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考上頂尖大學,真的就一帆風順了嗎?

                  撰文:李柏儒
    圖:陳翰生(發於NTU台大學生交流版臉書)
    圖:陳翰生(發於NTU台大學生交流版臉書)
    我們不該一再參與讀書考試的循環, 到最後甚至發現自己沒有價值。
    國中時期,許多老師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三年考取好的高中;高中時期,許多老師同樣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最後三年考取頂尖大學,大學後就可以開始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在殘酷的教育體制下,我們別無選擇。要在遊戲規則中勝出,就要犧牲玩樂、犧牲創造力,盡全力吸收課本知識。還記得小學時,看到許多孩子一下課就往外跑、踢足球、放風箏,心中莫名羨慕。而從小被賦予極高期望的我,總是在滿滿寫不完的考卷中度過。寫完一份還有一份,一有時間就是寫考卷、拚成績。
    因此,小學時期的我,就是在所謂的社會期望中度過。旁人一見到我,總是誇讚說好棒、好認真、將來一定能考上臺大。當時聽到這些話,心中一度認為會讀書就是一切。殊不知有多少成功的人物是靠溝通力、創造力、一技之長過活,而不是大眾普遍認為的價值——學歷。
    國高中時期,壓力只有越來越大。小考、週考接踵而來,夢幻中的社團、人際離我越來越遠。在如此逼迫下,的確,在成績上我是屬於學校的領先群。我承認,我曾自滿擁有優異的成績,擁有較高的排名,而在大學入學考試中擁有臺大的錄取通知書。但是,我不斷問自己,除了學歷,我還有哪些優勢?我得出來的結論是:沒有。
    或許吧! 有很多人跟我一樣,都是教育制度下的大量標準化產物。考選擇題,我們能全對;考國寫,我們既能情意抒發,也能理性思考;考英文作文,我們能運用華麗詞藻、高超句型。
    So What?
    這只是證明我們是升學遊戲中的優勝者而已,並不代表我們在未來仍然是優勝者。有哪項工作,只要會以上那些技能就能勝任的?我想沒有。在這個多變的社會,我們應該擁有的是溝通力、領導力和全球視野。撕掉校名的標籤,我們剩下的是什麼呢?希望我們能去探索成績以外的自我,在自我介紹時,能夠多說一點個人特質與能力,而不是開口第一句話就是畢業於某大學。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多參與社團,拓展人脈;我們可以培養興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將來朝之發展。
    然而,這些東西有出現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嗎?除了學測第二階段面試外,顯然沒有。而學測第二階段面試,也是要先通過第一階段的成績,才有資格。如此一來,未來頂尖人才真的能順利進到頂尖大學嗎?為什麼成績還是要看那麼重呢?這樣的教育制度只是要讓我們持續侷限於框架中,將讀書放在第一順位,成績稍微不理想就崩潰大哭。
    根據數據顯示,大專院校過去十年的休學、退學情況逐年增加,退學人數由98學年的7.4萬人,到107學年時已增至近9萬人,退學率由5.5%攀升至7.2%;107學年新增休學率也攀升至6.2%,是近八年來的新高。大學學生中,有多少人是真的享受大學生活呢?還是又被父母、老師說大學四年好好讀,未來拿取碩士、博士學位比較順利?就這樣,寶貴的人生就這樣過了幾分之幾?為什麼我們不能從小追尋自己所愛,享受人生?喜歡畫畫的,就從小開始培養,未來成為大畫家;喜歡音樂的,就從小開始練習,未來成為知名音樂家;喜歡運動的,就從小開始鍛鍊,未來成為國際運動員。
    值得慶幸的是,近幾年臺灣教育開始實施繁星和特殊選才計劃,使各領域人才較有可能進入頂尖大學就讀。相對而言,成績壓力在他們身上便減輕不少,我認為是教育體制下良好的轉變方向。如此一來,夢想成為畫家、音樂家、運動員的學生便能在高中階段加強其專業知識與能力,使人才真的留入頂尖大學。期許臺灣教育能繼續朝向此方向邁進,保留一定名額給有特殊才能或是技藝的學生,讓成績導向的體制慢慢淡化。
    考上頂尖大學,真的就一帆風順了嗎?希望在不久後的將來,教育體制可以給予臺灣學生更多成績以外的肯定,讓他們在考上頂尖大學後,擁有讀書以外的能力並且對未來有初步的規劃,讓每個大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不再是教育體制下標準化的產物。

    核稿編輯:張恩睿  行銷編輯:曹語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雖然只是學生,每天追逐分數的生活難以滿足我們,我們用自己赤誠的眼睛,發掘各種現象,貼近世界。當分立的三權、五權都不可依靠,我們希望用第四權媒體、第五權公民,來探索真相。合作事宜請洽以下信箱: lookingbeyondborders@gmail.com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