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也跟我一樣,是個具有學習熱忱,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想要不斷自我成長的人。你買了一大堆書,好不容易抽出時間,坐下來,好好準備吸收書本裡面的寶貴知識。
你讀完了,然後呢?你興高采烈地跑去跟朋友說:「我最近讀了一本教我們如何時間管理的書!」結果朋友問你書中內容有什麼,你答不出來,就算講出來也是支支吾吾,像是只看過博客來網站上面的書本介紹而已。
你發現,你花了很多時間啃讀這些內容不太輕鬆的書,結果根本對書中的內容忘得一乾二凈,如果有,也頂多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記憶。這種情況,更不用說你要如何把書中知識運用在你的真實生活當中。
到頭來,你花錢買書,是浪費,你花時間看書,也是浪費。這樣聽起來讓人非常喪氣,對不對?
《最高學以致用法》這本書說道:
「其實問題出在你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
意思是,你只有在看書當下動腦「輸入」你看到的內容而已,兩手空空沒事做,你沒有邊讀讀邊做筆記,看完書也沒有立即整理內容,寫下自己對這本書的覺察,完全沒有進行所謂「輸出」這個動作。
我們都知道「讀東西」,跟「寫東西」,這兩件事情完全不一樣,難度差很多。你會發現,當你要把看到的各種知識,轉化成文字,讓人看得懂你在寫什麼,是一件需要動腦思考,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
如果你在「輸入」,不管是書籍、電影任何內容之後,能夠確實「輸出」提供心得、個人的覺察,代表你也如實將剛剛看到的內容,很大一部分地烙印在你的腦袋瓜中,使得那些資訊成為你記憶的一部分,當然,也更能將這些資訊妥善運用在你的人生中。
《最高學以致用法》的作者是日本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他以「輸出」此一行為當作本書主題,說明我們如何可以在「說」、「寫」、「做」,這三大輸出面向上,讓學習發揮最大的成果。
我以「寫」這個部分的輸出來說,書中提到「手寫」這件事情對於大腦的好處,大過於電腦打字,手寫能夠刺激大腦的「網絡刺激系統」(RAS),幫助大腦運作,收集情報;且透過手寫讓你大腦中「處理語言」的布洛卡區(Broca’s Area)產生作用。作者也提到,在你看書的當下,必須將腦中同時出現的想法、點子給記錄下來,此一行為能夠有效的「盤點大腦情報」。
而我們在邊讀邊寫,看完一本書之後的「當下」,試著把你個人對這本書的感想給寫下來,這時候是「輸出」的最佳時刻。基本上,你在不斷的輸入與輸出的過程中,你的寫作能力也會因此提升不少(我自己很有感)。
而寫作靈感的累積,作者也建議我們,只要腦中當下有迸發點子或想法,這種「A-HA」的瞬間,必須立即紀錄起來(用筆記本或是手機都可以)。因為大腦面對這種刺激神經細胞迴路的「學習瞬間」,往往只有短短的「30秒」,超過這時間大腦又會瞬間回到原有的狀態。就像我們做夢完剛起來時,往往能記住夢裡內容,但過了一段時間就會漸漸遺忘一樣。
另外,本書在寫的輸出部分,也提到在工作之前,也就是起床之後的兩到三個小時,是「大腦的黃金時間」,在「手寫」列出今天的代辦事項之後,先做你認為最重要的「優先事項」(通常是最難搞的事情)開啟你一整天的工作模式,能夠讓你專注力不中斷、工作記憶容量變大。這種方式跟《子彈筆記整理術》的概念也頗為類似,都是利用手寫方式寫下to-do list,都是讓你更「有意識」的完成工作上的任務。
書中提到的「寫作目標設定」同樣讓我受益良多,有五大原則可以讓我們參考:
1. 目標設定要稍微有一點挑戰性,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困難。
2. 設下時間期限(deadline)
3. 具體行動(TO DO)
4. 找到客觀評價的方法
5. 將大目標分成小目標
除了「寫」的部分之外,「說」的部份也對我很有幫助,像是如何「自我介紹」與「表達」;而「做」的部分則是在「教人」這件事很能夠幫助學習,也是我很有感的地方。
在我用電腦打字「輸出」這些文字的時候,也是我把整本書剛讀完的時候,對照我做的筆記,將書中對我蠻有幫助的內容,一步一步地整理撰寫出來。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同時實踐書中內容,把任何想法手寫紀錄在筆記本裏,真的對我在寫文章的幫助非常大。
最後,送給大家書中作者講的一段話:
「在今天以「情報」為貨幣的「數位資訊化社會」當中,是要當個「情報接受者」,還是成為「情報發送者」,決定你的輸贏。因為情報接收得愈多,花費愈高。相反的,不斷發送情報,收入會隨時增加。」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看看,書中其他的輸出面向可能對你有更大的幫助。
記得,要邊讀邊做筆記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