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人類學讀書心得#1《歡迎光臨人類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歡迎光臨人類學》文化相對論並非是要我們一定同意所研究的每一種文化實踐;它是指如果我們想理解文化如何運作,則必須從那些創造、維持和經驗文化之人的觀點,而非我們自己的觀點,來看待文化。
丹麥Aarhus ARos美術館的展覽No Man is an Island,以英國詩人John Donne的同名詩篇為策展主題,企圖提醒歐洲當前面對移民議題、恐怖攻擊、氣候變遷,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也是群體中的一份子,像是台灣這幾年常說的「沒有人是局外人」。No Man is an Island @ARoS Aarhus Kunstmuseum

丹麥Aarhus ARos美術館的展覽No Man is an Island,以英國詩人John Donne的同名詩篇為策展主題,企圖提醒歐洲當前面對移民議題、恐怖攻擊、氣候變遷,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也是群體中的一份子,像是台灣這幾年常說的「沒有人是局外人」。No Man is an Island @ARoS Aarhus Kunstmuseum

喜歡上人類學這項學門是從參加2019年中研院OPEN HOUSE的那場講座開始。

朋友傳來2019年中研院開院的活動資料,有自然相關、當年度最熱門的天文話題、人文科學類的講座,在眾多主題當中,特別選定了民族所的講座【新生:博物館文物回到部落的兩個月】。一個小時的講座中,聽到非常令我激動的內容—讓館藏文物回家。對於原住民文化與博物館有興趣的人,也許會跟我有同樣的激動與感動。當研究者從現地採集具文化意義的物件回到研究室,最後進入庫房,然後等待機會重新回到世人的面前,這段路會耗時多久。而呈現在多位於都市的博物館,且生活經驗與文物的連結極為薄弱的參觀者面前時,究竟能有多少體會與知識習得,難以得知。長期致力於復振泰雅織布文化的尤瑪.達陸老師,與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共作」,花費了20年,終於將原本在庫房裡的老人家(傳統織物)迎回部落,帶到族人面前,向老人家們學習,讓老中青少不同世代的泰雅族後代,得以看見保存完整的工藝品。

完整的內容,可以看這篇中研院的詳細介紹如下連結


在那場講座買了兩本書,一本是《共作》另一本是《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回家讀完共作再讀人類學家,裡面的字句傳達人類學家看世界各地區人類的視角,立刻和內心一直以來的思考共振。很興奮地傳了一些截圖給朋友,分享心中的激動。自此開始從圖書館借閱人類學相關書籍,跟不同的朋友討論人類學書籍的內容與感動,最後甚至查了人類所的考試資料,想投身到學術領域、想分享給更多人人類學家看世界的觀點,一直到2020年的年底,決定先從找朋友組讀書會開始,然後逐步寫下每本書的讀後心得回看當代的生活觀點。

讀書會第一本書是《歡迎光臨人類學》。

作者盧克.拉斯特(Luke Eric Lassiter)第一章就先從達爾文天擇說的故事開始說起,天擇說如何被一群學者解讀、超譯成社會達爾文主義到「優生學」的過程,再到鮑亞士(Franz Boas)對種族和社會進化主義的批判,進而提出文化相對性(cultural relativity)的概念。讀完第一章,在筆記上紀錄書中提到鮑亞士的一段想法:

他認為未開化、野蠻的與文明的這些字眼都是相對性的詞彙,只是外來者用來評斷他者的用語。他指出,為了瞭解其他不同於我們自身的人群,我們必須從他們的觀點來瞭解他們的世界。為達到這樣的要求,他認為科學家必須與這些人群生活在一起,親身體驗他們的社會。

大至不同族群間的歧見,小至個人對另一個人的預設立場。如果把鮑亞士這段話反覆思考後再進行評斷,也許結果會和從小接收從主流媒體、社會主流文化價值的框架,有所不同。當然,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不相同。這些是讀人類學的相關書籍中,自己不斷被提醒的事。每一次好像都跨出自己的象牙塔一步。

為了準備讀書會,另外借了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的《文化人類學》來回參照與盧克.拉斯特這本書的相關內容。這本書是另一位讀書會成員在唸民族系時,老師指定的課堂用書。詳盡地解說許多人類學常使用到的名詞,也收錄整理很多作者自己的田野案例和其他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呼應相關章節主題。值得細讀與參考。

其中,最喜歡的是兩位作者都提到的「我族中心主義」、「文化相對論」。 其中也做了一段筆記如下: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作《文化人類學》提到我族中心觀點是一種傾向,將自己所擁有的文化信念視為較優越,並運用自己文化的價值觀,評斷其他文化的行為與信念。當們看到,人們認為他們所熟悉的解釋方式、意見與習俗,比起其他人群,都是更加真實、正確、中肯、合乎道德的,這就是我族中心觀點。(P.59)

也不禁做起白日夢,想像著如果國中的歷史課內容將這兩點帶入每段戰爭與族群擴張的思考裡,再帶回現實生活中,我們觀看的新聞頻道,現代國家之間的貿易、利益交換、種族情結、文化差異。也許對正在思考生命意義的國中生,對長久遙遠的歷史事件,有更立體與切身的體會。

未來希望藉由人類學的閱讀,提出更多反思,更多回望當代社會的相關議題討論。透過心得分享和更多人連結,也許會遇見有影響力的人,開始有一些翻轉動能。


歡迎到以下平台一起交流
好奇天線實在太好奇大家的想法了!
Facebook: https://reurl.cc/OXp1Lr
instagram: curious_abt_everything
也推一下今年開始的podcast頻道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bzk5N3
First Story:https://reurl.cc/zbzoa0
Spotify:https://reurl.cc/5oqV9M
KKBOX:https://reurl.cc/Kxjq19
Pocket Casts:https://pca.st/pq2phi1f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好奇天線的沙龍
22會員
25內容數
生命職人—專注,走在自己的路上 如果把生命過得精彩,是一項不斷修煉的專業技能。那麼努力過生活的平凡人,就是自己一生懸命的生命職人。 這是紀錄一群在主流媒體關注之外,人生歷程各精彩的職人故事。
好奇天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1/29
媽媽看見小孩搖搖晃晃走出第一步的成就感,應該是生命中無可取代的重大事件;而身為子女的我,成年後看見媽媽活出自己的第一步,具有同樣難以比擬的重量。
Thumbnail
2023/11/29
媽媽看見小孩搖搖晃晃走出第一步的成就感,應該是生命中無可取代的重大事件;而身為子女的我,成年後看見媽媽活出自己的第一步,具有同樣難以比擬的重量。
Thumbnail
2021/01/18
在課輔遇見的國中生們,是在社會刻板印象中難以捉摸的「族群」。原本我也是這麼以為的…但隨著互動時間拉長,逐漸調整自身年齡權威的觀看視角,閉上嘴巴,開啟耳朵功能之後,發現自己進入一個澄澈的青春彊域。直接、純真、衝撞、困惑、溫暖,在步入社會翻滾的所謂「大人」,也許這些都在,只是變成隱藏版,隨機抽出。
Thumbnail
2021/01/18
在課輔遇見的國中生們,是在社會刻板印象中難以捉摸的「族群」。原本我也是這麼以為的…但隨著互動時間拉長,逐漸調整自身年齡權威的觀看視角,閉上嘴巴,開啟耳朵功能之後,發現自己進入一個澄澈的青春彊域。直接、純真、衝撞、困惑、溫暖,在步入社會翻滾的所謂「大人」,也許這些都在,只是變成隱藏版,隨機抽出。
Thumbnail
2021/01/17
狗是在哪一刻開始老去的?
Thumbnail
2021/01/17
狗是在哪一刻開始老去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閱讀到人類居住環境變遷一章,不知道為什麼會頻頻讓我想起讀得沒有很好的解構主義,也讓我想起現在強調去中心化的社會。於是試著找出三者之間的相似性。
Thumbnail
閱讀到人類居住環境變遷一章,不知道為什麼會頻頻讓我想起讀得沒有很好的解構主義,也讓我想起現在強調去中心化的社會。於是試著找出三者之間的相似性。
Thumbnail
受難日應是聖周中最高潮的部分,但我選擇捨棄參與信仰禮儀,為何如此行,也許之後有機會書寫一篇微心得,暫按下不表。在細雨中抵達新手書店,小小的空間已經坐滿了人,我正好是最後一批能坐下的聽眾,再晚些就必須站立聆聽...
Thumbnail
受難日應是聖周中最高潮的部分,但我選擇捨棄參與信仰禮儀,為何如此行,也許之後有機會書寫一篇微心得,暫按下不表。在細雨中抵達新手書店,小小的空間已經坐滿了人,我正好是最後一批能坐下的聽眾,再晚些就必須站立聆聽...
Thumbnail
如果說,人類學概念在這之前之於我的精神收穫是「被動地消除焦慮和執念」,那跨物種人類學就是種「主動的豐盈喜悅」。閱讀《生之奧義》的過程就是這樣,一直迸出驚喜火花,重新認識了這世界的同時,又有種好難以說明的快樂和感動。
Thumbnail
如果說,人類學概念在這之前之於我的精神收穫是「被動地消除焦慮和執念」,那跨物種人類學就是種「主動的豐盈喜悅」。閱讀《生之奧義》的過程就是這樣,一直迸出驚喜火花,重新認識了這世界的同時,又有種好難以說明的快樂和感動。
Thumbnail
你對「人類學」的想像還停留在這是個「冷門且生硬」的專業嗎? 社會演進的過程中,不斷求新求變,但這不只限於商業領域的專業才能做到,人類學家也可以推動社會的創新!
Thumbnail
你對「人類學」的想像還停留在這是個「冷門且生硬」的專業嗎? 社會演進的過程中,不斷求新求變,但這不只限於商業領域的專業才能做到,人類學家也可以推動社會的創新!
Thumbnail
這篇的風格會和其他篇不太一樣,主要為書中的內容經過我理解後的樣子,並把書中後段的內容加進書的最初所提出的大框架下去補充。如有不懂,或想引用原文建議還是可以去把書拿來直接做抄錄。另外,書末有附上一場研討會的內容,裡面主要有「中國與台灣」以民族的觀點所進行的相關討論。但我覺得大概沒有人敢出這類題
Thumbnail
這篇的風格會和其他篇不太一樣,主要為書中的內容經過我理解後的樣子,並把書中後段的內容加進書的最初所提出的大框架下去補充。如有不懂,或想引用原文建議還是可以去把書拿來直接做抄錄。另外,書末有附上一場研討會的內容,裡面主要有「中國與台灣」以民族的觀點所進行的相關討論。但我覺得大概沒有人敢出這類題
Thumbnail
《歡迎光臨人類學》文化相對論並非是要我們一定同意所研究的每一種文化實踐;它是指如果我們想理解文化如何運作,則必須從那些創造、維持和經驗文化之人的觀點,而非我們自己的觀點,來看待文化。
Thumbnail
《歡迎光臨人類學》文化相對論並非是要我們一定同意所研究的每一種文化實踐;它是指如果我們想理解文化如何運作,則必須從那些創造、維持和經驗文化之人的觀點,而非我們自己的觀點,來看待文化。
Thumbnail
文化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的,可不只是服飾、料理、建築等等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長時間的適應所產生的生活應對知道,那才是文化的核心。當文化成為一段描述而非一件物品時,才能開啟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才能從別的文化學習與借鏡,讓子己的生活可以更舒適。
Thumbnail
文化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的,可不只是服飾、料理、建築等等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長時間的適應所產生的生活應對知道,那才是文化的核心。當文化成為一段描述而非一件物品時,才能開啟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才能從別的文化學習與借鏡,讓子己的生活可以更舒適。
Thumbnail
人類學影響了我的許多觀點與論述,正好最近與方格子上的幾位夥伴組了個人類學讀書會,從最基本的《歡迎光臨人類學》開始讀起,雖然我已經讀過數次,但再回味後又有不同體悟,我們就先來講講幾個入門的名詞與概念: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論。
Thumbnail
人類學影響了我的許多觀點與論述,正好最近與方格子上的幾位夥伴組了個人類學讀書會,從最基本的《歡迎光臨人類學》開始讀起,雖然我已經讀過數次,但再回味後又有不同體悟,我們就先來講講幾個入門的名詞與概念: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論。
Thumbnail
《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心得 所謂的田野是指與當地人共同生活、學習語言與文化,亦即參與觀察,是1922年馬凌諾斯基(Bronislow Malinowski)前往初步蘭群島(Trobriand Islands)所出版的
Thumbnail
《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心得 所謂的田野是指與當地人共同生活、學習語言與文化,亦即參與觀察,是1922年馬凌諾斯基(Bronislow Malinowski)前往初步蘭群島(Trobriand Islands)所出版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