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人類學讀書心得#1《歡迎光臨人類學》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歡迎光臨人類學》文化相對論並非是要我們一定同意所研究的每一種文化實踐;它是指如果我們想理解文化如何運作,則必須從那些創造、維持和經驗文化之人的觀點,而非我們自己的觀點,來看待文化。
丹麥Aarhus ARos美術館的展覽No Man is an Island,以英國詩人John Donne的同名詩篇為策展主題,企圖提醒歐洲當前面對移民議題、恐怖攻擊、氣候變遷,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也是群體中的一份子,像是台灣這幾年常說的「沒有人是局外人」。
No Man is an Island @ARoS Aarhus Kunstmuseum
喜歡上人類學這項學門是從參加2019年中研院OPEN HOUSE的那場講座開始。

朋友傳來2019年中研院開院的活動資料,有自然相關、當年度最熱門的天文話題、人文科學類的講座,在眾多主題當中,特別選定了民族所的講座【新生:博物館文物回到部落的兩個月】。一個小時的講座中,聽到非常令我激動的內容—讓館藏文物回家。對於原住民文化與博物館有興趣的人,也許會跟我有同樣的激動與感動。當研究者從現地採集具文化意義的物件回到研究室,最後進入庫房,然後等待機會重新回到世人的面前,這段路會耗時多久。而呈現在多位於都市的博物館,且生活經驗與文物的連結極為薄弱的參觀者面前時,究竟能有多少體會與知識習得,難以得知。長期致力於復振泰雅織布文化的尤瑪.達陸老師,與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共作」,花費了20年,終於將原本在庫房裡的老人家(傳統織物)迎回部落,帶到族人面前,向老人家們學習,讓老中青少不同世代的泰雅族後代,得以看見保存完整的工藝品。
完整的內容,可以看這篇中研院的詳細介紹如下連結
在那場講座買了兩本書,一本是《共作》另一本是《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回家讀完共作再讀人類學家,裡面的字句傳達人類學家看世界各地區人類的視角,立刻和內心一直以來的思考共振。很興奮地傳了一些截圖給朋友,分享心中的激動。自此開始從圖書館借閱人類學相關書籍,跟不同的朋友討論人類學書籍的內容與感動,最後甚至查了人類所的考試資料,想投身到學術領域、想分享給更多人人類學家看世界的觀點,一直到2020年的年底,決定先從找朋友組讀書會開始,然後逐步寫下每本書的讀後心得回看當代的生活觀點。
讀書會第一本書是《歡迎光臨人類學》。
作者盧克.拉斯特(Luke Eric Lassiter)第一章就先從達爾文天擇說的故事開始說起,天擇說如何被一群學者解讀、超譯成社會達爾文主義到「優生學」的過程,再到鮑亞士(Franz Boas)對種族和社會進化主義的批判,進而提出文化相對性(cultural relativity)的概念。讀完第一章,在筆記上紀錄書中提到鮑亞士的一段想法:
他認為未開化、野蠻的與文明的這些字眼都是相對性的詞彙,只是外來者用來評斷他者的用語。他指出,為了瞭解其他不同於我們自身的人群,我們必須從他們的觀點來瞭解他們的世界。為達到這樣的要求,他認為科學家必須與這些人群生活在一起,親身體驗他們的社會。
大至不同族群間的歧見,小至個人對另一個人的預設立場。如果把鮑亞士這段話反覆思考後再進行評斷,也許結果會和從小接收從主流媒體、社會主流文化價值的框架,有所不同。當然,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不相同。這些是讀人類學的相關書籍中,自己不斷被提醒的事。每一次好像都跨出自己的象牙塔一步。
為了準備讀書會,另外借了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的《文化人類學》來回參照與盧克.拉斯特這本書的相關內容。這本書是另一位讀書會成員在唸民族系時,老師指定的課堂用書。詳盡地解說許多人類學常使用到的名詞,也收錄整理很多作者自己的田野案例和其他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呼應相關章節主題。值得細讀與參考。
其中,最喜歡的是兩位作者都提到的「我族中心主義」、「文化相對論」。 其中也做了一段筆記如下: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作《文化人類學》提到我族中心觀點是一種傾向,將自己所擁有的文化信念視為較優越,並運用自己文化的價值觀,評斷其他文化的行為與信念。當們看到,人們認為他們所熟悉的解釋方式、意見與習俗,比起其他人群,都是更加真實、正確、中肯、合乎道德的,這就是我族中心觀點。(P.59)
也不禁做起白日夢,想像著如果國中的歷史課內容將這兩點帶入每段戰爭與族群擴張的思考裡,再帶回現實生活中,我們觀看的新聞頻道,現代國家之間的貿易、利益交換、種族情結、文化差異。也許對正在思考生命意義的國中生,對長久遙遠的歷史事件,有更立體與切身的體會。
未來希望藉由人類學的閱讀,提出更多反思,更多回望當代社會的相關議題討論。透過心得分享和更多人連結,也許會遇見有影響力的人,開始有一些翻轉動能。

歡迎到以下平台一起交流
好奇天線實在太好奇大家的想法了!
Facebook: https://reurl.cc/OXp1Lr
instagram: curious_abt_everything
也推一下今年開始的podcast頻道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bzk5N3
First Story:https://reurl.cc/zbzoa0
Spotify:https://reurl.cc/5oqV9M
KKBOX:https://reurl.cc/Kxjq19
Pocket Casts:https://pca.st/pq2phi1f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會員
25內容數
生命職人—專注,走在自己的路上 如果把生命過得精彩,是一項不斷修煉的專業技能。那麼努力過生活的平凡人,就是自己一生懸命的生命職人。 這是紀錄一群在主流媒體關注之外,人生歷程各精彩的職人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好奇天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課輔遇見的國中生們,是在社會刻板印象中難以捉摸的「族群」。原本我也是這麼以為的…但隨著互動時間拉長,逐漸調整自身年齡權威的觀看視角,閉上嘴巴,開啟耳朵功能之後,發現自己進入一個澄澈的青春彊域。直接、純真、衝撞、困惑、溫暖,在步入社會翻滾的所謂「大人」,也許這些都在,只是變成隱藏版,隨機抽出。
狗是在哪一刻開始老去的?
人都由不同面向的個性組成,有好有壞,有天真有邪惡,有害羞也可能活潑。這次一個人踏上非洲大陸,成功拿著簽證信搭上飛機、入境摩洛哥。在第一站Casablanca都還是像在同一個舒適圈,進到Fes後的第一晚,這趟面對自我的課程就開始了。
旅行到島內其他縣市,移動方式大多選擇以鐵道為主,到了當地大多就改以步行或腳踏車,在市區或鄉間,以慢板、中板的節奏交互轉換。到台東也是,這次搭縱谷線玩鹿野、初鹿牧場,下次搭海岸線去三仙台、金樽,豔陽高照的時候,在午間放上休止符,找棵樹,或是待在青年旅社的大廳前的躺椅,睡個午覺再繼續吧!
追溯現代所有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習慣找到單一(面向)的正確解答,而不是試著自己思考解答。而每個世代總有權威提供解答全集,讓人們漸漸遺忘好奇的提問本能。雖然有越來越多組織或個人,開始向大眾提問,但是,我們仍舊下意識的想要直接獲取答案或解決方案,而不是嘗試主動思考如何回應。—賴小Q
很喜歡在山林裡走,在台灣的健行步道,常常會看到綁著五顏六色登山社布條的樹枝,或是手寫的指示路牌。這時候我就會想念起一個人在Åland森林裡,一路陪伴、指引我的小紅白。生活路途上,也常會有迷茫的時候,慶幸有一些朋友,不分年齡、性別、社會地位,適時扮演了生命中的小紅白,引導著自己,安心走下去。
在課輔遇見的國中生們,是在社會刻板印象中難以捉摸的「族群」。原本我也是這麼以為的…但隨著互動時間拉長,逐漸調整自身年齡權威的觀看視角,閉上嘴巴,開啟耳朵功能之後,發現自己進入一個澄澈的青春彊域。直接、純真、衝撞、困惑、溫暖,在步入社會翻滾的所謂「大人」,也許這些都在,只是變成隱藏版,隨機抽出。
狗是在哪一刻開始老去的?
人都由不同面向的個性組成,有好有壞,有天真有邪惡,有害羞也可能活潑。這次一個人踏上非洲大陸,成功拿著簽證信搭上飛機、入境摩洛哥。在第一站Casablanca都還是像在同一個舒適圈,進到Fes後的第一晚,這趟面對自我的課程就開始了。
旅行到島內其他縣市,移動方式大多選擇以鐵道為主,到了當地大多就改以步行或腳踏車,在市區或鄉間,以慢板、中板的節奏交互轉換。到台東也是,這次搭縱谷線玩鹿野、初鹿牧場,下次搭海岸線去三仙台、金樽,豔陽高照的時候,在午間放上休止符,找棵樹,或是待在青年旅社的大廳前的躺椅,睡個午覺再繼續吧!
追溯現代所有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習慣找到單一(面向)的正確解答,而不是試著自己思考解答。而每個世代總有權威提供解答全集,讓人們漸漸遺忘好奇的提問本能。雖然有越來越多組織或個人,開始向大眾提問,但是,我們仍舊下意識的想要直接獲取答案或解決方案,而不是嘗試主動思考如何回應。—賴小Q
很喜歡在山林裡走,在台灣的健行步道,常常會看到綁著五顏六色登山社布條的樹枝,或是手寫的指示路牌。這時候我就會想念起一個人在Åland森林裡,一路陪伴、指引我的小紅白。生活路途上,也常會有迷茫的時候,慶幸有一些朋友,不分年齡、性別、社會地位,適時扮演了生命中的小紅白,引導著自己,安心走下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文學作為人類撇除生存問題,尋求精神滿足的行為。文學將人為中心,探索人類精神的可能性,是人類行為觀察室的衍生地。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人類學在研究什麼?研究人類的學問嗎?什麼是人類的學問呢?看了一下T大人類學系的大學部課表:政治學、哲學概論、法學緒論、社會學、普通生物學、普通心理學、世界史、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田野實習與方法……等。看起來是跟人有關的學科都沾一點,但是專業必修科目以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金寶英在這八篇小說中都一再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角,她提到:「這就是我們親眼所見的世界。我們只了解自己觀察到的世界,每個人就只活過自己的人生。然而人們上了年紀以後,都會像見過整個世界一樣誇誇其談。」永遠以挑戰你認知,卻也讓生命故事有所連結的哲學,這正是我喜愛科幻小說的本質。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文學作為人類撇除生存問題,尋求精神滿足的行為。文學將人為中心,探索人類精神的可能性,是人類行為觀察室的衍生地。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人類學在研究什麼?研究人類的學問嗎?什麼是人類的學問呢?看了一下T大人類學系的大學部課表:政治學、哲學概論、法學緒論、社會學、普通生物學、普通心理學、世界史、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田野實習與方法……等。看起來是跟人有關的學科都沾一點,但是專業必修科目以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金寶英在這八篇小說中都一再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角,她提到:「這就是我們親眼所見的世界。我們只了解自己觀察到的世界,每個人就只活過自己的人生。然而人們上了年紀以後,都會像見過整個世界一樣誇誇其談。」永遠以挑戰你認知,卻也讓生命故事有所連結的哲學,這正是我喜愛科幻小說的本質。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