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續管理的討論中,CSR(企業社會責任)與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是否等同,一直是熱門話題。CSR的概念最早由Howard Bowen於1953年提出,強調企業在賺取利潤後應回饋社會,涵蓋員工、客戶及供應商等利害關係人。CSR不僅僅限於慈善活動,還包括企業如何實踐負責任的業務運營,促進社會福祉。
ESG於21世紀初隨著投資者對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視而興起。ESG代表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首次出現在聯合國全球契約於2004年發佈的《Who Cares Wins》報告中。這一框架旨在讓投資者關注企業的非財務風險與機會,特別是環境和社會責任議題。隨著ESG理念逐漸成為投資界的重要評估標準,許多評估機構如S&P DJSI、FTSE Russell與MSCI ESG Rating也開始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衡量企業的ESG表現。
相比CSR,ESG更專注於量化企業的永續發展績效,並且被廣泛應用於投資決策中。ESG不僅是環境和社會議題的延伸,還與企業的財務績效和長期競爭力緊密相關。
在企業推動ESG的過程中,行為經濟學提供了一些創新工具來幫助企業應對短期壓力並專注於長期目標。這些策略包括:
這裡有一篇書評在討論<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by Richard Thaler and Cass Sunstein>,這是由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和卡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共同撰寫的一本書,探討了如何通過微小的改變來影響人們的選擇,從而提升個人生活品質,這種方法被稱為「助推」(Nudge)。這本書介紹了「自由意志的家長主義」(Libertarian Paternalism)概念,認為在不剝奪選擇自由的前提下,巧妙設計的選擇架構可以引導人們做出對自己更有利的決定。這種方法已被應用於健康、個人理財等多個領域。
書評:設計幫我們做出好決定?評《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 – PanSci 泛科學
儘管ESG在大企業中已逐漸落實,但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推動ESG仍面臨不少挑戰。例如,許多中小企業往往將社會責任實踐限於公益活動(如捐血、淨灘等),而忽視了與企業核心經營目標的深度結合。
一個常見的挑戰是,短期盈虧壓力常使企業忽略減碳措施等長期永續投資。然而,行為經濟學可以幫助這些企業克服短視的行為,通過長期獎勵、默認選項等策略,促進永續發展。
企業落實ESG需要內外部推動者的協作。以下是一些關鍵推動者:
市場競爭、消費者壓力和媒體監督等外部因素,對企業ESG表現形成更大推動力。隨著消費者越來越關注企業的永續行為,他們的購買決策也成為影響企業策略的重要因素。
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推動ESG的永續發展都是當今不可忽視的議題。行為經濟學提供的創新方法,能夠幫助企業應對短期壓力,實現長期永續發展。然而,真正實現這一目標,仍需依賴內外部推動者的共同努力,在市場競爭和社會壓力的雙重推動下,邁向永續經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