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閱讀分享∣《最大的寧靜》哈薩克民族最後的冬牧場.人可以很簡單.心更沉靜

將被遺忘的極簡遊牧生活實紀
將被遺忘的極簡遊牧生活實紀
書名:最大的寧靜 作者:李娟 出版:新經典文化

🐫 『在鈔票形同廢紙、零下40度的極寒大漠,生命遠比我們所瞭解的更堅實、更頑強。』
2021年霸寒流冰凍全台,在這樣的天氣中,我覺得特別適合讀《最大的寧靜》這本散文。中國作家李娟在2010年冬天隨一家哈薩克牧民進入游牧民族的冬牧場,開始三個多月的雪地生活實紀。
我喜歡她用俏皮生動、深刻自覺的思考寫作,令人連想那種當下的氛圍。這本書不像一般旅遊書只是娛樂性看看,而是讓你在每個文字中得到另一種自省體悟。
說說為什書名取《最大的寧靜》?(在大陸書名叫《冬牧場》)
1. 這本書是『中國境內哈薩克牧民冬季游牧生活的最後紀實』,此後中國結束數千年的遊牧生活形態,這人文景觀將迅速消失了。
2. 看到生命最本質:酷寒的荒野中,沒有手機訊號、沒有電、沒有水源,與世隔絕的天地,人心更沉靜、有時間專心思考我們的生命本質。去除多餘的物質慾望,什麼才是真實?!
書中有幾段關於”靜”的描述
『 天空下最大的靜不是空曠的靜,不是歲月的靜,而是人的靜啊!人終究是孤獨又無法泯滅希望的…』
『一個人牽著駝隊,孤獨、微弱地走在沙漠車,整面大地空空蕩蕩,天似窺穹盧,唯一的雲停在天空正中央,那是一團台階狀的梯雲。前後無人,四顧茫茫…那感覺既非淒涼也非激越,說不出的悵然,又沉靜。千百年來,有多少牧人們以同樣的心情孤獨地經過這同一片大地啊!』

🐫 寒冷的日子:意味著寒冷「正在過去」
一切總會過去。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得有希望。
如紅樓夢中寫道『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沉澱後的的空。大地就像在休息一樣,我們疲累的身心也因忙碌、思緒雜亂…都需休息一會兒,那就放下一切,享受片刻寧靜。一切終將會過去迎來新的希望,有如四季更迭生生不息!
書內插圖是李娟本人攝影

🐫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種,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民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
這綿延千里的家園,這些大地最隱密微小的摺皺,這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棲身之地……青春啊、財富啊、愛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無聲。
哈薩克遊牧民族與大地自然共生,"逐水草而居”一年四季搬家是常事,從一個牧場搬去另一個牧場,因此物資用品非常簡約。
我覺得他們是極簡生活的代表,在荒野特別珍惜每件物資。例如衣服破了就補,補過穿久壞了就剪成片狀和其他破衣片縫一起成為駱駝的禦寒衣…等。他們重視每件物品並資源再利用。
現代生活物資太方便,我們追求更好、更快、更流行的…等等,反而忘記"珍惜",物品無法被真正使用。快時尚風潮過度生產,衣服和食物成為裝飾物、消遣物…有時拍拍照就丟棄…直得深思。
「什麼樣的食物最美味?答案:安定寧靜的生活中的食物最美味!」
🐫 我喜歡看作者寫關於食物的形容,那有種發自內心的共嗚感。
在安定寧靜的生活裡,連一小把炒熟的碎麥子都能香得直灌天庭。把這樣的碎麥子泡進奶茶,再拌上黃油---全身心都為之投降!那是怎樣的美味啊,每細細咀嚼一下,幸福感的浪潮就襲捲一遍身體的沙灘,將沙灘上的所有瑣碎腳印抹得一乾二淨。
在城市中我們覺得吃飽是理所當然的事,人永遠都有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有活下去的機會。但在荒野中這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必需想辦法「活下去」。人需要向動物靠攏、向植物靠攏。荒野沒有僥倖,沒有一絲額外之物。
李娟在說
『食物的力量所支撐起來的,肯定不只是腸胃的享受。刺激著旺盛食欲的,也肯定不只是生活的單調。大約所有敞露野外的生命都是如此吧!這是荒野,是幾乎毫無外援的所在,人的生存意識無不神經兮兮,無不急迫異常。』
我們好像要在物資極缺乏,天氣很冷的時候,特別能細細體會當下美好。記得我小時侯和家人上合歡山露營,全家穿厚厚外套大衣圍在媽媽帶來的一鍋熱滷味,那黑豆干咬下噴出熱湯汁的美味,至今想起來都口齒留香。
總結:《最大的寧靜》這本書有寫很多小故事,作者以幽默輕鬆文筆,寫出哈薩克牧民的生活哲學,他們在艱辛的生活環境,與駱駝、牛羊、植物等一同生存。遵循自然四季法則生活,每天勞動工作並愛惜資源。環境的艱難個性依然樂天、豪爽。
在書中我看到古老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別覺得難能可貴,那是另一種世界觀,我們真的擁有太多而又不知足,重新思考活在當下,好好吃飯、好好生活、體會每刻幸福!
❤ 【城中鄉居】粉絲專頁.閱讀 / 生活 / 藝術 ❤ 歡迎一起留言討論讀書心得 https://www.facebook.com/2020camel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