開遮幕以後還要花樣,變東變
西。(b)如同「摹拜」,必須先有個偶像擺在那兒,隨
便用塊石頭、用棵草代替也好,總是要有個「我們自己
知道」的不管什麼擺在那兒,作為意識投向的分析標的
。(c)一個確定的對象之物真正作用是反過來支撐、證
實了我們自己。
95 在閱讀中那難以擺脫之對確定性的偏愛追
求,其實是一種(源自古典)現代主義的
閱讀習慣。總是認為文本指涉某項表達,
於是在閱讀中識出、指認其義,成為學術
與職業讀書家在閱讀行為上之一項足為身
份識別的顯著特徵,以朱立民對<歌劇院
幽靈的朋友>所進行的示範解讀為例:
94 Barthelme 從眾所熟知之文化語脈中借用了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及其作者姓名,在經過挪易、改竄之後的杜撰故事中,Gaston Leroux 以其自身所創作之「劇院幽靈」的形象,戴著遮掩傷痕之面具,蟄居
在湖邊劇院地下五層裝飾豪華的寓所進行《歌劇魅影》之書寫,延宕
四十年始終無法完成。作為他之朋友的敘述者為他安排最新進步的外
科手術,希望 Leroux 能夠放棄地下蟄居,返回社會人間重新迎接生活
。他指出 Leroux 長期匿居於地下,地面上的世界樣貌與文化風尚早已
改變,不再是他年輕所知悉的樣子。Leroux 雖然有心走出地窖,卻受
制於長年下來已然習慣生活於舒適之安全帶等心理習性,無法毅然改
變。這位歌劇院幽靈的朋友失望、無奈之餘坐在路邊等待,自忖或許
要等上一百年,直到『灼熱辛辣的奇譚之肉,再一次被呆悶無味的常
識之汁冷卻掉。』
93 我從譯成中文篇幅僅2,000 字的小說摘寫出以上 100 餘
字「劇透」,雖然在意識上一再提醒自己注意,避免為
求情節融貫,擅自增添個人額外的解釋;卻也發現任何
讀者摘述 Barthelme 恐怕都無法免除必須填加自我主張
。上一段以黑體字標出的部份其實並未出現在 Barthelme 的書寫中。細看那些我所增飾以為無關宏旨的詞彙,在
加粗後反而顯得曖昩、因之模糊的概念中,每一個單字
詞彙的改寫都公然傳遞著意識型態的滲透。
92 反省自己在閱讀時自動填加的內
容,並由此醒悟,每一次的閱讀
,其實都可能存在數種不同細微
差別的填加法,將自己引向內容
不一之個別分岐的理解......
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寫出完整句子的那陣子,每天從信箱挑出
只用單面印刷的廣告紙,在背面的空白處反覆練習將心中意
念書寫成文。開始的第一稿總是試著胡亂組合腦袋裡最後倖
存的那幾個單詞,或片語,拼揍一堆不成句子的零星塗鴉,
雖然感覺得出其中確實藏有某些尚且不能被人了解的思想,
但要修改成能夠讓人認可是篇文章的樣子,其實有著挺不容
易跨過的門檻擋在前面。明明腦袋很清楚要說什麼,可實際
上就是沒辦法寫成句子。
91 朱立民的文章起首即刻破題指出這是個關於失敗作家的故
事,且其創作生命遭遇瓶頸,無法完成作品的癥結在於他
拒絕面對現實,以致寫作《歌劇魅影》耗時四十年猶未能
完成,他的面具、位於地下五層的住所、不與人相交來往
的匿居生活方式,乃至作為書寫主題之幽靈般的人物,皆
成為巴莎姆縮凝情節之淺顯象徵,指向主人翁坐井觀天、
習於苟安,不敢正面迎向現實的消極性情,其實也就是敘
述者的自剖!「我」與Leroux 二而為一,雖然立意振作,
打算從此有所積極作為,然而卻沒有勇氣掙脫四十年來養
成之積習的枷鎖,面對戶外的天日,一再遲疑卻步……
90 以上以黑體字表示的部份其實也非朱立民原文所有的內容。試想
,Barthelme 欲以譯成中文不過2,000 字的短篇小說收納 Leroux 原著 300,000 字的內容,其細節勢無法以傳統書寫慣常使用之敘
述手段鋪陳交待,於是我們可見許多片段,或取自《歌劇魅影》
本有之內容,或為 Leroux 添加的橋段,又或挪移自原文本稍事改
換其貎,這些片段與片段之間的銜接,有賴於讀者進行閱讀時本
身已具之理解視野為之膠合,書寫者挪用讀者所熟知(或略有耳
聞)之經典,將情節凝縮於所借用之文化語脈,形成意義之濃縮
,即所謂「套語」,或「閱讀中可以批次理解的套件」。如是,
我從以上實際閱讀經驗發展出兩種不同的閱讀遊戲。
89 其一像是猜謎,Barthelme 出了道謎題,將答案置入
文本,讀者之閱讀正像是在公園中努力找出事先藏在
草叢或沙坑寫上出題者姓名為記號的某物。例如朱立
民的詮釋示範,即以劇院幽靈之友即是「我」為巴莎
美此篇謎語之答案,(幽靈=創傷=作者一直壓抑的
自我,從早也成為套語之心理分析常識來看,他的解
讀顯然不是信筆為之。)透過象徵手法之揭破,進而
說明「創作必須植基於現實」之小說題旨與創作觀。
88 幽靈失約,未依前述決心離開劇院前往手術,迎向陽光下的新生活
,「我」坐在路邊等待,不知道要到哪一天「他」才能振作起來,
或許要『一直等到灼熱辛辣的奇譚之肉再一次被呆悶無味的常識之
汁冷卻掉。』朱立民以受學院訓練之文學經驗,在閱讀當下迅即以
他之時代學院盛行的心理分析文論鏗鏘解謎,但對這篇短文的最末
一句卻顯得含糊欠缺把握,只得語帶保留地以問句告終。他對照原
文猜測故事中這位頺廢作家的作品屬於虛構奇譚一類( romance,
或即禾林羅曼史一類 ),似乎巴莎姆對這類作品的評價疑似不怎麼
看得上眼,但對照文中以「常識」呆悶無味,而以蒸氣騰騰灼熱辛
辣實實在在之肉來形容「奇譚」,似乎又抱持肯定態度。遂在半懷
猶疑,但實傾向迎合自己先前所作陳述的解釋,勉強勘定巴莎姆的
意思大概在於指出主人翁創作理想之失敗,癥結在於虛構奇譚不可
能存於現實。
87 與朱立民所理解之遊戲規則不同,我在閱讀時感覺書寫者並未
設計謎語,更遑論預置答案,情況比較像是由他擔任主持人,
放任參加遊戲者在場地內自由活動,讀者可散步、跑跳、徒手
撿拾、或使用工具挖掘自己感興趣的任何角落;若是有人執意
跑出場外,由它處取來原本不在場內的奇葩什物亦完全不受限
制。(例如作家蟄居地下創作《歌劇魅影》,書寫四十年仍未
完成。我在閱讀當下直接聯想到這篇故事乃是將巴特作者已死
,或至少被囚禁,讀者以閱讀理解的形式接手,使得文本永遠
處於未完成的狀態的理論譯解成故事。最後令朱立民感覺費解
的那句話意指每個時代各有人提出嶄新的閱解,逐步為人接受
,成為新的理論典範,直到成為習見、套語,重新等待全新一
輪的理解與詮釋的循環。)
86 學者認為巴莎姆的文字實皆文學象徵技巧之運用。「象徵」
不免意味著彼方另有更實在之物,這種把「基底」當成原鄉
的追尋習慣,反映了以某些確立不移之觀念為核心的思惟形
態,此即朱立民進行論斷時不得不擺出斬釘截鐵之態度背後
所據的信念,解謎模型的形上學支撐。文本當有主旨可供分
析,難以捉摸的幽靈隨之確定其所指;人生紮根於現實,文
學不能只是空想,於是虛構之言情小說其價值不如寫實主義
之直視人性。類似以上不妨視為現代主義中心思惟「必欲確
定之」的閱讀習慣,於日後「光復版」譯者對巴撤美的導讀
及 2000 年後學者論文中仍可不時有所發現。
85 電風扇吹跑了我在桌上攤讀自行影印的散
紙,我鑽到桌下,按照頁碼依序核實,撿
拾紛紛之際,仿若可以親身感受學者在閱
讀當下急於確定什麼的那份專注。
十天裡的日記都是補寫的
日夜全顛倒
那本小說讀者完成
書寫持續進行中
84 Gaston Leroux 1910 年創作「躲藏在歌劇院地下室之疑似幽靈」的浪漫奇譚
故事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廣受閱聽大眾歡迎,歷經舞台劇、電影、
漫畫多次改編,任何人雖然不曾閱讀原著,但對情節梗概卻也不致完全陌生
。即在 Barthelme 以挪用、改竄方式構作上述短篇之時,最新電影版本甫才上
映,〔已無法確實計算是影史上的第幾個?直到今日各種電影、電視版本仍
不斷推出,去誠品、金石堂、何嘉仁或博客來任一書店都隨時可以購得5 種
以上專為兒童編寫的少年改本;Andrew Lloyd Webber 1986 年的百老匯音樂
劇是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改編;華語電影早在1937 年即出現馬徐維邦的改編
版,片名為<夜半歌聲>;1962 年香港邵氏又據此改編,交由樂蒂、趙雷
重新主演上映;1990 年代初期原本淡出流行歌壇投入百老匯音樂劇的前歌
手費翔參與《歌劇魅影》,休假返國偶然以國語唱詞在華語綜藝掀起轟動浪
潮;1995 年張國榮主演于仁泰的電影可能是第4 或第5 個華語的改編版,
其大灑狗血至今在網路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據此改編版本又再行第5 、第
6 或第7 手以上的改編書寫仍持續進行中……〕咸信Barthelme 敏感觀察到
大眾文化名著經過多手接續改寫流傳的現象學,而這篇短作私底下多少有些
被他拿來當成記錄由電影觀後所衍伸之文化透視的意味。
83 也就是說,Barthelme 所謂的「未完成」,可以被理解
成「他對 Gaston Leroux 的原創作品在流行與繁衍過程
中不斷被改寫」此一文化現象的觀察,將大眾胸中對流
行文化傳播之常識好好利用一番,置入自己的文中經無
厘頭化處理後,成為你若認為他有意為之那就算作者故
意安排,反之,認為解讀釋義純是讀者庸人自擾的隱藏
性的主題也可。從對 Leroux 原作各種通俗化的續寫或
改編版本來照看小說中「我」之存在,不同於前述學者
之解說,劇院幽靈之友無妨是 Barthelme 看完電影從戲
院出來,賦予時代文化現象所假托之代言人,幽靈般在
地下五層離群索居的無能作家亦可解作被「讀者時代」
所埋葬之所謂「作者」隱晦的替代詞。
82 依我閲讀,<歌劇院幽靈之友>可以不必讀成
朱立明解說關於失敗作家的故事,倒十足像是
以小說形式揶瑜現代主義之作者,死而不僵屢
想復辟的覆案文論,可以看成是「以文本評註
形式構作小說」的早期實驗,也即顏元叔所謂
「小說化的論文」絕佳之例。
81 Barthelme 的短篇故事往往不具確定化的主題,他另一短篇
刻意讓讀者對「氣球」之意象解讀擁有多種可能,許多篇章
不時引導讀者從任何形式之確定性中奮力脫逃,這個世界本
來就是人言言殊。就後現代的觀點而言,意義之創造不停止
於某一作者個人之完稿,文本之意旨向讀者開放,依賴讀者
之開卷展讀。所有著作皆可曰「未完成」,只要還有讀者進
行閱讀,意義生產仍然持續進行,如此也就在本體論層次排
除對確定性之追求。
買了最新蘋果電腦重新學習返回網路世界,然而問題很多一再回廠檢修,除了
倉頡輸入強制使用香港、馬來西亞版本,書寫筆畫順序與此間習慣稍異,無意
中更且發現標點符號與其它廠牌電腦不能共通,例如寄信給 140.32.46.59,我
偏愛使用的刪節號在他之 PC 中只以連續兩個縮寫的 ¼¼ 顯示;尤其我一時無
法融會貫通「設備」和「位置」分別對應不同概念,未詳如何操作,竟將桌面
之位置誤設在垃圾桶內,存檔於桌面不啻等於直接將檔案刪除;清理垃圾桶則
會瞬間爆炸,所有曾被刪除的檔案又全都擺回桌面,酷似宇宙黑洞……
80 《純文學》雜誌 61 年第 2 期續刊的巴莎姆專題下篇,胡耀恆謔
仿巴莎姆常使用之對話格式,陳述了自己對<都市狂想曲>的閱
後感。一對留美的文學夫婦(當然就是他自己與家中太座)想弄
清楚連隔壁英國文學專家也看不懂的 Barthelme 到底想表達什麼
?擔任主陳述的先生數次為太太覺得荒誔以致無法明白的情節,
或不合邏輯理性的橋段擠出說明,使太太也能暸解故事含義。先
生角色於兩造對話過程中主導解說,又不時表現得有些懼內(或
因當時社會正提倡尊重女權),不敢打破某些社會規約的限制
(特別在事關男女的當兒),遂不自覺地要求自己站在一條名曰
「客觀」的黃線後面閱讀、批評,指出所有古怪的書寫旨在反映
扭曲、荒原一般的現代都市生活云云。就那條受他批評乃得以被
看見的黃線而言,他所釋出之所有解析與懷疑,其實也是反映現
代主義閱讀習慣的又一例証。
79 ……最重要的一段是先生引出 Barthelme 借小說人物
之口所體會現代生活的真象:『我們全都掉進一個最
精巧、最神秘的泥淖……這個泥淖在那兒一刻也不停
地起伏著,喘息著,顫抖著,沸騰著。它向四面八方
延伸……這個泥淖只是一個更龐大泥淖的一部份——
所謂國家者是也——國家是泥淖中之泥淖的產物,而
所謂泥淖中之泥淖,人性是也,意識是也。
78 要了解一位作家,按我提出的老辦法,莫如嘗試模仿他的手
法自己試寫幾段。胡耀恆所寫謔仿文章裡的夫婦,其實自始
自終都理智清明地站在泥淖之外看著這個泥淖的世界,正如
他總是謹守規定站在黃線之後,隔著距離客觀閱讀。若是交
由我來仿寫,一定不會讓此方聽懂彼方的解釋,兩造始終紛
擾夾纏,越講越不清楚,對話陷入泥淖;然而這個泥淖世界
的妙處就在於身陷其中的人們不自知已身陷入泥淖(也絕不
承認自己陷入泥淖),若像胡氏夫婦一樣,人人都在泥淖之
外的一塊高地清明觀望,又如何能發現世界真是個泥淖呢?
77 列舉以上四篇中文世界最早介紹巴莎美的討論文〔從文章之思維鋪陳所
引致的閱讀效果來看,與今日所謂的「名家導讀」顯然異趣。我之判別
最主要的特徵在於此時作者們習慣將自己的閱讀過程直接坦露給讀者
(不僅止於「不避諱」而已),而不是晚近導讀文在陳述論點或架構之
餘,讓人隱隱感覺文章之鉛垂重心指向某種近於「賣點」的概念。以前
未曾特別注意這種文類從何時開始流行?又且「導讀」這個概念背後所
預設的......〕這四篇早期文章隨著學術進展與當紅理論模型之轉移,在
今日之研究家眼中徒為不值一晒的過時雜文,但不知明日理論模型又將
改往何處轉移?我總覺得閱讀任何一篇文章,舉凡剖析主旨參照架構前
瞻遠景等等都還其次,能在書寫中留下自己曾經參與思惟的現場感,才
能使得文字處於快速消逝之電子閱讀時代,永遠具有可資借鑑的價值。
那本未及出版物質有形的巴莎美之書雖然永恆不曾存在,但是當時參與
諸君他們閱讀書寫熱誠討論之現場氣氛卻保留於無形。
76 記錄片拍攝計畫之一:訪問 6-13 位未能
成名,分屬不同領域之文藝創作者,請
他們面對鏡頭談他們的挫敗,最後並展
示自己的作品。
巴撤美之對話格
碎片
導讀
驚
全民書寫不意竟成旅遊與美食新八股
75 光復版「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巴撤美》一冊,由陳芝萍
譯出 Great Days 中的 16 短篇,並負責撰寫導讀。雖然他特
意為讀者指出,巴撤美的基本書寫設計在於誘使讀者下場,
自己說故事,『由於沒有絕對的現實真相可藉主觀語言反映
,巴撤美呈現的是一些有待讀者詮釋的意念拼貼…』但多少
會讓人覺得有點吊詭的現象之一是:雖然譯者一再宣稱『巴
撤美的故事是由讀者主講的』,但仍費力為每一短篇之主題
進行提綱、解析、分類,並撰寫詳實的「劇透」。
74 以對話格的書寫實驗來說,導讀者指出巴撤美慣常剝除情境與人物
特徵,故意讓讀者無法確定是誰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候說話,且其
內容往往雖各有「話」,卻不一定成「對」,反映現代社會人際關
係欠缺有效溝通。例如第1 篇<危機>,導讀者揭破巴撤美寫作此
篇的形式手法,『一個聲音的敘述,然後更多聲音加入,沒有可供
辨別判定的時空或說話者,甚致連說話者的人數也無從確認。』譯
解全不連貫、不明所以、缺乏上下脈絡的對話主題,所以特為讀者
指出所謂危機可能是『政治的、事業的、跨越社會階級的、心靈感
應的危機,思想驗証的危機,性生活的危機。』當然也少不了贊許
先知反省時代文化與生活之洞見。(『危機繼續發生……國家、社
會、個人……在這些聲音中交疊成更大的危機。』)
73 Barthelme 原作篇幅不及 6 頁,這篇題為「要讀者說故事」的
導讀文,針對此篇的解說連帶額外的注釋超過 1 整頁。導讀者
在地上鋪設幫助閱讀的引路磚,善意帶領讀者至他事先打探好
的目的地,路標詳實無所遺漏。如果 Barthelme 存心構作晦澀
謎語來困擾讀者,那麼讀者乍見這些與尋常閱讀質性不同的文
字萬花筒,大概很難抗拒沿路接受專家指點,依循人家鋪設好
的路徑,向左轉或先向右再直行,無形中被導讀者剝奪了自行
探索的空間。
72 明明說好故事交由讀者主講,導讀者卻把自己
的理解以學者研究有本有源的權威之姿當成標
準答案事先公佈,普通讀者還有什麼新鮮話好
說?多數也沒什麼臉皮敢於自信提出與教授學
者讀書名家見解不同的另一套答案。
失去文字的能力雖然沒有恢復,寫不出完整的句子依
舊,但是勉強可以整理舊稿。以前總是把一時天外飛
來的靈感偽裝成笑話,寫在 MSN、電子郵件裡和網
路日記裡,媒介進化,部落格終止營運,我留存在網
頁上等待書寫完整句子之能力恢復以後可以備用的材
料全被 delete……用舊電腦裡僅存的數則對話編寫
出一個完整劇本,自己也不明白怎麼回事。
71 再如同樣是對話格的<抱歉>,導讀者為讀者勾
勒清晰的劇情及完滿詮釋:『呈現男女關係中的
無法溝通和不信任……為了妥協,人們為根本不
需由他負責的事情付出道歉。』
70 坦白我自己第一次的閱讀經驗,以一目 3 到 5 行的速度很快(多數
一行長度都是僅僅 2–10 字的短句)進行到翻頁的第 8 行,『我受夠
了那扇門。』於是往前倒回查看,細究並推理角色何故對這扇門不
爽?過了幾行又停下來,視線在附近查找,是否有什麼句子可以搭
上現在這根天外插進來的棍子?更偷偷嚐試是否能夠憑藉天賦推理
能力算出到底什麼人、幾個人在什麼背景前對什麼話?最後因為實
在解讀不出足夠份量的「情節」與「意義」,乃覺得智商被打敗。
遂不禁懷疑,譯者是如何讀出一個完整圓滿的故事呢?
69 其實再怎麼努力也感覺不出 Barthelme 有想要為讀者「講
一個故事」的企圖,我根據自己戀愛婚配的經驗,對這篇
僅由不到120 個實屬零碎短句構成之對話小叢林裡一聲接
一聲,聲聲相連的「抱歉」,也嚐不出一丁點兒譯者導讀
所謂「男女妥協不得已為之」的意味。反倒是由此暸解 “ I am sorry for that ” 這個習慣性的發語詞,在口語中脫離
了實質的歉意,這等於是說這些「字」的意思被陳腐與俗
套撕碎(或許就是巴莎美版本的歌劇魅影最後「涼透的常
識之汁」之所指。)那麼由這些失去實質意義的字所構造
的句子、文章……
68 這一點對照作者不時違反文法造句(或與一般字詞使用習
慣不合),甚致頻頻使用錯別字或自造字,以致句子無法
被讀通(也見於<瑞典軍隊的故事>),讀者無法掌握其
意思。試看 Barthelme 的人物連珠炮式無標點地說出成串
的道歉語:『我很抱歉你不滑雪還有我為你的背感到抱歉
還有我很抱歉我發明了爵士樂慢跑而你不會……』云云。
67 一般我們以為合乎文法就會是個有意義的句子,
寫實主義文學以為每個語句指向一個整體性的實
然世界,於是我們執著於句子必須被讀懂,意義
必能被掌握,甚致要求被說出……我們執著一篇
文章要有主旨,故事須有情節……
清晨,大雨,穿拖鞋去看早場的<戀愛編年史>,
麵包店都還沒開門。一直到開演都只有我一名觀眾
,後來始陸續又有三人進場。由黑暗中窺見的形象
臆度各自身份,資深女教授、長髪及膝的搖滾作家
、率性研究生,還有我。
66 回到之前曾隱晦提出過的問題:早說好故事交由讀者主講(例如邱華
棟將此篇讀成一個棄婦的自言自語。再如題目本身即是後現代主題之
一的<相信>,眾人物各自羅列自己不相信的事物,譯者又再度現身
,以現代主義之閱讀習慣試圖為讀者解釋主旨與論題。全部由缺乏上
下文脈絡之斷片碎語組成的<晨>,就我看來也未必只有譯者提示之
對話體一種解讀方式。導讀者說明巴撤美<在藝術學院的臺階上>旨
在表達「得不到外在價值依靠所產生的恐懼」,但我無論怎麼努力也
很難進入他所指點的意義脈絡,只覺得那一場發生在學院外臺階的對
話,除了以戲虐的態度談「作為學院課程之美學只是一種暫時的、具
規訓作用的典範」,也觸及學院所傳授的某些領域(水彩、油畫、純
美術)內容不及職場(行動、入世、生活本身)生動,意味在一個時
代中,學院往往相對落後市場腳步一大截。
65 至於<躍>這一篇,我懷疑巴撤美的想法可能正好與譯者的
解釋相反,譯者太過正經把學術書籍當一回事,這一篇的
注釋,儘可能為文中提及之思想人名與文化引用增補資料
,多少反映出一種肯定經典,並以追求「全知全能」為標
準的閱讀習慣;然而 Barthelme 的文學觀卻正是措意於「取
消」這種以某些具支撐性質之事物為核心結構的態度。<
偉大的歲月>是即影射現代瑣碎生活相對過去以形而上概
念為正宗、抽象、精緻、正經嚴肅的宏大敘述,肯定某些
價值,又訴諸最終極的來源(如上帝、哲學之第一因、各
種基底的概念……)
64 Barthelme 提請讀者思考巴爾朼克、杜
斯妥也夫斯基、戰爭與和平……考慮他
們所談哲學、神學、永恆的愛情……經
典本身巨大的形象……
63 我相信任何讀者只要能覺悟「須先放下名家點評,始能真正閱讀文
章」,必定得出與譯者導讀及我以上陳述不同的第三、第四、及第
五、第六種解讀。既然如此,為什麼譯者還要撰作這些勾勒主題的
「劇透」幫讀者導讀呢?或許叢書主編交待統一格式規定要寫(按
某種說法,系統管理員為使用者設定格式的同時,也有很多被符號
學或解構主義文評理論點名的東西藏在後面,藉著強迫統一的固定
格式滲透進來。),從文章段落斧鑿後的銜接處似乎嗅得出他對接
下這個任務也感到吃力、為難;又或者事情完全不是我說的這樣,
反而是譯者他看見文中一方不停說著 sorry,觸動自己生命在性別對
待相關位置上曾有過的類似經歷,於是真的跳下場來,將 Barthelme 撒下的一堆碎片一股腦兒兜進一個男女關係的故事萬用袋,空拋要
求讀者接下響應。
62 因為它們本來就是來源不一,事後拼合的片段,個
別無意義的碎片怎麼樣也拼不出現代主義以為作者
有意置入之呈現完整團塊狀的思想表達。Barthelme 有意打碎這種習見,它的書寫實驗反映實存生活中
的世界圖像已然改變,不再被認知為一整體,而是
破碎片片,任何讀者無須刻意縫合、鑄造。
有一種神秘的宗教視意義為一條暗線,他們認為
在任兩個存在的事物之間,必定有什麼埋在地下
尚看不見的意義之鏈結……
61 語言哲學與意義理論主張:單子式的字詞其實無
所指,它們只當被置入某一脈絡,佔據相關位置
才能被指認其義。Barthelme 書寫所拼合之片斷
轉錄自社會大眾,是即萬象之一,這些萬象在拼
合中自顯其關連性,每一事物皆與其他事物關連
,若由拼合之關連看片斷萬象,世界任一細瑣微
分其實都負載整個世界全部的意義……
60 ……表面看來好像不相干的兩段文字各自散開,
它們的意義擱在那兒,不會主動跳接,綴成一
身,除非你把它們拉進你的世界……除非你讓
自己成為他們之間位居關鍵的那個鏈結……
59 讀者各自將巴撤美不具實義之單子式的片斷置入自己獨許的意義
脈絡,每個讀者不同的學思與生活經驗形塑個自獨特與眾不同的
意義生產機制,不同的讀者閱讀 Barthelme 一定可以有(勢必會
有)不同的解讀……導讀者鄭重其事,執意為讀者勾勒故事情節
並設定題旨,其實只是受自己所受學術訓練的制約,未脫中心主
義閱讀習慣之反映,此閱讀習慣不僅見於最早譯介 Barthelme 之
《純文學》時代諸學者,1980 年代推廣後現代書寫概念已至人人
朗朗上口的泛濫程度,光復版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的譯者導讀,
及 1990 後迄今多本學位論文亦難完全免除此病,以下不再重覆
舉例。
終於將眾多欠缺完整的句子勉強拼合出一個粗坏的雛
形,但是原初的想法都在參考引述之間不知不覺消散
逸失;休息時轉開電視第 N 次重看<1999 賭俠大戰
拉斯維加斯>,林熙蕾穿白襯衫甜甜笑的模樣就好像
真的曾經與我認識一般。
58 回過頭重讀<危機>,其實它很明顯不純是導讀者所指稱的「對
話」,而且很可能多數人都不會將第一段讀成口語或心裡的說話
,更未見導讀者所解說的具體內容。我覺得這些文句像是某種書
寫之陳詞、快感的遞衍,曾練習過超現實自動書寫的讀者,大概
都能直覺猜測它源自某段影片(新聞或影劇)當下所產生之靈感
,以主觀對譯方式摹寫出來的文字速描。其它段落則可能是同一
部影片不同段落的對白、或旁白,坐在咖啡廳從鄰座聽來的一句
不明所以為何印在心上的念頭+凝思寫作時家人從旁插入不十分
真心的提問,再不然自己寫過某部殘稿沒處用上的半報廢句子……
57 更可能一個段落實由各種不同來源填充拼湊:他人贈送以前連
翻都沒翻過的詩集、從沒打入排行榜的不流行歌詞、綜藝節目
裡的插科打渾,刻意去書架上抽本書來,挑出印入眼簾隨便幾
個看得過去感覺對了的單字,再和自己努力半天只寫出的不完
整句子湊和,倒裝上不小心看到白痴政論心裡免不了幹上幾句
的咒語。家中可見日常雜貨名目的聯想,自己與不可告人之情
夫情婦下午逛衣服店見聞之匿寫,其它截頭去尾採自社會佚聞
、廣告發想、再行相互接枝的新古組合句。城市晃遊天外飛來
的靈感,借自不熟悉領域的偽裝術語,星期天下午全家陪同賣
場大進襲故意撞見之瑣碎,上上個月辦公室裡一段預知無聊的
八卦紀事;剛聽見(或沒聽見)收音機播出的古典曲目,不完
整熱血青年很快被安逸收編的批判未完成,電視長片裡不引人
注意的過場,昨夜的夢、不想說的話、剛上國中的兒子呼麻以
後寫的詩,全都可以成為 Barthelme 構做文章絕佳的備選材
料……
56 ……任何畫面、事物都可聯想,所有句子、
語氣都經多次改寫……直到某一節奏漸漸從
多方並陳的複合雜聲中脫穎成為主調……
55 依前面提到欲確實暸解一作家的最佳方法論,我自己試著
摹仿巴撒美的風格練習寫作得來的經驗是:耐心坐在電腦
前面與打算使用的材料耗上,複製過來剪貼過去,改寫這
段再搭配那段,捱得夠久自能轉為上手。往往是在夢中感
受某個節奏,一種聲音之進行,疑是文思與意象交合之配
樂,(應即導讀者在<新音樂>所提示之文字的聲音效果
,)趕忙翻身下床,電腦開機叫出檔案,順著那個節奏,
材料一一按著早先未能展望的順序重組排列,進展飛快,
其樣貎往往與計畫中的草圖完全兩個樣子。
把試拍的畫面放進電腦,可以察見塑膠腳架每
逢車輛經過,畫面便產生明顯晃動……幾乎全
部荷索的電影都安排了琴藝普通的初學者使用
音色極差的樂器習奏曲譜,可見他若非真的聽
見了什麼,就是有意讓你聽見什麼……
54 記錄片拍攝計畫之二:與多名受訪對象隨意攀談,或令
他們自選主題談心中事,再以我自己的理解(或曲解)
,將許多不相干的片斷拼合起來;既然每個人都是這個
唯一現存世界中的實存者,那麼任何人隨便說什麼或不
說什麼(無話可說或說不出),刻意表演或自我防衛也
都反映了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最精微的……每個人
所說、所理解、所隱藏、所不自覺,都是唯一實體彼此
互補連鎖之相關側面……〔又或者它們根本不相干,那
就任它們各自存在亦無妨礙。〕
53 巴撤美的對話格往往並不標明說話者,閱讀那些異於常態書寫、非
線性構成的孤立句子,讀者依自身經驗,給它安置一個脈絡,以電
影剪接之畫面為範型,〔例如捷克導演 Milos Forman,早期作品開
場皆安排一群在劇情中無直接交涉之路人甲乙丙丁,或言或歌,以
自白型式在鏡頭前接序出現。〕將各片斷理解為時代眾生逐個輪流
登場說話,甚致未登場逕以畫外音或配上黑幕的方式發聲(順理成
章剝除了人物背景與場景說明),再予剪輯,形成不相干話語的先
後銜接,共為同一時代之不同切片的匯合,如此就將巴撤美丟給讀
者的那些孤立的片斷在自己理解的視域中安排了一個 location……
如此理解它的美學效果……
52 又如巴撤美早期嘗試以非線性書寫完成的<父親哭泣時>,
在一篇簡單直白的短篇諷刺小說中,又再以另兩種質性迴異
的文體,穿插不同時空序列,但卻意義相關的脈絡,恍若在
時間與思緒情狀的跳板上來回躍動著。這種不連續的「跳板
書寫」其實是電影蒙太奇最本質的表達特性。學者對巴撒美
的後現代文字風格與建築、美術相應風向的淵源進行廣泛比
對,我個人倒是覺得他在文字上的諸多實驗手法,其實皆以
電影表現方式為參照取得靈感,學者獨漏之。(Barthelme
第一本短篇小說 Come Back Dr. Caligari 不知是否與德國表
現主義電影名作〈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有關?)
通常一篇能為眾人接受閱讀的文章都有個形狀,正方形,
長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橢圓形……不管什麼形狀好
歹都有完整性,我自己的書寫則偏愛有一點 ㄎㄧ ㄎㄧ ㄎ
ㄡ ㄎㄡ 的感覺,這裡缺了一腳,那邊凹了下去,這一帶破
了個洞,那部份整片都被壓扁了,完全是一種殘障的感
覺……自以為拒絕社會馴訓的……
51 Barthelme 無交集之對話體的原型可見於<講解>,這篇早期作品可以明顯
感覺到他步上文壇初試身手的習作風格。故事中為說明機器操作步驟進行對
話之甲乙雙方不時顧左右而「離題」,由此導致一種布萊希特要求的「中斷」
效果,與貝克特式的喜劇趣味。巴撒美並且在過程中不時插入佔據數行的
黑幕色塊,揶諭原本旨在「闡明」之對話委實不具效果,事實愈解釋愈晦暗
不明,真理愈辨析愈顯得一團渾噩,若是以「對話」為思想催生術的蘇格拉
底轉生現代,行走江湖很可能處處碰壁。
50 如同在敘事上採取「反連續性」的書寫法,有意識
地呈現失去連續性的現代生活。具辯証(dialectic)
意涵的對話(dialogue)構成脈絡相關的整體,
Barthelme 顧左右而無交集的設計,抽去了其間相
互聯結之脈絡,使之空洞化,形式與內容共皆呈現
整體遭受裂解的碎屑效果。
49 插入:人文主義者堅信「自我」。自我概念以連續性為
前提,A 表現,B 樣貎,C 情狀,D 失態,皆同一位
Barthelme 置身不同情境場合所顯露(或隱藏)之生命側
面,對真相片斷化的認識導致所有連續整體之概念遭到
棄解,自我不再統一,分裂始是常態。巴莎姆、巴撤美
、巴塞爾姆,既無本尊分身差別,偶而拼錯寫成巴撒美
或巴莎美、巴莎美姆也無須執著校正……世界沒有終極
真理,也不再有總是能肯定的自我……
48 除了顧左右而無交集的對話,插入「非文字表達」也是巴撤美
為呈現斷片化之世界所慣用的實驗語言,例如顏元叔對《都市
生活》的最初閱讀印象即是遍佈文字中的「插畫」。在他早期
作品如<這場戲>、<托爾斯泰博物館>中均曾插入自己的繪
畫,古代「傾圮殘存」之雕像,或僅著重表現「局部」肢體,
具超現實風格的人體畫;<教會通訊>以插入機關單位之「公
告」為文章主體;<腦虧>則在段落間插入以黑體字呈現之不
連貫、無實義的囈語為標題,<墮落的狗>嘗試多文體相互交
插拼合;《白雪公主》第一部與第二部之間插入問卷,則屬有
意識地洩露(=故意指引讀者)如何在被解構成一地殘磚碎瓦
的拆除工地撿拾碎片重新閱讀。
一直在想一個能和analytic 形成對應的單字想不
出來,考慮 pragmatic,去翻字典,又看不出 Analytic Philosophy 和Pragmatism 有什麼源流
或相襯的關係,生活全都停頓下來,卡在這裡……
47 透過後現代概念來耙疏 Barthelme,(不知怎會有學者將研究架
構比作鋤地之釘耙而發明此一令人觸目驚心的詞彙,將思想、感
受、精神、與痴妄放空之夢的混沌叢集戮整裁治,闢成人工剖劃
層級分明的格格鋪鋪。)學者共同指出 Barthelme 的文學觀:
(甲)首先認同身體,與俗民生活中的底層什物,相對而視崇高
之精神為一過時的價值。(乙)懷疑語言與書寫之本質暨有效性
。(丙)以破碎語言表達當代生活之碎片性。(丁)其它。
46 他以各種包括寓言在內之反寫實性的語言進行書寫,以斷片、
拼貼風格(有學者認為來源之一是自幼透過父親接受包浩斯派
建築觀念所影響。)表達他對世界呈現破碎與斷片化的觀察,
具體寫作技法如(子)雜亂無序之非線性的短碎句或多文體平
行拼合;(丑)不時干擾穿插案語或其它題外議論的多線敘述
;(寅)插入繪畫、插圖、表格等非文字表達;(卯)嚐試剝
除文字實義剩下空洞語音;(辰)代表語意未盡的標點符號取
代文字做為文章主體;(巳)對已廁身文化養成脈絡,佔據正
典位置之他人作品施以「改竄」,達到裂解既有結構與僵化觀
念的碎屑效果。(亥)其它。
45 Barthelme 作為以各種方式結合聲音、美術之
多媒體式的文字拼合家,酷似實驗電影之插入
雜訊、手工加繪,失誤錯手、塗擦底片,甚致
播放中的斷片停擺。
學會去 PPTV、PPS、和土豆網看電影,且利用「大陸地
區身份証號碼產生器」在簡中世界註冊。夢見自己費了
一番手腳,搬來路邊雜物權充腳凳,勉強搆得著高處的
公用電話,已去世剛滿五年的父親欲言又止,無法卒
語……返家探問究竟,他亦支唔不肯坦露,終始未能明
暸他此番再訪所為何事。
44 自亨利詹姆斯以後,美國與歐洲間的文學流脈
常以父子為隱喻,不乏視美國小說為歐洲文學
遺腹子的提法,一般認為英語世界作家群拒絕
形而上的中心思想、高雅文化、整體觀與宏大
敘事,不啻是斷絕與歐陸文學父子傳承關係之
宣言。經此提醒,我遂特別注意 Barthelme 小
說中表達文化象徵之父親陰影。
43 <父親哭泣時>那位車禍意外死亡後仍一再以各種文學意象現身小
說書寫的父親,與探究其死因的兒子相互開火射擊;《亡父》則編
造某位父親去世後,他的眾多孩子們為了如何埋葬他進行商議、起
了爭執,甚致為阻止已亡故的父親再度復活,竟用電線綑縳屍體拖
行至墓地,最後以推土機鏟入掘好之墓穴告終,(不知是否有意拿
福克納《出殯現形記》進行改竄?)被部份評論家解釋成有意對現
代主義文學觀舉行喪祭的隱喻之作。甚致,巴塞爾姆其它以歷史上
之文化巨人為謔仿、改竄的篇章,多少都具有類似上述親子主題,
與固有書寫傳統逕行斷絕的濃烈意味。他對父親持續的殺害,不妨
看成心理分析的文學史版本。巴撤美屢借「文化引用」來聯結、傳
遞觀念,其實此正他作為文化消費者透過消費反芻所生產的次級創
作,感覺上如同由現實跳入螢幕裡正在進行之文化圖像的 game 中
玩將起來。(參考本文 84﹣82 節以歌劇院幽靈為例的討論。)
<天才>則借小說人物之口,表達了以下創作觀:
42 『 我以為在某種意義上,我的作品使我成為今天的我。作品所
表達之精神內容形成了作者的意識。作品諂媚作者……但兩者
間之不滿也是可能的,作者變得漠不關心起來,作者不大關注
作品,他不理會作品,他與別的作品調情。他對作品不忠實。
作品受到侮慢。也許它沒有辦法談到作者……作品從作者的手
中滑溜掉,有一點割到手指頭,你明白嗎?作品變得遲鈍,不
帶勁,耗損更多的時間,變得更疲倦。一度存在於作者和作品
之間的愉快都蒸發掉了。好現象!你不覺得嗎? 』
依你建議從舊電腦找出20 年前在網路寫的 BBS 文章,編
排出完整的 2314 頁,寄出後靜待回音。然而非但沒有單
位願意接受,事實上連願意讀它的人也沒遇上。一間另
類出版機構很快回信,坦言並沒有打開附加的電子檔案
,因為此刻無意考慮任何事情;另一獨立書店收到掛號
紙本,幾乎是在當下的那一瞬間即刻斷加拒絕,其他則
一再去信訊問,始終未獲回覆。
41 中文世界在後現代概念廣被宣揚早呈爛熟的1990 年代前後開
始對 Barthelme 有比較多的介紹,幾乎所有讀者都是在「美
國後現代小說」的脈絡下,透過學術整理好的概念閱讀巴撤
美或巴塞姆爾。這些學者鋪陳的架構(我一直假裝恍若無所
聽聞,試著儘量減少提及)大致上……
40 因為自己與學術研究和文化寫作園地無涉,只是出入菜市場之一名
百分百純粹的業餘讀者,去年以前第一次接觸巴莎姆的時候,對所
謂「後現代」這一辭彙全然不具理解,只是覺得巴莎姆爾的文章讀
來熟悉親切,與小時候家中所存幾本呈破爛狀的高中青年刊物上頭
登載的學生創作,無論就題材或形式而言都呈高度相似……遂好奇
若不透過學者傳授之理論概念,而是誠如我之事實,將巴莎美姆移
出學術脈絡,改置其它方位座標,與 1970’s 各高中青年校刊上的創
作並陳照看,不知會不會別有其它趣味或異見。
39 例如我手上兩本由羅智成主編的高中校刊,前後期各刊出屬名王仲
朗寫的文章,一篇仿眾所認識名記者口吻,採訪即將征戰亞青杯的
男籃國手群象,將現場聲帶直接騰錄稿紙,穿插球員賽事記錄與教
練嘶吼,接力續寫不加標點;另篇則將被 KO 躺在場中之摔角選手
心語式的播報轉譯成文,出場打鬥皆當時國內已出版,在讀書市場
流行之一線文哲派明星作家,川端三島龐德羅素沙特加謬紀德卡夫
卡,將名人思想著作套入格鬥招式,例如『……最可怕的是來自歐
洲的異教徒搭檔鐵爪尼采和魔手杜斯妥也夫斯基,他們打著 “上帝
已死” 的超人招牌沿路挑戰,不幸就有一次碰上了他們。跟他們對
打是我一生最難忘的可怕記憶……尼采上場對陣總是不斷怪叫著,
隨著一聲尖銳的叫喊……後來我才知道他喊的是意志……』
38 同期署名潘戈所寫散文,自述『在薛西佛斯死於岩下那
年……看見一隻螞蟻爬下八樓,二隻螞蟻、三隻螞蟻、
四隻……』逐隻計數,文字重覆,至頁面邊緣空間窮盡
之處始止。另一作者果陀則仿貝克特,將無意義的對話
以碎句方式寫成全無內容情節之「完美故事」。佚名所
寫的小說,以抄錄報紙新聞的方式,陳述一名鑽研叔本
華思想之車禍死亡者,飄泊於異度空間之靈魂任意幻化
的隨想;署名 GG 的作者,則以校園按表均勻分割之的
時間鐘點、上下課班長儀式化的口令、數學公式、及瞌
睡數羊,權充畫分段落的標點,記錄大學聯考之前某日
,一位受升學主義鉗制之青年放任意識自由之妄動。
37 年輕的學生主編採用這些文章,咸信有意識地將版面
設計也納入作品,視為某種非文字位元的構造成素,
這篇超現實成長小說的刊頭「出血」,那首存在主義
荒謬學派的小詩以寫在香煙紙上的原蹟直接照相製版
,文本包括呈現在讀者視覺中的「版面設計」,多篇
文章嫻熟運用 Barthelme 偏愛之「黑體字」與「不知
所謂的內標題組」……
36 一種無紀律的語言,不按規範語法的私人
句型、語調與整體結構,刻意引用被視為
不入流或無甚價值的低階文本,故意違逆
同代人所習慣之推展思維的進程……這些
種種,表明了……
所有文件我都是先在廣告紙背面塗畫,再行整理打字存檔,
寫回信給網友多半也是如此,連即時通、MSN 也是這樣(往
往因此拖延數日數週數月始才回覆)……這些不成句子的零
亂手稿一直都有保存下來,以後如果復原,(自從很久以前
某天醒來,發現自己失去寫出完整句子的能力,)或可提供
參加醫學病例見證展覽。
35 以上引錄的兩本青年校刊發行於《純文學》刊出巴
莎姆專號的同年稍後數月,就形式趣味而言,除兩
者外觀長相實在太相似了,也可以見出當時孤傲早
熟,以西化為時尚的在學文藝青年,課外閱讀中之
諾貝爾取向與存在主義口味,很大程度反映志文出
版社新潮文庫此時期對於形塑某種視野的影響力。
34 我花上些許時間,慢速閱讀這些花費數年出沒跳蚤市場、舊書
攤、線上網拍「搶救」(其實我始終只有「撿拾」的感覺)回
來十數本,不少被剝去與封面相連的前後好幾頁,以致根本不
曉得到底哪所學校確實年份的青年校刊,從中見出一種極其深
邃 3D 電影立體聲光效果也沒得比之閱讀的臨場感:超過 40 年
前作者寫作的那個現場在當事人完全不知、沒有預料的情況下
被印刷散佈的文字保留下來,隨著閱讀視線(更多油墨與紙張
的氣味),光線折射,讀者進入其實從來不曾消逝之被隱匿的
另一時空向度……
33 或許有人覺得「這些不過是學生刊物的層次而已」,可是
直到今日我卻發覺我仍然到達不了那些文字自己曾經扺達
的地方……隨著專精程度愈高,反而愈達不到那種表現,
愈超越當時的地位,愈無法認識那些少年學生自己寫的文
字。那些程度與層次都不夠的文字,很像少年時去的某間
電影咖啡屋,偶而進一點非主流領域的唱片行,或收音機
裡聽見的某節目……為什麼今日我感覺我永遠到不了那裡
呢?是因為進去那地方的門禁有限制地開放嗎?或者它是
例外之區,是被上檯面的進化規則所放逐、遺漏的地方?
32 對照同時期名門高中青年校刊多介紹反映人文
菁英使命口味之神聖崇高、專寫大部頭鉅著的
古今思想名人,或是可以讓全身心正與升學試
題對戰之神經緊繃稍緩歇憩之反映國英數理化
史地圍堵本質彩虹般的鬆馳文藝……
31 高中校刊文藝習作的一個特徵便是高中名校的的圖騰崇拜,作為一種廣泛
之慶典話語的一部份,假託學生生活之野史傳奇,翻牆去的冰店,後門的
蛋餅伯,放學走的路徑等等。這個以嬌傲認同之姿態呈現的崇拜動作意味
者(自願、同意、或無知覺):作為一個分割精英與凡眾之明星學校光環
受益者的身份被整合進這個形式上由四面圍牆圈圍出來的空間,〔相對於
一般高中職校,則有著霍桑紅字或黥面墨刑意味,恥辱性標誌,例如電影
〈國四英雄傳〉裡面重考班學生將卡其制服上原來去註冊的私立高職的校
名繡線用勾針挑掉。〕這類自豪感很重的話語由被收納進從朱自清徐志摩
到楊牧余光中之文藝字典代表美好的形容詞所表徵、構造出的幻想建築,
由這類廣泛用於文學書寫之形容詞堆砌的體系是一條童話搭建的過道,通
往同樣構造的下一站:頂尖大學。第二個特色可以比較明星高中男校、明
星女校、一般高中、私立職校,只有明星男校才會有青年公共型知識份子
手筆寫出來的文章,太學生、黨錮、一直到康有為梁啟超青年才俊土大夫
救國領袖抱負的傳統 V.S. 販夫走卒之士俗或士腐對立的結構,這是等級化
的對立結構(作為輸入值)經過一台風格函數機器呈現出來的風格差異
(=輸出值)。
文豪之子承緒父業參加美食節目
現場激動大喊我對豬肉講究
江湖行走暱稱掐脂怪手三層郎君
30 設想在1960-70 年代嚴酷升學主義規定作息的環境下,多數
青少年之生命界域為升學考試科目所限囿。<國文>多數
是須要解釋翻譯,才能由日常口語很少使用之文字表面深
入內層意義的古文,(因為日常並不使用,對此無興趣者
或覺其更接近另種「跳板」的意象;)學習英文大把時間
花在熟記單字詞類與文法規則;不是每個人都擅於由先天
原理推導數學公式;理化實驗教室裡象徵性的操作其實証
明不出什麼穩固的系統;五千年彼岸歷史意識之沉重,佐
以大中國數千縣市為地理計算單位,天才商人甚致發明睡
眠學習機幫助夢中背誦三民主義……
29 對於這些迎合穩固之秩序性,具充份異己感之標準化的
規定,及所有呈系統化的、巨型視野的、公式律則性的
、尤其離已甚遠,抽離身體性之只剩書面化的時空,生
命儘受這些先天編定之官方與威權科目所充斥、圍堵,
因此對於輕便手提,有著解剖刀般鋒利快感,可攻拆卸
,劃破擋在路上違停車體光亮拷漆的小型器械,自然有
著基於直覺無法解釋的親近感。
28 想像中應該有人已經撰述完成過去歲月《台灣中學青年文
藝閱讀史》,或許也有人正在進行各個年代不同學區《青
年校刊風格差異研究》,甚致追溯上引青年校刊之作者們
的書寫文體受何影響而來,這些鐵定會被文化部中研院國
科會打回票甚致連我也懷疑是否真有實義的企畫案。
27 何故我避開已展建相當規模之後現代文學批評架構,故意擺出放
逐情態選擇一條沒人走過之青年校刊的進路?八十年代有專家指
台北一間咖啡廳內保留古代大榕樹與現時營業共生此即後現代,
我恐懼這些理論已然變身長成今日時代另一層次的國英數理化史
地三民主義和軍訓(如同全民書寫不意竟成遊遊與美食的新八
股……)既非學術研究文化書寫相關人員,閱讀從圖書館借來的
學術論文,把書攤開抄些鋀丁安插注釋其實只是給自己壯膽,每
每覺得在引用當下同時失去那種我所講究親臨閱讀的現場感。
一直習慣關閉系統「自動判讀垃圾信」功能,
雖然每天都飛來數十至一、二百封廣告與色情
聯結,但這樣反而覺得安心,不會漏信。
26 二手概念支撐起頑固新結構,正想尋覓體會拆除瓦解的
快感。既然我之時代與文化環境不同 Barthelme,理論
上不可能拷貝前人胡亂朝目標丟擲精神的手榴彈。今日
讀者環顧四周, 感覺最烈的印象不再是意義之崩壞與
碎片化,而是當社會生產的類別由物質轉向知識與視聽
產品,生活中 24 小時不卸裝之遊戲化與劇場化,角色
們在人工仿製的類戲劇或偽場景裡,以狂吹經濟氣球的
方式將膨脹過頭的世界硬撐起來。意義之文化復興斷不
是從廢墟重建聖殿那種意象,而是……
25 花了很長時間下載水手服與機關槍>,射手網有
字幕,試著調整花了好半天根本完全不配,始覺悟
並不是相米慎二作品,拉到後面整段都是馬賽克。
驚
最瞎謔仿改竄
拆除舊建築之混凝土後銹蝕的雞骨架外露
24 承上,高中文藝隨處可見的對話格是Barthelme 藉以拆除小說寫作中
對於佈局、情節、人物個性、典型與心理動機等傳統要素的精簡手段
;至於他最熱中使用,以謔仿改竄達到解構效果的另一手法,亦於青
年校刊頻繁出現,(繁體中譯的選文並未充份反映以上兩點。)
Barthelme 眼中當代生活之碎片化、荒誔和無邏輯性,取代過去小說
家藉以表達或植入意義文本之血肉、肌理,拆除舊建築之混凝土後銹
蝕雞骨架般的鋼筋外露……
23 Barthelme 之謔仿改竄,包括翻修自童話的<玻璃山>、<金雨>,
簡縮巴爾朼克的<歐琴妮葛蘭德>,以《蝴蝶夢》主人翁為原型的
<蕾貝卡>,將天方夜譚之水手置換成任職美國某大學教授的<辛巴
達>,顛覆版的<藍鬍子>,拆解艾克曼之<歌德對話錄>,與改寫
福樓拜之<聖安東尼的誘惑>,重塑文化巨人之<齊克果對施萊格爾
不公正>等多篇,其中尤以<白雪公主>引發討論與後續之再謔仿、
再改竄為最多。童話人物轉生現代,其善良、純潔、美麗的正面形象
,及「公主與王子從此與過著幸福生活」之結局意識型態完全丕變。
白雪公主不在意出賣身體靈肉,換取晉身上流社會的機會,按夜輪流
佔有她的七個小矮人處處顯得庸俗不堪,王子更是莫名甚妙掉進工業
廢池淹死之保証徹底豬頭大蠢蛋。
22 簡中學術對巴塞爾姆《白雪公主》的研究
論文積累漸多,但我印象裡似乎獨有心理
分析一條進路,對其於華文世界所引發後
續之再謔仿、再改竄並無一字提及。
21 白雪公主牽涉性事始末在華文世界被踢爆成為文藝社群之常識
要晚至 2000 年前後,「原始版白雪公主」廁身後現代色情文學
研究條目,桐生操與各種打出「原始」兩字的原譯、或改寫本
成為通俗出版一時哄傳最新熱賣書種。2005 年巴塞爾姆《白雪
公主》第 2.5 個中文譯本出版;稍晚傳出市政管理當局以公然陳
列販售色情的罪名,勒令書店將格林兄弟《原始版白雪公主》
從櫃上撤下。即便都已登上社會版面,直到近期仍有不少研究
論文的撰寫者,仍以巴塞爾姆之解構企圖指向格林兄弟,而未
意識到(或從未聞知)《原始版白雪公主》與其後刪節流傳純
淨之文字版、及 1937 年推出,塑造強大地球人意識型態之迪士
尼卡通版本(史上第一部電影卡通長片,上映時間大致與巴塞
爾姆會央求爸媽帶他去戲院觀看的童年期吻合。)不同文本之
間某種極具探究價值之煙幕性的落差。
好害羞 女神挨轟輕托豪乳騷胸器
文青淚崩頭暈回家按讚
20 中學時某位同學動輒以「色情白雪公主」相關話題為課室
裡的起閧加碼助興,當時並未懂得訊問當事者詳考笑話本
事參照來源……例如我手上這本夜市書攤買來1980 年摻
雜色情的《少爺》,就有以白雪公主床笫性事為主題的戲
謔漫畫。香港喜劇電影亦曾多次出現白雪公主叫床,或與
小矮人有染等色情搞笑橋段,1993 年黃百鳴、沈殿霞等人
合演林德祿的賀歲片<皆大歡喜>即為一例。
19 以上案例都是原始版白雪公主牽涉限制級內幕的消息在華文世
界廣為人知以前好多年的煙塵往事,不曉得編劇參照來源為何
?一路好奇,十幾年來不曾遇賢指點迷津。可能還要再等更久
以後,才會有一、二邊緣人物對此時色情小本之閱讀與流傳情
況感到興趣。現時雖無能(雖然有點兒想花些時間)就「色情
白雪公主在華文世界之傳播與改竄關係」進行傅柯考掘學式的
探究,但可以推想台灣最初在反共文藝大纛下跳過《原始版格
林童話》與美國後現代小說的學術概念,由單純漁色作家拷貝
花花公子閣樓老爺一類外文雜誌上的葷黃笑話(我傾向猜測巴
莎美其實也是由原始版花花公子閣樓老爺之類得來靈感),從
此捲起一干邊緣性的狎鬧文類在正派經營的文哲莊園採地下遊
擊式一路潛進蠶食,雖無意圖文學衝撞,卻不僅鬆動既有之結
構,原本磚疊構築的整齊工事整個兒坍垮。
18 實在有點尷尬的坦白之二是我亦曾有過中學青年
校刊編輯經驗,之前提到那位素喜以色情白雪公
主撰造戲言的同學,其真實身份是常與我就某篇
文章刊登與否意見相左的另位編輯。我無法接受
他每愛力薦(可能真實的作者就是他自己)篇幅
不滿百字之四格漫畫式的諧趣寓言,以為水準低
下為正經文學園地所不容,他則堅持這類文章別
有狎趣,非只讀存在主義與諾貝爾文學之高雅文
青所能理會……
17 研究者關心的是哈山、李歐塔怎麼說?巴赫金又如何云
?〔我只參考中文譯本而無能力閱讀外文原著學者會不
會指責我無資格提及這些人名?〕在這麼多年以後,我
想以一種儘可能於現場臨在的體會方式,重新暸解當年
我的同學為什麼看上「色情白雪公主」〔擔心我是否在
爭執中出言割傷了他?〕回想他每一次逢人重覆宣講白
雪公主的床笫性事,模擬細節動作,所得想像狎鬧之快
感,此橋段作為全然隱性之 hint,到底他從其中窺見了
什麼?
16 一種插旗的意味。在沒有明確規則的遊戲
(下課)狀態,對成名人物留下的風格規
範起著玩弄、狎戲、聲東擊西的快感。
15 重新下載水手服與機關槍>,確認是由相米慎二導演
的正宗原作而非色情產業出品的山寨仿品,以為是青春
哀愁片,其實並不怎麼文藝。上回錯誤下載的同名 A片
雖沒細看,但內容確實取材赤川次郎的原作。就我倉促
所看幾眼,狐疑影片依電影格局攝製,功夫十足,攝影
、燈光、配樂俱全,並非只是小成本的AV;但動作尺度
又分明是A 片,驚恐再看下去,女主角的扮相會在我之
無意識所形成的電影殘像裡取代藥師丸博子……
網路取代書籍成為閱讀的主要媒介或載體,達人指出:文字訊息化,一目十行
不足以形容智慧手機或臉書之類的訊息平台,拇指一滑,至少都是以一目十頁
的速度翻倍瀏覽……「能」閱讀到的文章,都是別人幫你篩選出來的資訊,而
你「會」去閱讀的,必定要求能夠「為己所用」……所以我每次進行私評論書
寫總會刻意設計多種形式的「閱讀障礙」(斷片式的語言、遮掩符號,割裂結
構將不同段落塗銷、並置,移轉主旨破壞思維之連貫,相信不相聯屬的片斷綴
合仍可享有完整的故事性在概念上是可行的……諸種逆向書寫,肇生程度不一
,形式各異的多重閱讀干擾……尤將論述與所謂私語或私對話相互勾聯的方式
進行辯証,執意自評論、詮釋、導讀或解說一類概念的圍困中出走,形成將邏
輯思惟予以詩化的氤氳效果,原先的主題與條理藉由離題手法跳接……意象引
導論理思惟……)目的不在於「反讀者」、「反閱讀」,而是……
14 <嬰兒的觀念>提到某夫婦所生嬰兒手腳張
動,抓到書本便開始撕了起來,不管如何施
以禁閉處罰愈撕愈烈,大人疲於監督訓導,
無奈只好宣佈撕書是合法正當行為。這才發
覺僵固之觀念一旦打破,則人生……
13 多所高中畢業典禮結束後,學生們會群起將教科書撕成片片
頁頁碎碎屑屑從高樓抛出,校方一直無法禁絕,後來雖想
出以師生丟水球混戰的同樂方式替代反叛宣洩,但撕書之
儀式至今仍由這間學校漫延至另間學校在不同世代之間持
續而微弱地存活著。(撕書一直被誤認是某種反體制行為
,其實相反,它是未成年人進入社會的儀式,這也是它能
被「下場參與並認同遊戲規則」之水球大戰取代的原因。)
12 之前曾經提及學者常指巴莎美在乍讀短淺無深義的浮面文字中暗
置大部頭的嚴肅論文,例如最早王文興讀<玻璃山>便有這種感
覺,此亦為顏元叔的四點管見之一。其意不外贊譽巴撒美以其喜
劇直覺洞見社會本質,他的輕薄文字其實有著豐富的人文思潮為
後盾。顯而易見者如<資本主義的興盛>,每每將狀似馬克思哲
學經濟學似假亂真的術語堆砌,與紐約派知識份子刻意書寫之生
活周遭瑣事相互銜接,形成美式脫口秀風格的黑色反差;例如:
苦兒@xx.com學會上網,每遇帳號申請輒感煩惱,
既顧忌填寫真實資料,亦不願為了應付系統欺偽亂填,
於是每每央求網友贈送帳號,至今屯積大批為人棄置,
竄襲得來的ID,每日視心情狀況輪流使用……
11 『 抽著煙,下著雨,一副無能為力的樣子,到底這些當事的小市民
能在社會這個大團體裡做些什麼,以抗拒資本主義的興起呢?研究
各種思潮之衝突和影響中所隱含基本上的不平等,原是一樁值得重
視的工作。從鑽研歐洲 1789 年後的思想史所得來的了解足以提供
有用的經驗,另外某些資料和理論也暗示了不少有趣的新的可能性
。熱情,尤其是那種被法律壓抑的熱情,有助於事情的推展,懷疑
顯然是在產生有意義之行動前無法免除的蘊釀過程,最後我們將會
發現,恐懼才是眼前世界真正有力的推動者。』
10 又或者是 <天才>,令人想像出一個在左右派政治哲學中
間地帶徹底探討極權主義之伍迪艾倫化的漢娜鄂蘭,『 天
才與一群學生唔面,學生告訴天才,「天才」這個觀念在
時下已不流行了,群體的努力比起天賦資優的個體更有社
會生產的效果。於是天才深切地思考,得出以下憂鬱的命
題:天才就其本質來說,與大多數人的需要相反。為了配
合他本身的須求,天才傾向於,甚致要擁抱,極權主義形
式的社會組織。天才壓制群體的暴政……』
9 比較隱晦者像是繁簡翻譯加起來超過四次的
<論天使>,批評嘲諷假理性主義形式邏輯
之名的天主教形上學,並擴及全部崇高型的
宗教思想。此外……
8 巴莎美的每一短篇,幾乎都一定會連串述及各領域文化名人
姓氏云云,亦正亦諧,有些屬科學與思想文化簡史都不致
遺漏的 A 咖人物,有些冷僻不禁懷疑是否只是玩笑杜撰?
譯者為之注疏所選擇的條目只限學術名人辭典認可接受的
正派代表,完全忽略大眾流行文化詞曲歌手導演明星社會
新聞風化名角,如此或與巴賽美屢屢嘲諷,故意凸顯學術
科目具某種中柱結構的態度正相對反……每每我在閱讀同
時多少也得出點力氣,才能按奈壓抑將不曾聞知的人名書
名打 進google 查詢之欲望。
潛進黌宇巍峨的校園偷放鞭炮
傾倒廢料填充垃圾事事拉雜混亂
被批腦殘點閱瞬間破萬
7 自來理想的人文主義者對社會文明走向不乏幽默諷刺,然而
這種輕重溫柔暴怒不等的針貶批判,卻也從未改變或影響已
經大勢底定的歷史進程,無論是權勢擁有者或大眾文化,每
每往理想家批判、諷刺、意欲阻攔的方向加大步伐更快速向
前走,現代工商文明網路文化以其傲人進展,反過來對理想
型知識份子隱士哲學之諷刺構成十倍奉還之反諷刺。(左派
右派到底誰是反動份子?)
6 今日閱讀 Barthelme 描繪五、六十年前美國都會文明異化生活
之風情,與其搬弄三、四十年前的二手概念,試圖確定他之黑
色狎戲究何所指,為之摘寫「劇透」,為學術、網路 PO 文累
積又多一筆重覆撰述,不如以自己所處時空與文化環境,對 Barthelme 的文本隨「眼」到之處進行「改寫」,此即之前所
謂「書寫持續進行中」。例如我閱讀<腦虧>(其義大概等同
近年一度流行的網路用語「腦殘」),眼睛看見文字,右腦半
區將視覺所見 Barthelme 的原文「亨利在花朵的莖部底端接上
電線,想看看電流通過能否點亮它們」傳導至左腦半區,卻瞬
間抽換成我自己的生活經驗:
5 『140.32.46.59 將最高畫素鏡頭對準市公所在車站前柏油路面
佈置的花海,拍下擬真照片,返家置換電腦桌布。既然欣賞植
物山林之美不再須要跋涉遠渡市郊,那十萬八千公頃野地長期
閒置無用,自可組織開發一夕鏟平無人反對,建成比美杜拜,
亞洲最大購物商場。這個時代美學之精髓,在於其儘可能延緩
知覺的連瑣反應,市民每按下一次快門,就意味著一次成功的
消費,也等於一次購買。全球資本文明背後的無限邏輯會將人
們每一次的購買都納入管理運算,影響所及,不僅是有十家八
家工廠搶著設立千方爭取你的消費,更有可能成千上百山林野
地跟進剷平,闢成產銷園區,爭取那些瞄準你之消費的工廠進
駐……每消費(尤其自己製造)一次這類影像……』
4 Barthelme 以黑色寓言列舉各種腦殘現象,決心以綜藝立國的
文化腦殘,預估五年洗腎潮即將來臨的美食腦殘,以夜市經濟
思惟策展的藝術腦殘,等等無盡無數……他在<這場戲>裡預
言式的看出:這個社會實際發生的每一事件都是以腦殘為主題
的類戲劇表演。〔我所在意的後現代問題之二:多數影痴都知
道何志武在〈重慶森林〉裡呼叫器的密碼是「愛你一萬年」,
請問〈旺角卡門〉裡華哥覆機聽取留言……〕
換了一本新的「舊筆記本」寫札記。戴上老花眼鏡好
不容易辨識出早年使用時候的塗鴉:「只為在墜地之
前,吻吻愛人的嘴」、「以血和空氣來思想火」、
「無畏地專注於寫字」、「性交永不終結」,不確知
是自己的句子或摘錄某書。
3 一個很吊詭之較後現代更後的現象之二是:學者們爭相投入、指認與解
析 Barthelme 所使用之各種小說形式技巧,及其相應內容之後現代性,
諸如片斷、拼貼、寓言、迷宮、反諷、黑色幽默、語言狂歡、(對所有
被大人、歷史、官方與大眾意識型態認可的所有可能版本進行)顛覆、
雜糅與中心離散、反原則、非線性敘述,語言表達之岐義與模糊、一符
多音、能指滑動、焦點頻換等等,在討論中注入各色話語、符號、新一
代文化巨人眼花遼亂的懾人名銜,重新把被Barthelme 拆解掉之露出銹
蝕鋼骨的文學舊建築,再以各種新式建材混搭起來,一棟原址重建外觀
簇新之可預測性的文學評論大廈已然完工啟用。
2 觀閱文本以前,其實已經知道將來可以讀到什麼,
可預測性令人選擇去閱讀它,因為我們已確定自己
讀得懂它;而我們之所以能確定自己讀得懂它,是
因為就形而上的意義言,我們其實已經閱讀過它。
1 試著鍵入不同地區各種可能的片名與外文翻譯
,搜尋李麗珍三級電影下載。雖然這些懷舊的
色情影片在錄影帶及有線頻道上我已看過無數
次,但每次找到不同網友提供上傳更大 MB 數
值的不同版本仍不失滿懷期待,認為此番或有
可能看見那些雖然早已重覆,但始終相信自己
尚未看透的東西。
0 刻意選擇很少有人會去瀏覽,即使瀏覽也不會有什麼意
見的題材;遠離學院撰文形式,限制自己只許撿拾陳舊
過時、多數人眼裡早失去參考價值的中文資料、或翻譯
,嘗試使用不在文獻檢索系統收納範圍的少年書寫,它
們不存在於任何編目、摘要、統計之內……討論那些連
我自己也很難確認其是否真實存在的問題……你問我如
此這般寫出令人簡直無法閱讀的文章,日後會不會因生
命如此消耗覺得懊悔?……不知道哎……我想只有先把
這條路直走到底最後才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