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道理|紅豆湯的施與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祝禱中的陳義仁牧師,於PCT南州長老教會。
(攝影|LIM Hiroshi)

寫在前頭

聽道理」,是台灣閩南語中非常古典的說法,意指去教會做禮拜,尤其盛行於老一輩長老教會信徒,也顯示出改革宗神學中,「講道」的重要性。因此,我決定繼「聞聖樂」系列後,再挖大坑給自己跳,希望偶爾能不只聽道,也能摘要與反思。
其實會有這樣的發想,是因為我又再度巧遇陳義仁牧師,原本只想像上次一樣直接寫在哀居(instagram)上,但越寫越長,幾經思考下還是拉來方格子,管他什麼連結觸及率,最重要的,文章也能夠成為獨立頁面保存。
也許標題乍看下很局限於#基督徒向,但我的書寫目標是,非基督徒朋友們也能閱讀,並從中獲得些什麼,而不是當代基督教社群流行的那種荒謬又反智的論述。因此,以下正文。

再次驚喜相見

我曾在去(2020)年年初時,在PCT南州長老教會巧遇義仁牧師,他的講道篇樸實無華,卻深深地打動我的心,於是我書寫了一篇長文,有興趣認識義仁牧師的朋友們歡迎去滑小弟的照片。
由於南州日前已通過新任牧師的監選,因此沒想到,事隔一年,沒有機會常回阿嬤家的我,在某個尋常的主日(2021.01.17),能再度與義仁牧師相見,但也應該就是他協助教會無牧時期的最後一講了。

從「地獄梗」開始的講道

義仁牧師那天的講道題目是〈施與受〉,經文是馬太福音二十六:6-13、使徒行傳二十:35,「施與受」這種看似基督徒老生常談的信仰話題,卻也讓我好奇他會怎麼詮釋「耶穌佇伯大尼受抹油」的故事。
他從「」(付出)會帶來的優點開始講起,比如付出可以帶來喜樂或者有能力付出是有福氣等等很像「心靈雞湯」的論述。但義仁牧師就提到了自己的生命經驗,曾有一次牧師娘與女兒車禍受傷,牧師也要照顧坐輪椅的兒子,被熟識的麵店阿桑說「牧師你最近真歹命!」,但他回應道「那會歹命!我此嘛擱會當服事人是上好命的!」
接著,義仁牧師轉到「」(服侍)的話題,他講了一個自己畫的漫畫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個人來到閻羅王面前,他表示一輩子受苦都在服侍別人,希望來生轉世能被別人服侍,轉世後,他年老時對床邊的妻子說「唉,我一生病痛多,攏互妳服侍」(我後來回家翻書,確定是收錄於《人生市場》一書)。
「一生多病痛,都讓妳服侍」
(陳義仁,2004,《人生市場》。台南市:人光。頁111。)
這就是義仁牧師的風格,這種「有諷無刺」(容我引用王昭文老師語)的情節,用當代年輕人的話叫做「地獄梗」,道盡人生無常,卻也貼近真實生命。

聖經、神學與會眾的距離

然而,他話鋒一轉,提及使徒行傳強調主耶穌的教導「互人的比領受的較有福氣」,但當代心理學也告訴我們,「接受別人的疼嘛是真重要的」。伯大尼的婦人將香油膏倒在耶穌頭上,門徒的氣憤也不無道理,因為「此罐芳油會當賣真多錢來救濟散赤人」,但世上的事沒有這麼絕對,耶穌說「伊倒芳油佇我的身軀是給我準備埋葬」,義仁牧師提醒會眾,這段記事的後頭,就是耶穌被出賣、被抓。因此,我們看聖經要看上下文!
最特別的是,義仁牧師提到路加福音七:36-49,故事情節極為類似,但不是同一段記事,也非同一個婦人,所要表達的寓意當然不同,但耶穌的反應都一樣:他安靜地接受服侍,也接受世人對他的「疼」。
由於他提到路加福音,雖然如上文所述並非同一記事,但義仁牧師就順道用幾句話介紹「共觀福音」—也就是馬太、馬可、路加等三卷福音書是可以互相參照的經文—這個我直到參加批西踢大專神研班才知道的「聖經文本基本常識」,竟然如此自然地出現在義仁牧師的講道篇中、一間屏東的「鄉間長老教會」的主日禮拜中,讓我頓時愣住,然後感嘆萬千。

紅豆湯的施與受

講道的最後,義仁牧師以一則小故事做結尾:有個人煮了紅豆湯,想要分給鄰居,第一位王先生死都不接受,直說「毋通毋通,我毋免」;第二位林先生接受了,但過沒多久煮了綠豆湯回送,說「我有煮綠豆湯,安呢咱就攏不相欠啊」;第三位陳先生看到紅豆湯,又驚又喜說「哇!多謝!」,後來又拿了碗來問「你煮的紅豆湯真好飲,咁擱有?」
語畢,這大概是通篇講道中,禮拜堂裡的會眾少數發出笑聲的時刻,義仁牧師問道「如果你是煮紅豆湯的人,你會喜歡啥人咧?」他說,如果是他自己,他會最喜歡第三種人,一定馬上告訴他「啊你哪會無提碗公來裝?」
大多數人都喜歡被愛,但也有人不敢接受他人的愛,亦有人將犧牲付出當成自身的某種驕傲。義仁牧師引用了一段話:
「犧牲付出的驕傲,必須要用接受其他人的疼的謙卑來補足。」
在社會上有千百種類型的人,其中也包含這故事中的三種人,他們都沒有錯,但我們期待我們的社會長什麼樣子?施與受,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我們要學習愛人,也要學習被人所愛,就像是靜靜坐在那裡被膏抹的耶穌一樣。
就像是靜靜坐在那裡被膏抹的耶穌一樣。
(攝影|LIM Hiroshi)

南國風格的講道篇

義仁牧師的講道篇,沒有繁複檢證的論述,也沒有「高來高去」的宗教語彙,就是用信徒群體熟悉的言語,非常踏實地將聖經情節的畫面呈現出來,清晰且溫和地將信仰的核心精神顯明,也總是帶出某種獨特的詮釋觀點與社會關懷。
尤其在疫情情勢升高的當下,接連遇到武漢變種病毒入侵或醫護人員染疫的事件,這篇講道篇更是恰巧符合台灣處境,提醒著聽者,一個共善的社會該如何形成,人與人的關係該如何在上主的愛之中,彼此相愛與互助。
我真的很喜歡義仁牧師的講道篇,充滿著南國和煦陽光與微風,卻又帶點酸辣的氣息,圍繞在信者的身旁,如此貼近、如此親切。
 Su-Hong
 構思於台灣.屏東.溪州
 書寫於台灣.高雄.灣仔內
 2021.01.18 16:58
avatar-img
46會員
82內容數
自我書寫的練習未曾斷過。微研究。御宅談。摘書摘。聞聖樂。論島嶼。還有,寫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讀冊弘,寫日常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一首禱告、立志和獻身的詩歌,徐緩、靜謐、平和的旋律在沉穩節奏和豐富和聲的襯托之下,產生吟唱的張力,須以謙卑、迫切懇求的心境來唱。
在今年的平安夜,我想要分享一首我很愛的聖詩,倒沒有找到什麼故事,我想說的是自己的一點小經歷。
旋律簡單,宛如搖籃曲般輕柔,很容易就能記起來,隨時隨地都在哼。
你的上帝不是我的上帝,你們的上帝也不是我的上帝。
午餐後,我要從教會離開時,鑰匙一轉,伴隨微電腦運行的短暫低鳴聲,機車龍頭的液晶顯示亮起,里程數竟是個在「華人」文化上看做不吉利的數字,但我腦海浮現今天主日禮拜的回應詩,《聖詩》第616首〈我tiàm佇主的疼痛〉
簡單地說,那篇迷因圖是有關《使徒信經》的,圖中的對話是這樣的:「你會背使徒信經嗎?」、「對不起,我聖經不太熟」,然後就是李奧納多愣住的神情。
這是一首禱告、立志和獻身的詩歌,徐緩、靜謐、平和的旋律在沉穩節奏和豐富和聲的襯托之下,產生吟唱的張力,須以謙卑、迫切懇求的心境來唱。
在今年的平安夜,我想要分享一首我很愛的聖詩,倒沒有找到什麼故事,我想說的是自己的一點小經歷。
旋律簡單,宛如搖籃曲般輕柔,很容易就能記起來,隨時隨地都在哼。
你的上帝不是我的上帝,你們的上帝也不是我的上帝。
午餐後,我要從教會離開時,鑰匙一轉,伴隨微電腦運行的短暫低鳴聲,機車龍頭的液晶顯示亮起,里程數竟是個在「華人」文化上看做不吉利的數字,但我腦海浮現今天主日禮拜的回應詩,《聖詩》第616首〈我tiàm佇主的疼痛〉
簡單地說,那篇迷因圖是有關《使徒信經》的,圖中的對話是這樣的:「你會背使徒信經嗎?」、「對不起,我聖經不太熟」,然後就是李奧納多愣住的神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醫院陪伴母親度過艱難時光的過程中,作者透過閱讀《六祖壇經》汲取心靈的力量。書中的智慧如慧能的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感動了作者,讓他對人生和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這篇文章分享了閱讀過程中的感觸,以及對於自我成長的反思。
先來看看馬太福音25章14-30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 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剛好陳鳳翔老師有篇貼文講到馬大與瑪利亞,於是我留言裡提到了愛餐,也跟網友做了一點討論,覺得可以做個紀錄,因為愛餐的確是個基督徒學習的好場域,很多問題都可以在裡面彰顯,但也很值得在裡面學習。 先對不清楚的朋友做一點說明,愛餐在教會裡歷史悠久,或者說,應該跟教會歷史一樣久,因為初代教會真的常常聚集在一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尋找和回歸之路。從童年時對教會的記憶,到後來對信仰的疑問和迷惘,最後透過一位牧師的引導重新認識了基督,找到真正的信仰。文章中深刻訴說了作者的內心轉變和重生,是一篇充滿感動和啟發的見證故事。
Thumbnail
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主耶和華開通我的耳朵,我並沒有違背,也沒有退後。(以賽亞書 五十:4-5)
Thumbnail
但現實上要人以善勝惡,不説負面話語,並不容易。以基督信仰來説,常用的方法是:祈求聖靈光照自己在成長過程所承受的負面話語,然後,奉耶穌基督的名宣告饒恕説這些負面話語的人。
Thumbnail
我們這一生大半沉溺在世俗生活中,所奔忙的都無非和世間的享樂相關。如何賺到更多的金錢?如何使生活所需的財富取得更多?如何使自己及家人更有安全感?佔據了我們所有的心思。我們討厭被各階層的權柄掌管,也不想被神管教。
Thumbnail
在醫院陪伴母親度過艱難時光的過程中,作者透過閱讀《六祖壇經》汲取心靈的力量。書中的智慧如慧能的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感動了作者,讓他對人生和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這篇文章分享了閱讀過程中的感觸,以及對於自我成長的反思。
先來看看馬太福音25章14-30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 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剛好陳鳳翔老師有篇貼文講到馬大與瑪利亞,於是我留言裡提到了愛餐,也跟網友做了一點討論,覺得可以做個紀錄,因為愛餐的確是個基督徒學習的好場域,很多問題都可以在裡面彰顯,但也很值得在裡面學習。 先對不清楚的朋友做一點說明,愛餐在教會裡歷史悠久,或者說,應該跟教會歷史一樣久,因為初代教會真的常常聚集在一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尋找和回歸之路。從童年時對教會的記憶,到後來對信仰的疑問和迷惘,最後透過一位牧師的引導重新認識了基督,找到真正的信仰。文章中深刻訴說了作者的內心轉變和重生,是一篇充滿感動和啟發的見證故事。
Thumbnail
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主耶和華開通我的耳朵,我並沒有違背,也沒有退後。(以賽亞書 五十:4-5)
Thumbnail
但現實上要人以善勝惡,不説負面話語,並不容易。以基督信仰來説,常用的方法是:祈求聖靈光照自己在成長過程所承受的負面話語,然後,奉耶穌基督的名宣告饒恕説這些負面話語的人。
Thumbnail
我們這一生大半沉溺在世俗生活中,所奔忙的都無非和世間的享樂相關。如何賺到更多的金錢?如何使生活所需的財富取得更多?如何使自己及家人更有安全感?佔據了我們所有的心思。我們討厭被各階層的權柄掌管,也不想被神管教。