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ESG|UBI無條件基本收入:一個打破社福迷思的尊嚴未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試想一下,如果政府每個月都發給所有國民一筆錢,讓他們能夠滿足基本生活所需,是不是一件很棒,但聽起來匪夷所思的事情?這正是「無條件基本收入」(又稱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想要促成的目標。
無條件基本收入這件事歐美早有在討論,而台灣在這一兩年慢慢從媒體上看到相關話題,或許要感謝一度要競選美國總統的楊安澤(Andrew Yang)。他在民主黨內初選時,便把UBI當成主要的政見之一 ,也獲得不少美國重量級人士例如祖克伯、馬斯克等人的大力支持。因為他華裔、台灣淵源的背景,UBI也跟著進入台灣輿論圈。12月13日,台灣更是辦了有史以來第一場的「無條件基本收入遊行」。雖然只有數千位民眾聚集於立法院外,但至少,這個議題已慢慢從極少數的倡議者,進入到大眾的視野。

UBI和傳統的社會福利,有什麼不一樣?

到底什麼是UBI?顧名思義,就是定期發給民眾一筆現金,沒有任何限制,讓收到的人可以任意花費。筆者曾與不同的朋友討論該議題,得到的反應多半是:社會福利制度不是已經有類似的作法了嗎?幹嘛還要多此一舉?不錯,健全的社福體制本來就會設計低收入戶補助、失業補助或其他津貼,不過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存在著一定的門檻與資格限制。例如你必須先失業、才能領取失業補助,又或你需要證明自己是低收入戶,才能得到某些減免或補貼。而UBI最大的不同就是「無差別」的發錢,無論你的身份,所處的條件如何,都可以拿到同樣一筆錢。
乍聽之下或許還是很詭異,不過這麼做其實可以解決很多當前社會福利不足之處。例如我們常聽到的「覆蓋率」問題,一些福利其實並未讓真正需要的人拿到,可能是因為資訊不對稱,像是比起偏鄉,都市的失業者更有機會知道怎麼申請補助;又或者是因為週遭氛圍對貧窮不友善,讓有些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低收入戶,因而未能獲得相關福利。
再說,「行政成本」和「資源濫用」的情況也時有所聞,前者包含漫長或複雜的程序,你需要有區公所/鄉公所人員查核你是否符合資格,也需要自己提出符合資格的證明,讓人確認你真的是貧困、殘疾或者失業中,這些都是龐大的潛在成本。更不用說那些濫開證明而「詐」領補助的案例,往往在第一線的基層單位中累積不少民怨。
另一方面,大家可能沒想過一個基本的誘因問題:假設我們給一個每月收入不到15,000台幣的人15,000元的生活津貼,那當他有機會獲得一份月薪18,000的工作時,他很可能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爭取那份工作。畢竟,如果什麼都不做還可以拿15,000,那幹嘛還要為了多出來的區區3,000塊那麼辛苦?也因此,很多原本希望幫助人們度過暫時性難關、期待他們未來仍可自食其力改善生活的社會福利,最後結果卻適得其反。這也正是UBI強調「無條件」的用意:人人都能拿,但不影響你去追求更高薪,更有挑戰的工作,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重新思考勞動與獲利

自由與平等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但不妨想想,「有尊嚴的活著」是否也該是一種基本人權?尊嚴至少應包含最起碼的食、衣、住、行、育、樂。很多研究都提到,人在滿足了溫飽、或沒有攸關基本生存的憂慮之後,會更有能力與意願去從事相對高附加價值的事務。況且我們也不能否認,很多有意義的事,本身是無償的,例如父母養育子女、伴侶操持家務、陪伴與照顧生病的朋友,或是參與社會運動、做義工,甚至很多的文化與藝術創作等,都必須付出時間與精力。而這些「非支薪的勞動」,很多時候是讓文明得以在無形間不斷進步、社會與家庭更和諧的重要動力。
如果你開始稍稍覺得上述的說法有點道理,我們接著可以來聊聊另一個對UBI常見的批評,那就是「不勞而獲」的聯想:憑什麼,不工作的人就可以拿到政府發放的免費現金?這難道不會造成社會上出現一堆懶人嗎?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幾個層面來探討。首先,合理的假設是:99.9%的人應該不會只滿足於只夠溫飽的基本收入(例如前面提到的那15,000台幣)。加拿大等小規模的UBI試驗結果也能證明,人們在領取基本收入後,並不會因此停止工作,反而從臨時工轉成正職人員的比例有所上升、工時變長,且花費在菸酒、賭博的時間也相對降低。研究團隊指出,這種現象很可能是因為有了基本保障後,人們更願意去進修與花時間提升自己,甚至工會也更有底氣去爭取較好的勞工待遇(因為真的可以「不爽就不要做」)。同時,以人為單位的UBI也能讓更多原本需要打工扛起家計的青少年有機會回到教育體系,有助於他們日後的職涯發展。
筆者曾與一位在大學擔任行政職的朋友聊天,他對於辦公室環境與上司有諸多不滿,但礙於生活壓力,又暫時找不到其他有興趣的工作,只好「撐一天是一天」。我問他,「如果給你UBI,你還會繼續在學校工作嗎?」對方斬釘截鐵的表示,絕對會換一份更符合志趣的工作,只是若時間允許,還是會希望回學校擔任志工。他說,自己真的喜歡校園的感覺,但可以不用看「上面人的臉色」,做起事情來會更有動力。
所以,即便UBI真的會讓很少一部分人乾脆什麼也不做,光依賴基本收入過活(而且這些人很可能原本就是依賴各種社會福利、慈善救濟的一群),但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理應不存在加劇「不勞而獲」的隱憂。
再說了,如果真的這麼反對「沒有勞動,沒有產出」,就不該「有所獲利」的話,那同樣的標準,是不是也該批判一下那些靠著繼承(你祖先很厲害到底關你什麼事)、房租收取暴利(很多房子還是繼承而來的),或是透過資本操作大賺價差的那些人,他們某程度不也都算是不勞而獲嗎?

如果有一天要做UBI,錢從哪裡來?

最後,假如有天,台灣真的開始要推動UBI制度了,那確實會是一筆龐大的支出,那,大家關心的會是:錢從哪裡來?
關於籌措財源的部分,其實不外乎「開源」和「節流」。若施行了UBI,相信不少行政成本與現有的社福預算,可以大幅降低甚至根本不再需要。以歐洲為例,有學者試算過,若將現有的補貼與救濟成本挪做UBI,足夠歐洲每人每月發放800歐元,而這還沒算到省下的行政人事費用呢!而若要開闢財源,政府能做的主要會是從課稅下手。目前的討論中有幾種可能經費來源:
1.提高非關民生必需的消費稅
2.向科技公司,特別是數據課稅
3.向機器人/自動化生產要素持有者課稅
4.大幅提高「不勞而獲」稅,例如遺產,房租收益等
第一點很容易明白,現在很多國家都有所謂的「VAT」,也就是從每筆消費支出收取一定比例的稅金。以美國為例,研究指出若從現行的0~7%(各州不同)消費稅統一提升到10%,就足以負擔全美成年公民每人每月1,000美金的UBI,且不會影響到其他既有的社福支出。不過,提升稅率很可能造成其他的連帶影響,這部分仍需更多實驗與探討。
第二點向科技公司課稅的出發點是:當前的鉅富多半來自科技產業,我們當然鼓勵那些科技創新,因為他們為全體人民帶來更好也更便利的生活,但不要忘了,科技的演進來自於基礎科學的積累,而科學是屬於全民的,沒有健全的社會、完善的制度、有素質的公民,就沒辦法讓知識傳遞累積。而這些健全社會、完善制度和有素質的公民,總該有人為此買單。再說,舉凡Google、FB、Amazon這些大公司,很多時候是靠著大數據在賺錢,而這些數據,又來自你我每個小市民日常生活的貢獻。難道,這些就該是無償的嗎?
第三點「向機器人課稅」聽起來雖有點荒謬,但不難想像,AI與自動化發展迅速,在不久的將來,機器很可能會取代現有大部分的工作。到時很多人失去工作將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工作,而是社會上真正需要「人力」的工作遠少於適齡的工作人口總數。機器人取代了這些職業,因此,就算無法直接向機器課稅,但對他們的持有者(很多時候這些人也就是第二點提到的科技公司)課稅、並透過UBI照顧廣大的民眾,似乎也沒有那麼不合理。
最後,當然就是向社會上那0.1%的既得利益者開刀,效法湯瑪斯.皮凱提在《21世紀資本論》裡面的精神,對富人課稅,讓財富重新分配,降低所謂「不勞而獲」的利益誘因,如此要擠出能支付給全民的基本收入預算,根本綽綽有餘。不過,這恐怕也是最難的,畢竟身為既得利益者,總是要想方設法守護自己的財富,至於要幫助社會弱勢什麼的,偶爾做做慈善,搞搞捐贈就好,還可以抵稅賺名聲,一舉兩得。
以上,大抵是筆者對UBI的一些想法,希望有更多的人,願意花點時間來了解一下什麼是UBI。
轉載自天下獨立評論: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0289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會員
1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住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碳交易市場的原理 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旨在改善世界環境的市場工具,將原本所有權界定不明的情況,透由“產權界定”與“自由交易”,以有效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但前提是排放交易必須建立在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的基礎上。 在降低環境汙染與氣候變遷程度...
「天氣好熱啊,家裡裝台新冷氣機吧。」「PM2.5好嚴重,家裡應該先裝空氣清淨機。」「室內家具常有甲醛釋出,密閉空間也會讓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為何不先裝一台全熱交換機呢?」 這是一般家庭常見的對話,面對高溫、燠熱又空汙嚴重的環境,家裡到底應該先裝冷氣、空氣清淨機、還是全熱交換機好呢?
這幾年金融界與投資界吹起了ESG風潮,不同於過去CSR強調企業端的社會責任,ESG更重視永續發展目標中,那些攸關財務與投資的指標。投資人在考量報酬的同時,其實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和個人,也會一併考慮到該項目對環境,社會,乃至自身的公司治理等方面,是否能做到符合那些「非財務報酬」的利益。更廣義來說...
2020肇始,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經濟遭受程度不一的衝擊,根據聯合國開發署(UNDP)的報告,國際社會不分彼此,皆遭受程度不一的影響,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人道主義危機,公共衛生與國家安全,乃至教育與人權等部分,受到相當的影響,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和最低度開發國家(LDC),疫情造成的衝擊更是嚴重影響...
智慧城市是這幾年熱門的討論話題,幾乎所有主要的大都市,都在談論如何建構未來10年,乃至20年的都會樣貌。在相關的討論中,與新興科技相關的主題,諸如5G,AI,大數據,物聯網,生物科技,區塊鏈等,時常在各大活動上被長篇大論,甚至是產業轉型,城市治理,國家政策等話題,也不少在這些創新科技的領域...
碳交易市場的原理 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旨在改善世界環境的市場工具,將原本所有權界定不明的情況,透由“產權界定”與“自由交易”,以有效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但前提是排放交易必須建立在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的基礎上。 在降低環境汙染與氣候變遷程度...
「天氣好熱啊,家裡裝台新冷氣機吧。」「PM2.5好嚴重,家裡應該先裝空氣清淨機。」「室內家具常有甲醛釋出,密閉空間也會讓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為何不先裝一台全熱交換機呢?」 這是一般家庭常見的對話,面對高溫、燠熱又空汙嚴重的環境,家裡到底應該先裝冷氣、空氣清淨機、還是全熱交換機好呢?
這幾年金融界與投資界吹起了ESG風潮,不同於過去CSR強調企業端的社會責任,ESG更重視永續發展目標中,那些攸關財務與投資的指標。投資人在考量報酬的同時,其實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和個人,也會一併考慮到該項目對環境,社會,乃至自身的公司治理等方面,是否能做到符合那些「非財務報酬」的利益。更廣義來說...
2020肇始,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經濟遭受程度不一的衝擊,根據聯合國開發署(UNDP)的報告,國際社會不分彼此,皆遭受程度不一的影響,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人道主義危機,公共衛生與國家安全,乃至教育與人權等部分,受到相當的影響,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和最低度開發國家(LDC),疫情造成的衝擊更是嚴重影響...
智慧城市是這幾年熱門的討論話題,幾乎所有主要的大都市,都在談論如何建構未來10年,乃至20年的都會樣貌。在相關的討論中,與新興科技相關的主題,諸如5G,AI,大數據,物聯網,生物科技,區塊鏈等,時常在各大活動上被長篇大論,甚至是產業轉型,城市治理,國家政策等話題,也不少在這些創新科技的領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旭榮集團作為全球知名的紡織企業,不僅在技術創新上展現領先地位,更在企業社會責任(CSR)方面樹立了業界典範。執行董事黃冠華在近期的媒體訪談中,詳述了公司在環境保護、人權保障與智慧製造上的多重努力,並藉由發佈CSR白皮書展現其可持續發展的承諾。以下為重點摘錄與分析。
Thumbnail
18歲的那一天,走出去吧,把時間拉長,離自己的家鄉越遠越好,走出台灣的朝聖之路!自己安排行程、為自己負責,給自己的 18歲成年禮~ 郭兆偉 2023年4月8日 懷念一位為海而生,為海而亡的靈魂 當風電機成為價值不斐的裝置藝術:綠能不綠、再生能源無再生,說好漁電共生,結果沒漁也沒電,只有無窮貪婪
Thumbnail
  UBI4ALL是一個試圖在世界範圍內推廣並實踐這一理念的組織。他們收取贊助者的捐助,整合資源、舉辦推廣活動,且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抽獎,從所有填寫基本資料的參與者中,抽出一名幸運得主,讓她能夠得到一筆可以幫助自己在一年之內過更好生活的基本資金。對UBI理念的倡導者來說,任何人都有資格得到這樣的對待。
Thumbnail
了解CSR與ESG的關鍵差異,並探索行為經濟學如何幫助企業推動永續發展。從中小企業到大型企業,這些策略有助於達成長期經營目標。
Thumbnai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意指企業(的)社會責任。那麼企業到底要負起什麼責任?除了大家熟知的對股東負責,也就是公司需要獲利之外,更要重視E(環境)、S(社會)、G(治理),才有機會長久經營
當我們談到上班的危機,我們是否真的能夠依靠工作所賺取的收入來實現財富自由呢?這是一個深具挑戰性的問題。 首先,讓我們反問一下:上班能否確保我們的財富自由?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薪水的問題,而是關乎我們對於生活的選擇和掌控權。傳統上,我們被灌輸著一種觀念,認為唯有通過每天的辛勤工作,我們才能夠在生活中取
Thumbnail
擁有1000萬淨資產在台灣屬於準富裕層。約30.9%的資產為非金融資產(主要為自住房產),每年可產生28萬台幣(每月2.33萬)的被動收入。這收入對無房貸者可提供基本保障,但有房貸者仍需額外收入。台北單身者每月需5萬台幣才能維持生活品質。與台灣平均財富相比,雖高於中位數,但與最富有家庭仍有顯著差距。
Thumbnail
政府提供免費住房是否合理? 本文討論了政府免費房屋提供的正反兩方面,以及相關詞彙和語法結構。觀點類大作文,社會類話題,提供免費住房的利弊。
Thumbnail
你要繳稅嗎?去年臺灣已有一半以上的青年,也就是18到25歲的人口,是不用繳所得稅的,那大家會說,啊不用繳稅不是很好嗎?這突顯了年輕族群,普遍低薪化的困境。如果有半數的年輕人都不用繳稅,就表示他們都是所謂的「窮忙一族」,畢竟他們照顧自己都有問題了,也就沒有時間回饋社會了。 臺灣的薪資已經停滯了
Thumbnail
CSR(Client Side Rendering)是一種將渲染資料的過程交由瀏覽器端處理的方法。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旭榮集團作為全球知名的紡織企業,不僅在技術創新上展現領先地位,更在企業社會責任(CSR)方面樹立了業界典範。執行董事黃冠華在近期的媒體訪談中,詳述了公司在環境保護、人權保障與智慧製造上的多重努力,並藉由發佈CSR白皮書展現其可持續發展的承諾。以下為重點摘錄與分析。
Thumbnail
18歲的那一天,走出去吧,把時間拉長,離自己的家鄉越遠越好,走出台灣的朝聖之路!自己安排行程、為自己負責,給自己的 18歲成年禮~ 郭兆偉 2023年4月8日 懷念一位為海而生,為海而亡的靈魂 當風電機成為價值不斐的裝置藝術:綠能不綠、再生能源無再生,說好漁電共生,結果沒漁也沒電,只有無窮貪婪
Thumbnail
  UBI4ALL是一個試圖在世界範圍內推廣並實踐這一理念的組織。他們收取贊助者的捐助,整合資源、舉辦推廣活動,且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抽獎,從所有填寫基本資料的參與者中,抽出一名幸運得主,讓她能夠得到一筆可以幫助自己在一年之內過更好生活的基本資金。對UBI理念的倡導者來說,任何人都有資格得到這樣的對待。
Thumbnail
了解CSR與ESG的關鍵差異,並探索行為經濟學如何幫助企業推動永續發展。從中小企業到大型企業,這些策略有助於達成長期經營目標。
Thumbnai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意指企業(的)社會責任。那麼企業到底要負起什麼責任?除了大家熟知的對股東負責,也就是公司需要獲利之外,更要重視E(環境)、S(社會)、G(治理),才有機會長久經營
當我們談到上班的危機,我們是否真的能夠依靠工作所賺取的收入來實現財富自由呢?這是一個深具挑戰性的問題。 首先,讓我們反問一下:上班能否確保我們的財富自由?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薪水的問題,而是關乎我們對於生活的選擇和掌控權。傳統上,我們被灌輸著一種觀念,認為唯有通過每天的辛勤工作,我們才能夠在生活中取
Thumbnail
擁有1000萬淨資產在台灣屬於準富裕層。約30.9%的資產為非金融資產(主要為自住房產),每年可產生28萬台幣(每月2.33萬)的被動收入。這收入對無房貸者可提供基本保障,但有房貸者仍需額外收入。台北單身者每月需5萬台幣才能維持生活品質。與台灣平均財富相比,雖高於中位數,但與最富有家庭仍有顯著差距。
Thumbnail
政府提供免費住房是否合理? 本文討論了政府免費房屋提供的正反兩方面,以及相關詞彙和語法結構。觀點類大作文,社會類話題,提供免費住房的利弊。
Thumbnail
你要繳稅嗎?去年臺灣已有一半以上的青年,也就是18到25歲的人口,是不用繳所得稅的,那大家會說,啊不用繳稅不是很好嗎?這突顯了年輕族群,普遍低薪化的困境。如果有半數的年輕人都不用繳稅,就表示他們都是所謂的「窮忙一族」,畢竟他們照顧自己都有問題了,也就沒有時間回饋社會了。 臺灣的薪資已經停滯了
Thumbnail
CSR(Client Side Rendering)是一種將渲染資料的過程交由瀏覽器端處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