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謾罵與批評之差異-以一串靠北版上之貼文為例

    在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下,人們討論議題的場所逐漸從現實中的茶餘飯後延伸至網上 的各大社群平台。多數人認為網路的普遍可近用性與非強制且自由的溝通表達有助於 形成理性討論並散播進步理念,但學者羅傑・赫維茲認為網路強調快速的發言特質相當不同於民主所需的審慎思考,無法讓人期待它能創造出民主氛圍。(概念引自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在兩個論調中,筆者傾向於後者。根據筆者觀察,在近幾年中網路上的議題討論逐漸產生了極化的趨勢。正如羅傑所預測的,因為網路上的討論強調快速發言 ,故而在其架構下進行的討論變得愈來愈缺乏意義與建設性。在任一議題討論版下之留言很少能看見真正針對議題進行論述的回覆,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的回覆或風馬牛不相及的文字。而強調快速發言的性質與網路的另一特質匿名性的交織則誕生了本文。
    即將討論的主題。在快速發言的性質以及匿名特性的掩護下,筆者發現了人們逐漸失 去了理性批評的能力,並同時使謾罵的趨勢興起。選用靠北版上的貼文作為例子是為 了顯示這個狀況就在你我的生活周遭。即使這一串貼文的主旨並非是要參與議題之討 論,筆者仍認為其可做為謾罵之典範並可與批評做比較。而筆者訂出此標題是為了嘗 試論證謾罵與批評之差異,以此來使讀者知道(或更加了解)在參與議題討論時該如何 針對自己不認同的事物進行合於邏輯或更有建設性的批判。
    筆者所引用的貼文是來自於近期靠北中二中2.0這一匿名發文版上的一系列明顯具針 對性之人身攻擊之文章。所謂的人身攻擊也是一種謾罵,其背後之動機是為了以惡意 的詆毀或謠言來使對方感到恐懼以達成特定目的。以下為引用貼文(具不雅字眼,但筆 者認為全文呈現才能作為完整的事例):
    (按時間順序)
    1.9/17 編號22459 #22435 臭婊子麻煩閉嘴好嗎? 破麻
    2.9/17 編號22460 這裡是靠北版,不是給臭婊子發言的地方,媽的盆栽要剪, ****
    3.9/17 編號22461 媽的,116的臭婊子,你在靠北版再發言,我見一次*一次 4.9/20 編號22474 他媽如果讓我知道是誰在攻擊我,我一定要*掉你 5.9/23 編號22502 媽的,我做甚麼干你屁事,今天就算要把我的紀錄呈報上去 ,也干你這個婊子屁事,祝妳早點子宮頸癌
    從上列之貼文中可以看到謾罵與批評的唯一共通點,那就是在某種層面或某個程度上 無法忍受對方的存在或對方所做的事,不過內容卻大異其趣,以下將先分析謾罵的特 徵。首先,謾罵性文字的產生並不需要一定的語言能力作為支撐,這有兩個原因。首 先是因為謾罵性文字的攻擊目標是針對「接收訊息者」而非「接收訊息者所做的事」 ,所以選用的詞彙表範圍便小了許多。相較於描述「事件」可能誕生的千萬種詞彙組 合,用以批評人的詞彙相對顯得簡短且涵蓋意思大。而其背後目的又能使選用詞彙範 圍再度縮小。一般批評人的時候,批評者還必須在大量形容詞中選出正確的組合來指 出對方性格或品德上的問題,以達到使對方改正言行的目標。但謾罵則不同。因為謾 罵的目標只是為了使對方感到恐懼或不安,故而用以組成謾罵的詞彙則可極盡醜惡之能事,在一個語言中僅占小部分的「髒話」就成了涵蓋謾罵語彙的大致範圍。而因為 謾罵使用之語彙涵蓋範圍極小,故而可推知其使用無須一定語言能力作為支撐。藉著 上列之貼文內組成之文字可印證筆者之推論。
    而謾罵性文字的第二個特徵是通常極為主觀。一般來說,若要批評對方,必須客觀的指出對方究竟是違背了何種領域的規範、何種道德標準,抑或是何種人際關係之典範。每個人都有人格權,隨意批評別人是一種貶損人格的行為,故而批評別人時須盡力遵守客觀原則才能有憑有據。與此相對,謾罵性文字的特徵就是全然不遵守客觀原則,任意指稱對方。謾罵性文字的特點就是主觀的給對方貼上特定的惡意標籤,標示對方承載著一種汙名化的身分,放在一 個沒有尊嚴的位置以供大眾觀看,藉此達成貶損對方人格及自尊的目標。(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從上列貼文中便可得知。發文者無法精確指出對方究竟違反了何種客觀原則,因此也無法精確的描述對方究竟做錯了甚麼,於是便只能使用主觀的情緒性字眼來指稱對方的身分,以達成羞辱對方的目的。單就上列發文者的用詞組成來看,筆者可以推論遭針對者並沒有任何實際的錯誤,只是發文者主觀的憎恨對方罷了。謾罵性文字的第三個特徵是缺乏說服力。謾罵性文字意圖貶損對方人格的目標必須要煽動群眾加入才能達到最大效果。雖然網際網路造就的社群氣質經常會使群體意識蓋過對正確求證的需求,但若客觀的省視謾罵性文字就能立即發現其全無任何說服力。若要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就必須提出充足的客觀證據以及合理的邏輯推導。簡而言之,必須讓對方知道為何「做某事會造成某事」並接受其理由。但謾罵性文字無法達到此標準,因為其本質就只是一串毫無邏輯可言的情緒性文字。以上列貼文為例,筆者無法知道為何發文者會以那些用詞指稱對方,以及他如何證明他所指稱的人就是他指稱的那樣。
    最重要的是,筆者無法理解發文者為何有權力以不雅詞彙貶損他人之人格。不須語言能力、極度主觀以及缺乏說服力就是謾罵性文字與真正的批評之差異。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網際網路的影響已在現代社會深深扎根,而其所形成之社群氣質也逐漸剝奪人們客觀看待事物的能力。網路上湊熱鬧的行動即是人類對社群的需求, 意義僅在於和他人相連結的過程。(黃厚銘/林意仁) 但這股趨勢並非無法改變。以本文所探討之主題為例。若是能有更多人釐清批評與謾罵間的差異並認知到謾罵行為的可笑之處,那些意圖參與議題討論但被群體影響的人就能回歸正途,而當網路社群內的人開始改變,整個群體也將受影響,最終將改變整體網路的風氣。不過這些終究只是期待,真正的改變必須從你我做起。在討論議題時若是無法認同對方,盡量針對事進行客觀的批評與指正,切勿因無法反駁對方就以情緒性字眼進行謾罵。筆者在本文中所舉之例子雖然並非是針對議題的討論,但仍是謾罵的典型,需引以為戒。

    參考資料

    1.《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
    2.靠北中二中2.0貼文 編號22459、22460、22461、22474、22502
    3.黃厚銘 林意仁(2013)。流動的群聚(mob-ility):網路起鬨的社會心理基礎。新聞學 研究 。第一一五期,台北市。
    責任編輯: 李佾學 核稿編輯: 鄒宇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雖然只是學生,每天追逐分數的生活難以滿足我們,我們用自己赤誠的眼睛,發掘各種現象,貼近世界。當分立的三權、五權都不可依靠,我們希望用第四權媒體、第五權公民,來探索真相。合作事宜請洽以下信箱: lookingbeyondborders@gmail.com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